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第88章

待到屠銮進入實驗室, 細細端詳片刻後,終于斷定了。

“這就是《論語》,”屠銮點頭道, “恐怕還是失傳的部分。”

這話一出,現場都驚了。

這可是論語啊!

“不過我們現在一直在讀論語啊, ”一位小研究員問道, “為什麽說這是失傳之物呢?”

屠銮給了楚孑一個眼神, 于是楚孑就幫忙解釋道:“我們今天所讀的論語, 其實是西漢末年的安昌侯張禹, 根據三個論語版本共同勘定, 結合而出的版本。”

“而這三個版本,就是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論語》流傳過的三個版本,分別是《齊論》、《古論》和《魯論》。”

“而《齊論》和其他兩個版本相比,除了一些細微的改動之外, 最大的差別是多了兩篇,一篇是《問王》一篇是《智道》。”

“遺憾的是, 根據文獻記載, 《齊論》在漢魏時期就已經失傳了。”

說到這, 那位小研究員也就懂了:“所以,屠老師的意思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可能是《齊論》的殘篇?”

屠銮點點頭:“是的。”

“好!”

一班研究員這下可是股足了勁。

這是什麽概念啊,漢魏之後,沒人再讀過《齊論》了!

如果真的在海昏侯的墓中能找到, 那絕對是驚喜中的驚喜!

而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一衆研究員加班加點的複原工作之中, 還真被他們找到了。

當“《智道》”兩個字在一根竹簡上浮現的時候,研究員都快哭了。

這可是斷絕了2000多年的文化啊,竟然在一根小小的竹簡上,重新向他們招手了。

“孔子智道之昜(yang)也昜昜雲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莫之禦也”

這就是《智道》篇的內容!

除此之外,還在其他的竹簡上發現了《齊論》的其他篇章,比如最早看到的那一根上的文字,就來自《齊論》的《雍也》篇。

這些《齊論》很可能是戰國時期留下來的典籍,用的還是齊國的大篆文字。

也不知道經過了多少颠沛流離會到了海昏侯手中。

而海昏侯應該對它們也極為珍視,所以才放到了自己的墓葬之中。

自從《齊論》的殘篇被接二連三的發現之後,整個實驗室似乎也旺了起來,重要的文字記載接二連三的被發現。

研究員們也将手中的竹簡木牍進行了分類,其中竹簡基本都屬于古代的書籍,也有一些與昌邑王國、海昏侯國的行政事務和禮儀有關。

這些書籍也可以分為幾類,有六藝、《孝經》、春秋、諸子、詩詞歌賦等等。

其中大部分都是春秋戰國時期遺留下來的著作,每一篇都對現在的他們了解那個百家争鳴的時代具有重要的意義。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的“政論”,完全就是漢代人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論證他們眼中的周、秦,以及他們為何失敗等等。

可以說,這些政論很好的體現了漢代人的價值觀以及政治觀,有了它們,就更能了解西漢人的治國方針了!

而海昏侯的墓中竟然有這些書,也進一步刷新了大家對于海昏侯的認識。

既然能選這些書來陪葬,就說明海昏侯在生前不說喜愛,最起碼也是讀過這些書的。

那麽很難想象,一個具有如此思想高度的人,會做出那麽多荒唐事了。

當然,除了這些這麽“正經”的書籍之外,還有些看上去很輕松的內容。

比如養生的醫術、利用《易經》作日常兇吉占蔔的數術《易占》……

還有一些(并不少)的書是講房中術的……

看來,不管是哪個朝代的二十多歲的小夥子,都對那活兒很是憂慮。

這也讓研究員們全方位的了解了海昏侯,感覺更像個活生生的人了。

他不僅熱愛讀書,喜歡政治,信仰玄學,還熱衷養生和造娃。

活脫脫和現代的年輕小夥子一模一樣。

當然,對于歷史來講,這些書也證明了在西漢時期的醫學水平,補足了中醫早期的治病方法。

但如果說從這些藏書就推斷劉賀的性格還未免有些武斷的話,那麽發現的一些劉賀親手所寫的木牍就完全能看出劉賀是個怎麽樣的人了。

“南藩海昏侯臣賀昧死再拜上書言……”

“臣賀昧死再拜謹使陪臣……”

“事仆臣饒居奉書昧死……再拜為秋請!”

這些,全部都是他所寫的奏請木牍。

內容就是他的奏章。

漢代的奏章都是寫在木牍之上,等皇帝收到之後,再在空白處批複,發回大臣。

這也是這些奏章為什麽出現在海昏侯墓的原因。

可惜的是,研究員們并沒有在這些奏章上找到皇帝的批注。

而這些奏章幾乎都是一個意思。

“臣劉賀真的很卑微了,所以求求皇上,能不能讓臣去參加秋請呢?”

“秋請”就是秋季諸侯朝見帝王的禮節,與之對應的是“春朝”。

但其實算下來,海昏侯從被廢黜到去世之間其實只有三年,但竟然有十幾個想要參加秋請的奏折。

這也代表了,這十幾次申請都沒被當時的帝王同意過。

劉賀他真的好卑微。

其中有幾個木牍上,劉賀幾乎都在狂打親情牌了,希望漢宣帝能見見他。

但其實大家也都明白,劉賀顧念的也不是親情,而是想借此重回政治舞臺罷了。

這麽看來,劉賀有點小心眼,但不多。

所以漢宣帝那種腹黑男自然是沒有同意。

劉賀就是在這樣的郁郁寡歡之中,走向了生命的終點。

被嫌棄的阿賀的一生。

但他的悲慘,在死後就結束了嗎?

