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征讨
第4章 征讨
同江懷懋的大軍相遇時,是在翌日淩晨,扶風郡的渭水河畔。
江見月從馬上滾落,身上母親新裁的衣裳裹泥染血,頭上母親給她梳的發髻散開,她又一次蓬頭垢面,衣衫不整跌在渭河畔。
只爬上去,仰頭看父親鐵騎,師父面容。
“元豐帝欲除阿翁,消息為阿母所聞,斬殺阿母于府中。阖府血流,唯兒逃生。 ”
晨星寥落,渭河上的風蕭瑟又凜冽,将她衣衫吹得烈烈作響,披散的長發拂過面龐,割裂她稚氣未脫的臉頰。她跪在地上,任由來不及被缰繩勒停的戰馬前蹄揚起,朝她噴來響鼻,背脊纖弱卻不動如山,只字字泣血相告。
“你、說甚?”胯|下馬被勒過方向,馬背上的将軍怒目圓瞪,須發皆張,只側身過來,與女兒貼面同側,“你再說一遍。”
“我說阿母今被昏君所殺一屍兩命,阿翁一片赤膽丹心被踐踏。”
“我說今日西陲平複,有人欲要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我說,您為天子守國門,天子視您為刍狗!”
女孩怒吼一聲厲過一聲,如迎風響徹的戰旗,悲鳴直上雲霄。
随她聲落,風更烈,士兵手中開路的滾油火把映着渭水搖曳。
她面前高頭大馬已經被馴服,低下頭顱不再亂轉,連同訓馬的男人一道靜了生息。而男人身後泱t泱兵甲亦是無聲無息,在等一個命令。
江見月一路而來,前半路是喪母的肝膽俱裂、悲痛欲絕,後半路是如何為母報仇的滿心盤算。她一介女童,撐足力鉚足勁亦不過一時之間三支箭。唯有父親有兵甲數十萬,可為母伸冤。
可是她不能确定,父親是否願意為她的母親報仇。
母親,于她是母親,于他只是一個婦人。
Advertisement
她帶子殒命,卻還會有人再給他繁衍子嗣。母親之死,原是可大可小。
來時路,趙謹便言,君要臣死,非尋常仇恨,甚至算不得仇恨。
報仇,乃意味謀逆,要冠“造反”二字。
若不報,說不定他依舊是天子重臣,依舊前程遠大。
江懷懋此間一刻無聲,落在江見月眼中,化作“猶豫”二字。
她便收住憤恨,以頭搶地,擡首已是額破血流,眉心血柱滑下,将她蒼白容色化作鬼魅模樣,她卻似平複了心境,話語輕了聲,“今兒逃生,射殺羽林衛,于謀逆無異。阿翁若覺我累您與大軍不義,徒擔不忠之名,請賜兒一死。”
話說得真切從容,卻是将江懷懋與她父女徹底拴在了一處。
提醒他,一人謀逆,九族同罪。
稍頓,她似力竭緩了氣息,唯話語依舊清晰,沾血染淚落下,哀哀回蕩在渭水上,“兒與阿母阿弟泉下見,亦是團圓。只盼阿翁念一點與母親的結發之情,她也曾替你不眠不休縫補過戰袍,為你以身暖過熬煮了幾遍的粥湯。是故寒食重陽,求你贈阿母箪食瓢飲,以慰她生時吃過的苦,無福享您日後的榮光……”
話落,只埋首深拜,融入塵埃。
“吾兒誤解。”才下戰場,血液尤沸的男人,終于消化了此間變數。翻身下馬,一把扶起女兒帶上馬背,阖目切齒,“是阿翁難以置信……難以置信累妻兒遭此厄運!”
江懷懋扶穩女兒,調轉馬頭,掃過近身的将士們,抽刀劈開深濃夜色,振臂痛呼,“吾征戰沙場,不過保家衛國四字,如今戰場鮮血未凝,身上甲胄未脫,家中婦孺卻已被坑殺。昏君無道至此,何值吾等為他流血舍命!”
“不值!”将士齊聲回應,似雷聲炸裂天際。
“都督就不該送家眷入京畿,忠臣遇不見明君。”一個副将道。
“在此君王治下為臣,都督都家破人亡,何論吾等。”另一個将軍道。
“從蘭州到涼州,從涼州再到這漢中,年年征戰,為百姓可,為如此君王,不可!”再一個将軍道。
“為如此君王,不可!”又是将士震星辰的吼聲。
“好,那便與我殺入長安!”
