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第65章
◎冬天◎
十二月。
“不能再穿了, 再穿棉襖扣不上了。”齊玉珍再怕冷也覺得穿太多了。
待會兒要出發去公婆家裏,她不想穿得太臃腫,現在擡胳膊都有點困難。
宋尋舟拿起她的棉襖外套:“先穿上棉襖看看能不能扣上。”
齊玉珍擡起手, 在丈夫的幫助下穿上棉襖。
扣紐扣的時候, 宋尋舟知道确實不能再往裏面加衣服了。
穿上棉襖的齊玉珍:“尋舟, 有點擠,能不能脫掉一兩件衣服?”
“不然穿我的棉襖,我有兩件棉襖。”宋尋舟越想越覺得可行, 要去拿自己的棉襖。
“不用了, 先這樣吧,暫時不脫了,到爸媽家裏再說。”齊玉珍拉住丈夫, 她放棄掙紮了。
她在華都買的棉襖很大,和老家冬天穿的棉衣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華都的冬天很冷,最近幾天尤其冷, 她穿成熊樣去學校,俞念表示肯定暖和。
暖和說不上, 不太冷就是。
冬天走在路上,莫名其妙來搭讪的男生都少了。
因為她穿成熊樣, 臉被圍巾帽子擋嚴實。
圍巾帽子擋住的不止是冷風, 還有一些看臉的異性。
正是因為這幾天太冷,公婆把爺爺奶奶接家裏住,一直住到小年, 小年過了, 幾家人就一起陪爺爺奶奶回老屋過年。
尋祺剛好是小年前一天放假, 能和他們一起過去。
爺爺奶奶十月份剛來住的時候, 蘭馨很痛苦, 爺爺奶奶回老屋,她也很痛苦,心境完全不一樣了,舍不得爺爺奶奶走。
蘭馨和爺爺奶奶住了一段時間,知道爺爺奶奶的好了。
冬天太冷,早起出門上學堪稱痛苦折磨,有爺爺奶奶在,起床能吃到熱乎乎的早飯。
雖然早起離開暖和的被窩依舊痛苦,但比她一個人住家裏好很多。
今天是幾家人和爺爺奶奶小聚的日子,照舊是每家帶點食物過去。
這次他們小兩口沒帶餅過去,小姑姑特意說,餅要剛出鍋才好吃,讓他們別帶餅,帶餡就成了,豆腐餡和梅幹菜肉餡。
既能當餅餡又能當餃子餡。
宋尋舟聽到小姑姑都替他們決定帶什麽了,不知道哪根筋搭錯,直說我們沒想帶餅。
小姑姑的要求不高,應下來沒什麽,他之前有事求過小姑姑,小姑姑幫了,以後沒準還有事要求姑姑幫忙,姑姑能幫就不會拒絕。
他不可能拒絕姑姑小小的要求,所以說自己搭錯筋了。
小姑姑毫不在意侄子的不配合,說是爺爺奶奶想吃。
一旁的齊玉珍聽到爺爺奶奶想吃,立刻看向丈夫。
宋尋舟和妻子那雙會說話的眼睛對上後,覺得自己找到臺階了,“勉為其難”應下。
不管是爺爺奶奶想吃還是小姑姑自己想吃,做餡總比做餅簡單。
餡是早上吃完早飯後開始做的,梅幹菜昨晚就泡上了,需要泡的食材已經泡好,早上時間寬松了,炒好餡,他們才去換出門衣服。
現在是九點出頭,約定十點到。
齊玉珍不想換穿他的棉襖,宋尋舟沒有為難,幫她戴圍巾帽子手套。
她戴好了,換宋尋舟自己,他行動方便很多,能獨立完成穿戴任務。
齊玉珍覺得自己也能。
有種不能是丈夫覺得她不能。
宋尋舟找來玉珍親手織的圍巾圍到脖子上。
看到他戴上自己織的圍巾,齊玉珍不由開口:“尋舟,我織的圍巾不如我們買的圍巾暖和,感覺這兩天太冷了,不太适合戴它。”
他們夫妻都有兩條圍巾,一條買的,一條對方親手織的。
今天丈夫給她戴的圍巾,選的可是買來的那條。
因為實在太冷了,圍巾洗了曬在陽臺很快就會凍得硬梆梆,能當武器使,所以圍巾等一些備用不夠的衣物用品,沒法頻繁洗,她今天戴的圍巾,前兩天出門上學也一直戴着。
另外一條洗曬後,收回來了,到今天早上為止,已經“解凍”,能戴脖子上了,丈夫還是選擇給她戴上“髒圍巾”,用意很明顯了。
不就是為了保暖嗎?
