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二章
【弘治十二年的會試,可以說是唐王二人人生經歷中的第一個交點。
這一年,已經落榜過兩次的王大佬終于通過了會試,并于殿試上拿下二甲進士第七名,獲得了進入官場的門票。
而信心滿滿來參加考試的唐伯虎,則是意外卷入了科舉舞弊案。
據史料記載,戶科給事華昶彈劾主考程敏政賣題,唐伯虎與其朋友徐經牽涉其中,經審理,徐、唐兩人皆不在錄取之中,賣題之說純屬烏有,但為平息輿論,徐、唐二人最終還是被削除仕籍,發縣衙為小吏,終生不得入仕為官。當然,兩位涉事官員也沒讨到好,程敏政罷官還家、憤郁而亡,華昶奏事不實,被降職處分,可以說是全員輸家了。】
-
明·弘治時期
臨近考期,正在家認真溫書的王·落榜兩次·守仁:……
落榜兩次是什麽很重要的事嗎,還需要重點強調?
另一邊,得知自己以後會卷入科舉舞弊案的唐伯虎陷入了沉默。
沒被錄取還惹了一身騷,這個試,真的有必要考嗎?
他迷茫了,宮裏的皇帝和大臣們也麻了,直接被點名的程敏政和華昶心裏更是拔涼拔涼的。
朱祐樘:好消息,科舉舞弊不是真的,壞消息,這個烏龍被光幕捅出來大肆傳播了。
大臣們:頭疼。
程敏政:明明事情還沒發生,我卻覺得生命已經走到頭了。
華昶: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痛苦。
Advertisement
【或許是人倒黴了喝口涼水都會塞牙吧,遭逢大變的唐伯虎歸家後,繼室何氏覺得跟他在一起沒有未來,離他而去。之後沒多久,他的弟弟唐申也與他分家。若非有友人相助,估計他連個住處都不會有。
桃花塢裏桃花庵,桃花庵裏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賣酒錢……桃花庵別業,是唐伯虎遭逢大變後的安身之所,那首脍炙人口的《桃花庵歌》,便誕生于此處。】
“……若将富貴比貧賤,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貧賤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閑……”
光幕上,一名衣着樸素卻依舊難掩風流氣質的青年人醉卧在桃花堆裏,口中吟唱着自己剛作出的《桃花庵歌》。
大家知道,這青年就是唐伯虎。
-
“啊,這人好慘!”
不同的時空裏,所有人齊齊發出相同的感慨。
被感慨的唐伯虎本人:不願再笑jpg.
這個會試真的非考不可嗎?
【正德九年,來自寧王朱宸濠的邀約打破了唐伯虎寧靜的生活,從表面上來看,他得到了寧王的賞識,人生似乎又有了新的曙光。然,唐伯虎并未被這天降的餡餅蒙蔽雙眼,在寧王府當門客的幾個月裏,他敏銳地察覺到寧王有造反之心。
這下是真攤上大事了。唐伯虎沒有反心,也不想幫別人造反,為了擺脫寧王,他選擇抛棄形象裝瘋賣傻。最開始,寧王對唐伯虎的瘋癫是心存懷疑的,但多番試探無果後,他不得不放棄了唐伯虎,于是唐伯虎有驚無險地脫離了寧王府這個深淵。
曾經橫沖直撞的狂士,也在塵世的颠沛流離中沉澱出了屬于自己的智慧。
“世人笑我忒瘋癫,我笑世人看不穿。”這次,這位風流才子堪破了劫難,拯救了自己。】
-
明·正德時期
唐伯虎:果然人生就是起起落落落落落落……
寧王:謝邀,還沒開始準備造反……你這樣讓我怎麽搞?
“寧王想造反?”朱厚照挑眉,滿臉躍躍欲試。他滿身的活力正愁沒地方宣洩呢,這上好的靶子就先送上門來了,很好,他可以。
看到朱厚照的表情,楊廷和立刻便猜到這位陛下是想親自捉拿寧王了,這可不行,皇帝怎能以身涉險?為了拉回朱厚照即将飛出宮門的心,楊廷和只能不合時宜地開口道:“陛下,此事須得先派人查證。”
“可。”查吧查吧,等查出來結果朕就可以上了。
朱厚照眉眼舒展,心情是難得的愉悅。
庭下的大臣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均默默搖頭嘆氣。
皇帝靜悄悄,一準要作妖;皇帝笑一笑,甭想睡好覺。
-
明·弘治時期
“哦?寧王造反?”朱祐樘面色微寒,昭示着他十分生氣。
沒想到光幕才說兩個人就扯出了兩件重案,看來必須得對光幕更加重視了。
“備筆墨,從現在開始,把光幕說的內容給朕一字不漏地記下來!”