江懷懋擲刀尖戳地,激起煙塵無數,刀柄晃而複立。只一手挽弓一手搭箭,射下國姓“趙”字戰旗。而他身邊副将範霆尤似等這一刻許久,立時從旗手手中奪來原本舉在第二高的“江”字旗幟,擡臂升舉代替本來的至高位置。
江懷懋重轉馬頭,乃長安方向,目光落在身畔至今為止一聲不發的蘇彥身上,問,“不知副都督何意?”
話語落下,他已經駕馬踏前一步,身後将領戰旗随之而動。
進一步而止步,回眸又看蘇彥。
蘇彥未随他同步,尚且在原處。
江懷懋朝他拱手,“江某永感太尉大人昔年教導點撥之恩,然人各有志,既非同道,就此別過。只是戰場刀劍無眼,沉璧珍重。”
秋風瑟瑟,殺意騰騰。
一馬當先的統帥策馬疾奔,領大軍浩浩蕩蕩攻城去。
*
煌武軍號稱四十萬,其實不足三十五萬,其中還有八萬乃蘇家軍。故而如今揭竿而起的兵甲滿打滿算二十七萬。
而原本拱衛京畿的兵甲十五萬,分別為城防五萬,其餘十萬屯守在城郊諸鎮。
八月十一淩晨,敲響戰鼓後,便是二十七萬将士攻城,對戰五萬守城兵甲。
兵書雲: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
如今時下,五倍有餘,自可直接攻城。
然大軍才從漢中戰場鏖戰下來,又奔四百餘裏路途至長安,勞乏至極,京畿城防軍則可“以逸待勞”。加上江懷懋新傷未愈,舊傷發作,如此可謂“人和”不占。
原定晝夜之間攻破長安城,卻并不順利。
又因此處乃長安京畿,雖天子多有荒唐,然相比各地災亂流民,皇城腳下的百姓相對富庶安穩。十中七八更是世代居于此間,如此較之從邊地起兵,只聞威名未見其人的江懷懋、煌武軍,長安臣民原是對天家更有感情。
故而,亦不可能等城中臣民開門迎人,不戰而降。此乃不占“地利”。
八月十二日暮,攻城未止。
未央宮中的天子聞蘇家軍尚留渭河畔,未曾參與攻城,不由信心大增。又得臣下分析獻策,兩軍交戰,當心戰為上。遂索性生出陰毒計,将李氏屍身剝衣赤|裸懸挂城樓,如此誅心。以争奪時辰,待勤王之師。
于是乎,八月十三日平旦,長安西市雍門樓上,随着守城将領劈開麻袋,陣陣腥臭酸腐的味道彌散開來。
一具已開始腐化滴落屍水的軀體現于人前。
江懷懋從西安門轉戰至此,一聲“痛煞我也”伴随鮮血吐出。馬背上少女張口發不得聲,只瞳孔驟縮,母親萬千音容跌入她眼眸。
是夜,月上中天,已是八月十四子時。
長安城東北邊的覆盎門,清明門,宣平門,洛城門依次被破,天子逃離未央宮,避入西南處的建章宮中,得探子回複,五路勤王兵甲得令而出,但尚在百裏之外。
而百裏之內,蘇家軍不進不退,蘇彥得傳召卻不曾奉命,只仍舊滞軍于渭水河畔。
痰血迷心後的江懷懋于亂軍中蘇醒,亦是得此消息。
故而長安內外,趙、江兩氏,目光都盯在蘇彥身上。
*
夜風不止,流水湯湯。
蘇彥銀袍盔甲,立在渭河邊。
身側豎着一把入鞘劍,身後是八萬蘇家軍的臨時營帳。
中秋在即,天上白月即将圓滿,只是被濃雲遮擋,露出朦胧輪廓。
這三日間,剛開始他尚且在帳中同屬将們開過會議,聽過他們的意思,而之後大多時間,他都無聲立在這渭水河畔。
只由着探哨兵一次次送回長安城中的戰況。
趙家天下三百年,立國之初,洛州蘇氏乃從龍之功;國祚綿延之中,蘇氏女郎做過皇後,男兒尚過公主;危急存亡之際,蘇氏滿門更是臨危受命,血灑疆場。
他的父親,為母親棄筆從戎的士族首領,病入膏肓時,曾留話與他,“……謹記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凡利于民而周于事,不必法古,不必循舊。聖賢的話,竹簡深刻,奈何阿翁此時方悟,幸好還有你……”
而他的母親趙家公主,亦在父親走後不久随他而去,卻在臨終前要他以血盟誓。
她道,“阿母一生運氣,便是生了你這麒麟兒。你以蘇氏阖族起誓,扶君主,匡社稷,永效吾君不生二心。如若不然,阿母死後難安,永墜阿鼻,趙氏之運便是蘇氏之命。”
忠于民,還是忠于君?
