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第二十一章

【接下來是明仁宗朱高熾,明朝第四位皇帝,年號洪熙。仁宗吧,我對他最深的印象就是在位不滿十個月就沒了,對此目前比較可信的說法是由于肥胖引起的心髒病突發。嗯,過度肥胖很危險,會誘發很多疾病,阿藜在這裏建議大家吸取教訓,不要讓自己吃得太胖哈!】

-

明·永樂時期

“聽到沒有,不要吃得太胖!”朱棣無語地看着自己的大胖兒子,登基十個月就沒了,這身體是真不行,“看完這期就給朕鍛煉去,把你身上的肉減一減。”

朱高熾弱弱地抗議:“可以不去嗎?”

“你還想再一次登基不到十個月就沒嗎?”朱棣豎眉。

“行吧,我去。”朱高熾妥協道。

-

明·洪武時期

朱元璋同樣很無語。

“老四,你回去之後該好好督促一下高熾了,太胖可不好。”他對着朱棣說道。

“兒臣會的。”朱棣滿臉嚴肅。等他回去親自盯着大胖兒子練!

-

唐·太宗時期

李世民和長孫皇後面面相觑。

Advertisement

“觀音婢,咱們的青雀是不是也該減減了?”李世民有些憂慮,別家皇帝都胖死了,這讓他怎能不擔心自己的兒子?

“妾覺得确實該減減了。”長孫皇後十分支持李世民的觀點。

-

西漢·武帝時期

啊這……胖死的,也算是一個特點吧……

“朕怎麽感覺明朝皇帝要開始往奇怪的方向偏了呢?”劉徹懷疑道。

【仁宗身上還有另外一個标簽——想把都城遷回南京。為什麽是想呢?因為他還沒遷就去世了,而後來上位的宣宗并沒有這種想法,所以明朝的都城還是北京。

當然,仁宗這些做法也是有他的道理的,出發點是為了財政和民生,只是他目光不如他爹長遠,只看到了眼前。

不過總的來說,仁宗還是一個不錯的守成之君的,在位期間休養生息,為“仁宣之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啊對,科舉取士“南六十,北四十”的制度還是仁宗規定的呢,這對教育資源差距極大的南北方來說算是比較公平的制度了。】

-

明·永樂時期

“遷都?”朱棣瞪了朱高熾一眼。

“以後不會了。”朱高熾光速回答。

朱棣冷哼一聲,不再計較。

-

明·洪武時期

“南六十,北四十?”朱元璋若有所思,“倒也是個不錯的想法。”

【明朝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年號宣德,愛好蛐蛐,人送外號“促織皇帝”。宣宗呢,托現在電視劇的福,你可以不知道他皇帝當得怎麽樣,但你一定知道他為愛廢後的故事。而且宣宗現在的大衆評價還挺兩級分化的,喜歡他的人覺得他各方面都完美誇他是“六邊形戰士”,不喜歡他的人則經常拿他棄邊和教宦官讀書的事嘲諷他不行。

這怎麽說呢?教宦官讀書的事我不做評價,棄邊咱肯定是不推崇的,休養生息可以,但不能直接放棄邊地。一步退步步退,為了緩解暫時的壓力而做出的看似沒有問題的選擇,有時候往往藏着巨大的隐患,比如也先不就趁機統一了草原各部,帶着瓦剌大軍打上門了?

有一說一,瓦剌與大明的激烈沖突雖然朱祁鎮要負絕大部分責任,但也先積蓄力量是從宣德開始的,這黑鍋宣宗還是得背一點。

不過人無完人,宣宗的缺點的确很明顯,但我們不可否認的是他确實打造了一個治世。“然(仁、宣)兩朝之致太平則非虛語,唯盡心民事之效耳。民為邦本,使民得所,即為極治”、“仁宣之治,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闾閻樂業,歲不能災。蓋明興至是歷年六十,民氣漸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整體來說是個優秀的守成之君。青史批評他的過失,但也同樣贊美他的功績。】

-

宦官讀書沒什麽,畢竟有時候不識字的人辦事更令人痛苦,這只要能壓得住就不是大問題。嬴政默默在心裏想道。

只不過……棄邊确實有失妥當。

-

北宋·哲宗時期

趙煦冷笑:“棄邊确實不行。”好不容易才打回來的地,怎麽能說棄就棄呢?

