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章
第 25 章
顧浦哲考問着,“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此句何解?”
顧文睿答話,“此句出自《論語》中,意思是,君子不穩重就不會有威嚴,京城學習就不會固執,一切要以忠信為本,不要結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錯誤不要怕改正。”
顧文睿每說一個字,臉色就白一分,說到最後他的頭低得越下,拱疊的手也不由自主地垂了下去。
顧浦哲肯定地點頭,“《論語》你讀得很熟,可只讀了表面,未曾深入思考,剖解。其中的道理亦未悟通。”
顧浦哲寥寥幾語卻猶如錘子,重重地敲在了他的心頭,顧文睿抿嘴道,“父親教誨,孩兒銘記于心。”
“還是不懂!”顧浦哲失望地搖頭。
顧文睿不甘的反駁着,“孩兒不知錯在何處,還請父親明示。”
“冥頑不靈!”
“父親!”為什麽如此評判于他,顧文睿真的不懂,難道一個嫡長子就勝過一切嗎?
顧浦哲擡手就将案桌上的書砸在了他的身上,起身厲喝道,“文睿啊文睿,你枉做聰明了。你須知,一筆寫不出兩個顧字。”
說到底還是為了顧文淵,顧文睿臉上終究忍不住流露出絲心底的真實想法。
到底是自己教養長大的孩子,盡管有些失望,可顧浦哲還是想好生的教導一番,“顧家是四家家族之一,門下學子遍布四海,這些都是顧家百年積累下來的根基。
你大哥固然有諸多不足之處,可是只要他一天姓顧,他就一天都是顧家的嫡長子,這一點...無論如何都不會變。”
顧文睿猛的擡起了頭,臉色慘啊白,額頭青筋暴起。顧浦哲去只是淡淡的看着,面色無波。
“為什麽?”顧文睿發狠地看着顧浦哲,憤怒中又帶着絲迷惘,“父親,為什麽?難道就因為他是嫡長子,所以什麽都不用做就能享受其成,那兒子這些年挑燈夜戰,寒窗苦讀十數年究竟是為了哪般?”
Advertisement
顧浦哲道,“你眼中若只有一個顧家,那麽文睿,你終究會被困在這窄小的天地,你的路也終究不長遠。”
顧文睿極力地陳述着,“兒子做了十幾年的顧家嫡子。”
“可這燕國之大,遠甚一個顧家。”顧浦哲語重深長地教導着,“文睿,父親從未想過讓你接管顧家,你應該走得更遠一些,又或者說,顧家只是你的基石,是你人生路的起點,而非...終點。”
這話聽得顧文睿心亂如麻,茫然湧上心頭,前方模糊不清,“父親,我該怎麽做?”顧文睿能感受到父親汲汲勸導的意願,可他自出生起,就已經把顧家的一切背在了身上,放下又談何容易。
顧浦哲憐惜地看着他,“天下學子若要劃分,那麽顧家占一份、青山書院占一份,還有一份由皇家和寒門所有,這才是顧家屹立百年不倒的根基。
可是文睿,卧虎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世家與皇族的沖突日益鮮明,世家若要生存則要自強,而學子文人就是我們手中的刀。
這把刀既可殺人亦可傷己,端看執刀者如何使用。”顧浦哲的話隐隐透着絲不明的意味在其中,顧文睿心神大亂之際,只覺得這話震耳欲聾,忽視了顧浦哲眼中閃爍的野心和光芒。
顧浦哲靜靜的看着顧文睿消化這些內容,看着他一點點的散去迷惘,重新振作。
今日一番話仿佛讓顧文睿打開了一番新天地,父親說的沒錯,比起區區一個顧氏家主,他更願意做一個執刀者。
顧文睿朝着顧浦哲行了大禮,“兒子慚愧,有負父親教誨,險些因私欲而犯下大錯。今日過後,兒子就回宗學潛心學習,力求會試之上不負父親期望。”
顧浦哲眼中閃過欣慰,嘴角微微揚起,泛着一絲笑意。顧浦哲擡手拍了拍顧文睿的肩膀,語氣親和道,“好好和你母親道別。”
“兒子明白,父親若無吩咐,兒子先行告退。”
“去吧!”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寧致遠考察着寧淮安的學業,“這段話你是怎麽理解的?”
寧淮安沉思片刻,斟酌用詞,“君子在自己所處的位置上行事自己所奉行的道理,從來不會傾慕本位之外的東西,處于什麽境遇就做附和身份的事情,如此一來各司其位,各安其職。那麽無論君子處于什麽地位,都不會感到不安适。”
寧致遠點評道,“書讀得還算熟,就是欠缺些靈活。”寧致遠繼續考問着,“西北一帶山路崎岖,地荒水旱,稻不成稻;百姓租耕無力,饑不覆裹,流離失所,匪寇橫生,為官者該如此自處?”
寧淮安眉宇微凝,沉吟思索,久久沒開口說話,西北境況頑疾已久,陛下上位後一心想要平複西北的混亂,卻始終不得其法。
前段時間還出現了官民大規模的沖突,雖然派兵鎮壓,平息了禍亂,可終究不是長久之策。
“西北之禍積累已深,若要有所為,須徐徐圖之。”寧淮安開了個頭,寧致遠未曾言語,靜待後續。
寧淮安看了父親一眼,順着思路繼續往下說,“首先要解決的是百姓的溫飽。,百姓若衣食無憂,自然就不會落草為寇,匪寇之流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寧淮安說到這裏,下意識觀察着寧致遠的神色。
寧致遠含笑地看着他,鼓勵道,“繼續說。”
寧淮安心頭雀躍,神色也多了絲放松,父親的認可代表他的思路是對,“所以為官者應把重心放在解決百姓溫飽上面,西北地勢崎岖,山路占了大數,且水質地貌不太适合南風的水稻,故而要謀求新的糧食物種,嘗試尋找出适合西北地區種植的糧食。”
寧淮安又道,“所以官府要鼓勵百姓分批種植不同的種子,在實踐中找出最合适的那類,然後推廣開來,必要時,官府還可以給發現者一定的獎勵和減免賦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