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昀哥兒招兵,應者雲集

第56章 昀哥兒招兵,應者雲集

“子明在信中說要是有叛軍流竄進來了,事不可為咱們就挂印離去好了。”

這個李巍躍兩個月時間都不到就鬧出這麽大的動靜,現在更是號稱山鬼王,對外宣稱有百萬大軍。雖然這百萬大軍有很多的水分,大多數都是裹挾的流民,可人多了就跟蝗蟲一樣,看着黑壓壓一片也可怕得很。

鄭左生是書生中的書生,壓根就不擅長任何軍事行動,并根據他的了解,李複也是個不通兵事的文人。遇到那些殺瘋頭的流民,還是避一避的好。

挂印離去這風氣自梁國初就一度很盛行,誰叫那位梁國開國皇帝太霸道了,定這麽少的假期又對貪污腐敗抓得很嚴,動不動就查抄全家,給人全部挂城門上去曬死。

于是那會兒上任的官員有的害怕被處罰,有的單純覺得朱淵太殘暴,不想在這樣的皇帝手下當官,索性就挂印離去。

當時還怕朱淵滿天下海捕挂印離去的官員,誰知道朱淵聽了不生氣,只是說好好,你們要走是吧。走的人都是能力不行,你自己幹不了就走還算有自知之明。但你幹不了,就表示你不行,你全家都不行,畢竟基因是遺傳的嘛。

于是就下旨,誰挂印走人,以後這人全家連着上下九族,全都不在他們家取士。他們家也不準經商,必須務農,給我老老實實種地!

這絕了。

這誰一旦跑路,幾乎是斷絕了九族往上晉升的路,心裏的苦只有自己知道。

後面大概為了讓自己好受一些,于是挂印離去的人就開始暗戳戳地吹,說我這挂印離開啊,就跟文臣死節一樣,我是有文人傲氣啊,所以才寧可過清貧的日子都不願意伺候那個殘暴的帝王。

當然那會兒只能悄悄地說。

但越到後來,這梁國的皇帝開始一個比一個軟弱之後,那些文人的口氣就大了起來。

現在我就站起來大聲說了!我們家的太太太爺當初就是這麽有骨氣!

等到了現在,挂印離去不僅不會被禁止九族做官晉升,反而成為了一樁美談,是一個人有氣節跟甘于清貧的象征。

這也告訴昀哥兒一個道理,那就是他以後一定要掌握信息輿論導向權。他活不了千秋萬代,但是文人的筆跟文字卻能。他們可以一時蟄伏甚至憋屈的死去,但他們的文字卻會在你死去之後開始跳出來為他們正名,順帶給你潑點污水。

Advertisement

說到眼前,在目前的普遍價值觀影響下,鄭左生也不能免俗,自覺這不是貪生怕死,只是覺得沒必要跟那些講不通道理的人去強行講道理,不然就跟你把自己放到跟對方一樣的愚蠢水平,然後讓對方用豐富的犯蠢經驗打敗你有什麽區別?

秀才遇到兵,有理也說不清啊。

“阿爹,這是個好機會。”昀哥兒放下鄭老頭寫的厚厚的一沓信,若有所思開口。

看李複做出傾聽狀,昀哥兒立即道:“既然州牧大人征兵打反叛軍,咱們就可以順理成章打着響應號召州牧大人的命令也招收軍隊了。”

隴縣區區一個縣衙,是沒有自主招兵權力的。

現在的那些鄉勇,昀哥兒之所以一直叫他們鄉勇就是在明面上不承認他們是李複的私募兵,而且還是為了保護隴縣免于受到劫匪侵擾,打着剿匪的名義才敢讓隆縣人知道這群人的存在。

現在馬匹都有四百多了,在隴縣這邊養着,結果鄉勇才一百七十幾個,馬多人少說得過去嗎?

可之前梁國将亂未亂,涼州牧一家獨大,昀哥兒也不敢太操之過急。本來還想明年剿匪的時候,讓李複上書涼州牧,就說現在匪徒太猖狂啦,我想多招點鄉勇行不行?

