第37章

第三十七章

【盧生可以說缺了大德,你都跑路了還不肯實話實說告訴我們政哥,求長生是個大騙局。你要是說了,後面兩千年得少多少為求長生瘋魔了的皇帝?】

【你要說了,說不定我們都得沖出地球了,哪還得為了重現唐時世界霸主地位,到現在還在努力?】

秦王政咬牙切齒,他不知道是怪自己那麽容易上當受騙,還是對追求長生入了魔!

但他知道,那盧生該死,比那徐福還要該死!

【開個玩笑,有錢有勢的人為了能活久一點,做出多荒唐的事都不奇怪,什麽換血、換器官,更不要說坐擁天下的皇帝。這世界或許不是那麽公平,但在生死大事上又很公平,你無法控制出生,也無法控制死亡,哪怕富有四海的皇帝也逃不過一死。】

年輕的帝王們心頭重重一跳,死亡陰影纏繞在他們心頭。

是啊,所有人都逃不過一死。

有些人松了一口氣,有些人陷入對死亡的恐懼中。

【求長生這種事,始皇帝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要不然也不會有後面歷朝歷代皇帝前仆後繼,或許每一個都如始皇帝一樣自我感覺良好,認為自己是例外,自己才是那個有仙緣的人。】

光幕上,出現了一張表格,上面詳列了歷朝歷代吃丹藥的皇帝。

李世民看到唐朝有二十一位皇帝,丹藥吃死的就有五位——他榜上有名。

愛新覺羅·胤禛很羞愧,因為他是清朝皇帝中唯一一個吃丹藥的皇帝,也是華夏最後一位吃丹藥而死的皇帝。

恥辱啊!

直接将他釘在了恥辱柱上!

康熙:……

Advertisement

老四是吃丹藥吃死的?他不是累死的嗎?

【再回到盧生跑路這件事上,盧生跑路,臨走前将始皇帝損了一遍,指着他鼻子說,你德行不夠,還想見到仙人?做夢去吧!】

【始皇帝能不生氣?始皇帝都快氣炸了!更不要說這些話通過那些方士傳遍了鹹陽,傳到了他耳朵裏。】

楚王悍笑彎了腰,“寡人以為秦王能統一六國是個英雄,現在看來也就一糊塗蛋。”

李園附和道:“秦王政長于婦人之手,見識短淺,哪裏比得上大王。”

确實跟中原腹地的楚國相比,秦國一向被視為蠻夷之地,沒見識過中原富庶,乍然暴富被騙也是應該。

齊王安不敢笑,齊王安徹底擺爛了,不敢得罪秦國,也不敢跟其他諸侯國聯合伐秦,特別是知道徐福是齊人之後。

“派人将那徐福找出來,送去秦國。”

不能讓秦國找到攻打齊國的理由。

秦王政皺着眉頭,捂着心口,別說未來的他了,他現在就氣炸了。

不行,冷靜,醫官說他不能再生氣了,會影響壽數。

【前面說過始皇帝有多信任盧生說的話,為了求得神仙下來賜藥,他努力嚴格執行盧生所說,大夏天穿着黑袍捂着哪怕生痱子都在所不惜,甚至為了隐藏蹤跡,一次外出身邊人将自己行蹤洩露給了李斯,他都大發雷霆将身邊人全都處理掉了。】

【都虔誠到這份上了,眼看神仙就要出現了,結果你盧生臨門一腳背叛了始皇帝,痛斥他殘暴,為了天下蒼生也不能為他求得仙丹……】

【正常人也得被氣死吧?】

“陛下!”

秦王宮裏的醫官全都聚集在大殿,一臉緊張盯着大王。

哎,大王脾氣犟,都勸他不要急着看神跡了,讓旁人轉述。

氣多傷身吶!

