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第32章
八月十五之後,田地已經翻完了,而後接下來就是種植冬小麥。
李長安帶着裴素就像兩個連軸轉的陀螺一樣,在整個縣轉來轉去,不僅是寧村,漳縣的其餘村鄉也都在種植冬小麥,李長安幹脆又從每個村子中挑了幾個能識字的人,讓她們跟着裴素上課,學一學如何科學種植冬小麥以及怎麽預防蟲病。
直到十月,冬小麥種完,李長安才又閑了下來。
然後她又琢磨起該怎麽利用好冬天的時間好讓寧村更富裕一些。
萬事不決找老師,李長安背着自己的小書包鑽進了裴素的別業。
這是裴素拿着問李長安要來的科研基金置辦的別業,內有田地千餘畝,還有一方百畝大小的湖,有田有水,還有人家。
那塊綠樹環繞的空地上,就是裴素修建的宅院,大大小小數十座。
按裴素的話來說,這就是大唐農科院的雛形,日後這邊必定要住數十人看護田地牲畜,房子修少了研究人員都沒地方住。
孟浩然倒是過來了一趟就不願意走了,甚至動了在此定居的心思,找人去襄陽把他的妻女都接了過來,如今已經開始收拾屋子了,想來年前就能住進來。
甚至他還親手給別業提了一句詩“鳥從煙樹宿,螢傍水軒飛”。
李長安過來的時候正好趕上晚飯,她一進別業門,就被一群小孩圍住了,各個争着給她帶路。
這些孩子是裴素收養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女孩子,附近的幾個村子裏但凡有養不起的孩子,都可以領到裴素這裏。管吃管住,裴素還抽空教她們寫字。
十歲以上的孩子就負責拿着竹簡和刻刀記錄每塊田每日的情況,小一些的孩子就負責給牲畜割草喂料。
李長安找到裴素的時候,她正蹲在湖邊記錄蘆葦的生長狀況。
“裴老師這一院的孩子可真夠鬧騰的。”
Advertisement
說着話,李長安就走到了裴素身邊,也蹲下來看蘆葦。
然後什麽都沒看出來,事實上,要不是她早知道這些長的高高的草是蘆葦,路上遇到她都不一定能認出來這是什麽植物。
裴素頭都沒擡一下,她手中拿着刻刀和竹簡比起需要沾墨水的毛筆和容易濕軟的紙,還是竹筒和刻刀這樣古老的記錄方式更适合田地。
“小孩子長得快,用不了幾年就長大了,從小養大用起來也順手。”
李長安看着裴素拔起一根蘆葦,扒拉出它的根莖,“二十裏外的村子都聽說了這邊有一個養孩子的別業,要把孩子往您這送。”
比起對孩子挑挑選選,帶着孩子一走就再沒了消息的人牙子,顯然還是就在本地,無論送來的孩子長相是歪瓜裂棗還是自身不太健康統統收下的裴素別業更像個賣孩子的好去處。
“你沒錢了”裴素終于擡起了頭,看向了李長安。
她以為是李長安沒錢了,養不起這麽多孩子了,所以過來勸她少買一點。
李長安搖頭否認:“這倒不是,我不缺錢。”
這幾十個給口飯就行的孩子還用花多少錢,一鬥米是十二斤,市場上散買十三個大錢一鬥,批發價也就八文錢一鬥,養一百個孩子一年也就花四十貫錢,還沒她公主府裏一個花瓶值錢。
“只是防人之心不可無。”李長安道,“至少去官府辦個賣身契。”
裴素想了想道:“我瞧着她們可憐,想着正巧我這缺人手,從小開始學日後也好給我打打下手……此事我先前未想那麽多。”
說完,裴素站起身拍拍手上的泥土,對李長安眨眨眼:“我是科研人員,我只管種地和招人,背景調研應該投資人去做~嗯,李老板”
裴素知道她自己不擅長這個,幹脆就全交給李長安了,她自己做未必能做好,術業有專攻。