宋尋舟:“我是華都本地人,從小到大在華都生活,體質早适應當地氣候了,我知道你給我織的圍巾能擋風保暖,你就不一樣了,你到了冬天容易水土不服,保暖工作必須做好。”
确保“萬無一失”,出門就要讓玉珍穿戴成“密不透風”的小熊。
“好吧……诶,尋舟,外面是不是下雪了。”小熊玉珍透過窗簾布的縫隙看到什麽,趕緊湊到窗邊,鑽進窗簾布裏,貼着窗戶看外面。
真的下雪了!
宋尋舟走過去,對外面下雪并不驚奇:“我們趁着雪下大之前出門。”
“好!”齊玉珍有點激動。
終于出門,宋尋舟一手提着籃子,籃子裏放了兩盆餡,碗扣在盆上面當蓋,一手抓着雨傘。
要走進下雪的世界了,宋尋舟看妻子的興奮模樣:“玉珍,撐傘,傘給自己撐,不用給我撐。”
齊玉珍不解:“念念和蘭馨跟我說華都下的雪一般是幹雪,落到衣服上,進屋抖抖就掉落下來,都不會把衣服打濕,不用撐傘。”
她不喜歡冬天,她喜歡雪。
可能是從小到大沒見過幾場雪,看到雪有點激動。
宋尋舟解釋:“撐傘主要是擋風。”
“噢噢,我知道了,我撐傘。”齊玉珍聽話打開傘。
丈夫說的話,她偶爾會選擇聽,但不完全聽。
外面刮的風不算大,不會刮翻傘面,就是很冷,感覺到風吹過來的方向後,她将傘朝風撲過來的方向,丈夫也在她的“保護範圍”內。
盡管這傘撐和沒撐區別不大,她還是要幫丈夫擋擋的。
宋尋舟看出她的心意,沒說什麽,心想下午或者晚上回家,一定要抱抱親親玉珍。
...
公婆想接爺爺奶奶過來是覺得太冷,怕他們在老屋出事,畢竟老屋只有爺爺奶奶住,沒有兒女也沒有保姆看着他們。
爺爺奶奶可以拒絕不來,他們還沒到行動不便的程度,他們過來不光是因為太冷,還有個原因,前不久開了重要會議。
報紙上面都是頭條了,排面不亞于當年恢複高考的新聞。
恢複高考對教育行業來說無疑是大事,但暫時沒有影響到各行各業,也不是所有人都關心高考恢複的事,本次會議決定開始實行對內改ll革、對外開放的政ll策,這影響範圍就很廣了。
齊玉珍已經看過報紙,報紙沒說具體舉措,但是可以知道對內改ll革先從農村開始。
農村不就是以農業為主,前兩天上課,有些老師上課只是說幾句大會的事,極個別非常關心大會的老師直接用一節課的事情和他們講析這次大會。
老師講的內容和報紙上的側重點不同,但能知道這次大會做出的政ll策意義非凡。
爺爺奶奶年輕的時候,老屋那邊是有親朋好友的,然而幾十年間遇到過許多事情,親朋好友越來越少,不是已經離世就是出國或者搬家到別的地方,曾經的“富人區”越發荒涼。
大會的召開,爺爺奶奶實在太想和人讨論,幹脆過來住,大有方便聯絡的老朋友,也有兒女,雖說三個兒女基本走技術工程方向,一門心思鑽研自己所學的專業,不太關心政ll策,但是該了解的都了解了,他們能和子女讨論。
兒女們不善言辭,還有兒媳女婿呢,他們的女婿心思活泛得很,什麽話題都能聊下去。