【更不要說這些年從徐福開始,招攬方士後不斷地投入資金和感情付出,全都打了水漂。】

【盧生罵了一頓,出氣了,溜之大吉,他爽了,可是留在鹹陽城的其他方士倒黴了。皇帝這種生物,就喜歡搞遷怒,永遠不要指望他生氣的時候能講道理。】

【始皇帝遭受到方士戲耍,也意識到自己被騙,第一件事将方士們抓起來,幹啥,審問。盧生臨走前那番話在方士間傳開了,方士視盧生為勇士,私下讨論。】

【這些人并不知道大難臨頭,始皇帝以妖言惑衆為由下令追查,實際上是審問仙丹真假,顯然不是每一個人都跟盧生一樣堅持人設,應該是有人熬不住将仙丹是假的說了,不然光憑始皇帝迷信修仙那個勁兒,也不至于讓他大開殺戒,反正這事最後圈定了460多人,活埋在鹹陽。】

秦王政閉上眼,他開始懷疑到底是什麽讓他昏了頭。

【這次坑殺的絕大多數是方士,還有一部分應該是公開嘲笑始皇帝的人。說實話,清溪覺得始皇帝還殺少了,要是換成朱八八,不殺個血流成河不會罷手。這位皇帝,殺人是以萬計,從這裏也能看出,始皇帝還是克制了。殺這些人還是小事,主要大事是另一件。】

朱元璋颔首:“若此事上罵始皇暴戾,天下皇帝無一清白。”

世人說始皇帝暴戾,不過是将其子胡亥罪過強加于他身上。

不過,朱八八是誰?他朱家人?

【在此次大規模坑殺術士的一年前還發生了一件歷史大事,這年宮殿宴會上,仆射周青臣拍始皇帝馬屁,說他功德遠超上古先賢,還重點誇贊了始皇帝的郡縣制。宴會嘛,對皇帝誇誇誇,皇帝高興了,你好我好大家好。】

【可有一個人這時候開口了,一上來就質問周朝因為子弟封王而長久治安,秦國如今子弟無權,秦國萬一出了問題誰來救國?】

秦王政皺眉,秦如今采用的就是郡縣制,實際上戰國七雄除了齊國都使用郡縣制,就是為了遏制地方勢力,這裏就不用拿周天子舉例了,就說說被趙魏韓瓜分的晉國,晉國當年分封卿族,結果等到晉王室勢弱,卿大夫直接幹掉晉王室後就瓜分了晉國,這就是分封制的弊端。

齊國沒被自己人幹掉,是因為齊桓公遺澤,當初田齊代姜齊後分封自家兒子親戚朋友,發展到現在變成五都制,也就是五個軍事大區各有一個都城。

然後就變成了一個情況,五都相互制約,誰都不聽誰的,齊王建擺爛也有這方面原因。

分封制的危害諸侯王心照不宣,提什麽分封制,将軍權政權歸于地方自治,簡直是居心叵測!

【大家這裏應該能看出淳于越這人也有點眼光,秦國最後不就是因為始皇帝将兒女都拘在鹹陽,不給權力,被胡亥一口氣全嚯嚯了,秦滅後,還真沒人來救國。】

秦王政眉頭皺得更深,這确實是個問題,孩子全集中在一個地方,容易被人一鍋端了。

秦王政早年在趙國過過一段無依無靠的日子,父親丢下他跑回了秦國,母親出門長時間不歸家,外家對他也不怎麽樣。

那段日子練就了秦王政早熟心理,好不容易回到秦國,父親又有了兒子,這個幼子還是在秦國長大,更受到宗親青睐。

秦王政之所以能繼位,其一是因為父親承認了母親正室身份,其二也有呂不韋的原因。

回到父親身邊沒幾年,父親就去世,秦王政對于親情看得很深,母親後來背叛無疑令他充滿恨意,所以他對待自己的孩子非常好,仿佛在彌補幼年的自己。

他将孩子留在鹹陽絕對不是因為忌憚不給權力。

戰國老傳統,除了出國的質子,其他孩子都留在都城。也沒說哪國把公子分封出去。

【這一點劉邦做得就比較雞賊,保留郡縣制的同時也封了一大幫異姓王,在他死前,這幫異姓王也全被他處理了,留了個盟約“非劉姓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到時肉再爛,也是爛自己家鍋裏,沒便宜外姓人。】