蘇彥回轉身去,看中軍帳中的一樽棺椁,那是他的長兄。便是不久前,犧牲在漢中戰場上的蘇氏長子。
那一箭,原該射入他心肺,被長兄以身擋過。
長兄與他說,“萬事随心最好,若是不能,盡力也很好。你随心走,盡力便是。”
秋風又起,水波蕩漾。
蘇彥站在茫茫夜色中,看見月影破碎,片刻風歇,又成一方玉輪。
見皎月,他的記憶更遙遠些。
那年從西北一路南下,遍地餓死骨,戰死魂,他悲涼又絕望。尤覺力弱,莫說挽大廈之将傾,便是解百姓一時之溫飽都不得周全。
一晃又是五六載光陰過,依舊連年戰亂,依舊白骨堆山……
“副都督,你乃茂陵長公主之子,如今得诏令卻按兵不動,意欲何為?”出征前,天子安排中貴人為監軍,随在他身後,這廂自來催促。
中貴人嗓音尖細,提着兩個片刻不離身的小金籠,裏頭是在漢中戰場上從劉易兒子手裏搶來的蛐蛐,“您還不趕緊發兵勤王,更待何時?”
這話伴着蛐蛐聲,格外聒噪。
蘇彥晲他一眼,抽開身側杵地的長劍,一下挑過小金籠,揮擲入渭河裏。
“大膽,陛下鐘愛之物,豈容你、你……”中貴人尤覺劍光恍眼,惶惶咽下後頭話。
蘇彥望着被已經沉入水裏的金籠,一貫溫和的目光慢慢變得銳利,只凝向他處。
“你……”內侍監被他眼中殺意逼壓,一個踉跄跌在地上。
蘇彥劍勢起,殺心已現。忽被一陣馬蹄滞了動作,待看清楚方收劍入鞘。
南邊官道上,六騎先後而來。
當頭一騎是他的探子。
送來最新軍情,“帝吊李氏之裸|屍于城樓,江懷懋吐血傷重,兩軍僵持中。”
蘇彥聞言,倒抽一口涼氣。
而後五騎,竟是煌武軍。最先一人乃江懷懋參将範霆,他的馬背上綁t着一個女童。
範霆扶下女童,帶至蘇彥身前,拱手道,“末将奉都督之命,将姑娘送來副都督處。都督說了,無論您作何選擇,他都信任你。他若敗,便是姑娘亦亡于戰中,這是您又揀來的女孩,非江氏女。他若勝,自以國士待您,同養女兒,共治天下。”
“皎皎,叔父便送你到這。”範霆轉身給她松綁,“聽話,不許再犟。”
渭河畔,五騎疾馳離去,唯剩江見月站在蘇彥對面。
她額上紮着白绫,數日前磕破的額間傷還在滲血,眼角月牙沒有繪起,露出一塊傷疤。
“對不起!”江見月避過蘇彥眼神,垂首低眉。
蘇彥看着她,沒有應聲,腦海中來回想起探子将将送回的戰況。
——帝吊李氏之裸|屍于城樓。
這個孩子,又沒了母親。
夜風呼嘯在兩人中間,烈烈作響。
周遭有一瞬靜止,一道劍芒亮起,竟是江見月拔出那柄長劍,傾身躍起,直刺蘇彥。
“不許傷她!”蘇彥退身避過劍尖,躍來江見月同側,握住她手格劍擋開暗衛射來的箭矢,奪下劍譴退他們。
江見月欲跪下身去,被他一把扶起,只聞她又道了一聲“對不起”。
為那刻着蘇氏記號的三支箭矢而道歉。亦是為那三支箭,她行的刺殺之舉。
若說三日前,在這渭水河畔,她于自己父親面前的字字錐心之語,原是步步為營,誘導刺激江懷懋怒發沖冠,為母報仇;那麽此番面對蘇彥,她确實無半分雜念,有的只是深切的愧意。
江懷懋是她生父,可父女之情薄弱,至今相認不過三年,寥寥數次見面。她唯有施計。
而蘇彥,曾是萍水相逢的路人,卻救她于瀕死之際,收她為徒,給她治病,教她讀書。
在抱素摟中,他說文武藝,但凡你能學,師父都可授你。去涼州後,他又回信與她說,抱素樓還是你的家,随時可歸。你如今兩處有家,豈不樂哉!
