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章

第 34 章

白鶴樓的掌櫃,得知第一名和第二名坐在一桌,不僅把銀子退了,還親自上樓送了一壺酒水,讓小二送了一桌上好的菜肴。

兩人吃飽喝足後,白鶴樓掌櫃懇請兩人寫一副字,以留紀念,兩人各寫了自己的名字,然後由李載道在下面寫了到此一游,金朝安康八年,六月十五日。

白鶴樓掌櫃等墨水幹了,收了起來,他們家五樓有一個房間,裏面挂滿了每年府試頭名的墨寶,三十年扔一批,若是後續三十年內,考中舉人,就留着,沒考上就扔了。

白鶴樓掌櫃絕對不會想到,他手裏的這幅墨寶,在一千五百年後,會價值三千多萬。

“什麽,十歲的秀才,還是頭名,以後就是禀生,每月能領1兩銀子,10斤精米和10斤面粉”,有人吃驚的嘴巴長得老來大。

“絕對有問題,十歲,十歲怎麽可能考中秀才,絕對是舞弊,我們要求閱卷”,有些沒考上的,憤憤不平的要求閱卷。

十歲的秀才,別說前十年,就是後十年,也未必能有這麽一例,很多落榜的童生,要求公開閱卷,并且越演越烈。

最後,實在沒辦法了,直接公開前三名的試卷。

看到李載道的試卷,原本很多人想挑刺,結果發現無刺可挑,只能留下欽佩的感嘆,雖然年僅十歲,但是經過檢驗,确實是真材實料,只能羞憤離去。

李載道和父親,堂哥,跟着商隊返回蓮花縣,蓮花縣縣令得知府試頭名是蓮花縣人士,心裏十分歡喜,出人才也是一種政績,府試頭名就在他上任期間考中,上峰看到,豈不是贊揚他一句,教化有功,治下辛勞。

實在是太長臉了,實打實的功績,縣令連忙讓衙役送去50兩銀子,說是欣賞李載道的才華,希望李載道再接再厲,努力讀書。

他回去後,一家人圍了上來,原來他們回家前一天,衙役便敲鑼打鼓,去他家報喜,還附上縣令送出50兩銀子的賀禮。

等三人回來,劉翠花看到兒子,只覺得他瘦了好多,沒等劉翠花發揮。

錢招娣就撲了上來,“娘~”,李招財激動的喊了一聲娘,眼睜睜的看他娘無視他的存在,朝李載道撲了上去,拉住李載道的手,“富貴,嬸娘想死你了,就知道你會有大出息,你累不累?渴不渴?嬸娘炖了一只老母雞,等會給你盛一碗”。

李載道最初還兩眼發懵,後來得知全家老小都知道他考中府試頭名,成了禀生,每月能領1兩銀子,10斤精米和10斤面粉,還能免除10畝土地稅收。

Advertisement

劉翠花巴拉開錢招娣,“讓開,讓開,兒子,你去了一個月,都瘦了”。

李大年非常無語,這家夥天天狂吃海塞,哪裏瘦了。

“爺爺,奶奶,娘,二叔,二嬸,我在泉州買了好多禮物,正好送你們”,李載道先處理商隊送來的東西。

他把所有人的禮物都分了,然後去松石私塾,見了自己的老師,羅文旭。

“考上了?頭名?”,羅老先生笑呵呵的問道,雖然是疑問句,但是語氣卻很肯定。

李載道行了一禮,“嗯,考上了,頭名,小三元”。

羅老先生說,“好,好,好,沒白費我對你用心良苦的教導,載道,我已經沒什麽好教你了,去四大書院吧”。

羅老先生介紹了四大書院,分別是京都書院 、白雲書院、上清書院、鐘靈書院。

距離這裏最近的是上清書院,四大書院最具盛名的是鐘靈書院。

上清書院,需要李載道橫跨兩個省,才能到達。

京都書院在京城,北方地區,白雲書院在西北地區,鐘靈書院在東南地區,上清書院在中北地區。

李載道考中秀才後,又兌換了一個才思敏捷的特性,将10萬兩銀子花光。

他拜訪完老師,第二天又去縣衙拜見了蓮花縣縣令,特來感謝縣令的賞識和賞銀。

蓮花縣縣令只是見了李載道一面,說了幾句勸學的話,就将人請了出去。

正和他意,他也不喜歡和人客套,但是收了縣令的賞銀,不去道謝,會留下話柄。

李載道在家躺了半個月,被羅老先生催了又催,家裏人都知道,李載道要去上清書院了。

錢招娣讓李招財跟着去陪讀,她知道去書院讀書,需要一個陪讀,幫忙處理身邊的事情、

李載道說李招財是堂兄,不敢驅使,錢招娣天天做好吃的,就是為了李招財能跟着李載道繼續混。

看到李載道混出息了,李進寶也有了心思,連忙跟錢招娣說,大哥年齡大了,馬上18歲,要娶妻生子了,不能耽誤為老李家傳宗接代,他受點累,代替他哥去陪讀。

李載道很無語,他說他想買一個小人,當他的書童陪讀,不能怠慢親戚。

李二河和錢招娣急着找了李大年,李大年和李載道談了一下午,最後定下來,李進寶陪着李載道去書院讀書。

李招財被安排了婚事,因為是蓮花縣神童——禀生李秀才的堂哥。

攀不上李載道這門親事,很多蓮花縣大戶人家,都熱衷和讀書人攀親戚,就是希望有一天,李載道一朝得道,帶着大家雞犬升天。

最後,李招財的婚事定了,蓮花縣有名的富商薛老爺,将自己的嫡女嫁給李招財,光是嫁妝就有十二臺,還附送了三十畝良田。

李載道決定參加完李招財的婚事,再出發去上清書院,舉辦婚禮的時候,李載道添了10兩銀子的賀禮。

原本李載道清空了金額,但是蓮花縣縣令送上了五十兩銀子,李載道還領到每月能領1兩銀子,10斤精米和10斤面粉,這可是只有禀生才能領到。

李載道能免稅10畝地,家裏現在有15畝地,免除了10畝地的稅收收成,李大年大手一揮,将弟弟李大年的租種收成,減免為二成。

李二年雖然眼熱哥哥的小孫子,成了秀才,但是自家人知道自己家事,能占這麽大的便宜,已經是天賜好運。

李大年帶着全家回了村子,找了村長、族長,舉行了祭禮設宴,好不熱鬧。

古詩有雲,讀萬裏書行萬裏路,不是誇張,是寫實。

李載道準備出發前,他寫了書信給柳細雨,柳細雨回了他的信,說他也準備去上清書院,兩人約好在雞鳴縣彙合,結伴而行,一路上也有個照應。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