秦王政抿嘴,田齊當年也是這樣想的,如今呢,齊王指揮不動另外四都。

若真奔着秦傳萬世,他不會采用這個辦法後世皇帝留麻煩。

可若秦國命短,只能選擇這個辦法為秦續命。

【不過老劉家比較争氣,連抽四位明君,到劉邦重孫這一代,漢武帝劉徹削藩套路層出不窮,一道“推恩令”讓分封制終結。】

【大家知道削藩這事有風險,弄不好很建文帝一樣被叔叔朱棣來個靖難翻車,劉家削藩也不是一開始就這麽順利,劉徹削藩成功是因為他爹給他蹚過深淺,漢景帝當年聽晁錯的要削藩,結果弄出個“七王之亂”,七國聯軍兵臨城下,漢景帝吓出一身冷汗,只好殺晁錯平息衆怒。不過人家漢景帝也不是被吓一下就會收手,等平息“七王之亂”就撤了藩王封地的大量官員,變相收回封地行政權和司法權。】

【劉徹就充分吸收了他爹錯誤經驗,咱不搞武的,咱搞文的,一道“推恩令”,凡是諸侯子嗣都能分封,好家夥,大藩國裂變成了多個小諸侯國,要知道古代為了保護家族傳承,那時遵循嫡長子制,嫡長子能分大半家産,這下變成了不管嫡子庶子只要是兒子就能分老爹的地盤,生得多,分出去的地盤就多,直接将分封制的危害化于無形。】

秦王政眼睛亮了,還有這等好辦法?

豈不是說鼓勵生子,到下一代就不用煩惱藩王危害,同時還能保證血脈分散。

他實在是被自己未來斷子絕孫的預言給整怕了。

【始皇帝肯定是支持郡縣制,他還想着秦傳萬世,中央集權才能壓制地方,分封制絕對不在他考慮範圍內。可惜他不知道不管分封制還是郡縣制要真到那個時候其實都一樣,一旦地方強過中央,哪怕郡縣制也有唐朝安史之亂的例子,區別在于自家人打自家人,還是外人打自家人。】

李世民扼腕,他将兒子分出去也是這麽考慮,可惜雉奴不争氣,攔不住媳婦,将李姓諸王全都幹掉了。

不然,留在外面的藩王也能打着清君側的名義挽救大唐國運。

永樂皇帝翻看史書,哎,大明雖然順利将藩王留到了最後,可都變相養豬了,也就雲南沐家還算像話,真正做到了與國同休。

【周分封,春秋戰國五百年戰亂近在眼前,始皇帝剛結束戰亂統一六國,滿腦子都是不重複周的命運,你就讓他回頭采用分封制,這怎麽可能?】

【對于始皇帝來說,分封制已經是落後制度!】

秦王政現在滿腦子都是推恩令,對天音所言有些心不在焉,他要仔細想想。

推恩令實在是太誘人了。

【打個比方,電子支付大家已經習慣了不帶錢,雖然電信詐騙也因為這暴增,但是大家能因為這一點棄用便利的電子支付重新回到紙幣支付嗎?對于剛從戰國走到統一的人來說,郡縣制大概沒有分封制那麽深入人心,不是所有人都為了理想,大家打生打死不就是為了封塊地自己做個土皇帝,讓後世子孫也能享受榮華富貴嗎?】

