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前世許向華并沒有和知青們多接觸過, 見面頂多也就是個臉熟。不過知青們的到來, 倒确實給許家莊這個閉塞的小山溝帶來了一些活力,他們不同于村裏人的衣着打扮,說話談吐,生活習慣等等,都讓社員們和小孩子們又好奇又崇拜。再加上十個知青裏面還有個男知青會講些三國之類的, 更是讓社員們對這些有知識,有文化, 城裏來的知青們高看了一眼。

前世社員們和剛來的知青很快便打成了一片, 更準确點來說就是, 冬日閑的無聊的社員們每天都去竄門子, 圍觀知青,看新鮮,瞧熱鬧。

知青們雖然對農村的生活條件, 環境有些微詞,但是有句老話說的好,新茅房還有三天香呢。

這剛到一個地方,還比較新鮮, 再加上知青們下鄉動員時的熱血還沒有退盡,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現在正是冬天沒啥農活的時侯,所以當時剛開始的狀況便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糊弄着過呗。

等到明年開春一忙起來,繁重的農活就便得這幾個不會幹活, 被農村枯燥無味,吃的差,衛生差,生活條件更差,磨砺過的知青跟社員們之間産生一些碰撞,關系也不會這麽融恰了。

沒下鄉之前,這些十七八歲的小年輕們都是想着畢竟建國都快二十年了,經過快二十來年的社會主義建設,農村就是再窮,估計也能住上個磚房,裝着電燈和自來水,也有收割機和拖拉機了吧。

農忙時社員們耕地和收割都用拖拉機和收割機,農閑時社員們聽聽收音機和廣播,夏天去河裏游個泳,撈個魚,冬天去山上打個狍子,野雞啥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多麽逍遙自在。

可現實是,許家莊這個這不算最窮的小山溝,只有一臺手扶拖拉機,能住上半磚瓦房的,全村也就只有差不多一半的人家。村子裏倒是通上電了,可幾乎每晚都停電,家家戶戶一到晚上都得點煤油燈。

吃水就更不可能是自來水了,村裏除了極個別人家有壓水井,剩的吃用水都得去村中間的井裏挑。

睡的是土炕,屋裏也是泥土地,雞鴨鵝狗滿院走,随地拉屎,還有許多人家還養着跳蚤和虱子這些小寵物,在這個年月,都是很正常的事。

有些個社員一人只有一套單衣和一套棉衣,換洗的時侯躲在屋裏不敢出門,一年到頭就換一次衣服洗一次澡,想方便得到建在外面的茅坑方便,夏天蚊子盯,蒼蠅撓,冬天屁股都能凍掉了。

田間地頭也不是想象中的拖拉機,收割機,詩情畫意,而是趕着騾馬老牛,拉着着犁仗翻地,頂着烈日用鋤頭鏟地,揮着鐮刀哈腰收割,屏着呼吸拉着臭哄哄的大糞車。

再到後來也就是明年,知青們的錢,糧補助停發後,跟社員們一樣憑工分掙糧食和錢的時侯,矛盾就會更加明顯和尖銳了。

知青們覺得農村髒,亂,差,幹活累,社員們則覺得知青們不會幹活,花花架子,還拿工分,跟他們搶口糧。

住家戶的知青和房東也有了矛盾,知青們覺得房東克扣了他們的夥食,房東們則覺得知青事多,窮講究,搭夥拿到手的糧食也不如以前多了,他們都沒啥賺頭,當然也就懶得去搭理,應付,雙方的态度因着利益沖突,生活習慣等等因素,可想而知,都不會太友好。

當然了,也有些知青和房東處的特別好的,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在往後的日子裏逐漸成了親戚一樣1,兩家互相來往走動着,不過,像這種情況都是極個別的特例,更多的還是像前者一樣。

Advertisement

就這麽一群心懷美好理想,寫血書請願,要戰天鬥地,為了革命,為了全人類的徹底解放,改變全世界,與帝修反做鬥争,保證紅色江山千秋萬代永不變色的熱血青年,冷不丁來到思想落後,環境閉塞,生存條件艱苦的偏遠山村,在荷爾蒙的沖擊下,能不幹出點事情給自己找個發洩的渠道嗎?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許滿紅和生産隊的兩個趕車的老把式,吃過早飯後,便趕着騾子車去公社大院接知青。

公社一早就把名單分配好了,各大隊支書,生産隊長根據名單招呼着分到自己村的知青,幫這幫城裏孩子把行李扛到車上,安頓好。點完名,确認無誤後,各生産隊便把分到自己村的知青們接回了村裏。

知青們遠道而來,村子裏肯定得給做頓好吃的歡迎一下,許滿紅在頭一天便安排許向華帶人到河溝裏弄了些魚,進山弄了些野味,然後又從隊裏的糧倉弄了些麥子,磨好了白面,專門支應這幫城裏來的小娃子。

