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章

第 35 章

時光如水,悄悄地帶走了那些溫柔的瞬間,李還君心中那份關于父親李叔華的記憶,如同一幅被歲月侵蝕的畫卷,盡管色彩已不再鮮明,卻依舊深深烙印在他心間。那是一個風輕雲淡的日子,陽光透過窗棂,斑駁地灑在老人的床榻上,李還君與楊珏琅,這對命運多舛的戀人,靜靜地守候在即将遠行的老人身旁,彼此間沒有過多的話語,只有沉默與不舍編織成的沉重氛圍。

李還君緊握着父親的手,那曾是撫慰他童年、引導他成長的堅實依靠,而此刻,卻只能感受到生命的餘溫在一點點消散。他的聲音,輕得如同晨曦中的第一縷微風,“爸,我和阿珏,要訂婚了,你會來的,對嗎?”這句簡單的話,承載了太多未竟的願望和深深的期盼,卻也預示着一種無能為力的訣別。

老人的手,似乎在努力回應着兒子的期望,但最終還是無奈地、緩緩地滑落。那微弱得幾不可聞的一聲“好……”,仿佛是跨越了生死界限的承諾,卻又讓人心痛地意識到,這将是他留給世間最後的聲音。

楊珏琅,這位擁有複雜過往的女子,卻在這刻異常敏感,她聽見了李叔華心中真正的告別——“阿卉,我來了……”那是對過去某個重要人物的呼喚,也是對即将到來的安寧的向往。她的目光越過李還君的肩膀,望向那兩個只屬于另一個世界的身影,他們正以一種超脫的姿态,平靜地目送老人,仿佛在完成一場無聲的儀式。

伴随着這一幕,空氣中回蕩起了一曲古老的旋律,那是一首關于離別的歌謠,悠揚而哀傷,它不僅從那兩個身影口中幽幽傳出,也漸漸融入了楊珏琅的心田。她不由自主地輕啓朱唇,與之共鳴:“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每一個字,每一個音符,都仿佛是淚珠的載體,滑落在她的臉頰,無聲地講述着人生不可避免的別離與珍惜。

在歌聲中,李還君與楊珏琅仿佛被一股無形的力量牽引,一同經歷着這場心靈的洗禮。他們明白,生命中的相聚與別離,都是無法抗拒的自然法則,每一次離別,都是為了更好地理解歡聚的珍貴。在這個瞬間,兩顆心更加緊密地連接在一起,共同面對着未來的風雨與陽光。

李還君的目光溫柔又略帶迷離,定格在那雙逐漸失去溫度的手中,這雙曾經給予他無數溫暖與力量的手,如今只剩下幹枯與瘦削。他輕聲低語,仿佛是在訴說着一個只屬于父子兩人的秘密:“爸,我和阿珏,要訂婚了,你會來的,對嗎?”這句話,如同夜空中最細小的星光,雖微弱卻蘊含着無限的希望與不舍。

然而,回應他的,是那雙逐漸無力下滑的手,和老人幾乎聽不見的“好……”,聲音細若游絲,仿佛是風中最後一片落葉的呢喃。李還君感覺到自己的心髒仿佛被一只無形的手緊緊握住,痛楚而酸澀。

楊珏琅的視線穿透了空間的限制,捕捉到了李還君所無法觸及的場景。她看見李叔華的眼中閃爍着遙遠的光芒,口中輕輕吐露的不是對李還君的回應,而是對另一個世界的呼喚:“阿卉,我來了……”與此同時,在李還君的視線盲區,兩位模糊的身影靜靜地伫立,他們的目光滿載着不舍與祝福,無聲地向李叔華道別,然後,他們開始哼唱起那首古老的曲調,旋律中帶着淡淡的哀愁與釋懷,與李還君的世界漸行漸遠。

楊珏琅被這股情緒感染,不自覺地加入了哼唱,她的聲音雖然輕柔,卻清晰地在空氣中回蕩。“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每一句歌詞從她唇間流出,都伴随着滾燙的淚水,沿着臉頰緩緩滑落,滴落在衣襟上,開出一朵朵晶瑩的花。她的眼神在歌聲中變得柔和而遙遠,仿佛随着音樂穿越到了一個充滿離愁別緒的古老時光。

楊珏琅的內心如同被撕裂了一道口子,疼痛而空洞。她凝視着李叔華逐漸失去光彩的眼睛,內心深處的傷痕再次被揭開。

她知道,眼前這位老人,盡管犯下了不可原諒的錯誤,但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或許找到了自己的歸宿,那份對過去的妻子無盡的思念,讓他在臨終前的呢喃中尋找到了一絲慰藉。

"你聽見了嗎,叔華伯父?" 楊珏琅在心中無聲地訴說着,她的聲音雖未出唇,卻在胸腔內激蕩,如同狂風中的低語,"你應該對錦城說對不起,那個溫柔善良的靈魂,他為了我,被卷入了這場不屬于他的風暴中。他沒錯,錯的是這無情的命運,錯的是那些試圖操控生死的癡念。"

她感到一陣無力,淚水順着臉頰滑落,滴落在冰冷的地面上,仿佛是她內心痛苦的見證。楊珏琅閉上眼,讓思緒飄回與哥哥共度的時光,那時的他們是多麽無憂無慮,而現在,一切都變得支離破碎。她知道,無論多少次的道歉,都無法換回哥哥的笑容,也無法填補她心中的空白。

"錦城,我的哥哥,"她在心裏呼喚着,"我願用我所有,換你歸來,可這世間的事,終究是不能如願。但願在另一個世界,你不再遭受苦難,而我,會帶着你的那一份,繼續前行。"

