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茱萸在枝

茱萸在枝

《茱萸在枝》

作者花絮

“(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倉,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嘗犧牲,告備于天子。”——《呂氏春秋·季秋記》

重九,自古便有之。遠在春秋戰國時,就有約定俗成的一套章法。由統治者來做,百姓們來看,通過祭祀上天的方式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在我看來無非是些愚民政策罷了,處于那個禮崩樂壞的年代,命運随己不信天,各路諸侯狼子野心,有誰肯對天子真正的臣服?

五谷與太牢才是這種場合裏的座上賓,而我只是連名字都不配被記錄的蓬草,進不了庖廚,更登不得大雅之堂。

無用,故無人識。我把自己擺得很正,就像我冷眼看的很清一樣。

采詩官從廟堂之上來到鄉野之中,求代語、收僮謠、聽歌戲,滿載而歸。想來他們得到的那些詩句裏大抵是沒我的吧,不然為何那《詩三百》描盡六百年波折,卻不曾思我一隅字裏行間。

我漫山遍野,我無處不在。我聽聞八佾舞于中庭,也懂得周朝氣數已盡;我見證嬴政一統六國,也目睹大秦二世而亡;我旁觀陳勝揭竿起義,也知道霸王烏江自刎…然而我還是我,還是那無用的蓬草。

群雄逐鹿之末,天下歸漢,随劉姓。

清靜無為,與民休息。

“據神農經斷本記載,此物乃茱萸,一名藙,生山谷。”睜眼,是一位老者。

青年連忙記下,問道:“勞煩先生細講。”

我也洗耳恭聽。

“古人所言甚少。”老者伸手折下一支遞與青年:“吾觀其結子多為赤色,不比桃李,不明毒否;若敢一試,定能有所了解。”

我饒有興趣的看着這對兒師徒,覺得相比于教學來說,這更像是一項考驗——不知道是不是有毒,誰敢吃?

“學生受教。”沒想到青年毫不猶豫接過,眼中含光。他擇了一顆放入口中,片刻,答曰:“氣烈,味辛,無毒。”

“世人皆為功名利祿萬裏封侯,你卻獨獨為這些個藥石上心,怪哉怪哉。”老者哈哈大笑,拂袖而去。

我相信他,就算不能揚名立萬,就算不能青史留名,那種深入骨子裏的對醫術的熱愛就足以支持他一輩子。大概《神農本草經》一書中也會有他的些許功勞吧,雖然世人至今都不知道當年作書之人姓甚名誰,家住何方。

天不生無祿之人,地不長無名之草。後來的後來,我很喜歡這一句。

“夫子,此物是何?”睜眼,是一個七八歲的孩童。

我知道他,已故将領霍去病的幼子霍嬗,此次作為武帝封禪泰山的随行。

“茱萸。”簡短的應答。

“可食否?”

“可。”

被錄入藥材書中,名氣有了一些,功效也為醫者所認識。但是我想的是為民衆所知,就像香草之于美人、杏花之于踏春、雄黃之于端午…諸如此類的意義。

于是我聽到了此生聽過的最扯的一句話:

“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

汝南桓景謝過恩師費長房,匆忙離去。

我怎麽不知我還能辟邪?

“子不知者,甚多矣。”

我知長房懸壺濟世為衆人稱道,也知桓景必将因此事名留于世,我不知我,意義在何。

“不若同去一觀?”費長房像是自言自語,又像是別有心意。

去便去,左右不過看戲。

民間傳說:東漢時,汝南縣邪魔作祟,散播瘟疫為禍四方。青年桓景年少立志,至東南山拜仙人費長房為師,學得本領,九月九日瘟魔将出,長房命桓景歸鄉為民除害。桓景帶領鄉民登上天中山,一人分茱萸葉一片,喝菊花酒一口。之後孤身下山提劍鬥瘟魔,一招一式皆神妙至極,瘟魔節節敗退,最終不敵桓景,被刺死劍下。