來到爸媽家裏,宋尋舟把籃子交給站門邊迎接玉珍的妹妹,自己幫玉珍拍掉玉珍衣服上的雪粒。
暫時不打算讓她脫掉棉襖,只能用拍的了。
宋蘭馨本來想說什麽,話被哥哥遞來的籃子堵住,只思考三秒就帶着籃子去廚房了。
屋子裏很暖和,齊玉珍把圍巾拉下來,露出口鼻,吸吸鼻子後,跟坐在客廳裏的公婆爺爺奶奶打招呼。
沒想到他們兩口子來得還算早,二叔小姑兩家人都沒到。
“玉珍快來取暖,外面很冷吧。”奶奶招呼玉珍過來。
蘭馨沒有很快出來,婆婆大概察覺到什麽,站起來去廚房,不久後廚房就傳出聲音。
聽聲音,是婆婆讓蘭馨別偷吃了。
齊玉珍:“奶奶,外面是很冷,還下雪了,我和尋舟先拍雪,過會兒就來。”
肉眼可見的雪拍掉了,在室內待了會兒,身子暖和一些,小兩口找了個離爺爺奶奶有些距離的位置坐下。
奶奶剛想讓小兩口坐得離小暖爐近些,齊玉珍就開口:“我們剛從外面進來,身上帶着寒氣,怕冷到爺爺奶奶,等衣服暖和了再坐過去。”
奶奶無奈笑道:“玉珍還是這麽貼心,待會兒你叔叔姑姑過來,信不信他們立馬沖過來搓手取暖?尤其是你姑姑。”
她都沒想到這種小事。
宋興華:“媽,論孝心可沒幾個人能比得過玉珍。”
了解玉珍的性格和為人處世,就不奇怪她為什麽會吸引到他們家“壞脾氣”的哥哥了。
蘭馨總說哥哥壞脾氣臭脾氣,身為父母,宋興華常敏慧認為兒子脾氣沒女兒說的那麽壞那麽臭。
壞臭提不上,當然,也和好完全不沾邊。
要是大兒子和女兒吵架,他們夫妻正好在家,絕不會拉偏架,裝成很忙的樣子,要去書房寫報告,讓他們自己解決矛盾。
兩個小祖宗都惹不起,偏幫誰都不行,幹脆誰也不幫。
齊玉珍可不敢當,正想說話,丈夫搶先一步開口:“爸,不應該說孝心,應該說細心,論孝心,我覺得你和叔叔姑姑都不差,只是你們太忙了,沒法時時陪伴爺爺奶奶。”
這話說的,齊玉珍很是滿意,點頭:“對的。”
丈夫說了她想說的話。
爺爺問:“是嗎?”
短短兩個字就把爺爺心中的答案說盡了。
宋興華還真沒辦法說父母以前也忙,都沒空陪他們幾個兒女。
那個年代太特殊了。
爸媽吃的苦頭比他們幾個兒女多多了。
正當他想辦法轉移話題的時候,妹妹一家過來了,他趕緊去開門。
算是逃過一劫了。
齊玉珍沒打算逃,回應爺爺的問話:“爺爺,好聽話誰都會說,我只是會說好聽話而已,您別被我的花言巧語蒙蔽了眼睛。”
“什麽什麽?發生什麽事了?”宋心喜一進來就聽玉珍自我貶損,不禁好奇。
她确确實實是沖到小暖爐旁邊取暖了,過來的時候還帶着一陣冷風。
宋尋舟看着姑姑直沖沖去小暖爐旁取暖,不禁想要扶額。
姑父都沒走到小暖爐旁邊,而是打過招呼後去廚房放東西。
因着外公外婆坐在小暖爐旁邊,表弟表妹有些怕外公外婆,就沒湊過去。
只有姑姑帶着一陣冷風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