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第4章

顧恺從自己的包裏拿回了紙和筆,攤在茶幾上,一邊聽一邊在紙上寫了些什麽。

待沈淙說完,他将寫滿字的紙推了過去,說:“我暫時能想到的有這些,你看看再補充點什麽?”

沈淙接過紙,只見上面寫着:

抗震→全屋換高強度雙層鋼化玻璃窗+內窗防爆膜,頂層、天臺加抗震支架;全屋內牆貼防震膜;

發電→太陽能板+柴油發電機(汽油?小型風力?)

淨化水→淨水器+配套濾芯+小包裝淨水材料+儲水裝置;

防衛→防盜門(雙)+樓梯口鋼化推拉門+全屋精鋼防盜窗+樓頂加蓋儲藏室(溫室)+鐵栅欄;

隔熱保溫→外牆保溫隔熱一體板+室內外防水+驅鳥驅蟲裝置;

用電→儲電設備+充電寶(普通+大容量)

抽水機、小型農具、防疫藥品……

她沒有想到這麽會兒功夫,顧恺已經想了這麽多,很多東西甚至都是她以前連知道都不知道的。

例如那個什麽防震貼膜,還有保溫隔熱一體板。

看着這張紙,沈淙那顆一直焦灼不安的心總算是稍微安定了一點。

她指了指第一行裏面的問號,說:“煤油汽油別考慮了,這些到後來都屬于戰備物資,一般老百姓很難弄到。

就算是咱們事先存了,到時候也不方便拿出來用。天然氣更是一直到我死也沒有重新接通。

倒是有一些東西需要加上,例如保暖設施。

我死的時候天氣已經開始有了變化,一天比一天冷。估計要不了多久嚴寒就要來了。”

顧恺聽不得沈淙一口一個死,聽得眉心緊緊皺成了疙瘩。

他抿緊了唇,在紙上又加了“保暖”兩個字。

看他寫完,沈淙繼續說:“裝修的事兒你比我懂,你和家樹一起斟酌着辦吧,我去準備別的,生活用品之類的。

對了,家樹那邊你想辦法也提醒一下,小姑年齡大了,該準備的讓他也備一點兒。”

上輩子沈琮回來後再也沒有見過顧家樹,也不知道他們家最後是什麽情況。

這輩子有機會能幫還是要幫一下,再怎麽說也是兄弟,而且他們兄弟間的感情還不錯。

“這些都先不急,最主要的是什麽時候把這事兒跟爸媽說?既然裝修那就兩邊一起進行,這樣節省時間。”

沈淙想了想:“那就今天晚上吧,也別明天了。去之前拐到爸那兒一趟,拉着他一起過去我家。”

顧恺擡起頭,望向沈淙,表情一言難盡。

“怎麽了?”

“你确定能拉上爸一起去你家?”

顧父顧正初和沈父沈建義是很多年的老朋友,以至于他和沈淙也自小就認識,算是青梅竹馬一起長大的。

兩家關系一直很好。

當初顧恺母親癌症晚期住院的時候,沈家父母跟着忙前忙後了好些天。

這還不說,那時候顧母的身體已經很差了。為了給她增加營養,也為了能讓她吃一口順口的,沈家父母一日三餐在家做好了往醫院送。

那時候正是一年裏最熱的時候,顧正初一輩子醉心醫術,從來都不會做飯。小夫妻除了上班,還要在醫院輪班守護。

于是沈父沈母默默地每天變着花樣做四個人的飯菜,按時按點的送到病房。

誰阻攔都沒用。

顧恺母親是在兩個月之後去世的,這倆月時間,沈家父母一天沒拉,足足送了六十天的飯菜。

兩家人說起來是親家,可實際上根本就親如一家。

這也是為什麽即便顧恺打心眼裏不想讓沈琮走,但她執意要出去上學,他就算是賣房子,清空存款也一定要幫助她的原因。

即便不能再做夫妻,那麽多年的感情總不能一起抹掉。

可這半年來,兩家老人之間的關系因為他倆着實有些尴尬。

在他們越鬧越兇,眼看真要離之後,兩家老人明顯已經開始回避見面了。

顧恺怎麽也不能想象,他爹會同意跟着他們一起去岳父岳母家。

想起這些事兒沈淙也有些窘,可這也不是能回避的。

她只能硬着頭皮說:“我來想辦法,爸那兒我去跟他說,你別管了。”

