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章

第 29 章

春天來臨時,楊錦城終于可以出院了。一家人在花園裏舉行了一個簡單而溫馨的慶祝儀式。陽光下,他看着妹妹活潑的身影和母親慈祥的笑容,心中充滿了感激。他知道,是這場生命中的劫難,讓他更加懂得了什麽是真正的幸福——那就是家人之間的相互扶持,共同面對生活中的風雨,迎接每一個新生的黎明。

李叔華躺在病床上,面容憔悴,眼神中透露出幾分虛弱和期盼,他輕聲問道:“還君,那位與我們一起前往奘鈴村的楊錦城小道長,他現在如何了?”話音未落,李還君的面色瞬間陰沉,嘴角勾起一抹冷嘲熱諷的笑,語氣中夾雜着難以抑制的憤怒與痛心,“您還敢問起他?難道您忘了嗎,正是您前世對玉環之兄楊國忠的怨怼,報應在了今世善良的楊錦城身上!您把他視作溫順版的楊國忠,是嗎?這歷史的回旋镖,以最殘忍的方式,穿透了他無辜的胸膛。為了您那荒謬的計劃,選擇我的未婚妻作為您亡妻的替身,甚至要犧牲她的靈魂來滿足葬尊的欲望,讓她的哥哥成為這盤棋局中無辜的犧牲品!”

“楊錦城,那個溫柔如初春陽光的男子,他唯一的錯,就是太愛他的妹妹,以至于不惜生命去奘鈴村的地宮拯救她,最終用自己生命的代價,完成了那場絕望的交換。他有何過錯,竟要承受葬尊的詛咒,注定英年早逝,活不過二十六歲的門檻!這一切,都是您的決定帶來的後果。”李還君的語速加快,每一個字都像尖刀一般,鋒利且精準地刺向李叔華的心髒。在那漫長而痛苦的三個月裏,錦城承受着常人難以想象的折磨,他的身體像是被無形的車輪反複碾壓,五髒六腑逐漸失去生機,每一天,每一夜,每分每秒,他都在與死亡抗争,直到最後一刻,那雙曾經充滿溫暖光芒的眼睛緩緩閉上,才終止了所有的痛苦。而珏琅,她曾動過念頭,想結束哥哥的痛苦,但那意味着親手殺死至親,她做不到,這份矛盾和痛苦,讓她幾乎崩潰。楊錦城的靈魂,就這樣被永久地囚禁在了冥府,輪回之路對他而言,已經關閉。”

“您如何面對楊烨将軍和佘紅夫人?他們的兒子,在您眼裏難道還不如一株野草?您一手造成的失獨之痛,拿什麽來償還?楊家僅有的一雙兒女,原本親密無間,現在卻因您而面臨絕後的命運。楊錦城,一個從未品嘗過愛情甜蜜的青年,就這樣被剝奪了生存的權利。試問,在這樣的情況下,珏琅還能毫無芥蒂地嫁給我嗎?她如何看待我,一個間接導致她哥哥死亡的人?我們的關系,比那些古代演義小說裏的潘楊之仇還要複雜、痛苦。您對大唐楊家的怨念,竟然延續到了現代,讓楊家的血脈斷絕,您難道不覺得這比虛構的故事更殘忍嗎?”

我曾是李琩,但現在,我是李還君,不再是那個對您的決定無條件服從的孩子。”李還君的目光堅定,語氣中帶着決絕,“

“清明節,本該是緬懷先人的日子,現在卻成了楊家人心中永遠的痛。您是否覺得,每年的這個時候,非得有人付出生命的代價,才能讓節日顯得莊重?楊業若地下有知,得知您對他的後代所做的事,不知會是怎樣的心情!您滿意了嗎,看着楊家斷了香火,是不是該感到欣慰?我們,還能有未來嗎?像羅密歐與朱麗葉那樣,被世仇束縛,可笑又悲哀。您說,這究竟是什麽樣的仇,什麽樣的怨,要讓兩家人承受這樣的煎熬?”李還君的聲音顫抖着,每一個字都凝聚着深深的悲憤與無奈,他的雙眼仿佛能射出火光,直指李叔華的靈魂深處,讓這位昔日的帝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與自責。李叔華躺在床上,原本蒼白的臉龐在聽完李還君這一番激烈的言辭後,變得異常複雜。震驚如同一陣寒風,驟然劃過他的心頭,那雙平日裏威嚴深邃的眼眸此刻卻布滿了不可置信的驚愕。他的嘴唇微微顫動,似乎想說什麽,卻又在一瞬間被洶湧的情感浪潮淹沒。

