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扶蘇的改革之路

扶蘇的改革之路

在秦朝大一統的輝煌背後,繁重的賦稅如沉重的枷鎖,壓得百姓喘不過氣來。無盡的勞役讓無數家庭支離破碎,田間荒蕪,市井蕭條。扶蘇每每出宮巡查,看到百姓們那一張張愁苦的面容,猶如被寒霜摧殘的花朵,那一雙雙充滿絕望與疲憊的眼睛,好似幹涸的深井,心中的憂慮便如潮水般洶湧。

“這如何是好?百姓們受苦至此,我身為大秦公子,怎能坐視不管!”扶蘇心中焦急如焚。

系統告知扶蘇,欲救百姓于水火,需以仁為本,遵循大道。

扶蘇深知,如此下去,大秦的根基必将動搖。

巍峨的宮殿,壯麗的長城,若以百姓的血淚鑄就,終不過是昙花一現的繁華。

于是,扶蘇多次向秦始皇進谏,懇請減輕百姓負擔,推行仁政。

“父王,如今百姓生活困苦,若不施以仁政,恐生禍端。”扶蘇言辭懇切,眼中滿是憂慮。

起初,秦始皇對扶蘇的谏言并未太過在意。他一心追求着千秋霸業的宏偉藍圖,認為嚴苛的律法和繁重的勞役是鞏固統治、實現宏圖大業的必要手段。

“扶蘇,你還年輕,不懂治國之道。”秦始皇微微皺眉,語氣堅定。

但扶蘇并未氣餒,他以次出行的經歷來勸誡秦始皇,“父王,兒臣深入民間,所見所聞令人痛心。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體,若長此以往,必生民變啊!”扶蘇聲音微微顫抖,額頭冒出細汗。

終于,秦始皇被扶蘇的赤誠和堅持所打動,決定給予扶蘇一定的支持,讓他在自己的封地先行嘗試改革。

得到父親的首肯後,扶蘇陷入了深思熟慮之中。“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我定要全力以赴,不負父王所托,不負百姓期望。”

他明白,這是一次巨大的挑戰。若成功,或許能為大秦開辟一條長治久安之路;若失敗,不僅辜負了父親的信任,更可能讓百姓的處境雪上加霜。

在封地,扶蘇首先着手減輕賦稅。他召集當地官員,詳細了解稅收的情況,剔除了那些不合理的苛捐雜稅。

“這些不合理的賦稅必須廢除,絕不能再讓百姓受苦!”扶蘇目光堅定,語氣不容置疑。

Advertisement

“掄語系統”為他提供了古人治理賦稅的成功案例,讓扶蘇深知,百姓是國家的根本,只有讓百姓的生活有所改善,他們才會真心擁護朝廷。

為了鼓勵農耕,扶蘇親自下田,與百姓一同勞作。他向農民傳授先進的耕種技術,引進優良的作物品種。

“大家加油幹,只要我們齊心協力,定能過上好日子!”扶蘇挽起衣袖,汗水濕透了衣衫。

同時,他還下令開墾荒地,給予耕作者一定的獎勵和扶持。在扶蘇的努力下,封地的農田逐漸恢複了生機,糧食産量逐年遞增。

然而,改革之路并非一帆風順。一些習慣了舊有制度的官員,對扶蘇的舉措陽奉陰違。

他們暗中勾結,試圖破壞扶蘇的改革。有的故意拖延政策的執行,有的則虛報數據,誤導扶蘇的決策。

“這些人只顧私利,不顧百姓死活,我定要将他們繩之以法!”扶蘇怒不可遏。

面對這些阻力,扶蘇沒有退縮。在“掄語系統”的報道下的他已經明白了很多,他一方面加強對官員的考核和監督,嚴懲那些貪污腐敗、不作為的官員;另一方面,他深入民間,傾聽百姓的聲音,直接了解政策的落實情況。

扶蘇還開辦學校,傳播儒家的仁愛思想。他邀請各地的學者前來任教,讓孩子們有機會接受教育。在學校裏,孩子們不僅學習詩書禮儀,更懂得了尊重生命、關愛他人的道理。并且将“掄語系統”中的先聖教誨,也融入到教學之中,讓孩子們從小樹立正确的價值觀。

随着時間的推移,扶蘇的改革初見成效。封地的百姓生活逐漸改善,臉上開始洋溢着久違的笑容。街頭巷尾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商業也逐漸繁榮起來。

但這一切,引起了朝廷中一些大臣的嫉妒和不滿。

他們害怕扶蘇的改革成功會威脅到自己的利益,紛紛向秦始皇進讒言曰:“扶蘇于其封地,廣施恩惠,籠絡人心,其志恐不在小,有不臣之嫌。且其改革之舉,多有違祖制,實乃亂政之源。望陛下明察,以防患于未然。”

秦始皇聽了這些讒言,心中難免産生了疑慮。他再次派使者前往封地,調查扶蘇的改革情況。使者受到那些反對派大臣的指使,故意歪曲事實,向秦始皇彙報了對扶蘇不利的消息。

秦始皇龍顏大怒,當即下令召回扶蘇。扶蘇接到旨意,心中既委屈又無奈。

“我一心為了大秦,為了百姓,卻遭此誤解。”他長嘆一聲。

他深知自己的改革是為了大秦的未來,為了百姓的幸福,但卻不被理解。

在回朝的路上,扶蘇思緒萬千。他回顧自己在封地所做的一切,問心無愧。“掄語系統”鼓勵他堅守初心,相信正義終将戰勝邪惡。

“我不能放棄,我要向父王證明我的忠心和改革的成效。”

他決定回到朝中,再次向秦始皇陳述自己的初衷和改革的成果。

回到京城,扶蘇面見秦始皇。他不卑不亢,條理清晰地講述了改革給封地帶來的變化,以及百姓們對改革的擁護。

“父王,請您明察,兒臣所做一切皆是為了大秦的長治久安。”

秦始皇在聽完扶蘇的陳述後,陷入了沉思。

最終,秦始皇決定親自前往封地視察。當他看到那一片片肥沃的農田,那一張張幸福的笑臉,心中的疑慮漸漸消散。

“扶蘇所言不虛,此乃良策。”

他意識到,扶蘇的改革是正确的,是有利于大秦的長遠發展的。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