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焚書

焚書

烈火可以焚滅一切,有時是一座宮殿,有時是一個文明或者一段光輝的歷史。

扶蘇成年了,他的父親秦王嬴政如今成為了皇帝,這個稱呼的出現是開天辟頭一回。

嬴政的事業理想已經完成了大半,不過卻依然不肯稍微停下一點。都說攘外必先安內,曾經秦國變法圖強壯大內部的實力,給了嬴政一個不錯的平臺。

他和他的先祖還有幾代秦人共同奮鬥,也許也有天時地利來襄助,終于在華夏大地上締造了第一個國家,不是曾經那些王室松散的,各自為政的以國命名的聯盟,而是統一的,廣闊的國家。

昔日的對手一個個倒下了,成了點點星火四處竄逃,已不再為嬴政所懼。他成了這片廣袤土地上唯一的君王,但他并沒放棄他的征途。

他把目光放在了那些虎視眈眈的外族身上,并派遣帝國最勇武可靠的蒙将軍去把他們驅逐的遠遠的,雖然也有人認為匈奴人也是先祖夏後氏的苗裔。

對外是這樣,對內也不放松,他還準備處理四境之內那些不同的聲音,因帝國只允許有一個聲音,就像天空只有一個太陽。然而具體要怎麽做,還要看李斯呢。

皇帝在鹹陽宮裏舉辦了一場盛宴,宴上淳于越提出了他老舊又不合時宜的主張,他勸皇帝,

“臣認為,殷周時代的王位能傳襲一千多年,那是因為國王把土地分封給了子弟、功臣,這些人受恩而輔助王。”

說到這裏,淳于越看了一眼禦座上的皇帝,發現他面色不變,繼續說了下去:

“而今陛下坐擁天下,子弟卻為一般民衆百姓,如果驟然有田常、六卿那樣的亂臣出現,那時又無封國的屏障助手,又如何來相救呢 做事不效仿古法而能久遠的,臣從未聽說過。”

皇帝沒同意,也沒反駁,他把事情放手給了群臣去讨論。

議論的聲音不絕于耳,其中最斬釘截鐵的聲音來自于丞相李斯,他說:“五帝治國的方法是不重複的,三代的政策也不相沿襲,都各按自己的方法治理國家,不是後者要與前者相違背……。”

“而是時代不同了。”說到這兒,他看了一眼那些擁護着固有規則,活在舊時代的人們,眼底深處暗含着輕蔑。

李斯是個好辯手,更可怕的是他是有備而來的,對手只有“苦口婆心”和陳詞濫調,而他卻有充足的論據和詳密的計劃。

Advertisement

這樣一場辯論,其勝敗是毫無懸念的,因為即使李斯什麽都沒有,他也順應了皇帝的心不是嗎。

最終,李斯的谏言得到了采納,第二天,他谏言中的,焚毀部分古書,重責以古非今者的建議就立刻得到了實施,統一言論思想的同時,一些說得上是“異端”言論和思想也就此随風而逝了。

扶蘇明白了,或許他一開始就明白,但依然為此郁郁寡歡,這讓皇帝不喜,但皇帝還是秉持着教養一個接班人的原則,教他道理,

“諸子百家,古文今論,都只是治國者的工具,真正締造一家之言的人——是皇帝。”

說完,皇帝就準備離開了,扶蘇見此頓首,“兒臣恭送陛下。”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