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第010章 第十章

“不一樣?先生是女子,我也是女子。先生讀書,我也讀書。先生長得好看,我也長得好看!”杏娘一邊掰着手指一邊在屋子裏走來走去,轉過來瞧着寧和說:“哪裏不一樣?”

寧和笑着道:“你還不懂。”

杏娘頓時不滿地湊了過來,将腦袋擱在寧和桌上嘀咕道:“先生,杏娘今年就要滿雙十了,先生怎麽還當我是孩童不成。”

寧和失笑,伸指輕輕推了推她腦袋:“你也知道你是大姑娘了,還這麽不穩重。去去,找四娘頑去,別在此處擾我注書。”

杏娘不高興地走了,順手還把那疊豆糕也給端去了。一番端進端出,愣一口也沒叫寧和吃着。

好在寧和也不是那等重口腹之欲之人,只是有些無奈第搖了搖頭。屋中又複安靜,便繼續埋頭注書了。

這杏娘,就是二十年前周生往州城赴考前,楊菀娘所懷上的那個孩子。許是因菀娘孕時憂思過重,杏娘生下來很瘦弱,險些養不活。尤其三歲時有一回高燒尤其兇險,四處尋醫問藥都說不成了。絕望之際,周家卻忽然想起了寧和來。

婆婆朱氏說:“寧和是有大造化的人,天下女子,就她一個能中舉。且她那日來時不是說,道長說她也是身有仙緣之人,命格定然不凡!不若把杏娘送過去,她若收下,興許能叫杏娘得她庇佑,平安長大!”

楊菀娘聽了,當日就帶着孩子求到了寧和家門口。于是不久後,寧和的書院中便多出了一個小娃娃,每日跟前跟後地帶着,說是新收的弟子。

稀奇的是,從那以後,小杏娘也真就慢慢的不生病了,身子骨也一天天壯實起來。小孩子見風就長,跟春日柳芽似的,沒多久就抽展成了滿地跑的小童兒。

周家見孩子養活了,越發信那命數之說,此後也不敢領杏娘回去,一直将她養在寧和這裏,常來看望。

就這麽,杏娘在書院中慢慢長大了。

在她還小的時候,菀娘幾乎是日日都來,牽腸挂肚、疼惜不已。可等到杏娘長大些了,臉貌有了明晰輪廓,她就漸漸不怎麽來了。只給她取了個名,說叫周玉。到後來,甚至杏娘都得每月回家探望時才能見到母親。為此杏娘還跟寧和抱怨過幾回,說娘不疼她了。

寧和聽罷,只是撫撫她的發頂。杏娘懵懂,不知緣由。寧和卻是懂得的。

她知道,菀娘是在自己的女兒身上望見了丈夫的影子。

Advertisement

因生來是女兒,杏娘從容貌上粗看其實與父親周生并無多少相像之處。但若是熟悉之人,卻能從眉眼間比出七分神似來。尤其那雙眼睛,明亮跳脫,瞅人時靈動歡快,活脫脫就是周生少年時的模樣。

寧和記得那時候。自己跟在周生身後踏進他家院子,一襲杏裙的楊菀娘迎出來,纖纖細步,粉面桃紅,望向周生的雙目秋水溫柔。

周生說:“這是吾妻菀娘。”

少年夫妻,情意綿綿。

寧和還記得,周生曾給自己看過一篇自己寫下的詩文,叫作《三月三與菀娘初見》,想是二人定情之作。

裏頭寫:“春風杏花雨,秋千笛聲拂。人面花相映,青雀寄枝歸。”

