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臘津地标将誕生(一)
第三十八章 臘津地标将誕生(一)
尹婷婷在病床上想起“三顧·梅香瀾庭”建設方案定稿會。張雲岫展現的驚人天賦,越來越符合尹婷婷的擇偶标準。那天上午,在交院建築學系小會議室,噼噼啪啪的雨滴像一段久旱遇甘霖的田園交響樂,敲打着窗外蒼翠欲滴的芭蕉葉。
屋內靜好,陸教授的研究生李樂一邊在幻燈上演示設計圖,一邊講解着,“一個月來,在陸教授指導下,經與尹總數次溝通形成的這個方案,與原方案相比,主要有三個特點:第一,增加了舒适度。如降低了容積率,原方案多層住宅樓容積率達4.1.這既不符合建築規範,同時用戶體驗極差。原方案樓棟間距僅5米,采光、通風、隔音都有問題,而且活動區域逼仄。毫不客氣地說,這是密植的筒子樓建法。現方案是陸教授參照國外流行的花園式住宅樓建法,容積率2.5,樓棟平均間距達15米以上,設計時将內部道路、景觀綠化、商業物業、娛樂休閑等要素考慮在內,既講究功能配套又講究舒适度體驗。這是室外設計,我們在室內采用花園洋房設計,提供了63、78、92、106、136平方米的不同産品,既照顧了一些客戶的購買力,又滿足一些客戶改善性住房的需求。第二,設計講究依山就勢。充分利用原有地貌,如這裏:這裏的凹坑就順勢設計成商場、酒店、住宅的地下停車場,這裏的魚塘就設計成人工湖,這裏的幾個山巒保留,設計有觀光亭、步徑、四季花木,特別是這裏的古井,我們作了建築藝術處理,還在旁邊建了個亭子,方便取水休閑用。我們這樣做的目的是充分利用地形,減少挖、填方,減少成本,還想留住原生地,留住城市文脈,打造“翠木百花四季春,湖光水影飛鳥鳴”的居住環境。第三,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将原來多層建築改為高層建築、一樓兩戶改為一樓六戶設計,比原方案多近4萬平方米住宅樓。如果這個方案能順利實施,可以好不誇張地說,這裏将成為臘津市第一個擁有電梯的高檔舒适小區,臨街的商業樓、酒店将成為臘津市的地标建築,在未來20年都不會被淘汰。”
聽着李樂的介紹,陸教授在一旁始終注視着幻燈片,嘴角保持着淡淡的微笑,像是欣賞一幅幅丹青作品。李健、尹婷婷在筆記本上寫着什麽。
屋內陷入短暫的靜默。
“暢所欲言,都說說。”張雲岫欲穿針引線打破漸漸僵硬的氛圍。
李健輕咳兩下,清了清嗓子說,“陸教授不愧為國內頂級建築專家,設計高端大氣上檔次。不過,作為合資企業的國資代表,我想問個問題,與原方案相比,現行方案的造價是提高了還是下降了?”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本着土地集約利用與提高居住品質兼顧的原則,我與李樂做過反複測算,造價提高了40%,将近150萬元……”尹婷婷擱下手中筆,準備侃侃而談,不想被李健打斷。
“150萬?這意味着我們要在銀行貸350萬元!設計雖美,但現實很骨感。我首先申明,我十二萬分支持這個方案,但礙于國資代表這個身份有些話我還是要提醒一下。我們姑且不論銀行貸不貸這筆款,先說我們成立這個項目的初衷,想必大家也知道,就是要挽救市物資回收公司,給職工謀個穩定的飯碗。現在碗沒有看見,卻多背了45萬元的債務。說實話,我還是有點擔心……”李健欲言又止,将目光投向張雲岫。
雨幕更厚重了,欲遮住少得可憐的天光。尹婷婷暗暗替雲岫捏一把汗,怕他應付不了這種咄咄逼人的局面,正欲開口,見張雲岫神情自然,不愠不怒,好像一切在他意料之中,于是把提到嗓子眼的話咽了回去。
“還有什麽需要補充的嗎?”張雲岫這話既像是對李健說,又像是對大家說。
雨幕稍稍拉開,屋內濺起的“硝煙”消融在雨聲裏。此時,陸教授端着紫砂杯,呷了一口茶,又狠狠吸了一口“紅梅”,煙霧漸漸地從酡紅的鼻頭處徐徐升起。“我說點題外話,”陸教授像是蓄積能量後侃侃而談,“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單位福利分房政策的消亡就在眼前。它不消亡才怪!就臘津市來說,各單位用地接近飽和,土地要素已經制約了福利分房執行的客觀可能性,這是其一。其二,等待福利分房的人越來越多,國家已經無力保障。其三,改革紅利已經顯現,越來越多的人腰包鼓起來了。物質的豐富,他們改變生活品質的願望就越迫切。房子作為支撐基本生活的必需品,一定是他們消費的首選。逼仄的筒子樓,産品簡陋的福利分房,必将在歷史舞臺中謝幕。這就産生了供需矛盾。咋解決?只有将房子作為商品推向市場。這個不是我的臆想,這将是國家戰略,也符合國際慣例,也有數據可以支撐。我去年帶領學生在臘津市做過調研。臘津市作為白江省第二大港口城市,又是文化教育中心,輻射周邊幾個區縣,未來幾年對有品質的商品房是有很大的需求的,至少有上百萬平方米的缺口。現在,需要敢吃‘螃蟹’的人,開辟引領時尚潮流的房源占領市場。我陸某人不是誇海口,這個方案敢與國內發達城市頂級地産設計相媲美,未來二十年也不過時。現在看來,造價是高了一點,但贏得的口碑将是不可估量的無形資産,對三顧公司在臘津市站穩腳跟,打開白江省乃至國內地産市場,都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