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第三十四章
繁都上空的烏雲漸漸散去, 太陽像個害羞的孩子終于露出了自己的臉,看像哪裏就照耀着哪裏。
石忞批閱完密信已經是一個時辰以後,負責裝信封印的凡秋也緊随其後完成了自己的工作, 并第一時間把批好的密信送了出去。
最後密信還是會回到皇宮進行封印保存, 由翰林院負責保管,以便需要時進行查閱,另外也是為了保證密信的隐秘性, 不外洩。
批閱完密信,她又開始批閱奏疏, 奏疏比較好批閱, 大部分都批‘準奏’二字, 少部分會留而不發或打回去重寫, 留而不發的原因比較多樣, 可能是她覺得時機還沒到, 也可能是一時無法決斷,打回去重寫的, 原因多半是文字功夫不到家或者所谏之事不合理。
密信有時候也會這樣,比如遇到難以決策之事, 或者由于其他客觀或者主觀原因等。
她還沒批閱完奏疏, 就有人來報左、右史官求見, 大概能猜到他們是為了什麽事,便接見了他們,這次她沒有再坐着。
另一邊, 一下朝後顏一諾就迅速找到了步千雪。這個案子從頭到尾步千雪都有參與, 早在陛下剛剛當朝下令徹查的時候,她就猜到顏大人一定會帶她一同前往,果不其然, 她剛出承天殿沒多久就被顏大人攔了下來,讓她速速回家收拾行李,一個時辰後中南門彙合一同前往鴻順。
和顏大人告辭之後,步千雪就馬不停蹄的往外走,出了大承門就到可以雇馬車和轎子的地方雇了輛馬車直奔家裏。
起初她還不知道大承門出來一直往左走,再左拐的巷子這裏有馬車和轎子可以臨時雇傭,不久前和督察院的另一個大人臨時外出辦事,一起來過才知道的。
她一般都是早上從家坐馬車到大承門,然後去署衙辦公或者去上朝,直到下午家裏的馬車才會提前一點來接她,不僅是她如此,其他的大臣無論騎馬還是坐轎子也都是一樣的,有時候免不了臨時要外出,才衍生了這個穩定的雇車點。
不是他們舍不得讓自己的馬車、馬和轎子在這裏等着,而是朝廷明令不準長時間停放,否則上千名官員,所有交通工具加在一起整個大承門外的廣場都不夠放,而且衛生狀況更堪憂。
考慮到這些情況,繁都落成使用後,華高祖就明令官員乘坐的交通工具不得長時間在廣場停放,全城自家馬匹産生的糞便等要自行解決,一旦亂拉被官府的抓到就會被罰重金,所以官員中坐轎子的最多,其次是馬車,騎馬基本上很少。
轎子不貴,貴的是轎夫,要買還要養,現在的步千雪根本養不起,所以只能坐馬車,馬的屁股後面會綁定一塊布用來接馬糞,有馬車的人家都是這樣做的,進城的馬車沒有這塊布的話直接進不來。
騎馬的話完全無法保證馬匹不亂拉糞便,所以整個繁都很少看到騎馬的,一旦有必會成為巡邏外禁軍的重點關注對象,被罰只是遲早的事,高中跨馬游街這類官方活動,也都有打掃的随行跟着,以便随時清理幹淨。
華國人基本上都很愛幹淨,特別是繁都的衛生環境更是首屈一指,這也是石忞每次出來看到街道幹淨整潔的根本原因之一。
Advertisement
步千雪從馬車下來的時候,守門的兩個下人一臉驚訝,但還是迅速上前迎接,“少主今天怎麽回來這麽早?”。
“一會我就要離開,去把祖母、爺爺和娘叫到北房我有事和他們說,讓半月收拾好行李,一會和我一起走”步千雪直接越過兩人邊往裏走邊吩咐道。
“是少主”兩人領命後快速朝院子裏跑去。
現在這個院子已經住了半年多,雖然沒有以前的步府大,但是比之前她娘租的那個好很多,房租自然也是貴很多,俸祿沒按月發之前,她每個月都得和其他同僚拆借才能保證家裏的開支運轉。
她曾提議遣散家裏一些下人,可惜她祖母、爺爺和娘都不答應,日子過得緊巴巴,一個月到頭只有幾頓有肉,眼看着娘他們一天比一天瘦,她即着急又無奈,即使借了錢拿給娘,她也舍不得亂花。
直到年初俸祿按月發,特別是漲俸祿之後,情況才好起來,而且受陛下遣散宮侍節約開支的影響,她娘于兩個月前主動遣散了部分下人,現在家裏主仆加在一起也不過才十六人。
雖然家裏只有她一個人的俸祿,但現在已經足夠家裏開支,每個月還能有一些結餘,家裏的錢也都是她娘管着,起初她還操心下借錢維持家用,現在已經攢了些錢還給別人。
就一進的院落,沒一會步千雪也走到了北房,院子坐南朝北,北房即是正房,也是院子裏最好的房子,是她祖母和爺爺在住,她娘住在西廂房,她住在東廂房,下人們,女的住在後罩房,男的住在倒座房。
院子裏種的有兩顆桂花樹,去年剛搬進來的時候正是桂花時節,整個院子都能聞見淡淡的桂花香,院子正中間有一座人高的假山,假山下面就是一個小小的魚塘,她祖母和爺爺在裏面養了幾條金魚,每次路過,她都能看到金魚悠閑遨游的樣子。
本就在北房的祖母和爺爺已經得到消息,看到步千雪便一臉焦急的上前問道:“千雪,你一會要去哪裏啊?”。
姜麗得到消息的時候正在房裏給步千雪做衣服,剛裁剪好還沒有動手繡,得知女兒一會要離開,連忙放下手裏的活出門,就看到身穿官服的女兒已經快要走到北房,連忙追了上去。
“和誰去?去多久啊?”已經兩鬓斑白的爺爺也着急的問道。正好被緊随而至的姜麗聽見,“千雪,這好好的怎麽會突然要離開,是不是你惹怒了陛下被貶了?”。
祖母和爺爺現在總算是恢複到了以前的樣子,臉色紅潤有精神,步千雪很高興自己的俸祿能養活自己和家人,卻被她娘的話驚訝的差點說不出話,不就是離開一段時間而已,怎麽就變成被貶了?