想是他二人定情之作。

楊菀娘将女兒喚作杏娘。周生名叫周琛書。琛者,美玉也。她便給女兒取名為周玉。

她一輩子也沒能忘掉周生,便頂着周家媳婦的名號過了一輩子。可一直到四年前葬進周家的墳地裏,也沒能等來她想等的那個人。

杏娘雖聰慧,然而自幼時起身邊之人便無不呵護寵愛,叫她養得一副無憂無慮天真性情。這些東西,她是不懂的。

她不懂得母親楊菀娘一生苦候,除此之外便是盼女兒嫁得良人,往後琴瑟和鳴、有所托付。她也不懂得祖母朱氏心中有愧,之所以在她還未至及笄之齡時就開始四處為她找尋夫婿,是因見菀娘纏綿病榻,恐有不好,想着叫菀娘見女兒出嫁,讓她能了卻了這樁心事。

也因為不懂,杏娘當初一聽要自己嫁人,便抗拒得厲害,轉頭就躲到寧和這裏,連家也不肯回了。朱氏沒奈何,只得将此事暫且放過,壓後再提。

可誰也沒想到,才到第二年的春天,菀娘就去了。

杏娘回家了。守完三年孝期再出來,人就一下子穩重多了。只除了在寧和面前時,有時還能顯出些從前那樣的跳脫脾性來。

許是窗外蟬鳴太擾人,寧和發覺自己罕有地走神了。提筆時筆尖一頓,墨汁暈染開來,這頁紙便用不成了。

寧和一怔,将紙抽出來看了看,索性擱筆不寫了,起身慢慢踱出門去。

二十年間書院幾經擴大,回廊臨岸,已将這一小段清水河都囊括了在內。

此刻學子們都在上課,琅琅書聲萦繞河畔。寧和駐足聽了一會兒,才轉身往書院後方的樹林裏走去。

林木森森,阻了幾分炎炎暑氣。寧和走進林中,左右轉了轉,出聲喚道:“蟒兄?”

等了片刻,不見有動靜。寧和有些遺憾地嘆了口氣,看來又是不在。

從前剛剛建起書院那陣,黑蟒還待在她家中。後來寧和每日早出晚歸,有一天回來,忽然就發現黑蟒不見了。寧和覺得許是因自己招待不周,叫蟒兄着惱了,還兀自傷懷了一陣。

結果第二年,黑蟒突然又出現了。且不是在寧和家中,而是在岐山書院後邊的一處樹林子裏。先是有學生說在林中見到了大蛇,報到寧和這裏。她聽了心有所感,走入林中四處呼喚一陣,果真等來了緩緩游出的黑蟒。

寧和不知道這蟒來此作甚,就像她當初也不清楚它為何跑來自己家中一樣。她只覺得像忽然見了久別重逢的故友,心中十分歡喜。不過臨走時,她也叮囑了一番,叫它萬不可傷人,最好也不要随意現身人前。

黑蟒還是那副愛答不理的模樣,也不知聽說沒聽,但此後确也再卻沒有傳出過什麽大蛇之聞了。

此後,寧和發現黑蟒也不是一直在這林中,比如冬天就總不見蹤影,甚至偶爾還會徹底消失個三五年。

找不見蟒兄,寧和在林中漫步了一小會兒,也就回去了。此時已到了午膳時間,學子們三五結伴走在路上,見到寧和,都恭敬問聲“山長好”。

寧和也微笑着點頭致意。

如今的岐山書院早已是名滿天下。雖然書院男女皆收的行事惹人诟病,在民間也是毀譽參半,然二十年間共出舉人二百一十九、進士四十有七的成績,卻足以叫天下人瞠目。

于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漸漸有越來越多的讀書人不遠萬裏奔赴而來,書院也随之一擴再擴。直至後來西河公主聽聞,親自來了一趟,出手闊綽捐銀千兩,幾乎将整個書院重建了一番,還向寧和讨了個挂名院佐之職。此後,岐山書院之名更盛三分。

有人來,有人走,有人金榜題名,有人黯然失意。而寧和坐在這書院裏,迎來送往。

少年時光已過,三十六歲的寧和容貌上與從前變化并不算大,只是笑起來時,眼角已漸漸生出了細小的紋路。

她以為自己會就這麽度過這一生。終老岐山下,魂歸清水河,也算好歸處。

可這一切,卻都在一個夏日的清晨裏不複存在了。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