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襄陽公主(九)
襄陽公主(九)
我還是傳信給了元吉四弟,畢竟他守在晉陽宮,只用守即可。阿娘時日不多,他作為幼子,還是需要侍奉在跟前。信發出兩個時辰之後,元吉四弟便匆匆趕回了家。
我守在阿娘床邊正閉目休憩之時,聽到了嘈雜又慌亂的腳步聲,便知道是四弟回來了,我睜開了眼睛,就看到四弟一下子撲到了阿娘的身上,着急又慌亂的喊道:“阿娘!阿娘!”
我趕緊拉住了四弟,不想讓四弟打擾到阿娘休息,但阿娘已經被四弟吵醒了,她緩緩睜開了眼睛,氣息虛弱的看着四弟,而後擡起了一只手,摸到了四弟的臉龐,替四弟擦掉了眼淚。“女兒,你沒有告訴你父親吧?”
我跪在阿娘床前,溫柔的說道:“沒有,女兒只告訴了四弟。早起,有一位得道高人站在府前,一下子便猜到了阿娘身患惡疾,高人說四弟是福相之人,若是有四弟在阿娘身邊,那阿娘一定會好起來的。”我笑着握住了阿娘的手,不用任何思慮就說出了這一篇假話。阿娘有沒有真的相信,我看不出來,倒是四弟一下子便相信了,畢竟他此時不過是一十歲孩童,唬住他倒不是難事,不過我也本沒有想到唬他,我只不過是想讓阿娘心情舒暢一些,大夫說阿娘心情舒暢了,不覺得自己時日不多了,說不定能多捱兩日。
四弟元吉高興的握住阿娘的手,動作有些粗魯的說道:“那兒子就一直陪在阿娘身邊,一直到阿娘身上好起來再去晉陽宮。”我看着元吉粗魯的動作,趕緊扶住了阿娘的手,稍稍替阿娘緩解一下。
阿娘看了看我又看了看元吉,而後往外看了過去,她緩緩的說道:“府中是不是為了沖喜,在給我張羅白事?”
我點了點頭,元吉不以為然的說道:“阿娘,就是得如此呢!騙過閻王爺,阿娘就能好起來了。”
阿娘笑着摸了摸元吉的腦袋,然後對着我和元吉說道:“撤了!現在就撤!”
元吉本能的想要反對,他喚起了“阿娘”,我卻直接說道:“好,女兒這就吩咐撤下。”我看向了老奴,老奴立即出門去辦。
阿娘掙紮着要坐起來,元吉雖然才十歲,但力氣早已經超過了我,可就算他力氣大,一時之間也不知道該如何将阿娘扶好。但是我輕車熟路,直接将枕頭墊好,在元吉不知如何去做的時候,使勁将阿娘扶起來,讓阿娘靠在了軟枕之上。
阿娘做好之後,一手拉着我的手,另外一只手拉着元吉的手,語重心長的說道:“雖然阿娘自己覺得精神還好,但阿娘還是忍不住要囑咐你們幾句。元吉,此時太原空虛,又有劉武周作亂,你父兄皆在陣前賣命,你雖才十歲,但卻是我北周皇室與李唐貴族的血脈,雄鷹雖稚,但仍是雄鷹,你此刻不應該耽于母親之病。”
元吉被阿娘的一番話給鼓舞了起來,他登時冷不丁的站了起來,拔出腰間的長劍,氣勢滿滿的說道:“兒子一定向父兄學習,保佑好太原。”
阿娘開心的點了點頭,不住的說道:“好,好兒子,既然你有心,那就趕緊回到晉陽宮,好好的守着你父兄打下的江山。”
元吉當即拱手道:“兒子知道了,阿娘保重!”說完這話,元吉轉身就走,可剛走了兩步,卻又回頭看向了阿娘,阿娘捏了捏我的手,我當即站起來,作勢擦了擦眼角根本就沒有的淚水,裝作膽怯的樣子說道:“四弟,是二姐魯莽了,你看阿娘身子還好,只不過你們都不在家,二姐一時間慌了陣腳,你且去吧,府中有阿娘和你各位姐姐呢!二姐再也不亂給你寫信了,有事就跟其他幾位姐妹一起商量着辦。”
聽到了我的話,元吉便點了點頭,頗有一番少年将軍的樣子說道:“那二姐你一定要照顧好阿娘,元吉去守着江山!”元吉說完,便拔腿再次往前走去,可又走了兩步,便轉頭看向了我和阿娘,有些可愛的說道:“那我一走,我的福氣不就走了嗎?阿娘的病怎麽辦?”
Advertisement
我笑了笑,站起身子說道:“你一回來,這福氣便留在了屋子裏。”我拿着手帕指着屋頂,然後便走到了元吉的跟前,推着他往門外走去,邊走邊說道:“四弟,你一定要好好照看着自己,知道嗎?”元吉點了點頭,站在門口停了下來,轉身朝着屋內跪下,磕了三個響頭,這才又匆匆離去。元吉一走,我便跪在了阿娘的床榻前。
阿娘長嘆了一口氣,連連咳嗽了起來,我趕緊拍着阿娘的背,過了好一會兒,阿娘這才停下了咳嗽。阿娘看着我,眼神中滿含着悲傷的說道:“女人啊!就是這麽苦的命道。即便是纏綿病榻,也需要為夫君的打算做考慮。”
“但阿娘不是一般的女人。”
阿娘點了點頭,說道:“是,我不是一般的女人,我是皇室的後裔,我有一個雄心壯志的夫君,還有一群好兒女,我夫君的打算便是我的打算。女兒,你一定要守好我病重的消息,誰也不能說出去,若是我,若是我有個萬一,也不能告訴其他人,知道嗎?你父親一直将我看做是身邊頂重要的人,他又是這個家頂重要的人,我不能阻擾他的大業。”
我一臉淚水的點了點頭,阿娘将我抱在了懷中,唱起了小調,這歌聲越來越小,然後便沒有聲音,我感覺到阿娘的靈魂正在抽離她的身體。
我就這樣一直待着,直到老奴走進屋內,直到她看到我與阿娘的樣子。老奴吓得不知道如何是好,一代奇女子就這樣離開了,我的阿娘就這樣離開了我。我依舊拉着阿娘的手,平靜的說道:“封好門戶,不容任何人外出。唐國公夫人的病情好轉,但為了替國公祈福,為大隋祈福,為代王祈福,即刻起,親率全府日夜誦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