說罷她換了話題,望向顧恺:“你這兩天去把辭職手續辦了吧。我知道你舍不得這份工作,可你們出版社再有一個月就沒了,那老房子什麽樣你也不是不知道。

堅持這幾天沒什麽意義,咱的時間也不多。”

顧恺沉默了一下,點了點頭,道:“好。”

“辭職之前把咱住的宿舍退了,那房子還押了三萬塊錢押金呢,記得要回來。”

“好。”

商量好之後兩人先去了沈淙之前住的公務員小區。

這房子是沈建義單位分的。

老兩口退休之後想過過田園生活,正趕上老家村子在賣自建房,房子不錯,價格還很便宜,他們就買了一套搬了過去。

于是這邊房子就閑置了下來。

之前沈淙和顧恺鬧離婚,她就搬到這兒來住了。

說起來老兩口是回了老家,可其實村子距離城裏也不遠,就在北寧市邊上,開車不過一個小時的車程。

沈家父母買的是一棟所謂的別墅,說白了就是一個不土不洋的四層小樓。

好在房子蓋得很結實,自建房又舍得用料,頂層高,房間大,屋子又高又敞亮,加上還有一個大院子,住起來還是相當舒服的。

二老在院子裏開了菜地,還種了竹子,建了花池,兩個人天天種種花,喝喝茶,日子過得滋滋潤潤。

城裏這套房子,去年更是直接過到了沈淙的名下,兩人壓根不準備再回來了。

在這房子裏小兩口也沒有多待。

只是将沈淙的一些細軟收拾了放進空間,然後将結婚時雙方父母送的金飾還有她姐姐沈溪送的那塊瑞士名表找了出來,準備全都拿出去當了。

沈淙挑選着,然後從首飾盒裏拿起一條純金鑲紅寶的項鏈,摸了摸,遞給顧恺看:“這條要不要留下來做個紀念?”

顧恺沉默了一下,說:“賣了吧,我媽要是還在,肯定也會這麽決定。物盡其用才是最重要的。”

這條項鏈是他們結婚的時候,顧恺媽媽送沈淙的改口禮。

老人去世後,也算是沈淙保留的她唯一的遺物。

聽顧恺這麽說,沈淙沒再說話,将項鏈也放進了包裏。

從小區出來,他們去了事先查找到的一家很有規模的連鎖當鋪。

那些金飾還有手表一共當了十二萬,連它們本身價值一半都沒有達到。

可因為急用錢,兩個人也沒有別的選擇,更何況再過一個月它們将更加的不值錢。

這下沈淙的原始資金除了之前花的四萬,累計達到了五十六萬。

從當鋪出來,倆人去了汽車市場,準備買一輛小型電動汽車代步。

地震後的第二年,人們已經從災難裏慢慢的緩過了神,開始重建家園。

在政府的規劃下,最先恢複的自然是交通。

很多路已經陸陸續續開始修,一些之前損壞不是太大的,甚至都能跑車了。

只是在未來,因為大地震造成的地形地貌變化,很多油田,礦場全都毀于一旦,甚至好些直接被海水淹沒。

造成的損失無法想象。

汽油、柴油這些能源實在是太過于緊缺,普通老百姓根本買不到。

所以那時候大家的代步工具基本上都是自行車、三輪車這種靠人力維持的車輛。

直到城市能夠定時供電,才慢慢開始朝電動車過渡。

所以沈淙和顧恺商量,幹脆現在就把家裏這輛八成新小轎車轉出去,買一輛電動車先用着。

就算是災難初期使用不了,也可以存着以備萬一。

反正她的空間能夠放得下一輛車,即便将來鄉下的房子放不下,她還可以利用空間悄悄挪到那套複式的頂層。

因為時間緊迫,目的明确,兩個人選擇得很快,稍加詢問就選定了一輛價格十六萬的純電動車。

那款車是白色的,外形看上去非常低調,但底盤高,防震好,還可走山路,屬于經濟耐用型。

兩個人可以說一眼就同時相中了。

銷售員沒有想到竟然在短短半個小時之內就賣了一輛車,而且買家還直接付了全款,簡直高興瘋了。

他當場聯系老板,答應免費給他們在車頂安裝太陽能板,只要出材料費就可以了。

于是二人将車子留下,決定去旁邊的批發市場轉轉待會兒再回來。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