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23 第23章
◎這些都是微臣賠您的話本◎
對于老丈人來講,“賣”這個法子最好。
可蕭暮秋不願意。
思來想去,也沒有萬全之法。
她從隔壁酒鋪借了紙筆寫回信,言明籌錢的苦衷。
勞煩老丈人通融通融。
并再次勸說她将贖身的事往後擱一擱,把回魂的事先提上日程。
把回信交給小啞巴的時候,蕭暮秋道:“以後你送信,不必一路跟着我,我會在公主府後院東南角挖出一個狗洞,你把信擱在裏頭就行,每日我都會去那裏查看,一日後你再來取回信即可。”
小啞巴紅了眼眶,千言萬語在一躬。
蕭暮秋受不起她的大禮。
在宮裏,伺候陛下的奴婢,嚴格論起來就是大宮女,有官階的。
目送她遠去後,蕭暮秋前後張望一番,确認元宵沒在暗處偷窺她。
免得他又在小冊子上寫些胡話。
比如“小巷無人處,驸馬竟與啞巴丫鬟幹這事”
呸!
Advertisement
光是想想,她都一肚子氣。
.
回府。
正好趕上午食。
她提着一摞話本子前往正殿,緊趕慢趕的去向公主殿下獻殷勤,卻沒有見到人。
只有幾名婢女在忙着布菜。
“禀驸馬,公主在宜蘭水榭。”一婢女道。
蕭暮秋忙活了一上午,肚皮餓得咕咕叫。
她看着這滿桌的山珍海味,咽了一口口水。
念及是公主府,她不是一家之主,擅自動筷不合規矩。
唯有坐到桌邊,耐心等待。
等了快半個時辰,溫靈蘊也沒來。
她幹脆提上話本親自去找。
這正是悲哀的地方。
禦平公主府,前身是前朝末年的一座親王府邸,以龐大輝煌在盛京城內久負盛名。
宜蘭水榭距離正殿很遠,媲美山路十八彎。
蕭暮秋走了兩炷香,才在水光潋滟的深處,尋到了溫靈蘊的倩影。
風中照樣有荷花的清香。
太陽高懸,蕭暮秋又餓又累,頭暈眼花的鑽進水榭避暑。
溫靈蘊尚不知她的靠近,垂着眼睫,盯着掌心的玉簪發呆,神情有些許的悵然。
晃動的池水,映着她顫悠悠的倒影。
碎亂的光,照進她的眼眸,閃爍不定,一如她煩悶的心緒。
她的指尖拂過簪首的玉石,指甲蓋的大小,透着溫潤的涼意,就像蕭暮秋本人。
面上謙和有禮,卻是冷心冷情。
可遙不可及。
她百無聊賴的想,再有一月蕭暮秋便要走了,她會去哪裏呢。
溫靈蘊猜她會去蘇杭。
這人喜歡江南的風情,那裏風和氣舒,清明盛麗,有她一直渴望的悠然惬意。
或許以後會去關外……
一想到這兒,溫靈蘊有些怕。
她怕關外離這座王城太遠,再見便不知是何年何月。
擔心這輩子都不會再見了。
有詩曾言——_
多情卻似總無情,
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
替人垂淚到天明。
負心漢呀。
一閃念又琢磨着有何可怕!
她堂堂公主殿下,想見誰就見誰,任蕭暮秋跑到天涯海角,也能逮着她。
可蕭暮秋願意讓她逮嗎。
于是乎,心情又在一瞬間低迷下去。
多麽希望蕭暮秋能再多陪陪她。
她不貪心,不要永遠的相陪,再多陪三年就好了。
要不跟蕭暮秋商量商量?
“微臣向公主請安。”蕭暮秋自覺的尋了個坐處。
溫靈蘊耳朵一動,慌慌張張的把玉簪揣進袖子,拿起石桌上的繡繃子,一板一眼的穿針引線、描鸾刺鳳。
蕭暮秋好生意外。
身為陛下的愛女,溫靈蘊可謂天賦異禀,不光人長得好,亦是博聞強識,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文武百官皆稱頌她是大昱建朝三百年來最拿得出手的公主。
人無完人。
溫靈蘊唯一的缺點,就是女工奇差無比。
一旦在某人某事上無法得償所願,就容易心生怨念。
溫靈蘊認命,幾乎不碰女工,這幾日倒是勤快。
蕭暮秋把話本拎上桌,獻寶似的道:“公主,這些都是微臣賠您的話本。”
溫靈蘊沒掀眼皮,只哼了一聲,語氣不明。
“全是本月新出的驸馬系列,”蕭暮秋解開捆着話本的細麻繩,一本一本的擺在溫靈蘊的眼前。
分別是《霸道驸馬契約妻》《霸道驸馬深深寵》《霸道驸馬吻上瘾》以及《霸道驸馬霸道愛》
“微臣特意去了一趟東市,在你最喜的歡飄飄書肆買的。”
溫靈蘊的眉梢揚了揚。
不錯。
還挺有心。
蕭暮秋再接再厲:“這些話本全擺在最裏頭的書架上,每本單價要貴上十個銅板咧,公主喜不喜歡?”
“最裏頭的……書架?”
溫靈蘊捕捉到關鍵詞。
“對啊,你最喜歡的肉.文。”
“!!!”
“你看看,喜不喜歡。”
“誰誰誰……說本宮喜歡看這些的!”
“書肆的掌櫃普托托啊,他說你是店內的常客。”
“!!!!”
溫靈蘊的臉上震驚和懼意交織,仿佛一串晴天霹靂突然劈下來,劈得她外焦裏嫩。
她耳根漲得通紅。
蕭暮秋把她的反應看在眼裏。
猜她一定是深受感動,才會略有失态。
畢竟成親三年來,自己難得體貼一回。
“普托托說了,咱們要躺在床上一起看——”
“不用!”
蕭暮秋強調道:“這樣才有滋味!”
“滾!”
蕭暮秋:“?”
“你給本宮有多遠滾多遠!”
蕭暮秋:“???!!!”
只見溫靈蘊脖頸處的青筋,在細膩的皮肉下清晰可見,整個人像是極力壓抑着什麽,渾身一陣陣的發抖。
蕭暮秋淩亂了。
公主殿下變臉怎麽比變天還快?
到底是喜歡……還是不喜歡……
難不成她送話本還送錯了?
女人心海底針,溫靈蘊這枚針,委實有點陰晴不定。
她唏噓不已。
這年頭……驸馬真不好當。
作者有話說:
注:“多情卻似總無情,
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
替人垂淚到天明。”引自唐杜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