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買房夢

第73章 買房夢

只是這房子,大家還是有些忐忑的,畢竟之前他們誰也沒買過房子,這時候也不時興買房子。

來了這麥芒工廠,其他地方好是好,就是不分房子,這點讓人有點難受。

知道這工廠是外企,跟國企不一樣,可大家還是想有個屬于自己的,能遮風擋雨的房子。

剛開始認為宿舍跟分房子一樣的人也被普及啦,也明白了這其中的區別。

有些人是不願意買房子的,但是有些人願意,呂勝男就是想要買房子的人之一。

她就是那個因為生不出兒子,被丈夫離婚的勞模。

她的想法很簡單,因為是女子,她沒有房子,父母的房子也不可能給她,那想有自己的房子就只能買。

原來她是想着,等存夠錢了,自己建房子,為了這個目标她一直在努力。

沒房子是不行的,她帶着三個女兒,現在年紀都還小,等到孩子們再大一些,單身宿舍就住不下了。

在工廠裏呆的時間越久,她就越有一個大膽的想法。

閨女的學習成績還是不錯的,她想,如果她們考得上,那就讓她們去上大學,走出去,多見見世面。

不要像她一樣,糊糊塗塗活了半輩子,到了工廠,知道了廠長,才知道,這女子也可以頂門立戶,也可以被萬衆景仰。

當然,她是不敢想自己女兒也像廠長這樣,做這麽大生意的,生意做大了也危險,就像前段時間,廠長被刺殺,真是吓死人了。

那段時間每天上下班都心不安,生怕廠長沒了,這好日子可能也到頭了。

現在廠長要給大家蓋房子,雖說要花錢買,可聽說廠裏會出三分之二,建房子是廠裏出錢,買房子廠裏還出錢。

Advertisement

比不上直接給大家發房子,但是她聽說發房子,不知道要等多久呢。

而且,每次發房子他們廠裏都要鬧起來,畢竟,誰發,誰不發,大家都有意見。

買房子就不一樣了,你掏錢那就有,不掏錢,那就沒有。

對于她這種沒有親朋好友,沒有後臺支撐的人來說,也算是個不錯的選擇。

很快,廠裏挂起了住房意見簿,主要是問大家有沒有買房的想法,想買什麽樣的房子,對于房屋格局有什麽看法。

甚至還在最後面有幾張圖,畫的是房子平面圖,因為大家其實對于房子布局什麽的,并不了解。

都是別人家什麽樣,那就什麽樣呗,分到的是什麽就是什麽。

看了這圖紙,聽了懂的人講解,還有意見簿上的介紹,他們才知道,原來房子布局還有這麽多優缺點。

這些房子的平面圖也是讓大家投票選擇的,最後會參考大家的投票進行建設。

呂勝男看中了兩個布局,一個是三室一廳,一個是兩室一廳,都是采光好的,他們這裏冬季如果采光不好,會很冷的。

如果條件允許,呂勝男是想要買三室一廳的,大,她們家一共四個人呢,兩室一廳将來孩子學習不方便。

讓別人幫忙寫完意見簿,呂勝男回到宿舍,拿出來一個本子,這本子是她大女兒的作業本。

正反兩面都用完了,她拿來在封皮上記賬,主要記的是她們每個月的花銷。

其實每個月的花銷并不大,她節省的很,錢主要是花給孩子們,給孩子們買的香香,給孩子們買的文具,逢年過節,帶着孩子們去縣裏看看。

算下來,沒有節日的時候,一個月花五塊錢,大女兒在學校,穿校服,老二老三在幼兒園,穿的是她改小的工裝。

廠裏每個季度都要發新的工裝,三個月,衣服還跟新的一樣呢,她都是自己穿着舊的,把新的改改給孩子。

廠裏不少人的孩子穿的都是工裝改的衣服,不丢人。

她又從衣櫃下面的縫隙深處掏出一個存折,把上面的數跟将來要發的工資加一起,再減去每個月的花銷。

思考良久,她在過年那個月的花銷上填上了五十塊錢。

過年就過的好點,給孩子們買點想要的,她苦了一輩子,不能讓孩子們也苦一輩子。

最後看着算出來的五千三百二,坐在凳子上一言不發。

這其中,一半是她的工資,另一半是她獲獎之後,多餘的賣出去的電視、手機之類的東西。

要知道,她來廠裏才不到兩年的時間,雖然每次加班她都積極參加。

可是這加班算得了什麽,以前她在婆家娘家,哪天不是起早貪黑的幹活,誰給她發過一毛工資,還動不動就非打即罵。

跟家裏比起來,工廠裏的工友們說話好聽,為人和善,偶爾有那麽幾個不友善的,那麽不礙事,不跟他們打交道就是。

