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第18章

三年後,林家大管家宋文山滿臉激動的捧着一摞賬冊來到林如海的書房,激動的喊道:“老爺大喜啊!”

林如海微微皺眉,然後親自撩開簾子走出來笑問:“哦?喜從何來啊?還值得宋伯您這般激動?”

這宋文山是林如海父親留給林如海的大管家,有能力,做事沉穩,輕易絕對不會這般慌張有失體面。

聽了林如海的話,宋文山馬上調整好自己的情緒,然後躬身行禮問好後,将手中的冊子呈給林如海道:“老爺,咱們北邊和南邊的莊子,都将收貨的糧食情況報上來了,糧食已經運往京城的路上了。”

“下面是京城這邊兒這兩年的收成情況,不過今年這第二茬糧食還在地裏,想問問老爺是否親自去查看?”

林如海一聽,心裏也有些激動,趕緊将賬冊拿到書房查看,發現玉米曬幹後,剝下來的玉米粒的畝産量大約是5.5石左右,要知道一石差不多就是現在的120斤,那麽這玉米一畝地大約就能收獲600多斤淨糧。

北方因天氣原因只能收一茬,但可能是土地的原因,收成略高,大約能有6石,顆粒也更飽滿一些。

京城這邊兒能種兩茬,至于江南那邊兒,更是能收獲三次,只是可能栽種時間短或水土問題,口感略差。

不過,種這些糧食的本意就是給百姓飽腹,讓百姓不受饑餓,更多的要求,還是等能吃飽飯之後再研究吧。

至于番薯,這個收獲就有些誇張了,畝産量能達到9-10石,也就是說,能有千斤的産量,這換成南方一年三熟,一畝地就能得到3000斤的産量。

白薯,也就是俗稱的土豆,這個産量就更高了,與鞑靼接壤的黑土地地區,可以誇張的達到畝産33至34石,也就是4000斤的畝産量,最主要的是,這是一季的産出。

還有,最主要的是,這玩意抗凍,還既能做主食又能做菜,加上那恐怖的産量,北方的駐軍要是有了這個,一年不知道少餓死多少戍邊的戰士。

又仔仔細細的看了幾遍冊子,确定自己沒有看錯之後,林如海也有些壓制不住自己的激動情緒了。

但官場歷練幾年,林如海深知,越是關鍵時刻越不能掉鏈子,他深呼吸了兩次之後,終于把情緒平穩下來之後道:“宋伯,你親自去榮國府一趟,請賈老太爺來一趟。”

賈代善已經将自己的爵位傳給了賈赦,并且遞了告老的折子,皇上雖然準許了傳爵,給了賈赦一個榮侯爺的三等侯爵,但卻一直沒有批準賈代善的告老折子。

Advertisement

不過,賈代善現在雖然還是經營節度使,掌管京郊大營的軍權,但他已經将手裏的虎符上繳,并全力栽培繼任者,非大事不輕易插手。

在府中也只是安心在梨香院養老,将自己的六房妾室送出府邸,給了她們院子跟安身立命的養老銀子,現在榮國府已經完全交給了賈赦。

所以,順帶的,賈赦就成了府裏的老爺,張氏成了太太,而賈代善就是府裏的老太爺,賈母是老太太,至于賈政,被稱作政老爺或者二老爺,後面的稱呼是賈母要求的。

畢竟,賈政現在若是沒有出身榮國府這一名頭,那本身其實就是個白身,可他之前幹的事兒,賈代善就算是有心給他周旋,也暫時無力。

宋文山趕緊答應一聲之後,就立馬往榮國府趕去。

林如海又喝了兩口冷茶之後,對自己的貼身小厮道:“竹笙,你去把我的朝服取來,并且讓夫人準備好酒菜,晚上老太爺興許是要在這裏吃酒。”

竹笙答應一聲,就去後院兒找正在準備中秋節禮的賈敏傳話,賈敏立馬明白是什麽喜事兒,當即道:“行,取了朝服給你家老爺送過去之後,記得囑咐他跟父親要顧着些身體。”

松濤苑內,正在寫大字的林玉軒,感覺到了小滿進來可能是有事兒要說,放好毛筆之後才問道:“可是我爹娘有事兒交代?”

