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可是, 怎樣才能巴結上他們呢?

太子殿下高高在上, 她活了兩輩子都不曾見過他的面貌;範直平常在宮裏, 沒事不會出來溜達, 而她也只是中元節那天見過一次;只有蕭砺最有可能。

可她被拘在家裏,又不能去找三舅舅,想要“無意中”碰到蕭砺也不是容易的事兒。

正想得入神, 感覺有人推了自己一把, 楊萱恍然回神。

卻是辛氏抻了那匹醉仙顏西洋布的一角正往她身上比試。

大舅母笑道:“阿萱生得白淨, 穿這樣的淺紅正合适,就是料子太透了些, 不好見人。揚州那邊穿這種料子的, 都是裏面另外再襯了衣裳。”

楊芷道:“先前我做過條輕容紗的,跟這個差不多。”說着打發素紋将那條層疊裙找來。

大舅母抻開仔細看了看,誇贊道:“你這條好,輕容紗沒有從頭包到尾, 顯得利落多了……正好再做件襖子搭配起來。”

辛媛見了豔羨地說:“阿芷姐,我能不能照樣子也做一條, 不完全相同, 我不往上繡蓮花。”

“你喜歡就做, 一模一樣也沒事兒, ”楊芷完全不介意,“我這也是萱萱想出來的法子。”

辛媛高興地說:“謝謝阿芷姐, 我臨來前也做了很多新式樣的裙子, 我都找出來, 你看中哪條就拿去穿,我覺得咱倆高矮胖瘦差不多。”連聲喚着她的丫鬟秀橘開箱籠。

大舅母嗔怪一聲,“看把你興頭的,以後有得是機會讓你顯擺,這滿地都是東西,非得今天折騰人?”

二舅母樂呵呵地開口,“随她們去吧,正是愛打扮的年紀就得多打扮,否則到了咱們這歲數,腰跟水桶似的,有了好樣子也穿不上身。”

“可不是?”大舅母連連點頭,又看向辛氏,“小姑還行,仍然是一把細腰。”

辛氏笑道:“嫂子們是沒有心事,心寬體胖,我是讓孩子愁得,想胖胖不起來。”

大舅母想起辛氏之前為了求子到處拜神拜佛,嘆一聲,“這下可好了,總算否極泰來,不用再發愁了。”

Advertisement

這空當,秀橘已經把專門盛着辛媛夏裝的箱籠找出來,裏面分門別類地放着四只包裹。

辛媛将最大那只提到炕上,解開包裹,把裏面的裙子逐一攤開,整整攤了半面炕。

楊萱訝然。

才住這幾天,用得着帶這麽多裙子?

似乎還不止這些,另外還有三只包裹。

辛氏也有些驚訝,問道:“阿媛怎帶這麽多夏裳,小孩子長得快,今年過去明年就穿不上了,你還怕我不舍得給阿媛做衣裳?”

大舅母笑道:“就你會往歪裏想,我哪裏是這個意思?我是覺得你自己照看三個女孩子,身邊還有個纏磨人的,別叫你費太多心。有幾條是特意做的大了點,興許明年還能穿上。”

楊萱聽出話音來,問道:“媛表姐要在家裏長住嗎?”

大舅母捏一把她粉嫩的臉頰,開玩笑道:“以後阿媛就是楊家姑娘了,跟萱萱一屋睡覺,好不好?”

楊萱歪着頭甜甜地道:“好,我睡覺老實不踢被子,媛表姐睡相好不好?”

大舅母樂不可支,一把摟住楊萱,“吧唧”親了口,“舅母是逗你呢,阿媛在揚州孤單,我送她過來住上一年半載的。”

白鶴書院在白鶴山腳,占了約莫三百畝地,前頭是學子們的課房以及夫子們的寝房,後面則是辛家人的住處。

辛農有一妻兩妾,生養了三子三女,兒子都還未曾娶親,但前頭兩個女兒已經出嫁了。

辛牧則只有二舅母一人,育有兩個兒子,也都沒成親。

辛媛沒有同齡的姑娘做伴,而且年紀漸長不能總是溜到前頭找學子們玩。

大舅母就尋思着正好把她帶來跟楊萱姐妹相處些日子。

楊萱原本就對辛媛印象頗好,現今又是個成年人的芯子,自不會因家裏多出個人而計較,反而熱情地邀請辛媛跟自己同住。

辛氏本打算将她安排在西廂房,見楊萱大度,而且三個姑娘住在一起總是說話方便些,遂笑着應了。

只等大舅母一行離開後,便将辛媛的箱籠搬到玉蘭院去。

衆人熱熱鬧鬧地給楊桂過完滿月,楊修文便陪着辛農帶着楊桐四處拜訪故交舊識,閑暇時候不免提到夏懷寧,遂跟辛農道:“是我私下認的弟子,讀書極有天賦,去年此時已經讀《谷梁傳》了,今年鄉試又中了秀才,被選到順天府學讀書。”側頭問楊桐,“你可告訴懷寧你舅舅要來?”

