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章

第 32 章

董氏還未進老太太的院門,就見家裏幾個毛孩子推着小推車在院裏玩。

董氏略一思索便知道老太太喊她過來所謂何事了。

果然,董氏一進屋,不待開口,老太太便道:“院裏那小推車,聽說是趙娘子帶過來的,我瞧着很是不錯。”

董氏笑道:“孫媳也瞧着不錯,正想着待趙娘子他們走了,再來與您說這事,不料這幾個孩子倒是先過來了。”

董氏讓孩子們把車推了進來,而後照着貞娘的說辭給老太太演示了一遍這小推車的用法。

秋老太太越看心頭越喜歡,“那就照這個給你五妹打一輛。”

“我記得家裏還有一些黃花梨,應該是夠了吧。”

董氏微微一愣,随後吸了口氣,道:“孫媳這便讓人去瞧瞧,一會趙娘子回家時,孫媳與她一道過去,據說那打小推車的匠人是她本家的三大爺。”

秋老太道:“這小推車先前沒見過,這是最近剛興起來的?”

董氏便又将小推車的來歷說了一遍。

聽得秋老太啧啧稱奇,“這趙秀才可是秋旭這小子說的那位會做番茄魚的同窗?”

董氏笑道:“正是他們家,相公還說了,明年要與趙秀才一道種番茄,若是成了便去江南那邊種。”

秋老太笑道:“這位趙秀才倒是有許多的想法,他那魚是真好吃。”

董氏道:“相公說咱們廚房照着方子做出來,還不及人家趙秀才做的一半好吃呢。”

秋老太年紀大了,一到夏日便胃口不好。

Advertisement

秋旭拿了這魚和小柿子回來之後,她倒是多吃了半碗飯。

現在她每日都要吃幾顆小柿子,醮着糖或者單吃都極其美味。

秋旭還特意讓趙護給他留了青瓜。

青瓜倒是給他留得比較多,除了老太太這兒,董氏那邊也能分上一兩根,孩子們也都很喜歡。

如今知道這小推車是趙護想出來的,秋老太莫名的就覺得更好了幾分。

想到自家兒孫衆多,指不定哪天就添了孩子,便讓董氏多拿些木料,找趙三大爺多打兩輛,誰若是有了孩子,也可以從公中取來用。

衆人是在秋家用過午膳又玩了一會才打道回府的。

在回去之前,把各家帶來的吃食都給拿了出來。

旁人家都是花樣好看的甜點,什麽桂花蜂蜜糕、綠豆糕、馬蹄糕、荷花糕等等,每樣一小碟,顏色也不一樣。

一看就特別清爽,适合夏日。

貞娘看得心頭有點犯突,着實不太好意思把自己的東西拿出來。

可大家都擺好了,她再磨叽有些說不過去,貞娘一咬牙将自己帶的東西擺了出來。

炸得金黃酥脆又灑了芝麻和胡椒粉、辣椒面的雞米花。

配着番茄醬的薯條。

個頭不大,上頭印了個福、樂、安、康幾個字的南瓜餅。

還有一大份的紅糖圓子,搓圓子的時候,糯米粉裏頭加了青瓜汁和番茄汁,還有一份是加了葡萄皮煮成的汁水。

是以,紅糖水裏飄浮着綠、橙、紫、白幾種顏色的小丸子。

紅糖上頭還灑了白白的芝麻和桂花粉。

這幾樣東西大家都沒吃過,雞肉大家都有,土豆也是最近兩年從京都那邊傳過來的,大家都是當成一種糧食來食用。

像貞娘這樣吃法的還是頭一次見,再配上番茄醬,一個個只覺得特別新奇。

尤其是站在旁邊等着分點心的孩子們。

這裏頭也就趙珠和趙桦吃過一次,見小夥伴都想嘗嘗她家的東西,趙珠略有些驕傲地挺了下小胸脯,對鄭覓幾人道:“我喜歡吃那個薯條了,香香酥酥的,剛出鍋的最是好吃。”

趙桦用力點頭,他是喜歡吃肉的。

可惜他年紀小,牙齒沒長好,雞米花每次都夾牙縫。

倒是薯條沒這煩惱。

在姐弟兩人你一言我語的給大家介紹時,每個小朋友都分到了一分,一個個都驚為天人的表情。

倒是花樣漂亮,大家尋常可以吃到的點心,孩子們沒太大興趣。

小朋友們吃得歡。

幾位大人也在向貞娘讨教做法。

聽貞娘說完,都覺得簡單易上手,回家可以給孩子試試。

直到衆人聽說,這東西是趙護教她的,小朋友們都羨慕壞了。

嘤嘤嘤——

我們也要想會做好吃的的爹。

這場聚會可謂是賓主盡歡,唯一不開心的大概就是趙桐了。

做為擁有兩個月齡的小嬰兒,他除了吃奶、喝水,他依舊不能吃別的。

面對香味誘人、健康的雞、綠色無污染的土豆、天然無公害的南瓜,還有各種營養又美味的小圓子時。

他除了能聞聞味兒,看看哥哥姐姐們你一口我一口,吃得那個香。

他是啥也幹不了!

只能眼巴巴地羨慕,并且嘴角流下兩行清淚。

貞娘來時是秋家接的,回去時又是秋家送的。

董氏領着孩子直接跟她上了車,後頭還跟了一輛牛車,拉了從庫房裏拉出來的黃花梨,她也不知道打三輛小推車夠不夠。

先拉上再說了,不夠了再換旁的木料。

趙桦一行人到了陳家便下車了。

不過這小子愛得瑟,今日又與年紀與他差不離的秋銘玩得挺好,做為一個大半歲的老哥哥,他自然要向自己說話還不利索的小弟展示一下自己的玩具。

于是,待到秋家下車前,他便對董氏道:“秋家嬸子,我能帶銘哥兒看看我的玩具嗎?”

董氏笑道:“自然可以。”

兩小朋友歡呼一聲,快到陳家村時,他就活躍了起來,遠遠看到村裏頭有人孩子騎着三輪車溜噠,立馬指着道:“銘哥兒瞧見沒,就是那個,他就是見我爹給我打了一輛,他也非哭着喊着要一輛一模一樣的。”

秋銘遠遠看到,一個和他差不大的孩子,雙腳轉着圈兒踩着一個東西,呼啦啦地朝一個小巷裏去了。

董氏也瞧見了,扭頭問貞娘:“這便是那個三輪車?”

貞娘笑道:“是呢,當時做的時候,我家相公說,桐哥兒的四輪,桦哥兒三輪,珠姐兒兩輪,後來便這樣叫開了,區分孩子們的玩具。”

董氏:“……”

這名字取得有點随意啊。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