存的這些錢,她也知道不夠買大房子的,那就買個小點的。

郭生是豫省的一個普通農民,今年22,還沒結婚,跟着他爸郭磨子,在縣裏的指導下,來到晉省打工。

他們就是在晉省幹工程的,他之前沒做過泥瓦工,工頭看他年輕,讓人帶着他幹泥瓦工,等到學會了,就把他升成大工。

大工和小工中間的工資差将近一倍呢,他爸就是做小工的,因為年紀有點大了。

工地上不缺工人,缺的是技術工,也不缺年輕人。

上年紀的人通常是做和水泥、遞磚頭這樣的事。

他們在工地上幹活,轉過頭就能看到旁邊路上來來往往的車輛。

這的車真多啊,一天的車比郭生出生以來見過的車都要多。

這的工地也好,吃的比家裏好,都是白面饅頭,有時候還能在菜裏找到肉片,工資更是不得了啦,一個月能有一百多呢。

這個工資,等到過年回家,相親的時候,肯定好相親。

年輕人嘛,都喜歡熱鬧,也喜歡新奇,周日放假的時候,聽到工友們說,這附近的麥芒工廠,可是外資公司,工廠外面的供銷社賣什麽的都有。

有時候還能看到外國人和豪車呢。

聽着工友們侃侃而談,郭生很是羨慕,他跟父親一樣,是個沉默寡言的人,不擅長跟人打成一片。

他們住在一個宿舍裏,整個宿舍睡着十二個人,在這裏是很常見的。

工友們約着周日一起坐公交車去麥芒工廠看看,說的時候還捎帶着問他去不去。

“去!”郭生聽到自己這麽回答。

周日一大早,郭生就醒了,跟他爸說過之後,等着工友們收拾好,一行人在外面等公交車。

像他們這樣的人并不少,別說他們了,就是同市本地人,也會把麥芒工廠當做一個景點,有機會一定要去看看的景點。

所以等到公交車來的時候,車上密密麻麻的都是人,他們好不容易擠上去,司機還在喊着別上了,等下一趟吧。

周日就這麽一天,這公交車一個小時才一趟,多等一趟,時間就多浪費更多,誰也不想被落下。

最後實在擠不上來之後,站臺剩下的人才遺憾的退回去。

郭生被擠到了窗戶邊,緊緊的貼在窗戶上,眼睛看着外面不停後退的景色。

這一條路上比較荒涼,都是沒有開發的荒地,這很正常,原本同市跟樓縣之間就沒太多聯系,還是麥芒工廠出現後,聯系才密切起來的。

只是漸漸的,路上的兩輪車越來越多,看起來不太像是摩托車,郭生有心想問問那是什麽車,又擔心被別人看不起。

正在他進退為難的時候,聽到旁邊座位上抱着七八歲大的孩子的一對夫妻,指着兩輪車給孩子講解。

“你看,那個就是電動車,充電就能跑,比摩托車更好呢。”

麥芒工廠也賣摩托車,不過推廣最多的還是電動車,畢竟,石油幾乎是不可再生資源,他們國家能開采的石油也不夠多。

最主要的是,人們發現,摩托車事故率太高,更多人還是傾向于電動車,當然,對于本就追求速度的人來說,電動車簡直就是雞肋。

這對夫妻的對話裏,很明顯,他們更喜歡電動車。

郭生也是第一次聽說了電動車這個概念,看起來确實不錯,跟他們這輛公交車的車速差不多呢。

這是輛直通麥芒工廠的公交車,他們下車後直接就是羅村。

映入眼簾的就是羅村商業街,這時間點,工廠的工人也放假,還有外來游客,導致商業街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的。

郭生還只有在附近免費放電影,或者是豫劇下鄉表演的時候,才見到過這樣熱鬧的場景。

“咱們分開轉,等到下午四點在這集合,就算是沒來得及集合,記得最晚的公交車是五點,別耽誤回工地就行。”

所有人三三兩兩的分開,郭生原本還跟着他下鋪的兄弟,很快就被這街上的東西吸引了,回過神來,只剩下自己,他幹脆自己看。

商業街上也非常好聞,有很多好吃的東西,郭生沒錢買。

他剛跟着他爸來工地,還沒開始發工資呢,身上的錢還是出來的時候,他媽把家裏的積蓄都給他們兩個帶上了,窮家富路。

有人在賣自己的二手商品,他看到有五十塊錢的自行車,還挺新的呢。

賣的人說自己家換了電動車,這自行車就不騎了,随便賣點錢。

真便宜啊,郭生恨不得自己現在就掏錢買下來。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