楊桐忙道:“早就跟他說過,他答應一定來,或許出了什麽意外也未可知,趕明兒我去他家裏瞧瞧。”

轉天,楊桐到了幹魚胡同,回來告訴楊修文,“懷寧染了風寒,我看病得不輕,兩腮燒得通紅,聲音也啞了……他怕過給我,不讓我久留,只說愧對父親厚愛,這次怕不能聆聽舅舅教誨,就把我攆出來了。”

楊修文無奈地搖搖頭,“這也是沒法子的事兒,好在以後還有機會。”

夏懷寧确實是病了,不過都是他自找的。

他計算着日子,三月十五那天晚上,趁着夜深人靜,只穿了亵褲,沒穿上衣在外頭站了半個時辰。

三月中的天氣,雖然白天已經暖洋洋的頗具春意,可夜裏仍是冷,加上春風寒涼。

第二天夏懷寧就有點頭疼鼻塞,胃口也不好。

夏太太得知,酽酽地煮了碗生姜紅糖水,捏着鼻子給夏懷寧灌上了。睡過一個晌覺後,夏懷寧竟然好了大半,頭也不疼了鼻子也通暢了。

夏懷寧覺得不行,夜裏又在外頭凍了大半個時辰。

他原先就沒好利索,加上凍得時候太久,這次終于如願以償地病了,而且一病不可收拾,連着喝了兩頓生姜水都沒管用。

夏太太又用土法子,拔下頭上銀簪子,順着夏懷寧後背從上往下刮,一直挂到快出血絲也沒見好。

沒辦法,只能花錢請郎中了。

等請來郎中,夏懷寧已經燒得人事不知了,連吃三副藥熱度仍是退不下去。

夏太太愛子心切,跳着腳罵郎中庸醫騙錢,非要賴掉診金不給。

郎中豈能受這個氣,“唰唰”把先前寫好的藥方撕了,抓好的藥也拿了回去。之前吃的三副,權當喂了狗,拔腿離開夏家。

當天幹魚胡同周遭的幾家藥鋪都知道了夏太太的德行,等到夏太太來請,坐館郎中要麽出診未回,要麽有事沒來,要麽幹脆說沒空。

夏太太只得跑出去五裏路請回來個郎中,重新開了方子。

楊桐去的時候,夏懷寧剛吃過兩副藥,稍微見強,這才能說出那般有條理的話。

辛農等人在京都待了七天,第八天一早告辭離開。

楊修文與楊桐騎馬一直送到京外十裏地,這才分手告別,等回到家門口時,正見一人颔首作揖地跟門房打聽什麽。

那人十五六歲的年紀,穿件青蓮色直綴,袍邊綴一塊不俗的黃玉,皮膚白淨相貌周正,看上去文質彬彬的。

楊修文下馬,客氣地問:“這位小哥,是有事還是找人?”

那人忙上前行禮,“敢問可是楊修文楊世叔?”

楊修文打眼一瞧不認識,疑惑地問:“小哥如何稱呼?”

那人道:“我姓範,單名一個誠字,家父名諱上成下瑞。”

楊修文恍然。

範成瑞是範先生的第三子,一直外放為官,面前這人便是範成瑞的兒子,範先生的孫子。

他還是七八年前見過範誠一次,一晃眼,先前的孩童長成了大小夥子,竟然認不出來了。

楊修文忙将他請到書房,又引見了楊桐。

厮見過,分主賓坐下後,範誠道出來意,“我一直随家父住在呂梁,因明年要考童生試,所以提前回來準備一下。祖父說世叔學問通達,而且家裏楊桐賢弟也正在讀書,便打算帶我來拜見世叔。不巧臨出門前,有個急症請他去看,病患為大,我只得冒昧獨自前來。”

楊修文笑道:“無妨無妨,你我兩家乃是世交,自該經常走動,談不上冒昧。阿桐也正準備童生試,你們經常探讨也便于彼此上進。目前阿桐在鹿鳴書院就讀,不知阿誠是如何打算?”

範誠又作揖,“正要勞煩世叔引薦。”

楊修文道:“鹿鳴書院幾位夫子學識都不錯,學風也正,今年科試有四人考中生員。不如跟阿桐一起,來回路途倒也便宜。”

範誠連聲答應,“好好,”又對楊桐行禮,“以後仰仗賢弟幫襯了。”

當下楊修文考校過範誠學問,寫了封引薦書交給他。

從此楊桐就有了範誠這個小夥伴。

而楊萱多了辛媛這個玩伴,生活也熱鬧了許多。

三個人一起看書,一起彈琴,一起做針線,雖然偶爾有些小口角,可沒多大會兒就煙消雲散重歸于好。

只有王姨娘憂心忡忡,百般焦慮,趁着楊芷過去西跨院的時候,便說起自己的猜想,“我覺得表姑娘怕是要留在京都了,阿芷啊,你可長點心吧,別讓她把你的親事搶了。”

“姨娘想多了,”楊芷笑着搖頭,“大舅母說只住一年半載的,就算是住兩年,阿媛也才十二,不着急說親。再者,大舅一家都在揚州,難道她自己留在京都?”

王姨娘嘆道:“你呀,以後少學那些琴棋書畫,能會聽會彈就行了,這玩意兒也不當飯吃,別跟太太似的,學這些學的腦子都不夠使了,到現在賬本都看不透徹……你想想,大舅太太只剩下這個閨女,豈不看得跟眼珠子似的?揚州跟京都差着幾千裏,吃穿都不同,季節也不一樣,誰舍得孩子受這罪?我估摸着,大舅老爺許是打着在京都為官的譜兒,先把閨女送過來熟悉一兩年,然後在京都找個婆家。”

楊芷默默思量着沒有言語。

王姨娘又道:“不管是不是這個打算,你防備點沒錯。平日裏來往,多注意着她有什麽毛病,比如吃飯挑剔或者愛打罵下人,或者身上有什麽不好說的症候,都先記着,以後要是需要,就把口風露出去……”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