與我當年看到之事頗有差異。

我所觀者,是桓家将大災,長房交代桓景歸去解救家人。至一處無名山上,喝菊花酒,分發茱萸香囊,用以避禍。

可不趕巧的是,在分發之前一數,竟少了一個。

“你猜他意欲何為?”費長房晃着一個香囊,将其變成了一把劍來。

他信茱萸可以治病消災,那麽肯定不會傻到放棄生的機會把香囊留給別人吧。

畢竟花葉無情,實在不懂人心。

這場非正式的打賭顯而易見是我輸了,桓景将香囊盡數分發給家人,自己卻往邪魔所在的山下跑去,想要将它引開,由此來保全父母妻兒。

“徒兒接劍。”世人只道費長房駕鶴而來,将降妖青龍劍贈與桓景,不知桓景以死守護家人的決心。

瘟魔已除,我便順理成章的變成了驅邪避惡的代名詞。

而我所深藏于心的守護親人的意義,則在幾百年後被一位外出游學的少年以思念的方式給吟誦了出來: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人名叫王維,祖籍河東,并不是天中之人。

“不知父母可還康健,瑨兒在家如何,有無用功。”

我相信親情,從桓景放棄香囊下山的那一刻。

幾十年後安史之亂,王維被安祿山所俘,王瑨不止一次的挂念他,随身佩戴茱萸香囊盼願他能平安。動蕩平複後,他更是自請降職為兄贖罪,使王維獲得了從寬處理的機會。

多少年以後,王瑨依舊會想象長兄十七歲那年意氣風發賦詩思鄉的場面。

我是見過那個場面的,那滿坡的茱萸仿佛變得無邊無際,和了菊花酒的香氣,枝葉迎風,烈烈招展。

“冉冉秋光留不住,滿階紅葉暮。又是過重陽,臺榭登臨處,茱萸香墜。”

或許不久以後,會有一位亡國之君登上高臺,望着如鈎的月,悼念亡妻,亦空想故國。

又或許在現在,人們在九月九日重陽登高,途中那留心即可見的茱萸,與歷來古人過客所看到的、所吟誦的并無什麽不同。

雙九登高始天中,桓景刺魔繼往承;

父老皆釀菊花酒,孩儒衣帶茱萸風。

回望至今千年過,重陽如舊思親朋;

古人不知今人事,今時景與古時同。

《天中山登高》

【史料來源】

1: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倉,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嘗犧牲,告備于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飨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搜狗詞條

2:采詩官與采詩說

采詩說是公認的,大家都比較信服的一種說法。就是說周王朝自己設置的有采詩官,每年的不同季節,采詩官都會到達各個地方,收取不同地方百姓們的民歌。以此來觀察自己政治的得失,來調整政策。采詩官采上來的詩都是口語化的,不成形的詩,所以采詩官在收集的過成功,會進行添加與删改,然後就形成了今天意義上的《詩經》。——公衆號:浩然戰國史

3:“吳茱萸,味辛,溫。主溫中,下氣,止痛,逆,寒熱,除溼、血痹,逐風邪,開腠理,根,殺三蟲。一名藙,生山谷。”——《神農本草經》

4:《史記·衛将軍骠騎列傳》:子嬗代侯。嬗少,字子侯,上愛之,幸其壯而将之。

《史記·封禪書》:禮畢,天子獨與侍中奉車子侯上泰山,亦有封。其事皆禁。

5:南朝 梁 吳均 《續齊諧記·九日登高》:“ 汝南桓景随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繫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 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鷄犬牛羊一時暴死……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

6:《新唐書·王維傳》:“安祿山反,玄宗西狩,維為賊得,以藥下利,陽瘖。祿山素知其才,迎置洛陽,迫為給事中。祿山大宴凝碧池,悉召梨園諸工合樂,諸工皆泣,維聞悲甚,賦詩悼痛。賊平,皆下獄。或以詩聞行在,時缙位已顯,請削官贖維罪,肅宗亦自憐之,下遷太子中允。久之,遷中庶子,三遷尚書右丞。”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