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第三十九章

一個月後,大家再度聽見了熟悉的聲音:

【各位觀衆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到直播盤點歷史名人系列第五期,我是主播阿藜,一個不專業的歷史文化愛好者。】

【本期盤點沒有題目,就是單純吐一吐主播腦子裏貧瘠的歷史知識,主要分秦漢和唐宋兩部分吧。】

聽到阿藜說的話,劉徹莫名有一種直覺:“沒有題目也是沒有後續的意思吧?”

【首先來聊秦漢部分。秦漢是封建王朝的開端,亦是一個群星璀璨的時代,談封建王朝不能不談秦漢,談封建帝王不能不談秦漢的皇帝,而在衆多的皇帝中,我們永遠都不能忽視一個人的存在——那就是秦始皇嬴政,因為沒有他就沒有“皇帝”這個稱號。】

“始皇帝啊……”劉邦回憶起昔日有過一面之緣的、威武霸氣的身影,“确實是個英雄。”

【無論秦始皇在歷史上有過多少争議,是明君還是暴君,是歷史必然還是敢于開創,我們都不能否認的一點是:嬴政就是一個足夠優秀的、站在了歷史轉折點上的、并完美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的偉大帝王。

結束了春秋戰國諸侯紛争局面、統一六國的是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和政權機構、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的是秦始皇嬴政,歷史選擇了他,而他開創了新的歷史。

明君和暴君并不沖突,我們客觀欣賞他長遠的目光和卓越的智慧,但也批評他的暴政,不贊同他對底層人民的壓迫。】

“既然朕能開創新的歷史,焉知在明了未來後,朕不能開創更新的歷史?”嬴政眼底洶湧着戰意。他向來不懼争議和挑戰,有問題又如何?解決了便是。暴君?他已經意識到了黔首的重要性,這次他不會再給後世留下這樣的話柄。

【秦朝二世而亡是大家都沒預料到的結果。在始皇帝突兀地崩逝于沙丘之前,誰能想到繼位的是胡亥?誰能想到胡亥真就自滅滿門,把兄弟姐妹們通通殘忍殺害,一點後路都不給留?秦二世時期,胡亥獲得了地位,趙高得到了權利,在兩人的“努力”下,秦法更加嚴苛,人間民不聊生。

于是戍卒叫、函谷舉,不甘忍受剝削壓迫的人們奮起反抗,推翻了秦朝的統治。】

“胡亥!”嬴政暴怒,“來人!給朕把胡亥和趙高抓起來,打入大牢!”

怪不得後世人總提漢唐宋明卻很少說秦,原來是因為秦二世而亡,存在時間太短了!

【轟轟烈烈的起義之後,歷史迎來了楚漢之争,霸王與兵仙的戰場博弈到底還是兵仙更勝一籌,四面響起的楚歌擊垮了楚軍的心防,霸王兵敗垓下、自刎烏江,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的高皇帝成了最終的贏家。】

Advertisement

劉邦哈哈大笑:“楚霸王固然是英豪,但乃公自認亦不差他什麽!”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一個很有魄力的皇帝,在秦朝短期崩盤的情況,他依然敢于郡縣制延續下去。同時,他也是知人善任的優秀領導者,“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這番精彩的論道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漢出明君,自劉邦始。】

看着屏幕上一連串被模糊了的名字,再聯想阿藜提到楚漢之争時含糊其辭只列稱號不說姓名的現象,嬴政後知後覺這是光幕對某些人的特殊保護。

他不知道那些人在哪,沒辦法提前防備,也沒辦法對着名單找人才。

不過也沒關系,只要他做得好,便不會有大規模起義發生,人才自然也會自己送上門來。

【然而明君也無法避免後繼無人的苦惱,劉邦年事已高,繼承人不如人意,他也等不到優秀的孩子長大成才,于是他年輕的皇後接過了大漢的重擔,以一個優秀政治家的身份主導了大漢王朝的平穩過渡。】

漢初

“太子果然不行。”劉邦無奈,所以最後還是得靠太後攝政嗎?

西漢·惠帝時期

呂雉看了一眼沒有任何反應的劉盈,眼底閃過失望之色。

【及至呂後病逝,惠帝一脈退出政治舞臺,贏得勝利的軍功大臣們合計了一圈,決定迎立高帝第四子、遠在封國的代王劉恒為帝。面對從天而降的皇位,劉恒寵辱不驚地接受了,并反手将意圖掌控自己的軍功集團耍得團團轉。他以卓越的智計和才能成就了漢太宗文皇帝的賢名,向世人證明了選擇他的正确性。在古代,文帝是代代稱頌的明君典範,“三代以下之主,漢文帝為最”,他與景帝劉啓共同打造了中華文明邁入帝國時代後的第一個治世——“文景之治”,歷來為各朝所稱道。】

漢初

“是恒兒?”劉邦心頭五味雜陳,喜悅有之、驚訝有之、遺憾也有之。念叨了半天的漢文帝原來近在眼前……這本該是件令人高興的事,但問題是他已經老了,而他家四小子連爬都還不會。

以後的文帝再怎麽厲害,也不能改變現在的劉恒還是個孩子的事實,指望毛都沒長齊的小娃娃治理國家?開什麽玩笑!