-

明·永樂時期

“想要安寧沒有問題,但不能只看眼前一時,退步只會姑息養奸,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朱棣瞥了朱瞻基一眼,“聽懂了嗎?”

“聽懂了。”朱瞻基虛心受教。

-

明·宣德時期

“從朕就開始了?”朱瞻基眉頭皺得死緊,看樣子他以後得調整對外政策了。

【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鎮,年號正統、天順,內閣首輔制度的确立人。堡宗的輝煌人生我們之前已經提過不少了,用一句話總結就是,這是一位集南北宋徽欽高仨皇帝缺點于一身的傳奇男人。】

朱祁鎮:你再污蔑朕信不信朕誅你九族!

朱元璋/朱棣/朱高熾/朱瞻基:夠了,不要再強調了,前面看了那麽多已經很窒息了!

趙匡胤/趙煦:傷害明朝的時候請不要記起我們,謝謝。

【我始終覺得朱瞻基最大的缺點其實是選了堡宗這麽一個繼承人。自漢朝文、景兩代皇帝開創“文景之治”起,“文景之治”就成了一個标杆模板一樣的存在,後世基本上只要幹得好的治世都愛拿去跟文景比一比,比如明朝的仁宣之治就有這樣的評價:“明之仁、宣,論者比之周有成、康,漢有文、景。”但我們都知道,文景是大多數人都公認的好,但仁宣卻有不少争議,問題出在哪呢?

我個人覺得是繼承人的問題。一般來說,一個朝代經歷開疆拓土之後跟在後面的大概率是休養生息,休養生息意味着政策相對寬松,這對恢複民生有好處,但也同樣會滋生弊端,至于後續發展如何,看的是繼承人。漢朝文景之後是武帝,武帝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在解決前人積弊的同時進一步開疆拓土,打出了強漢的威嚴。而仁宣之後是堡宗,堡宗并沒有接過他的歷史任務,他沒有居安思危,而是選擇繼續啃老本,當然也有可能是他想解決但能力不行,我們不得而知,總之後面的事我們就都知道了。】

-

明·洪武時期

繼承人确實是個大問題,歷史上的自己不就選錯了嗎?朱元璋嘆氣。

但現在,已經有一個很合适很優秀的繼承人擺在他面前了。

朱元璋看向氣質沉穩但眉宇間難掩飛揚神采的朱棣,默默問自己:要這樣選擇嗎?

朱棣恰逢其會地擡眼,與朱元璋視線相撞。一時之間,這對父子周身散發的強大氣場竟難以區分高下。

答案好像已經不需要糾結了。

朱元璋對朱棣點了點頭。金鱗豈非池中物,這次,就讓他好好看看未來的永樂帝能做到什麽程度吧!

-

漢初

“文景之治,強漢?”劉邦滿臉驚喜,他這段時間為了繼承人的事愁得焦頭爛額,就怕自己什麽時候突然撒手人寰,來不及選個靠譜的兒子接手這偌大的大漢江山。而現在光幕居然告訴他未來老劉家會接連出三代出息子孫?這真是一個天大的驚喜!

“恭喜陛下!”群臣連忙出聲賀喜。大漢能蒸蒸日上對大家來說是一件好事,起碼不會再有大動亂了。

“就是不知道文帝是誰……”劉邦摸着下巴思考,他可不認為這是劉盈或者劉盈的後代能做到的事,但劉如意……好像也不可能?希望光幕後面能透露一些關于文帝的信息吧。

-

西漢·景帝時期

“武帝打出了強漢的尊嚴?”劉啓心情激蕩,“吾兒果真英豪!”

沒有人能不為自己孩子的成就而感到驕傲。

-

西漢·武帝時期

“強漢……”

劉徹看向身邊一衆心潮澎湃的大臣們,揚起了自信張揚的笑容:“諸位,共勉。”

【也別拿什麽宣宗給堡宗留隐患、王振在宣宗時期就很受宣宗喜愛之類的當借口。宣宗喜歡是喜歡,但他會在國家大事上聽王振的嗎?彼時明朝還遠遠達不到晚期的混亂,大臣們還是有節操的,信什麽人、用什麽人,都由朱祁鎮自己決定。同樣的,殺功臣、複辟之後繼續亂搞也是他自己的選擇。他也留了爛攤子給後代,但他兒子就做得比他好。】

是啊,王振能專權憑借的是朱祁鎮的寵信,土木堡和奪門後的一系列慘劇也都離不開朱祁鎮本人的意志,說到底朱祁鎮才是整個過程的罪魁禍首。

“唉!”朱見深重重嘆了一口氣,他已經可以預見到直播結束後自己會面臨怎樣的腥風血雨了。他爹這個燙手山芋,實在太令人頭疼了!