【唐王二人之間似乎有着一種奇妙的緣分,之前是同年會試,而這次,沒錯,這兩人都跟寧王叛亂有點關系。
唐伯虎我們已經了解過,在寧王府短暫待過,察覺到了寧王的不對勁,早早抽身了。而寧王和王守仁嘛……我們順着王大佬的人生軌跡慢慢捋。
自弘治十二年考中進士後,王守仁先是觀政工部,後又授刑部主事,中途因病辭官還鄉,待重新歸來已是弘治十七年,為兵部武選司主事。
正德元年,宦官劉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給事中禦史戴銑等二十餘人。王守仁上疏論救,觸怒劉瑾,被杖四十,谪貶至貴州龍場。前往龍場的路途中,王守仁被劉瑾派人追殺,僞造跳水自盡躲過一劫。
在龍場做官期間,王守仁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領悟,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并寫下“教條示龍場諸生”,史稱“龍場悟道”。
龍場悟道,是陽明心學誕生的契機,也是王守仁生命的轉折點,這個年少立志做聖賢、不肯乖乖走“正道”、為了研究格物致知盯着竹子看了七天把自己弄病、活潑得令父親王華頭疼不已的男人,終于在歷盡千帆後開創心學,成長為我們熟知的陽明先生。】
-
明·弘治時期
王華目瞪口呆看着光幕,滿臉不敢置信。
他不知道是該先憤怒自己兒子未來居然差點被奸人所害、小命不保,還是該先驚訝兒子的成就。
“陽明心學……這是直接開宗立派了?”
李東陽與謝遷互相對視了一眼,發現彼此眼中均布滿驚訝,顯然他們也沒想到王家那小子日後能有那般造化。
不過,身為閣臣,他們更為在意的還是——宦官劉瑾擅政。
“太子……”朱祐樘臉色變得更差,他轉頭看向的東宮的方向,心裏盤算着找個機會把太子身邊的人清理一遍。
就算是為了制衡,也不能剛上位就被宦官擅政。
-
明·洪武時期
一聽到宦官擅政,朱元璋直接暴跳如雷:“咱不是說過嚴禁宦官幹政嗎?是哪個不肖子孫敢不聽咱的話!”
沒有人能回答他,畢竟誰都不知道後世的事。
【正德四年,王守仁谪戍期滿。
正德十一年至正德十三年,王守仁輾轉各地平亂,在閩西、贛南、粵東平亂之後,為了善後,他各留下一個新縣——平和縣、崇義縣與和平縣,設縣之後,人民安居樂業,平和縣的社會經濟得到很大的發展,人們尊稱王守仁為“縣父”。
正德十四年,寧王朱宸濠發動叛亂。當時,王守仁準備前往福建平亂,正行至江西吉安與南昌之間的豐城。當得知朱宸濠叛亂的消息,王守仁立即趕往吉安,募集義兵,發出檄文,出兵征讨。歷時三十五天後,寧王戰敗被俘,寧王叛亂宣告結束。】
-
明朝
寧王:……
朱厚照:……
朱祐樘:……
這位三十五天就戰敗被俘的寧王,你到底行不行啊?
寧王:有沒有可能,是王守仁比較厲害呢?
唐伯虎:為什麽別人的人生那麽傳奇,我的人生那麽悲慘。
“王愛卿,令郎着實是個大才!”朱祐樘對王華笑了笑,毫不吝啬誇獎。
王華連忙行禮,恭敬地拜謝天子對自家孩子的贊許。
-
漢朝
“三十五天平定叛亂……倒是個厲害的。”劉徹目露贊賞,“聽後世人頗為推崇的樣子,恐怕這個王守仁成就不止于此啊!”
【按理說平定了寧王叛亂是該有獎賞的,但很遺憾,王守仁的功績在武宗時期并未得到認可,直到嘉靖即位後,他才得封新建伯。
新建伯,算是王守仁人生的又一個高峰吧。因為自此以後,他便是明朝唯三因軍功封爵的文官之一了。】
-
明·正德時期
整個朝堂充滿了尴尬的氣息。
朱厚照默默坐直身子,眼神飄忽不知道該往哪裏放。
臣子立了功卻不給封賞什麽的……那是以後的我幹的事情,跟現在的我有什麽關系呢?
“立刻着人去龍場把王先生請回來!”
既然能力那麽強,就別在外面待着了,趕緊的回來幹活吧!
-
宋朝
看到提及軍功封爵時阿藜臉上的驕傲之色,那些對武人萬分鄙薄的士大夫們滿臉驚訝,內心很不理解。
一個文官,居然去幹武将的活,這是什麽值得驕傲的事嗎?
“軍功封爵的文官……要是我們這裏也能有這樣厲害的……”狄青苦笑着搖頭,“算了,青天白日的做什麽夢……”
大宋啊,到底還是輕視武将、紙上談兵的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