察覺到劉邦的失落,張良開口道:“陛下若是養好身體,未必不能看到四皇子長大。”

“哪有那麽容易?”劉邦笑着搖搖頭,心裏的郁悶散了許多,“先走一步看一步吧。”大不了到時候多做些安排。

西漢·文帝時期

“朕可沒有耍他們。”劉恒笑容十分和善,“大家都是自願為國盡忠的。”

站在旁邊的劉啓:……

【文景之後就是大漢最腥風血雨的皇帝——漢武帝劉徹了。這是一個無論是後宮還是前朝都名人頻出、百花齊放的傳奇皇帝,但我們今天不聊他的後宮,只聊前朝。武帝是公認的用人不拘一格、唯才是舉,所以武帝身邊的能人不少,軍事上有號稱帝國雙璧的衛青霍去病,政治上有主父偃、公孫弘、張湯等名臣,經濟上有桑弘羊,外交上有張骞,天文歷法方面有鄧平、唐都、落下闳等著名天文學家,文學上有“賦聖”司馬相如和“史聖”司馬遷,晚年巫蠱之禍政局崩盤了還能找到著名農學家趙過挽救局勢……可以說是群星璀璨。不過比較遺憾的是衛霍年壽不豐,衛青四十多歲與世長辭,霍去病更是二十三歲就英年早逝,兩位将星的隕落對漢朝和武帝來說是一個挺大的打擊。唉!還是得養好身體啊!】

劉徹:什麽?

衛青:去病英年早逝!

又是巫蠱之禍又是将軍英年早逝的,劉徹覺得自己前三十年受的打擊加起來都沒這一時半會兒受的打擊重。

“後世人說的沒錯,還是要養好身體。”劉徹摁住心情焦慮的衛青,語氣認真的說道,“仲卿,朕會找名醫給你和去病調養身體,你不會有事,去病更不會有事,放心吧。”

劉徹一番好意,又涉及到侄子的健康,衛青覺得這次還是不推辭的好:“多謝陛下厚愛。”說話間,又想到後人還提了個巫蠱之禍,衛青猶豫了一會兒,還是出言關心道:“未來之禍也不一定會發生,陛下莫要太過傷神。”

“朕明白。”劉徹神色淡淡,沒人能看穿他的想法。

【當然,能将這麽多人才聚攏在身邊也恰恰證明了武帝本人的優秀,他在位期間內強皇權,北征匈奴,西通西域,外服四夷,使得漢朝版圖空前遼闊,用電視劇《漢武大帝》裏的話來說就是: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國號成了一個偉大民族永遠的名字。】

“是乃公的好兒孫!”劉邦心頭的郁氣一掃而空,整個人徹底開懷起來。

劉恒勾起了嘴角。

劉啓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古代王朝裏主播最喜歡漢朝,而漢武帝則是主播最喜歡的漢朝皇帝,主播仰慕他的雄才大略,喜歡他的自信、果斷和堅韌,也嘆息他對民衆的剝削和壓迫。古人喜歡将秦皇漢武并舉,因為他們是暴君。窮兵黩武是武帝身上很典型的一個标簽,目前有一個很廣泛的說法是武帝連年征戰導致海內虛耗戶口減半,主播看過許多分析,有人肯定這個說法,也有人說人口減少不僅是因為征戰,還有天災的影響,而且戶口減少不等于人口減少,人口大概是從3600萬減少到3200萬這樣子。說起來武帝确實也是漢朝難得的倒黴鬼,他在位期間天災次數算是封建王朝裏比較頻繁的,還趕上了低溫期和黃河改道。但不管怎麽說吧,武帝的優秀毋庸置疑,可我們也得承認,他的确不是一個愛民如子的皇帝。】

“所以,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呢?”鋤地的農婦停下了動作,臉上浮現茫然的神色。

“糾結那麽多幹什麽?別說陛下是不是真的愛民,那些個大官貴人公子王孫的又有幾個是真正把咱放心上的?”隔壁田的老婆婆将剛拔起來的扔到田埂邊緣,一邊埋頭幹活一邊說道,“大道理咱也聽不懂,咱就只能用兩只眼睛去看,看以後陛下會怎麽做,他要是能讓咱安安生生地吃上飽飯,那他就是好皇帝!”

【現如今,我們也常将秦皇漢武并舉,正所謂“秦皇畫皮,漢武鑄骨”,刨除所有的外在标簽,僅從歷史全局的角度看:秦始皇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完成了制度上的統一,漢武帝尊儒術,将仁義禮智信定為漢人的德行規範,并沿用至今,完成了價值觀和精神上的統一,二人共同鑄就中華民族現有的意識形态,奠定兩千多年中國的制度與文化,其影響之深遠是無法用簡單言語說清的。後世所有的封建帝王,都是在他們創建的制度上修修補補,走他們走過的路,而我們現在提出的“一帶一路”,也是對武帝絲綢之路的傳承和提升。】

“這樣算的話,也難怪後世人會把漢武帝排前三了。”經過點撥,許多人豁然開朗,“這樣的影響力,的确是常人所不能及。”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