【在此我發表一個暴論:如果當初宣宗換個靠譜的繼承人,說不定現在他的名聲會好很多呢?仁宣之治或許也不會有那麽多人吐槽名不副實了?】

朱高熾:不用如果,我現在就勒令我兒子以後不準立朱祁鎮當太子!

朱瞻基:謝邀,已經在換了,那個氣死人不償命的冤孽再也不可能有機會摸皇位!

【第七位皇帝,明景帝朱祁钰,前面已經講過就不多說了。

第八位皇帝,明憲宗朱見深,一位大家總喜歡關注他感情生活的皇帝,年號成化。因為幼年的波折經歷,朱見深愛上大他十七歲、一直照顧他跟他相依為命的萬貴妃這件事大家肯定不陌生,和朱瞻基為愛廢後一樣,你可以不知道朱見深皇帝當得咋樣,但你一定知道他和萬貴妃跨越年齡的真愛故事。】

-

明·成化時期

朱見深:……

萬貴妃:……

不是,你們後世人能不能有點邊界感,不要老是好奇別人的家長裏短和情感生活?

-

雖然年齡差距确實是大了點,但要是真心喜歡,大十七歲也不是什麽大問題。

嬴政表示後世人真是大驚小怪。

【成化帝整體算厲害,史學家評價“朝多耆德,士敦踐履,上恬下熙,風淳政簡,稱明治者,首推成弘焉”。但成化在位期間設西廠、倚重宦官,存在宦官勢大的問題,所以也是個毀譽參半的皇帝。】

-

明·永樂時期

“宦官勢大……”朱棣閉了閉眼,縱然阿藜不曾解釋,但深谙帝王心術的他又怎會想不到這句話背後的暗流湧動。

先是內閣首輔,後是西廠,內外平衡已經在搖搖欲墜了。

-

唐·太宗時期

“土木堡對明朝的影響開始明顯了。”李世民不禁惋惜地搖頭,“這才到朱祁鎮的兒子,就已經需要依靠勢大的宦官來維持平衡,再往後怕不是要越來越艱難。”

【算起來,成化可以說是明朝難得武德充沛的皇帝了,“成化犁庭”大家現在都還津津樂道呢。當然,這個武德充沛是跟明朝自己的皇帝比哈。你要是拿去跟宋朝比,那明朝皇帝個個都是武德充沛,包括瓦剌留學生。畢竟瓦剌留學生雖然爛,但他至少有顆想打的心。啊,小小聲明一下,這裏沒有洗堡宗的意思,咱只是單論動機,不涉及人品能力。】

宋朝皇帝們:……

明朝皇帝們:……

你可真行啊,寥寥幾句話同時內涵兩個朝代的人。

【為什麽要單獨提一個“成化犁庭”呢?當然是因為犁庭的對象——建州女真啦!這是個特殊的部族,後來建了國叫“金”,史稱“後金”,與晚明可謂是纏纏綿綿、相愛相殺。而他們的第二任大汗繼位後,後金也有了新的國號——】

說到這裏,阿藜突然露出了一個意味深長的笑容,看得明朝皇帝們背後一涼。

“不會是……”朱見深眼睛瞪大。

阿藜很快證實了他的想法:【叫做“清”。】

晴天霹靂!

【是的,沒錯,建州女真就是我們古代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清朝的前身哦!想當初,清軍入關打的旗號還是為明朝複仇呢,順治也常常去祭拜崇祯,還對着崇祯的陵墓喊大哥來着,不知道崇祯本人如果真的知道這事會是個什麽想法?】

朱由檢:崇祯沒有多餘的想法,崇祯只想砍人。

馮夢龍:這感覺,簡直如鲠在喉。

“什麽旗號?”朱元璋瞳孔地震,“為大明複仇?”

明朝皇帝們:he——tui!

朱見深:要不我再多犁幾次吧?受不了這個委屈,真的。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