她娘還真是該多想的時候不多想,不該多想的時候比誰都想的多,哎,有這樣一個娘有時候也是蠻操心的。
“祖母、爺爺、娘,你們別擔心,我是和顏大人一起去鴻順辦案,而且是奉陛下的旨意,快則幾個月,慢則一年半載就會回來”步千雪耐心的向他們解釋道。
回來的路上就花了快半個時辰,從家裏去中南門最少也要一炷香的時間,她最多能也只能在家裏呆一炷香的時間,大部分時間都是祖母、爺爺和娘在叮囑她,因為她從來沒出過遠門。
知道她只打算帶半月和車夫去鴻順,祖母他們都不答應,硬是讓她再帶兩個年輕的當跑腿和保護安全,祖母、爺爺和娘在這件事上鐵了心,她想不答應也沒用。
她總覺得自己在祖母他們眼中是可以讓人放心的,結果這次出遠門她才知道他們有多不放心自己,不停的叮囑,一會要帶這樣,一會要帶那樣,要不是半月他們收拾好來催促,估計她娘還能說很久。
臨走的時候她娘還拿了十兩銀子給她,家裏都是娘在打理,她每個月的貼己錢基本上很少用,已經存了幾兩銀子,她不想要,家裏用錢的地方比她多,這次是公差,吃住都在驿站,用不了什麽錢,可無論她怎麽說,錢還是塞在了她的手裏。
在祖母、爺爺和娘擔憂而又期盼的眼神中,她心酸的上了馬車,開始了人生第一次的遠行,之前要去鴻順的興奮也被思念和未知所取代。
當猜到要去鴻順的時候,她是既興奮又高興的,因為她從來沒出過遠門,去的最遠的地方也就是繁都郊外,她想看看書上寫的海是什麽樣子。
可惜高中之前忙着讀書,就算她想去,母親和娘也不會同意,高中以後,身兼要職,為人臣子,在其位謀其政,她又怎可随意離開?
這次公差前往鴻順,必定困難重重,封疆大吏和功勳貴族肯定已經收到風聲有所準備,不會輕易就範。
她帶着四個随從趕到中南門的時候,顏一諾已經在哪裏,她帶了6個随從,也是坐的馬車,跟随出行的衙役分列前後,最前面的舉牌子鳴鑼開道,後面的主要負責防衛。
她正準備下車去向顏一諾行禮,顏一諾的随從就來傳話了,讓她的馬車跟着她的馬車一起出城,抓緊趕到下一個驿站落腳。
華國共有兩條母親河,一條位于北方,由西向東,浩浩蕩蕩,稱為北江,一條位于南方,西起布拉克,東至會風省,孕育了如今的華國文明,南江不過繁都,但離繁都也就一日路程,而鴻順正好位于南江下游地區。
晚上落腳驿站後,步千雪就建議走水路,正好和顏一諾的打算不謀而合,因此兩人第二天就改成了走水路。
在文宣殿的石忞接見了左、右史官,左史官記言行,右史官記大事舉措,她皇祖母的斷代武宗史天福元年拿出的初稿,天福二年定稿,原稿放于浩海殿,謄抄版共十本放于翰林院,以供後世瞻仰。
斷代史記載起源于前朝完善于今朝,所以從華高祖到她的母親石暄穆宗,只要皇帝駕崩後,左、右史官就會合在一處編撰,這次他們就是拿穆宗史改後的初稿給她定奪。
雖然有初稿和定稿之分,但并不代表歷史是她這個皇帝想怎麽寫就怎麽寫,本朝英宗不滿意史官寫的道宗史,讓他們改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最後殺了好幾個史官寫的并沒有任何改變。
她不是英宗,她沒有英宗維護母親的那種急迫心裏,而且她更喜歡的是實事求是,這裏的史官歷來都是以記錄公正真實為宗旨信仰,就算殺了他們,他們也不會改,而且還成全了他們的名聲和信仰。
先帝斷代史寫成後呈給她看,不過是走過過場,她能改的也不過是字句、表達方式和一些可有可無的事,穆宗只在位三年多,比起武宗上百頁的斷代史書,她的只有五十頁不到,記的很客觀,從頭看到尾就沒幹過幾件好事。
确定字句都沒有任何不妥,無關緊要的也都删除之後,石忞就把穆宗史定了稿,讓他們拿給翰林院照例謄抄十份放在翰林院,謄抄好以後再将原稿放入浩海殿。
凡秋來報顏一諾她們已出城時,已是酉時,而她們出城的時間大概是未時,步千雪一同前往的事是她同意的,下朝後沒多久顏一諾就為這事求見,說的合情合理,她沒有理由不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