田春梅和村裏的幾個手腳利落,幹淨的婦女們吃過早飯後,便都到了生産隊的場院,把許滿紅安排人弄好的食材,做成一道道美味,鐵鍋炖魚,野豬肉炖粉條,小野雞炖榛蘑,木耳炒雞蛋,狍子肉餃子,大白馍。

這批知青是頭一批來村裏的,不光社員們稀罕,村裏的孩子們也高興的跟過年似的,早早地都守在村口往路上張望,遠遠的看見許滿紅他們的騾車,便往村裏跑,邊跑邊喊:“來了,來了,七爺爺帶城裏人回來了……”

村裏一早就準備好的社員們,急忙都敲着鑼鼓等家夥什迎到了村外的路口,許向華,許向斌等一幫向字輩的小年輕,也在騾車到跟前時,把許滿紅早早就吩咐要點的鞭炮點燃。

整個許家莊頓時被鑼鼓聲,鞭炮聲給包圍了起來,熱情的社員們圍上去把遠道而來的知青扶下車,又幫着他們把行李搬到了生産隊場院的屋裏。

東西都搬到屋裏後,公社知青辦的王主任按例先把生産隊長許滿紅,許向華這個民兵連長,還有婦女主任許滿家媳婦王谷穗等人介紹給了知青們。

然後對着許滿紅說道:“老叔,我的任務算是完成了,這十位知青我可是完好無損的交給你了,你可要幫我看好他們,要是出了啥差錯,我可是要找你的。”

許滿紅笑着點了點頭說道:“行,小王主任放心,這飯都好了,你吃口再走吧。”

“老叔,今兒的飯就不在你們這吃了,下回吧。我這還得去趟薜家集,他們那邊的知青還等着交接呢。”王主任擺了擺手說道。

人有正事,許滿紅也沒強留。等王主任走後,許滿紅便把許向華叫到一邊說道:“老九,你去幫叔招呼一下這些個知青,我得去村裏安排知青住進去的那五戶人家轉轉,看還缺啥不。”

許向華只好點了點頭,應了下來,安排知青們洗漱完後,便把他們讓到屋裏吃飯。

許向華邊用小飯碗倒了幾碗小燒酒,邊按照許滿紅的吩咐說道:“十位同學風塵仆仆,不遠萬裏來我們這個小山村,一路千辛萬苦,受凍挨餓,很不容易,我代表全村的貧下中農歡迎你們,代表生産隊黨支部為各位接風洗塵,能喝酒的就喝點,解解乏。不能喝的,別勉強啊。”

一個圓臉的小夥子連句客氣話都沒說,率先端起碗喝了一口,嗆的咳嗽了幾聲,紅着臉說道:“哎呀,這酒真辣呀!嗆嗓子,不過一口下去肚子裏倒是熱呼呼的了。”

許向華沒計較這個沒規距的小子,笑了笑說道:“這是咱們生産隊自己燒的酒,得有七十多度,你們喝的時侯慢着些。同學們都別客氣了,趁熱趕緊吃吧。”

許向華話音剛落,連着在火車上啃了好幾天幹糧的知青們,看着一桌好菜都不客氣的你争我搶的吃了起來。

這幫人吃上飯了,許向華的任務也算完成了大半。于是便點了根煙,坐在旁邊抽着煙等許滿紅回來好交接。

“許連長,這是什麽魚啊?真好吃。”

“許連長,這個雞肉是野雞嗎?”

“這餃子是什麽肉餡的啊,真香!”

“許連長,我們什麽時侯出工啊?”

“我們晚上住那啊?”

“許連長,咱們村天天都能吃上這個大白馍嗎?”……

這些知青們都是些剛初,高中剛畢業的小年輕,年輕,有活力,問題也是多又多,一頓飯吃的是東問西問,叽叽喳喳的熱鬧極了。

許向華一一給這幫好奇寶寶做了解答,在看見許滿紅回來後,連忙擦了把額頭上冒出汗,做了個交接,便帶着田春梅和倆雙胞胎兒子撤了。這活計比他一人帶四個兒子還累呢,這種事還是交給他七叔許滿紅最合适。

把知青們安頓好後,晚上六點,許滿紅組織社員們和新來的知青們要在場院裏開會,主要便是讓知青們做個自我介紹,和社員們認識一下。

冬天了,肯定不能在露天開會了。于是會場就設在生産隊的一個兼做豆腐的大倉房裏,倉房裏的一頭是大鍋,大缸,石磨,壓豆腐的模板,另一頭堆放着一些豆餅,農具,中間的幾十平米空地上擺放着一些長條凳子。

長條凳子對面是一破舊的辦公桌和幾把椅子,這是生産隊裏大小幹部的位子。因着天冷,破辦公桌旁邊土砌的臺子上還扣放了個用半個鐵皮油桶做成的火爐子,爐子裏的木材也噼裏啪啦的燒的正旺。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