結果倒好,現在有現成的借口了。

昀哥兒的意思是滿打滿算一共招滿四百個人,然後再招一百預備役。小小的隴縣全力養這五百人也足夠了,至少目前隴縣還百廢待興,太多士兵也養不起。

“怎麽會養不起?”李複這點還是驚訝的。

像是那個李巍躍,對外聲稱聚衆小百萬,雖然有誇大的成分,但人口還是不少了。

“昀哥兒你之前想的法子很有用,區區一塊鐵牌就讓整個隴縣争先赴死,只要我們招兵,絕對應者雲集。”

“阿爹,我們招收了這些士兵要給他們一日吃三頓,三天一次肉,每月還要給他們工資。一旦戰死或者受傷,都要出錢安排他們自己或者家裏人的出路,現在那四百多匹馬又要好好養,外面的新村建設至少還得一年,我們的糧草跟銀錢還是要稍微省一點的。”

李複聽着昀哥兒說的工資,心說昀哥兒又說自己發明的奇奇怪怪的話,不過之前昀哥兒跟他解釋過是什麽意思,說白了就是饷銀。

這會兒聽了昀哥兒的話,李複才發現昀哥兒竟然打算按照每月給錢給那些鄉勇?

其實之前呢,那些民壯屬于三班衙役,但又不屬于朝廷雇傭,也不是士兵,反而有少許的工資,可是不多,要養活一家三口基本不可能。但比起他們,梁國的士兵不在戰時是不發工資的。

這點在《職述令》中也有明确規定,一般兵分兩種,一種是邊境防衛,這種邊防兵畢竟要打仗,所以規定他們不戰時發6錢銀子,如果打戰,戰期發雙倍1.2兩。另外一種不是邊防兵,那這種兵平時還要種種田,主打一個自給自足,朝廷只提供簡單的武器裝備跟一年四季兩套衣服。

不過這比起之前的朝代已經好多了,至少他們有穩定的晉升渠道,而且不做邊防兵也不會讓他們自帶口糧跟衣物,還得他們自己花錢。

所以當時的梁國,很多人争先想去做邊防兵,不僅有錢,甚至梁國不成文的規定,邊防與外族作戰,戰利品繳獲自己可以占三分之一,打贏的時候搶得越多屬于自己的越多。這下不僅能升官還能發財,那會兒真是聞戰奮起,人人當先。

至于現在麽,全是放屁了。

現在這種局面其實這也不是皇帝太過無道,比如現在的小皇帝,他這麽小知道什麽啊。哪怕是道君皇帝要修道,他前面也是朝廷那些大臣給氣的。

一個個天天擺臉子,說又說不過他們,後來就入了修道的坑,想着你們等着,等老子成仙一手掌劈死你們。

他修道修了半天,也沒修建什麽道觀,就是自己憋在後宮修,最多滿天下找一些所謂的得道高人。

所以他沒花什麽錢,因為國庫窮啊,他的私庫也窮啊。

他真沒錢給那些邊防兵。

最後真窮到受不了了,一氣之下弄了州牧制。但權力這種東西就這樣,你給出去容易,收回來就難了。無論怎麽樣,确實是在他的皇帝任職期間中,梁國這輛車徹底向着山坡滾下去,拉也拉不住了。

現在的昀哥兒的意思是不管戰時還是不戰時,接下來招募的四百人他都要給1.2兩銀子,是銀子不是大錢銅幣,而預備役則減半。另外每季度還給他們做一身常服,更別提節假日的糧食、肉品、布匹的額外給予。

李複都被昀哥兒的大手筆驚呆了。

要是這些規矩定下來,還有‘英勇之家’這樣的榮耀作為輔助,這招募的士兵哪個敢不效死啊。

但這樣一來,确實花費一下巨大,現在人少還好,以後人多怎麽辦啊。

可昀哥兒卻說貴精不貴多,而且他覺得這點錢也不多。他給這點錢相當于用一年24兩的錢買了他們的命,可就他自己身上幾乎每隔幾天就會被辛娘換新衣服,穿過一兩次的衣服昀哥兒幾乎很少再見到,這麽下來一年恐怕都要百兩往上了。這麽一對比,這些士兵已經拿得很少了。