而她此番,射出那三箭,亦是将他架于火上。
她知他身份,知他肩上擔子,要比父親更加複雜和沉重。
有今日她刺殺之舉,多少便可洗刷他對天家趙氏的不忠之名。
非他放縱門徒,實乃座下弟子生性難訓。
她雖被蘇彥扶起,卻終覺無顏見他,只将頭顱深埋,退下腕間琺琅镯,恭敬奉還于他。
“何意?”蘇彥眉目清和,話語仍是當年哄她的溫柔音色,“是做了兩年将軍貴女,看不上師父的東西了?還是欲要就此兩清,叛離師門?”
“師父!”江見月聞他所言,淚水奪眶,只緩緩擡頭,看他眼睛。
卻見他伸手過來,拭她滂沱熱淚。
他目光柔暖,話語驅寒,“是我不好,搖擺不定,徒增傷亡。”
話落,他抱起力竭欲倒的人,踏入營帳,招來諸将。
外頭風聲鶴唳,渭水疊浪;裏間沙盤圖上旗幟安插,戰線分明。男人話語铿锵,轉眼間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齊飛、張桐,李岚、李泓四将,各領兵一萬,依次奔赴細柳、霸上、棘門、鹹陽原四地,阻擊入京緩兵。
“蘇瑜,你扶你父親棺椁留渭水,一作阻中路之軍,二作援軍随時後命。”
“餘兩萬兵,與某同奔長安,助都督破城!”
下達完作戰指令,他又命主簿荀墨起草征讨檄文。
“臨朝趙氏第六子,徵,慢侮天地,悖道逆理;饕餮放橫,傷化虐民;親小人遠賢臣,唯故私欲而大義不存,大興土木致國中空虛;因天下之失望,順宇內之推心。幸尤蘭州江氏十餘載春秋,平孟、林而定雍涼二州,伐劉易而安漢中之地,爰舉義旗,以清妖孽。今奉天命,為蒼生驅霾亮日。移檄州郡,鹹使知聞。”(1)
蘇彥話語如珠落下,荀墨奮筆疾書。
之後行第三事。
他喚來趙謹,讓他執一支蘇氏斷箭,由死士護送,先行出發潛入長安城,傳報各高門士族:洛州蘇氏,反。
以此收世家人心,亦亂守城軍心,減少傷亡。
江見月坐在席上,原本淚眼摩挲的雙目漸漸清明,只在顫睫眨眼間,生出無限敬仰的光,一點一滴全部凝在那人身上。
黑夜混沌,他比星辰璀璨。
相比父親拍案而起,領全軍攻城,以一己私怨欲掀翻統治了數百年的王朝,蘇彥調兵譴将,或阻或攻,進退有序,更重要的是給父親套上了代天伐趙的殼子,以得天下人心。
“副都督,您要的人來了!”将士在外頭禀告。
蘇彥撩簾出帳,江見月複了力氣,跟上去。
見得乃天子中貴人被捆綁壓地,已是兩股顫顫,袍擺濕黃,“你……要、要作甚?”
“祭旗!”蘇彥一只溫熱掌心遮住江見月雙目,一手拔劍而起。
剎那間,脖頸鮮血四下噴薄,一顆頭顱咕嚕嚕滾地。
兵貴神速,諸将領兵出發。
大帳中,蘇彥亦整裝即行,只滞了一刻,解下身上玄色披風,攏在江見月身上,又留死士于她周身。
“我與師父同往!”她攥住他袍擺。
蘇彥俯身,“明日中秋滿月,待師父接你團圓。”
他看她淚光閃爍的明眸,披甲上馬。
願你的眼睛,少見人世的血腥。
作者有話要說:
本章有紅包哈~
征讨檄文,“臨朝趙氏第六子……鹹使知聞。”(1):參考改編自駱賓王的《為徐敬業讨武曌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