這還是李長安
第一回 看到裴素笑,笑起來倒是好看,就是感覺有點……僵硬。
李長安驟然就被安上了“投資人”的身份,懵了一下。
行吧,這事的确得她來幹,李長安摸摸自己目前還很濃密的頭發,憂愁嘆息了一聲。
又多了一樣活,不行,她活實在是太多了,這事她得交給別人去做。
不過此事也不是李長安的主要目的,李長安到別業來也不是找裴素的,只是她發現了這個隐患過來提醒裴素一聲罷了,她的目的是裴芸。
“真香!”李長安手裏扯着雞翅膀,吃得滿嘴流油。
裴芸身上系着圍裙,又端上來一只烤得流油的烤鴨,這是她用炭火手工烤制的,油滋滋,用匕首劃開鴨肚子,還滾出來一小把野果,野果的甜味都滲進了鴨子中,配上烤得焦黃酥脆的鴨皮,李長安吃得險些把自己的手給吞下去。
“慢些吃,不夠還有。”裴芸比起前幾日又圓潤了一小圈,她和裴素雖然是雙生姐妹,可性格全然不同。
裴素社恐秉直,眼中除了田地什麽都沒有,裴芸則是愛好廣泛,最好吃,據說當年上學的時候讀的還是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最近還在研究微生物改良,立志在大唐吃上松軟的饅頭。
李長安每次和裴芸一起吃飯總會被塞的肚子鼓鼓,她覺得裴芸雖然年紀還輕,卻已經有了奶奶輩的技能“奶奶覺得你沒吃飽”。
“裴老師,我來是想托您個事……”
吃飽喝足了,又拿上了裴芸塞給她讓她兜着走的小零食,李長安這才說出了她來找裴芸的目的。
荊州靠着江,境內江水的支流多,湖泊也多,還有許多小山,都不算太高。寧村還靠着一大片竹林,所以寧村人家家散養雞鴨,雞鴨鵝的數量很多。
李長安考察了很久,最後決定趁着冬天帶着寧村村民一同辦個鹵味鋪子賣鹵味。
一開始她想的是做些竹編竹制品,可後來去江陵城內調研了一番發現竹制品行不通,如今不同于以後,現在生态環境好,遍地都是竹子,花錢買竹制品的人很少。
若是在長安賣竹制品還有點搞頭,長安百姓有錢,開元全勝日,小邑猶藏萬家室。江陵城的百姓雖然也不窮,可比起長安百姓就窮多了,不會把錢花在竹制品上。
李長安又在江陵城逛了幾日,發覺吃才是這片土地上百姓永遠有興趣的東西,正好她又在裴芸這吃到過鹵鴨貨,用茱萸代替辣椒,味道也很香,李長安一頓能啃六個鴨翅三個鴨鎖骨。
而且鹵味還好保存,也不需要鋪子,可以每次制一大堆一次性運到江陵城去賣,優勢明顯。
裴芸聽說了李長安的來意之後十分痛快就應下了此事,讓李長安派人過來學鹵味方子就行。
“不急,這事情不是一兩日能辦好的。”李長安道。
現在她雖然在寧村有了些名望,可就這點名望還不足以讓保守的唐朝百姓将家中的雞鴨和錢財拿出來和她一同辦鹵味鋪子。
李長安一開始就沒打算她出本錢組織人手。
她出錢容易,幾貫錢幾十貫錢甚至千金她都能拿得出來,可這些都是屬于外部資金扶持,就算做成了事也只是她的個人本事而沒法當作普适經驗。
不過這事情也用不了等太久。
荊州山多,雖然沒有高山,但是小山不少,山上有野獸,盡管不是每一座山上都有老虎和豹子,可大部分山上都有野豬。
這個季節正好是野豬狂吃狂喝積累脂肪準備過冬的時間,山上的東西不夠吃了,野豬就會跑到村子裏偷東西吃。
野豬什麽都吃,谷場上堆積的糧食,村民家裏養的雞鴨鵝,菜地裏種的菜,甚至是他們家裏的籬笆,被發現了也不逃跑,若是人少,它們還會追着人拱。
寧村旁邊的山上就有一大群野豬,隔三差五就跑到寧村搶東西吃。