愧疚如同夜幕降臨,慢慢籠罩了他的心房。那些被塵封的記憶,伴随着李還君的指責,如同鋒利的刀片,一片片割開他心靈的外殼,暴露出裏面柔軟而脆弱的部分。他突然意識到,自己前世的身份與決策,竟是如此沉重地影響着現世的命運。他看着李還君,眼中閃過一絲悔恨的淚光,喉嚨哽咽,聲音微弱而顫抖,“我還君,我……未曾料到,我的決定會帶來如此深遠的痛苦……”

然而,辯駁的念頭也在心中蠢蠢欲動,過往的帝王驕傲與自尊讓他想要為自己辯解,哪怕只是片刻的安慰。他張了張嘴,想要訴說自己的無奈,以及那些看似正當的理由,但最終,這些話語在接觸到李還君滿含痛楚的目光時,都化為了虛無。辯解在此刻顯得如此蒼白無力,面對現實的殘酷與自己造成的傷害,李叔華只能選擇沉默,讓愧疚和懊悔在內心深處翻騰。

他緩緩閉上眼睛,仿佛是在逃避,又或是嘗試在內心深處尋找那份久違的慈悲與自我救贖。他的呼吸變得沉重而緩慢,身體仿佛被巨大的情感重負壓得更加虛弱。這一刻,李叔華不再是那個高高在上的帝王,而是一個背負着沉重罪孽與無盡後悔的老人,面對着自己一手造成的人間悲劇,無言以對。李還君的目光銳利如劍,直指李叔華,每一個字都像是從齒縫間擠出的冰淩:“父親大人,您可曾想過,那位忠肝義膽,餓死沙場也不降敵的北宋名将楊業,若是知曉他血脈傳承竟被您一手斬斷,會是何等的震撼與痛心!楊家的兒女,一個被選為亡妻複生的容器,靈魂面臨被葬尊吞噬的命運;另一個,楊錦城,為救其妹,甘願以身犯險,最終卻被您的算計與葬尊的詛咒,拖入了無盡的痛苦與早逝的深淵。他,25歲的青春,就這樣凋零,靈魂是否能逃脫冥府的枷鎖,獲得轉生的機會?您,是否滿意了,滿意于将他塑造為另一個楊國忠,一個聽話的棋子?”

清明時節,本該是緬懷先人,而今卻因您的私欲,硬生生變成了生死訣別的舞臺。您是否認為,只有死亡才能配得上這所謂的‘儀式感’?”李還君與前世壽王李琩之間的轉變,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靈魂在不同時間和空間的映照。前世的李琩,作為唐玄宗之子,生活在皇權的陰影之下,其命運多由父輩安排,雖有情感糾葛,卻往往受限于身份和時代,難以自主。在那段歷史中,李琩或許有過無奈,有過掙紮,但更多的是身不由己,對許多悲劇的形成,他或許只能被動接受,無力改變。

而轉世為李還君,他擁有了前生的記憶,也繼承了那份未竟的責任感與遺憾。與前世相比,李還君展現出了更加鮮明的個性和強烈的正義感。他敢于直面自己的家族歷史,勇于質疑和挑戰,尤其在得知楊錦城的遭遇後,他不僅對前世的因果報應有了深刻的反思,更對現實中的不公和宿命發起了抗争。他不再是那個在皇權下沉默的壽王,而是變成了一個敢于發聲,為親情、愛情和正義挺身而出的現代人。

李還君的言辭激烈,充滿了對不公的憤怒和對家族悲劇的悲憤,這體現了他性格中的剛毅和對現世倫理道德的堅守。他不再受制于古代的君臣父子觀念,而是以現代人的視角審視過去,批判歷史遺留的錯誤,并努力去糾正它。他對李叔華(即唐玄宗轉世)的質問,是對他前世行為的直接控訴,也是對現代社會中個體自主意識的強調。

這一轉變,不僅反映了李還君個人的成長和覺醒,也象征着時代變遷下,人們對于責任、自由和道德的重新認識。在面對家族的恩怨與愛情的考驗時,李還君的選擇與行動,展現了他作為獨立個體的思考與決定,以及對未來的積極尋求解決之道的決心。他的轉變,是對歷史輪回的反抗,也是對美好未來的一份期許。

