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黃鳝
第13章 黃鳝
這筆賬算下來,在座幾人都興奮了起來,要知道這年頭城裏面的熟練工一個月也就是三四十塊錢,而他們這些種田的,一年能有一百塊的收入就不得了了!
在算明白裏面的收益後,大家已不再是随便玩玩的心态了。
兩位老人以前沒做過生意,但他們知道,想要生意好,産品質量必須過硬,是以他們就一個勁的改進産品,他們可以保證,這些果盤呀,杯子呀,上面絕對不會有一根毛刺!
在沈南星的手下,果盤可以是任何形狀的,手拎包也已經列入計劃,在談二牛手裏,竹杯可以做到媲美玻璃和陶瓷杯,摔不破,用不壞,手提箱也在準備中了。
而談國青則是負責上山砍竹子,割藤條,談香負責銷售,一家人齊心協力,井井有條,在大家的支持下,這筆小生意漸漸走上了正軌。
賣果盤比做種地來錢快,可在莊稼人眼裏,田裏的活還是第一要緊的,種田才是根本。
火車的停靠本來就是個意外事件,這生意能做多久沒人知道,而地就在那,如今又趕上了好政策,只要勤勞肯幹,就不會餓肚子,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真的是被餓怕了,談湘理解這種執念。
時間來到了立夏,田裏春耕的活計暫時告一段落,可勤勞的農民們可不會就這樣歇下來,以前餓肚子餓怕了,為了都攢點家底,他們一刻都不敢停下來。
在給小麥做完除草施肥,種完油菜,種好玉米後,談二牛又種起了大豆和花生。
而沈南星在将屋後的自留地種的滿滿當當,連院子外牆角也沒放過種上了絲瓜和南瓜和冬瓜後,又打算跟着同村的姐妹們一起,去十裏外的茶園打工。
一天一塊錢,包吃包住,對于莊稼人來說算頂不錯的活計了。
采茶是個辛苦的差事,談湘舍不得奶奶吃苦,堅決不同意她跟着一起去。
“奶奶,賣果盤掙的不比采茶少,還不用翻山越嶺的,我們不去好嗎?。”
“是呀,媽,你就在家幫幫阿湘吧,這裏離不開你,家裏的藤條和竹片用的差不多了,明兒個我再去山上多砍些。”談國青也舍不得自己老媽出去受罪。
沈南星想了一下,采茶的确還不如編果盤來錢快,在家她還能照看着菜地,還能做飯,也就打消了外出采茶的念頭。
Advertisement
如今談湘小推車上的産品那是越發的琳琅滿目了,除了果盤和竹杯,茶盒和梳妝盒也上架了,還有時尚的藤編手提包,前不久談湘就以五塊錢的價格賣出去了一個,為此她高興了一整周來着呢!
生意這麽紅火,不可能沒有眼紅的,可這是人家的本事百日萌團隊整理本文,歡迎加入以耳吳以絲衣死以爾,學不來呀,這編織的手藝,可不是看看就會的,于是村裏人在嘗試失敗後也就都放棄了,想着還是等着秋收後賣紅棗吧。
天氣漸漸熱了起來,空氣中彌漫着槐花的香味,又到制作黃豆醬的時候。
談湘跟着沈南星開始制作黃豆醬,今年她們準備做十斤黃豆的量,這樣可以吃到來年開春了。
将黃豆倒在竹篩上,把壞掉的挑出來,挑好的黃豆放進木盆裏,用水浸泡一晚上。
等到第二天,黃豆就已經泡發好了,将黃豆用漏勺從盆裏撈出來,放到鐵鍋裏蒸熟。
蒸熟後的黃豆再次平鋪再竹篩上,倒入面粉。用手将黃豆和面粉攪拌均勻,使得所有面粉都均勻的附着在黃豆上。
将裹滿了面粉的黃豆鋪在紗布上面,鋪好後包起來,包緊實,放在通風又避光的地方,讓它們發酵。
一般五天左右,黃豆就能完成發酵。
五天後,談湘迫不及待的打開了紗布。
發酵後的黃豆都粘連在了一起,表面上會附着着一層黃綠色的菌絲。
沈南星說這次發酵很成功,沒有一點黑黴,談湘這才放心了。
接着把黴豆子掰成小塊,放到太陽底下暴曬,曬好之後再用手搓開,然後用篩子将粉塵篩掉,就得到幹淨的黴豆子啦。
沈南星拿出一口洗刷幹淨的陶罐,将黴豆子倒進去,接着放入鹽,加滿清水沒過黴豆子,然後用筷子攪拌均勻,蓋上蓋子,放在陽光最充足的地方去暴曬。
每天攪拌一次,等上半個月,他們就能吃上美味的黃豆醬啦。
明明只用了最簡單的鹽和豆子,卻比任何調味品都要有滋味,喝粥的時候,燒菜的時候,加上一點,真的無比下飯。
半個月後時間來到了芒種,可謂是農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棗兒溝的人們神經都緊張了起來。
棗兒莊地少人多,如今分配到戶,談湘他們家所在的生産隊旱地人均一分三,稻田人均七分。談湘一家六口,只有不到八分的旱地,四畝二分水稻田。
全家衣食住行,吃喝拉撒,都向這五畝地要。
所以,只要莊稼能生長的季節,無論旱地還是水田,談二牛都沒有讓其閑着,一年四季生機勃勃,春天的油菜大豆,夏秋天的水稻麥子,冬天的白菜蘿蔔。