尤其是今年,野豬的數量比去年多許多,還有母豬帶着小豬崽子來偷吃,要是不處理,說不準餓急了眼的野豬冬天會進村吃小孩。
寧村村民怨聲載道,早早就找上了村正希望他找人打豬,至少也應當讓野豬數量少一些。
村正卻根本不管此事,甚至還撺掇這些人來找李長安,他早就看這個縣衙派來的特使不順眼了,更重要的還是她居然敢勾結寧成,給自己難堪。
他非得讓這個小娘們知道什麽叫做強龍壓不過地頭蛇。
李長安卻順勢就接下了此事,第二日就喊來寧成準備組織人手準備抓野豬。
“咱們先在山下野豬必經之路上設陷阱。”李長安指揮着寧成和幾個同他親近人家的漢子挖陷阱。
“這能抓着野豬嗎”一個男人邊挖陷阱邊嘟囔,“某還沒挖過陷阱哩。”
這時候獵人是一門家族傳承的手藝活,就跟木匠鐵匠一樣,世世代代在家族內部傳承,輕易不往外透露。
挖陷阱這手藝還是李長安從孟浩然那學來的,孟浩然年輕時曾在鹿門山隐居,山中野獸多,他跟友人學了一手挖陷阱的技能。
寧成對李長安很有信心,他瞥了那人一眼:“過幾日你就知道李娘子的本事了。”
三天後,李長安就帶着寧成等人從陷阱中擡出了三頭又肥又壯的成年野豬和七只小豬崽子。
一共挖了七個陷阱,只有三個裏面有野豬,另外四個裏有兩個裏面是野雞和兔子,另外兩個被不知道什麽動物弄塌了,那七只小豬崽子是和一只母野豬在一個陷阱裏發現的,估計是母野豬先掉了進去,小豬崽子不知道逃跑,一個接一個跟了下去。
這一堆野豬擡回村子頓時引起了轟動。
李長安讓人把其中兩頭大野豬拉到縣上賣了換了六把弓弩,那只母野豬與小豬崽子則是分了讓參與挖陷阱的幾人各自拎回家吃。
羊肉那是有錢人才吃得起的好東西,普通人也不介意野豬肉臊,反正只要是肉就比糧食好吃。
到了第二日,李長安再次組織人手抓野豬的時候,七個人已經變成了二十多個人。
這回李長安讓家中有兵器的人帶上兵器。
因為府兵制是良家子自備武器參軍,所以唐朝并不禁止私藏兵器,寧成就提了一根鐵槍,另外還有五個人也各自拿着刀劍。
這次李長安指揮着他們直接上了山,卻沒有去捕殺野豬,而是分組去找野豬的腳印糞便,确定野豬經常活動的範圍。
然後再挖陷阱,陷阱上放上青菜和糧食當成誘餌。
順路還挖了一波山貨。
二十多個人,下山的時候就沒有空這手的,各個興高采烈。往日他們不敢自己上山,山中危險,一個說不好人就回不來了,可現在有人組織,二十多個帶着兵器的成年人一同上山還能有什麽危險呢
又過了幾天,李長安在組織人上山去把陷阱裏的獵物擡下山的時候,已經是浩浩蕩蕩的一群人了。有男有女,最小的才十幾歲,大的已經四五十歲了,一個村子三百來個人,站在這的就有五十多人。
他們每一個都信服地跟在李長安身後,李長安讓他們做什麽他們就做什麽,絲毫不覺得一群成年人聽李長安這個小孩的話有什麽不對。
這一次他們擡下來了十三只大野豬和三窩豬崽子,其中七只是從陷阱裏挖出來的,另外六只則是李長安指揮着他們用弓箭和刀槍殺死的,殺了大豬之後,又順藤摸瓜把小野豬崽子也給一網打盡。
這座山上已經沒有野豬了,至少三五年內不會有大規模的野豬到村裏搞亂了。
所有人的心情都很高興,這麽多只野豬就算是他們這些人人數多每家也能分到一大扇豬肉哩,更別提還有他們從山上帶下來的其他山貨,算一算這些東西都夠過年了。
李長安在村裏的地位又一次發生了變化,以前村民看到她只是對她表示友好,如今這些人看她的眼神已經從友善變成了尊敬。