【皇帝兒子不帶這個頭,大家又怎麽好意思主動提出?所以淳于越提出分封制背後肯定有人支持。】

【淳于越将周封諸侯舊事重提,倒不是真為秦未來擔憂,主要是提出郡縣制的李斯是法家學說代表人物,淳于越是儒家人,鼓吹分封制也是基于學說之争。】

【始皇帝也沒有親自下場反駁,将這件事交給衆臣商談。】

【本來嘛,這也沒什麽好讨論的,關鍵是秦施行郡縣制都真不知道多少年了,怎麽可能突然改弦易張?可問題是有大臣心動了。】

秦王政環視殿內,除了少數文臣,大多數都不由低下頭。

他心一沉,因為他看到了不少武将低頭。

【李斯見自己的郡縣制被诋毀自然不高興,反問當年采用分封制的周天子何在?如今天下已定,學古不學今,鼓吹分封制,禍亂黔首。還說儒家批評郡縣制是懷有私心,對朝廷政策不負責。】

【批評完了儒家還沒完,李斯再接再厲說民間私學猖獗,學的都是鼓吹六國先王,上的并不是大秦的官學,極容易出現別有用心之人誤導黔首,從而結黨營私欺上瞞下。】

【結黨營私對于始皇帝來說無疑是大忌,李斯就是指着儒家的鼻子罵他們結黨營私。】

李斯一點不害怕,反而很高興,罵得越狠,說明他對大王越有用!

只有孤臣用着才能放心。

【李斯為何對儒家下手這般狠,這不得不提到學說之争,始皇帝雖然傾向于法家,但對其他學說也不是禁止,法家和儒家都是顯學,天然對立。】

【儒家自創立就想宣傳自己政治主張,可惜不合時宜,孔子周游列國,沒人吃他那“仁政”一套,春秋時期你跟人講“仁”,人家還是奴隸制講弱肉強食,你提倡周禮,晉反手就被三家瓜分了。這就諷刺了,孔子最後回魯國着書,死後門徒八分。】

【到了戰國儒家又出了一位亞聖——孟子,孟子提倡“仁政無敵”“民貴君輕”,可惜戰國說到底還是奴隸制,你讓尊貴的大王們對奴隸黔首仁愛,做夢來得更快,對于這些人來說血統論才是主流,貴族的兒子是貴族,黔首的兒子不一定是黔首,很可能是奴隸。】

【孟子的主張顯然不受這個時代國君青睐,周游列國後跟孔子一樣回老家着書了。直到後來又出了一位荀子,這位吸收了法家學說思想,主張禮法并施。】

【顯然荀子的思想更加先進,但是吧,這個荀子卻不是純粹的儒家,因為弟子李斯和韓非是法家代表人物,所以被後世儒家人抨擊比較多。】

【與其說荀子是儒家,不如說又吸收百家之長融彙儒家的仁政創立的屬于自己的學說。】

【荀子推崇孔子的仁政,是因為他十五歲起便周游列國,很顯然這個時代的中華大地滿目瘡痍,戰亂不斷,他所看到的是吃人的時代,清溪想稍微對同類懷有同情心的人都會希望推行仁政,給黔首一點生存空間吧。】

【荀子的思想在這個時代儒家眼裏顯然是異端,與其說是儒家,不如說是披着儒家皮的法家。】

李斯瞪大眼睛,竟然提到了老師?

【但你不還得不說荀子是真厲害,教了八個入室弟子,一門兩子兩家,兩相兩帝師。】

秦王政睜大了眼睛,李斯除了公子非還有其他師兄弟?

【除了李斯和韓非比較出名,還有一位大家應該聽說過,就是計相張蒼,他算術高超,在漢初擔任宰相,一百零四歲去世,牛逼的是這家夥逃過了劉家皇帝的清算。】

【老劉家對于功臣什麽态度?還誕生了一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名言,張蒼卻能屢次逃脫劉家人清算,最驚險的一次他要給劉邦腰斬了,因為膚白臀翹被放了。】

李斯羨慕,他可沒有小師弟這麽好運氣。

始皇帝緩緩看向李斯。

李斯垂頭:“臣這就寫信給師弟。”

始皇帝颔首,他絕對不是好奇李斯師弟臀有多翹。

【荀子入秦時還是很認同秦國的治國政策,不過他很不認同秦國重用刑法吏治。不過始皇帝雖然重用法家,卻不排斥百家,在秦設立博士,百家都可以出任博士,這對于一直被諸國排斥郁郁不得志的儒家來說很有吸引力。】

【儒家來到秦國很快紮根,最大的成就就是長公子扶蘇成為淳于越的學生,他深受儒家思想熏陶。】

秦王政目光一凝,所以這個兒子後來為何會自殺?

