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沙盤

第27章 沙盤

薛攀原本正吹着河風,看着風景,圍觀着康師傅君臣的唇槍舌戰。冷不丁忽然被康師傅點名,整個人都有點兒不好。

其實他對這些修堤治水的基建行業不太感興趣——最主要的是他不太懂。故此就一直站在旁邊兒圍觀,并沒有參加讨論。

不過他們這幾位讨論得實在是太激烈,薛攀就算不想聽,也聽了個七七八八。

原來是為了修建徐州到清口的堤壩到底應不應該用石料的問題※。

康師傅對治理黃河、淮河、長江的水患一直非常重視,也十分願意親自到堤壩上實地視察。

他自己也時不時就搜集些其他地區修建堤壩的成功案例進行推廣,可以說,真的是十分在意沿河百姓們的安居樂業了。

不過他本意雖好,卻并不是真的懂治水,實操經驗根本沒有,那再多的經驗也不過只是紙上談兵,根本落不到實處。

水患從古到今都是人類社會面臨的巨大難題,每一處地方、甚至是每一次漲水,情況都有所不同,哪裏有什麽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好法子。

這也是河道總督張鵬翮非得當面直谏,跟康師傅直接吵起來的原因。

因為康師傅想直接把永定河修建堤壩的經驗拿過來,讓張總督試試用石料代替泥土。

如果是外行人看,這沒有啥毛病。水患的形成,多是因為水量增大,沖毀堤壩,淹沒沿岸村莊土地。

若是堤壩修築堅固,那決堤的概率就會大大減少,自然也就防範了水患了。

而且這在其他地方已經有過成功的案例,故此康師傅滿心以為自己一提,張總督應該挺高興地來一句“萬歲爺聖明”的。

萬萬沒想到,他居然直接就以“河岸沒有牢固的地基,所以用石頭還不如用泥土”的理由拒絕了康師傅的提議。

這就……

Advertisement

康師傅畢竟不是那種聽不得意見的昏庸皇帝,雖然很生氣,但是也準備耐着性子跟張總督講道理——他是真的想要好好治理一番水患,故此不惜花大本錢建議全部用石頭材質來築堤,但張總督卻提出了截然相反的想法。

不能理解,并且,怎麽聽怎麽感覺不靠譜啊。

難道泥土比石頭還堅固?這必不可能。

薛攀卻知道這位張總督是個極其有才能的人,日後官至文華殿大學士,人稱“遂寧相國”,有着多年治水經驗,算是水利專家級別的存在,肯定比康師傅這個熱心群衆更專業。

而且他提出的用泥土築堤,然後植樹種草保持水土固堤的想法,可以說十分先進。哪怕薛攀對治水這事兒一竅不通,也感覺他說的很對。

太子自然是跟康師傅站在一條戰線上、十三阿哥也表示同意,但是四阿哥卻并沒有站隊——看他那樣子,似乎在認真思考兩邊兒的觀點,倒是很符合他一貫的性子,謹言慎思,非常沉穩。

伴駕大臣裏頭也分了兩派,以甄應嘉為首的一派,是無腦帝吹。不管康師傅說啥,他們都說對對對。

林如海等另外幾位清流派,倒是非常客觀公允,并沒有因為康師傅是皇帝就一味認為他說得都對。內中也有懂些水利的,不免就幫着張總督說話。

一時間,雙方人馬各抒己見,争論不休。

康師傅被吵得腦瓜仁兒疼,正是氣不打一處來的時候,冷不丁看到薛攀站在一群人中間,表情十分閑适,不免心中一動,抓着他就問出了這個問題。

薛攀猝不及防之下,倒也很快就反應過來,笑着道:“萬歲爺聖明,張大人說的也有理。但正所謂‘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總得要試試才知道,哪種法子更好。”

他這一說,連那張總督都側目看了過來,冷笑道:“黃口小兒、信口胡說。這河工動辄耗資百萬,人力、物力不計其數,如何能夠随便就試。”

薛攀笑道:“張大人稍安勿躁,草民說試試,自然不是真的要在這河堤上修建來試,而是另有個取巧的法子可用。”

他說着,就請随從侍衛們幫忙,選了一處空地,擺弄一番,做了個簡易的水利沙盤出來——當然只限于河流,堤壩這兩樣的模拟。

畢竟這次要演示驗證的只是到底是用泥土還是石頭來修築水壩而已,随便搞搞也就夠了。

衆人見薛攀蹲在地上鼓搗了一陣,就弄了一個奇奇怪怪的玩意兒出來,俱都面面相觑。

還是林如海率先看出這些奇形怪狀的玩意兒依稀居然是河流的形狀,還有堤壩在旁,方才恍然道:“這便就是河堤‘模型’麽?”