沒人覺得李長安發號施令有什麽不對。
你要想辦法讓所治理的地方的百姓願意聽從你的命令去做事,要讓他們相信跟随你是正确的事情。《基層管理手冊·第二章》編者,李長安。
然後李長安就開始準備找人一起辦鹵味合作社了。
現在已經沒有農活需要做了,寧村的村民們都閑了下來。
大好的時光怎麽能就這麽浪費呢!李長安每次看到躺在谷場上曬太陽的年輕人都咬牙切齒。
勤勞才能致富,在這躺着難道是指望從天上掉開元通寶下來嗎
李長安又把寧成喊了過來。
“娘子的意思是我拉幾個人一起做生意”寧成撓撓頭,心裏有點想拒絕。
“那不就成了商戶了嗎”
在大唐商戶可不是個好身份,李白就因為是商人之子,所以根本沒法參加科舉,只能想辦法通過舉薦入仕。
李長安給寧成解釋:“用不着你們每個人都變成商戶,只需要有一兩個人做商戶去賣貨,其他人只負責投資和做鹵味。”
好一通解釋,寧成才明白了李長安的意思。
就是他們把自家的雞鴨拿出來做成鹵味,然後交給旁人讓旁人去賣貨,得來的錢所有人一同均分。
從前是他們自家地裏種出來糧食,然後再把糧食賣給糧商,糧商再将糧食運到其他地方去販賣,而後再有其他商人買了糧食把糧食做成酒水販賣。
如今是他們一個村子裏的人直接将這些事情都做了,賣得的錢財也是他們分。
盡管寧成還有些迷惑,但出于對李長安的下意識信任,寧城還是乖乖去找人手了。
李長安則是去了寧村東邊的那戶寡婦家,這個寡婦名叫馮娘子,長相清秀,先前就是她被村裏的幾個無賴騷擾,幾個月前李長安警告了一番那幾個無賴,她才得了清淨。
馮娘子見到李長安找她,連忙把家裏的凳子搬出來招呼李長安,又洗了幾個果子。
“家中清貧,李娘子莫要嫌棄。”馮娘子輕聲細語,把洗好的果子遞給李長安。
如今已經十月了,可她穿的依然是夏天的那一身衣服,腳上的鞋子還又多了兩個補丁,頭發也幹枯的像雜草一般。
她家裏還有二十畝地,只她一個人卻種不完,家裏的兩個女兒又年紀還小,幫不上什麽忙,她家算得上是寧村最窮的幾戶之一。
李長安開門見山:“你可願做個商戶你若願意做商戶,那便跟着我做活。”
做商戶對寧成這樣的良家子來說不是好出路,寧成家算小康之家,他會想着日後若有了孩子可以讓孩子去考科舉,可對窮困潦倒的馮娘子來說卻是頂頂好的事,尋常人想做,還沒有門路呢。
馮娘子自然是願意的。
“只是我什麽都不會做。”馮娘子揪着自己的衣角,看了李長安一眼,“村西的趙娘子娘家就是縣中的商戶,她嘴巧,許比我更合适些。”
馮娘子怕自己做不好拖累了李長安的生意。
“趙娘子家裏又不缺錢。”李長安嘀咕了一聲。
“你不适合務農,你自己身子骨弱還帶着兩個孩子,就是種地也種不好,屬于寧村的需要幫扶人口。”李長安給馮娘子解釋。
“我的目的不是讓這個生意給我賺多少錢,而是要讓寧村全村人都過上好日子,你也是寧村的一員,但是現在明顯你憑借自己都沒辦法保證溫飽,所以就需要我來幫你一把,幫你找個能保證你溫飽的活幹。”
馮娘子還是不懂,這自己過不好是因為她自己沒能力過好日子,又和旁人有什麽關系呢李娘子是大善人,她願意幫自己一把,自己應該感恩戴德。
最後馮娘子終于理順了她自己的邏輯,把李長安做的事情歸結于李長安是個大善人,然後心滿意足了。
李長安也沒有再跟她往下解釋。
先把寧村治理好,日後有了實踐經驗才能再把荊州治理好,最後再把大唐治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