【對于儒家來說,這是個好消息,若公子扶蘇上位,儒家說不定就能大放光彩,替代法家成為顯學也不是不行。這可是自孔子後儒家學者一直致力達成的願望!】

【可惜這位長公子大概被儒家思想洗腦太成功,愚孝又愚忠,假诏書一到,他連分辨能力都沒有,蒙恬還勸說小心使臣使詐,結果他倒好二話不說直接拔劍自殺了,完全符合儒家學說裏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那一套,不然光是憑借蒙恬的三十萬大軍也能打回鹹陽重整河山。】

稷下學宮很是安靜,淳于越嘴唇抖動了一下,他在考慮要不要再次入秦?

可法家都行動了,儒家再不行動就來不及了。

縱觀天下,只有虎狼之秦有能力一掃六合。

哪怕天音預知,六國也沒能力更改結果,除非大家摒棄前嫌,再次合作。

但,可能嗎?

【再回到儒法之争上,當時儒家搭上方士在鹹陽混得如魚得水,又趕上始皇帝最重視方士的時候,全國方士都知道始皇帝好騙,全都彙聚到了鹹陽。】

【卷過之後,能留下來的都有一定真才實學,起碼能忽悠始皇帝,大家日常生活就是給始皇帝煉丹,順便結交朋友。】

【儒家跟方士結交無疑讓李斯察覺到危險,一旦儒家受到始皇帝重用,哪還有他李斯立足之地?】

【李斯撕開了儒家結黨營私的遮羞布後,建議始皇帝焚燒民間書籍,禁止天下人妄議。】

齊國,臨淄,這裏有聞名天下的稷下學宮,也是學者氛圍最濃郁的地方。

此時,不少人神情激昂讨伐李斯。

“李斯此人,心腸歹毒,我等應該入秦,絕對不能讓法家占據上風!”

“不錯,李斯這厮未來犯有大錯,秦王不會太信任他,這是我等好機會!我等也該出世,不然任由豕犬之流伴在王側!”

【先秦時的一本書可不像現在薄薄一本往懷裏一揣就能帶走。那時的書籍還是粗笨的竹簡,幾本書就要用車拉。】

光幕上出現一本論語,薄薄一本印滿了文字,跟旁邊一堆的竹簡成為對比。

大漢和戰國文人都露出眼睛一亮,“好東西!”

是布帛嗎?

看着好方便,若是有這東西,抄錄後書就可以随身攜帶走,哪還怕未來被人收走?

【竹簡體積大,想藏也不好藏,李斯建議焚燒民間關于歌頌六國先王的書籍,始皇帝應允,當天下令焚燒。凡是接令三十天內沒完成焚燒的刑徒四年,發配北疆修長城。】

【焚書這件事帶來的歷史影響大家也都知道,先秦之前的書籍被焚燒,直接令我們的歷史文化出現斷層,許多先秦之前的書籍被毀之一炬,春秋時燦爛的百家學說成為過眼雲煙,如今流傳的論語之類先賢書籍很多都是漢初一些人憑借記憶默寫下來。】

戰國不少士人眼含着淚,“李斯,罪人也!”

漢武帝時期,諸子百家同樣扼腕,若不是李斯出這主意,暴秦又怎會将書收走?