雖然已經長大,也好好的學了規矩,但林玉軒還是不習慣生疏的稱呼老爺、太太,而是繼續随着民間的叫法稱呼爹娘,他們一家人都覺得這樣更親切。

小滿趕緊回話道:“少爺,剛剛太太院裏的夏雪姑姑過來說,各處莊子上的新糧報上來了,産量喜人,老爺要跟賈府老太爺一起進宮報喜,晚上應該會在府裏吃酒。”

“所以,太太讓少爺今日就不要出門了,想來老太爺也是想念少爺的。”

林玉軒一邊兒用帕子擦手一邊兒點頭應諾道:“也是有些日子沒有去給外祖父請安了,行了,你去給回個話,就說我知道了,下午不會出去的。”

等小滿離開之後,林玉軒給自己倒了一杯溫熱的白開水,他一直覺得這白水比什麽茶都解渴,即便他有茶道的傳承,林府更是不缺好茶,但他還是不習慣天天喝茶。

所以他的書房一直備着的都是溫開水,這個沒少遭賈瑚跟賈珍的嘲笑,笑話他長得風光霁月,骨子裏就是個俗人。

提起賈瑚跟賈珍,賈珍現在已經是京郊大營的武教頭了,領着五品武官的俸祿,一般是不回府的,他喜歡軍營的氣氛。

賈瑚在滿了四周歲之後,就去了外祖張家,由他二舅張明瑞親自開蒙,本來也是要林玉軒跟着一起去的。

但林玉軒本身的學識,怕是作為國子監祭酒的張明瑞都比不了,再加上他本來就是為了林如海來的,林如海又是個探花郎,平日裏的公務也不多,足夠抽出時間教導他。

所以,他幹脆就以想在父母身邊盡孝的理由拒絕了,每天由林如海親自教導功課,所以,兩人只偶爾聚聚,并不像小時候那樣形影不離,但彼此之間的感情卻沒有變淡。

張明瑞也理解林玉軒的想法,畢竟,林玉軒年幼離不開父母是人之常情,林家的家風又好,父母恩愛,對他更是疼愛有加,孩子自然就更不願意離開了。

再有,林如海外放是遲早的事兒,可林玉軒是皇上親自給的國子監讀書名額,這就注定他要奉旨讀書,學成之前是不能離開京城的。

這樣一來,同樣也就注定他年幼就要跟父母分離幾年,現在多陪陪父母,為父母盡孝也是應該的。

只是,這一天來的實在是太早了,林如海跟賈代善一起進宮求見皇上,呈交這些年的賬冊之後,龍心大悅,并且在第二天的時候,就親自率領文武百官一起來到林家京城的莊子上,親眼見證莊戶們收割糧食。

連續三天,吃住在林家莊子裏,這既是榮耀,同樣也是擔着風險的,把林如海跟賈代善忙的腳打後腦勺,最主要的是,皇上跟太子都在這裏,這安全就得做好啊。

幸虧,林玉軒腦子轉的快,聽到消息之後,立馬找到賈珍,讓他輪流帶着換值休息的士兵趕去幫忙,這才讓莊子上的所有糧食都在三天內收割完成。

過稱稱重之後,林玉軒跟賈瑚一起忙着指揮幫忙的士兵一起做了大鍋飯,他拒絕了跟随來的禦廚要精做的提議。

直接在空地上将洗幹淨的苞米碴子摻着菜豆烀了大碴子粥,又分別蒸、烤了地瓜之後,再讓人将土豆切絲,簡單做了個炒土豆絲和白菜炖土豆。

林如海早就跟林玉軒有了非常高的默契,立馬明白林玉軒的意思,于是出列跪在皇上面前說道,這些糧食主要是為了給戍邊的戰士跟百姓果腹的,如果經過精致烹饪,以美味出現,并不能真實的讓陛下體會它們的價值,所以最好還是簡單烹饪的好。

皇上立馬準許,他很認同林如海父子的意見,并且覺得,林如海這樣的,才是朝廷需要的為百姓謀福的好官,之後必須重用。

同樣的,林家小子跟賈家的兩個孫輩兒也是好的,正直、勇敢、聰慧,假以時日,等他們長起來的時候,我大原朝必将又多了幾位能臣大将!

龍心大悅,皇上自然是少不得對三個小的一頓誇獎,尤其是林玉軒,差點兒被誇禿嚕皮了,整張小臉兒都紅的要冒煙兒了,更是引得皇上哈哈大笑。

太子一看,自然是要帶頭附和,剩下的皇子跟大臣們自然也都争相說着好話,花花轎子人擡人,自然都是可着勁兒的誇贊呗。

很快,大碴子粥的香味兒,混合着烤地瓜的香味兒就傳了出來,所有人都不由自主的朝院子裏頻頻看去,暗道這麽美味的食物,之前怎麽就沒注意?

尤其是一些喜歡讀書,看過那些趣聞、游歷書籍的,這些藩國流傳過來的植物,他們其實都不陌生,更是知道這些糧種傳進中原後,多是用來喂豬的。

如今,聞着空氣中的香甜味兒,大家不由得扼腕,這簡直就是暴殄天物啊!倒是都便宜了那些畜生,讓畜生吃的膘肥體壯,反倒是人餓得頭暈眼花。

這一刻,上到皇上、太子,下到文武百官,心裏都産生了慚愧之意,覺得自己愧對百姓的信任,當然,皇上跟太子是真的這麽想,并想到日後一定要多為百姓着想。

至于官員,也不過是一時間的感慨罷了,三五日之後,那就該怎麽樣還是怎麽樣,但這不妨礙他們心裏佩服林如海的細心,還有嫉妒他的好運氣。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