并沒有。

研究員在墓室西側角落裏,找到了一個已經被完全朽壞的漆器,初步判定是個盒子。

漆器已經算是比較貴重的器皿了,所以其中裝的東西更是寶貴。

而打開之後,楚孑和一衆研究員一起吃了一驚。

裏面竟然放的是木牍。

要知道,能被存放在這麽精致的容器中的木牍只有一類。

那就是皇上發來的木牍。

楚孑眼尖,一眼就看到了那木牍上的幾個字。

“海昏侯國”、“除國”。

六個字,冰冷異常。

但研究員們卻很興奮。

因為這就相當于明清時期留給後世的聖旨啊!

而明清時期的聖旨存世量不少,西漢時期的“聖旨”卻一個都沒有!

這可是創造歷史的發現!

其中十塊比較完整的木牍形狀和大小幾乎都一致,長約23厘米、寬約3厘米,接近漢代一尺。

根據《漢制度》“三公以罪免亦賜策,而以隸書,用尺一木兩行”的說法來看,的确沒錯。

而這些木牍都是單面書寫,用的是隸書,字跡清秀整齊,應該是職業的刀筆吏所寫。木牍背面還有編號,可以說是十分的規範了。

而面對海昏侯劉賀的N次“秋請”申請都不應允的漢宣帝,究竟會給海昏侯下一道什麽樣的诏書呢?

一種研究員開始,對這些木牍進行了細致的解讀。

經過很長時間的研究,終于複原了其中的內容。

這是一份十分冰冷的诏書。

裏面詳細記載了在海昏侯劉賀去世之後,海昏侯國除國的歷史。

是的。

在劉賀去世之後,漢宣帝并沒有放過他,給他的唯一回複,就是将海昏侯國除去。

詳細記載如下:

海昏侯劉賀去世之後,豫章郡的太守,即漢宣帝所派來的監視劉賀的人,上書朝廷,想申請廢除海昏侯國。

這理由也相當的紮實,因為“上天要斷絕他的祭祀”。其實劉賀死後,并不是沒有人繼承他的爵位,他還有兩個兒子,分別叫劉充國、劉奉親。

但這兩個孩子卻在劉賀去世後很快夭折了。

再加上海昏侯國連年大雨水災,似乎是上天有所怨怼,所以太守提議将整個海昏侯國廢除。

漢宣帝接到這樣的報告,當即召開了公卿會議,經大臣讨論研究,漢宣帝最終拿定主意,海昏侯國被廢除。

一切都是如此的合情合理。

又或者說,這樣的奏請,正好奏到了漢宣帝的心坎裏。

專家們甚至從中總結出了除國的步驟,足以看出當時西漢王朝的文書成文流程與傳達體系之規範。

但令人不禁膽寒的是,這一套流程,在劉賀去世之後的四十天裏就完成了。

甚至包括劉賀兩個兒子的死亡。

這時候,我國歷史記載詳細的重要性就得以體現了,根據《漢書 ·武五子傳》記載,“海昏侯賀死 ,上當為後者子充國;充國死,複上弟奉親;奉親複死,是天絕之也。”

再加上這份除國诏書中的記載“大鴻胪初上子充=國=疾死複上 子奉=親=複疾死是天絕之(=是重文號)”足以證明海昏侯去世時,兩個兒子還在世。

但“天絕之”。

不到四十天,劉賀的兩個兒子相繼去世,太守迅速奏請,漢宣帝召開公卿會議,決議除國。

從此之後,世上再也沒有海昏侯國。

要知道,在那個年代,從南昌快馬奔赴西安也是需要很多時日的。

更別提要把這文武百官全部湊齊,根據如此繁複的章節來議論表決了。

這一切,到底是應該歸結于西漢時期的效率高呢,還是說背後推手的手腕高呢?

但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足以證明漢宣帝的果決與政治權謀之高了。

這份果決,對于海昏侯的家族來講是滅頂之災,但是對于當時的西漢,卻是難得的瑰寶。

也難怪《漢書》中後來記載,漢宣帝靠着仁治中興,帶着西漢走到了巅峰。

楚孑看完除國诏書的內容,只覺得心中又無限感慨。

歷史就是這樣,有的只是冷冰冰的事實,成王敗寇,生殺掠奪,都只在幾行字之間。

如此看來,劉賀本身到底是個什麽樣的人,對于歷史來說并不重要。

他的本質為何,甚至不如這一份《除國诏書》更有價值,至少它還記載了海昏侯國除國的歷史,以及西漢王朝的政治體系。

這可能是海昏侯墓中最具有價值的文物了,可以稱得上是國寶。

劉賀的一生傳奇而又坎坷,他乃至他的家族都是殘酷的政治鬥争的犧牲品。

但也正是他的死,他的墓,讓他成為了考古學層面的西漢最重要的皇帝。

楚孑不免覺得這有些諷刺和悲涼。

但很快,一個更爆炸性的消息傳遍了整個考古工地,也沖淡了楚孑心中的萬千思緒。

主墓外回廊已經被發掘完畢,他們要打開位于主墓正中間的主椁室了。

也許穿越兩千多年,一衆考古學家,終于要和這位充滿離奇色彩的劉賀,面對面相見了。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