到了五月,田裏的麥子已經換上了金色的外衣,低下了沉重的頭顱,搶收和搶種要開始了,接下來棗兒溝的村民們要經歷收割、犁田、施肥、曬草、扯秧和插田這系列繁重的勞動,談湘一家也不例外。
早上五點,一家人快速的吃完了早飯,爺爺奶奶和小叔開始割麥子,一人一把鐮刀,下到田裏,低頭弓腰,左手把禾,右手揮鐮,三五束禾成一把,随手放在身邊,談湘就跟在後面捆麥子。
大約十點半的時候,談湘回家做午飯,做好了送到田裏,等吃完後繼續跟在大人後面捆麥子。
傍晚,談湘回去做晚飯,談國青從家裏推來了板車,板車上放着麻繩和扁擔,他們要在天黑前把今天割好捆好的稻子運送到谷場去。
麥穗向外,麥根朝裏,堆成左右平行的兩堆,中間正好容納一部打谷機,準備脫粒。踩打谷機脫粒是最辛苦的活計,得靠體力,談二牛和談國青承擔了所有脫粒的活計。
談湘在家做好了晚飯,直到夜幕降臨,天色完全黑下來,才看到爺爺奶奶和小叔拖着沉重的步伐回來了。
接下來幾天依舊是重複昨天的故事,打完麥子緊接着又要種水稻,種稻前要挖田犁田,真是一刻都不得休息。
山裏沒有機器,只有靠鋤頭,一鋤一鋤地挖,把泥土挖過來了,凸凹不平,還要整平滑,方便插秧。偌大一塊田,全部挖完,可真不容易。一天下來,手掌全是水泡,鑽心地痛。第二天天亮,水泡還沒好,就又要繼續,讓舊傷添新創。
挖完田,犁完田,就要插秧了。
早上四點,談湘起床跟着爺爺奶奶去田地裏拔秧子,走在田埂上,談湘感到有些搖晃,她還沒完全清醒。拔完秧之後,還需要将它們挑到待插秧的田邊。這時候談湘就會回去給大家做早飯,等做好了把早飯送到田頭。
沈南星是村裏插秧能手,插得又快又整齊。她彎下腰,只見水花飛濺,嘩嘩作響,談二牛和談國青都被遠遠地甩在身後了。
剛嫁過來的那年,她被螞蟥叮了都會大叫出聲,如今她這純熟的插秧技術,任誰路過了看一眼都要誇上幾句的。
炎熱的天氣令人頭發曬得昏沉,栽秧時稻田的水都被太陽灼熱,螞蝗和蟲子在地上爬行無處不在,手指因為長時間浸泡而泡破,到了晚上,悶熱的天氣使得蚊子成群結隊,根本無法入眠。
清晨天還未亮就要下地勞作,直到天色完全黑透才結束工作,談湘真不知道自己這些天是怎麽熬過來的。
談湘是在是不敢想象,若是将來每年都來上一遍,她要怎麽承受,其實她的活計已經算是輕松的了,回來做飯的時候還能稍加喘息,她實在是不敢想,爺爺奶奶和小叔他們這些天這些年是怎麽過來的。
更要命的事,因着棗兒溝的地形,即使以後機器普及了他們這也很難用到。
想到這裏,談湘更堅定了她帶着家人走出去的信念。
勞作這麽辛苦,若是這時候再吃不好,那真是鐵打的人也要熬壞,是以談湘在一日三餐上,十分的上心。為了能讓幹活的人吃好吃飽,談湘是非常舍得花錢花心思的。
早上每人一個雞蛋是必須的,自己家裏的吃完了就去村裏其他人家換,這年頭雞蛋只要五分錢一個,其實并不貴,卻是補充營養的好方式,只是莊稼人節儉慣了,不舍得罷了。
中午是饅頭或者米飯,下飯菜必須燒的有滋有味,油呀鹽呀不要不舍得放,早春時候菜地裏種下的蔬菜都已經能吃了,夏天人們吃的最多就是茄子缸豆,那真是能吃到吐,可談湘手藝好,又舍得放油,茄子切成滾刀塊,青椒用手掰成塊,再加上土豆塊一起翻炒,一道有滋有味的地三鮮就做好了。
夏天的河裏,小溪邊,多的是黃鳝螃蟹龍蝦田螺,那些年紀小地裏幫不上忙的小孩子們就喜歡搗鼓這些玩意。
談湘在去小溪邊洗衣服的時候就遇上了正在抓黃鳝的小子們,一陣交談後談湘用一毛一條的價格買了五條大拇指粗的黃鳝。孩子們得了錢,高興的跑去山下的鎮上買冰棍去了。
鎮上的冰棍只有兩種,白糖冰棍和綠豆冰棍。白糖冰棍兩分錢一根,綠豆冰棍四分錢一根,一般小孩子們只舍得買白糖冰棍,甜滋滋的能舔上好久。
談湘用從小孩子那換來的黃鳝做了一道紅椒仔姜焖黃鳝,開胃的辣椒,性溫解膩的嫩姜,鮮美的黃鳝,這幾樣組合在一起那真叫一個美味,一口咬下去,那真是讓人涎水吞咽,唇齒添香。
田埂上,就着這道黃鳝,談二牛他們那叫吃得一個滿足,惹得隔壁田間的李桂花都忍不住往這邊湊,她家田地也不少,談國棟和談愛超都出去打工了,談大牛年紀大了早就不下地了,這種田的重擔就都落到了她和另外兩個兒子兒媳身上,這段時間也是忙得不行。
等晚上大家手工回家,談湘再給大家下一碗鳝絲面,補充大家這一天消耗的能量。
挖田時,也經常挖到躲在泥土深處的泥鳅黃鳝,得知這些東西談湘會料理,他就把捉到的青蛙、泥鳅、黃鳝拴在一根稻草上帶回家。
談湘把這些給收拾了,做上一道香辣泥鳅,再來一道青椒炒青蛙,給大家加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