【但你要說焚書這事帶來的影響怪到始皇帝頭上,他還真算是背了鍋。】

【始皇帝焚書本意是為了控制民間思想,施行愚民政策,除了歌頌先王的書籍被焚燒以外,許多書籍都備份了一份藏在了官學中,真正令這些書籍毀于一旦的是項羽的一把大火。】

“項羽?”秦王政在嘴裏念道。

另一邊楚王悍眼睛一亮,“項羽跟項燕什麽關系?”

天音都說秦亡于楚,這項羽一定是楚國人,楚國項氏出名的就是項燕!

【項羽攻入鹹陽,搶奪財寶後一把火點燃鹹陽宮,大火燒了三個月,別說竹簡,房子都燒沒了!】

稷下學宮不少人摟着寶貝藏書不敢置信,“就這樣燒沒了!”

秦國收書,稷下學宮的書能逃掉嗎?所以他們這些寶貝最後被那不識貨的人一把火燒了?

【焚書也不算焚書,只能說焚的是民間的書,那麽坑儒坑的就是儒士嗎?】

【也不是,《史記》中沒有明确記載坑的是儒士,只寫了諸生,絕大部分應該是方士,顯然始皇帝受騙後惱羞成怒,将鹹陽的方士給活埋了。】

【那麽坑儒一詞是從何時出現的呢,漢武帝時期孔安國在《尚書序》中寫道“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

【孔安國是孔子後裔,儒家老祖宗的子孫,他這一寫好了,直接定性坑殺的是儒士,焚書坑儒成了始皇帝暴力殘酷暴戾的證據,被後世儒家學者罵了兩千多年,恨不得挖墳鞭屍。】

劉徹笑得很危險,“所以朕的窮兵黩武是不是也有儒家文筆?”

他雖然接受了儒家學說,還罷百家獨尊儒術,卻沒理會儒家的君權神授那套,還重用法家和配套酷吏,說到底也得罪了儒家,是不是後世儒家也對他口誅筆伐?

【史上不是沒有人為始皇帝辯解此事,司馬光在資治通鑒就為始皇帝澄清過,不過效果不大,畢竟他得罪了儒家,自漢武帝獨尊儒術起兩千年是儒家學說為顯學,不罵他罵誰?】

獨尊儒術?!

一瞬間,戰國儒家弟子面色潮紅,群體高·潮了!

這是什麽神仙帝王?在哪裏在哪裏?

哦,後世啊。

扼腕,恨不相逢未相識!

【後世學者罵始皇帝已經是政治正确。】

【清溪不清楚現在的歷史教科書有沒有修改,清溪上初中那會兒學的還是焚書坑儒,并定性為始皇帝的暴政。】

【好了,今日的話題就到這裏,以上就是《焚書坑儒》的由來,順便提一句,項羽只燒了鹹陽宮,沒燒阿房宮。阿房宮因為太大,始皇帝後來既要修長城又要修高速公路,不是很急的皇陵和阿房宮往後延期,後期打服匈奴和南越才繼續修的阿房宮。】

【沒修幾年,始皇帝去世了,這些人又被秦二世緊急調去修皇陵,所以阿房宮只修了個地基和幾處宮殿。】

【燒阿房宮這一點,項羽也背了鍋,不過他燒鹹陽宮是實錘洗不掉的,不要小瞧了這鹹陽宮規模,始皇帝在鹹陽四處基建,建了兩百多座宮殿包括仿造的六國王宮,這些宮殿全都用高架橋給連起來了,也就是這些讓項羽一把火全都燒了!】

【總結我政哥的後半生也實慘,你說好不容易完成大一統,想求長生被騙,想建個大房子,房子沒建成,人死了,房子地基還給人燒了,兜兜轉轉忙活了大半輩子,最後便宜了劉邦。】

【最離譜的是劉邦也就比始皇帝小三歲,是同一代人,這叫什麽?你死了,家業沒花完,兄弟我幫你花?】

這章寫了快九個小時,查資料太多了。

繼續求營養液~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