三個月的倒計時終止于楊錦城二十六歲的門檻,□□即将在這一天黯淡。在那間醫院小小的病房,楊錦城靜靜地躺在這一方天地,四周彌漫着一種不言而喻的靜谧,只有微弱的呼吸聲在空氣中輕輕回蕩。房間內,一圈人默默站立,構成一幅悲傷的畫面:父親楊烨,眼神中滿是疲憊與不舍;母親佘紅,淚水在臉頰上無聲滑落;妹妹楊珏琅,作為一位堅韌的女警,此刻也難以自抑,緊咬下唇;李還君,法醫身份的妹夫,緊握着未婚妻的手,給予彼此無聲的支持。此外,還有從茅山遠道而來的師父青尢,以及楊錦城的同門師兄師姐、師弟師妹們,他們的臉上寫滿了哀傷。朋友、師長,無一不是神色凝重,滿眼皆是哀痛與留戀。

楊錦城的視線緩緩移動,逐一掠過這些熟悉的面孔,嘴角竟微微上揚,仿佛在傳遞着最後的溫暖:“諸位,生死輪回,死是為了更好地生,而我這副軀體的痛苦,終于要解脫了。你們該為我高興才是,看看我,楊錦城,即使在生命的尾聲,依舊活出了自己的色彩,精彩紛呈。所以,請你們,笑一個吧。”盡管他如此說,周圍人的笑容卻是那麽勉強,比哭泣還要讓人心碎。

楊珏琅靠近病床,輕輕握住哥哥的手,那手如冰般冷,她的眼眶泛紅,堅定地許諾:“哥哥,如果有來世,我們不再涉足道士的世界,我也不要這能看到另一個世界的陰陽眼。你還是可以反對我和李還君,但我們會證明給你看,愛能超越一切障礙。好嗎?”李還君強顏歡笑,聲音低沉卻滿含深情:“當然,錦城,只要你不再用木劍逗我就好。讓我們遠離中式恐怖的陰影,沒有奘鈴村的夢魇,沒有葬尊的詛咒,我還是我的法醫,她還是她的女警,平淡而真實,好嗎?”言語間帶着一絲懇求。

楊錦城的微笑更加柔和,臉龐愈發蒼白,氣息若有若無:“好,我答應你們。”他的目光定格在妹妹、父母、師父、老師身上,那是一種深深的凝視,仿佛想要刻下每一張面孔。他輕聲道:“希望你們,不要沉浸于悲傷太久,要……努力地微笑生活。”好了,”他的話語中帶着一絲顫抖,但笑容卻越發溫暖,“別讓我的離開成為你們心中的陰霾,要笑,要開心地活下去,這就是我最大的願望。”

言畢,他的眼睛瞬間失去了焦點,随即緩緩閉上,,嘴角還挂着那抹淡淡的笑,随着楊珏琅那一聲撕心裂肺的“哥”,整個房間被無盡的悲痛籠罩。而楊珏琅則在那一刻,再也忍不住,淚水如斷線的珍珠般滑落,但她的心中,也種下了哥哥留下的種子——那顆關于堅強、樂觀和無畏的種子。

在楊錦城那雙逐漸失去光彩的眼睛背後,隐藏着未盡的話語和深沉的情感。他的心靈之窗雖緩緩阖上,但他的內心世界卻在那一刻變得無比寬廣,仿佛穿越了時間與空間的界限,向每一位至親至愛傳遞着最後的思緒。

對于父親楊烨,他想說:“爸爸,您是我心中永遠的山,您的堅韌和智慧是我前行的力量。請原諒我未能讓您見證更多的榮耀時刻,但請相信,無論在哪個世界,兒子都會是您驕傲的理由。”

對母親佘紅,他的心裏充滿了感激與歉疚:“媽媽,您的愛如同溫暖的陽光,照亮了我人生的每一步。請別讓我的離去成為您生活的陰影,我希望您能繼續綻放笑容,因為那是我最渴望見到的風景。”

望着妹妹楊珏琅,他的眼中滿是不舍和期望:“小琅,我的寶貝妹妹,你的堅強和勇敢遠超我想象。記住,無論面對怎樣的困難,都要像我們小時候那樣,手牽手一起走過。在另一個世界,我會一直守護着你,直到你找到屬于自己的幸福。”

面對師尊青尢,楊錦城心中充滿了敬意和感激:“師父,您不僅是我的引路人,更是我精神的燈塔。您的教誨如同星辰指引我前行,即便身已不在,心仍遵循道法自然。願我能在天際為您點亮一盞明燈。”

對于朋友和老師們,他內心充滿感激:“感謝你們陪我走過這一程,無論是歡笑還是淚水,都是我寶貴的記憶。請繼續你們的生活,帶着我的一部分,勇敢地生活下去,那便是對我最好的紀念。”

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楊錦城的心願簡單而又深遠,他希望每個人都能從他的離開中學到珍惜,學會堅強,最重要的是,學會在失去之後依然能夠微笑面對生活,因為那正是他一生追求的——即使在最暗淡的時刻,也要照亮周圍人的世界。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