行吧。

李複最終被說服,然後轟轟烈烈的征兵行動就開始了。

第二天的時候,那些鄉勇就沒訓練,而是在整個隴縣以及下屬的二鎮十七鄉去宣傳招兵信息。

昀哥兒說讓他們以十人為一隊,然後在各鄉門口支棱個桌子,方便那些有意向當兵的人向他們咨詢。

不過昀哥兒也有要求。

那就是想被招募的人必須十八歲以上,四十五歲以下,另外家中不能是獨子,自身也不能有手腳之類的殘疾問題。

有人報名之後,他們就要詳細跟他們解釋他們當兵之後能夠獲得的工資是多少,但也要告訴他們這個訓練有多苦,吃不消還要罵罵咧咧,那可是要挨軍棍的。再則,招收好之後,他們必須再私下對報名的士兵調查一下,防止謊報年齡或者隐瞞家庭情況這些事出現。

于是,安靜了小半個月的隴縣又熱鬧了起來。

這回大家又是滿口不離李大人跟昀哥兒,但說的不是剿匪的事,而是響應州牧大人特意招人出兵去打那位山鬼王呢。

雖然話是越說越邪乎,但有一點,那就是關于這次招兵的信息已經在縣衙的公告欄那兒貼出來了,也把士兵的福利津貼說得清清楚楚,還安排了一個文書在那兒讀,再給那些不認字的縣民慢慢解釋。

這樣的工資跟福利,簡直是亘古未有,就是太祖朱淵那會兒的開國盛世,這些大頭兵也沒這個光景啊。

反正他們沒見過哪個普通民壯死了,縣長大人帶着幼子親自扶棺的,就算是做戲他都是第一個。

再說現在是什麽光景了。

這要是應召入伍了,一年就是24兩啊。

啧啧。

這麽多錢啊,這一家好幾口人一年到頭什麽都不幹就能頓頓喝頓稠粥了,說不定還能攢下不少,就算遇到荒年糧食漲價也能喝稀粥餓不死。等戰死了,不僅能補缺還有慰問金,最重要的還有好大的榮耀等着他們一家呢。

這種好事兒哪裏找?

嘿,也只有他們隴縣李大人這樣的仁善人才能有這樣的魄力啊,這麽想想自己就生活在這樣的人治下,真是感覺自豪還有點自得。

昀哥兒知道這樣的政策是很吸引人的,但他不知道會這麽吸引人。隴縣開招的第二天,縣衙口的石獅子都差點被擠塌了。

甚至明确說了獨子不要,但還是有人說不聽,一家三口老父親在那兒頹喪地蹲着,母親紅着眼睛就拉着兒子跪下了。還說自己兒子成親了,已經有了後代,怎麽就算獨子了。

雖然有大部分是沖着不菲的工資來的,但确實有一小部分不僅是錢財的問題,更多是他們在那塊鐵牌上看到了一家人改變階層的機會。

原先他們的階層被死死壓在了自己的位置上,他們讀不了書,就算攢幾輩子錢最多也就是送去認幾個字,但卻沒有教文史典籍的老師會教他們真正的讀書明理。

階級是一點點改變的,稍微有點眼光的家族就會知道要如何抓住每一次機會。今天的一份榮耀,說不定以後就是他們這一家一宗真正改變的契機。

最後無奈,昀哥兒只能說結婚有後代就算不是獨子,稍微放寬了一些條件,最後根據身體素質篩選篩選到了甚至有些苛刻的地方,竟然還有兩百多個人被留了下來。

也就是說,光光一個隴縣縣內,他這人就直接招滿了,更別提外面還有那些鄉、鎮招收的士兵還沒回來啊。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