薛攀看了林如海一眼,差點兒忍不住拊掌贊嘆起來,不愧是林姑父,這麽快就記住了這個新詞兒——上次說“模型”這個詞兒,還是他幫太子向康師傅進獻棺材板子的時候的事兒了。

沒想到過了這麽多天,林姑父還記得這個詞兒,而且還學以致用,融會貫通,真不愧是學霸。

“不錯,林大人好眼力,這正是河堤模型。”

薛攀笑着回了林如海的話,絲毫不吝啬贊美。

康師傅聽林如海和薛攀這麽一說,也想了起來,當即笑道:“原來如此,竟連這個也能做模型?就說薛蟠這小子一肚子心眼子,且看他又玩兒什麽花樣罷。”

薛攀便也就用這個簡陋的沙盤工具,來了一個模拟小實驗——論大水沖過來的時候,石料和泥土堆哪個先坍塌。

他原本以為會是泥土,但是沒有想到,按照那位說話做事都十分認真的張總督的方法用了一塊帶着植物的泥土,又在石塊底下塞了些泥漿之後,最後屹立不倒的居然真的是泥土……

這就……

康師傅一臉尴尬,張總督嘴角微微上揚,還是薛攀出來打了個圓場道:“沒想到竟真如張大人所言,泥土堤壩更加堅固。草民真是服了張大人了。”

康師傅也是個開明的老頭兒,既然薛攀開口順便給了他這個臺階,他肯定立刻接過去笑着道:“哈哈哈,不要說薛蟠你服了張鵬翮,便就是朕也一樣啊。”

那張總督忙惶恐行禮,口稱“不敢”,康師傅大度地擺了擺手,吩咐道:“便就按照你的法子加固河堤,明年朕還來,看你修得怎麽樣。”

這意思就是要定下明年的第五次南巡了。

薛攀對此也不覺得奇怪,反正這都是史實裏頭寫的,來就來呗。

不過這麽一想,是不是水泥制造也該提上日程了?

都說穿越有三寶,水泥、玻璃、肥皂好。

雖然說他懶得親自操持這些事兒,但是有人可以啊。

行,今兒晚上就回去找系統抽獎,看能不能搞到這三寶的配方。

這張大人看着就是個好官,也真心實意在治理水患。若是把水泥的方子弄出來給他,不就不用再糾結到底是用石頭還是泥土了?

反正都沒有水泥結實。

只不過就算有了配方,也得先自己試驗成功了再公布,不然到時候不但砸了自己的招牌,也容易耽誤事兒。

更加不要說,如果是準備用于修建堤壩,那可是人命關天的大事兒,必須得确保萬無一失才行。

這一點上,薛攀還是很有分寸的。

至于玻璃和肥皂,那正好哪來豐富他們薛家鋪子的貨源——賺錢,肯定是第一位的,其他的事兒,差不多就得了。

經過這麽一個小插曲兒,康師傅對張總督的能力愈發表揚了一番,賞賜了一堆東西,君臣感情好像又進了一個臺階。

薛攀也因為這個簡易水利沙盤解說又出了一次風頭——康師傅固然對他愈發欣賞,連那位張總督也對他另眼相看,甚至還跟康師傅商量,要把薛攀留下來幫他治水。

啊,這就大可不必了。

真是謝謝您嘞張大人,我還有事兒,就先走了……

在林如海等人,特別是康師傅的幫助下,薛攀客氣地婉拒了張總督的邀請,又陪着康師傅沿河轉悠了幾圈兒,把南巡日程裏該做的事兒都做了之後,終于起駕繼續北上。

後續的路途就沒有什麽好說的,尋常的陪游線路而已。

甄應嘉和張鵬翮在清口的河道總督府跟康師傅告了別,林如海因本就要到京述職,故此繼續随行。

一路上,薛攀跟這位林姑父的感情也是突飛猛進——自從行宮論仕那次事件之後,這位林姑父對薛攀的好感度與日俱增,話裏話外已經把他當成自家子侄一般了。

薛攀也十分給面子,不但對他十分恭敬,也學到了不少官場相處之道——雖然現在還沒當官,但是早晚還是要當的,多學點總是沒錯。

康師傅、太子爺、四阿哥、十三阿哥這幾位大佬對薛攀的印象也越來越好——聰明懂事兒、從不添亂還經常有驚喜的孩子,誰不喜歡呢。

而且嚴格說來薛攀也不能算是小孩子了。十一二歲的少年人,說着話兒就長起來了。到了十四五歲,完全就可以入仕了,到時候,好歹把他弄到京城來當差,才好親近呢。

快樂的日子總是過得十分短暫,三月十五,康師傅帶着他們這南巡一群人抵達了京城。

林如海等人伴駕入宮述職,薛攀則告了罪出來,預備先行回薛家在京城的房子裏歇一歇。

未料還沒等他動身,宮外早有車馬過來接他,熱情招呼道:“可是薛家的蟠大爺麽?小的們是榮國府的,奉老太太、太太之命,特來接大爺過府。”

作者有話要說:

※張總督跟康師傅争論治水這段借用的他在這一次南巡前一年給康師傅上的折子上說的事兒。基建方面就那麽個意思,大家随便看看,主要還是走主線劇情。下章攀哥終于要進賈府啦,哈哈哈,忽然有點兒小激動是怎麽回事(喂)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