随着歌聲的漸漸消散,楊珏琅感覺到李還君的手緊握着自己,那份溫暖透過指尖傳遞過來,提醒着她還有人在陪伴。她睜開眼,視線與李還君交彙,兩人之間無需言語,便已心意相通。他們知道,盡管未來的路途充滿了未知與挑戰,但他們将攜手面對,為了那些已經逝去的,也為了彼此。

"我們走吧,還君,"楊珏琅輕聲說,"帶着過去的一切,繼續向前。" 于是,兩人緩緩走出房間,留下的,只有那首悠長的離別之歌,回蕩在空曠的走廊,訴說着無盡的哀愁與釋然。

李還君感受到了楊珏琅的情緒變化,他轉過頭,看見了她濕潤的眼眶和那份難以言喻的悲傷。他輕輕地靠近,用自己的袖子為她拭去臉上的淚水,動作輕柔得像是害怕打破這份靜谧。他沒有言語,只是用行動表達着無聲的支持與陪伴,兩人就這樣,在歌聲與淚水中,共同承擔着這份沉重的離別,也讓彼此的心靈在這一刻更加緊密地相連。

李還君站在父親李叔華的床前,心中湧動的情感如同潮水,複雜而又洶湧。作為曾經的逆子,他回想起自己年少時的叛逆與不羁,那些與父親争執、無視其教誨的日子,如今看來,就像一把把無形的刀,無聲地在心頭劃過,留下一道道難以愈合的創痕。在這一刻,所有的倔強和自責交織在一起,化作一股酸澀的滋味,哽在他的喉頭。

父親的臉龐在病痛的折磨下顯得格外憔悴,那雙曾經嚴厲又充滿慈愛的眼睛此刻已閉合,只留下一絲未完的遺憾在眼角。李還君輕輕摩挲着父親的手,那雙曾給予他無數次溫暖與力量的手,現在只剩下皮包骨的觸感,冰冷而脆弱。他試圖從這僅剩的溫度中捕捉到一絲父愛的餘溫,卻發現時間早已将一切都帶走了。

淚水在眼眶裏打轉,卻遲遲不肯落下。李還君內心深處,是對父親深深的歉疚與無盡的感激。歉疚于自己未曾在父親健朗時給予足夠的理解和尊重,感激于即使在自己最叛逆的日子裏,父親依然默默地守護與寬容。這份遲到的醒悟,如同一把鈍刀,慢慢地切割着他的心,讓他痛得幾乎無法呼吸。

在父親最後的時刻,李還君想要說些什麽,卻發現任何言語都無法表達內心的悔恨與不舍。他只是靜靜地守在那裏,聽着父親那微弱得幾乎聽不見的回應,每一個細微的聲響都像重錘,重重地敲擊在他的心上。那一刻,他仿佛能夠聽見時間的腳步,在寂靜中緩緩前行,将他們父子之間的距離越拉越遠。

李叔華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雖然深受逆天奪舍反噬之苦,但他的內心深處同樣承載着對過往行為的反思與愧疚。對于楊錦城的無辜犧牲,他在意識模糊間或許并未能直接表達出明确的遺言,但他的精神狀态和最後的低語“阿卉,我來了……”,隐約透露出他對過往所愛之人的深深懷念及對現世未竟之事的遺憾。

在李還君與楊珏琅的陪伴下,李叔華的意識在現實與虛幻間徘徊,他的眼神似乎穿透了時空的界限,看到了那些因他的執念而受到傷害的人們。他的嘴唇微動,仿佛想要說些什麽,聲音虛弱得幾乎無法捕捉:

“……錦城……那孩子……”他的話語斷斷續續,每吐出一個字都像是耗盡了全身力氣,“……勇敢而純真……是我……我害了他……”

他的眼中閃過一抹悔恨,那是一種無法挽回的痛楚,是對自身過錯的深刻認識。“對不起……如果可以……願天下再無這樣的悲劇……”這是他內心深處最真摯的歉意,雖然這份道歉已經無法傳達到楊錦城的耳中,但它成為了李叔華靈魂深處最後的告解。

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李叔華的遺言不僅是對過去的告別,也是對未來的一種期許,希望後人能夠避免重複他的錯誤,珍惜眼前人,讓愛而非悔恨成為連接彼此的力量。這樣的安排,既符合人物複雜的情感轉變,也賦予了故事更加深刻的內涵。

當父親的手終于無力地垂下,那一刻,李還君的心仿佛也随之沉入了深淵。他意識到,那個曾經高大如山、總能在關鍵時刻給予他指引的父親,真的永遠離開了。這種失去,不僅僅是身體上的分離,更是精神支柱的崩塌,讓他感到前所未有的空虛與無助。

在随後的日子裏,每當夜深人靜之時,李還君都會被深深的自責與思念所困擾。他開始在記憶中搜尋與父親共度的點點滴滴,每一次回憶都像是重新經歷一次痛苦的洗禮,但也正是這些回憶,讓他逐漸學會了珍惜與感恩。李還君知道,對于父親,最好的緬懷,就是成為父親希望他成為的那個人,用行動去彌補過去的遺憾,讓父親的靈魂得以安息。

在李叔華生命之火漸漸熄滅的那一刻,楊珏琅的內心如同被狂風卷起的海面,波瀾起伏,難以平息。她站在那沉寂的靈堂之中,凝視着那張曾經英氣勃勃,如今卻永遠沉睡的臉龐,萬千思緒湧上心頭,交織成一張複雜的情感網。

她的目光中先是閃過一絲怨恨,仿佛能看見哥哥楊錦城的音容笑貌在眼前漸漸淡去,那是一份因失去至親而生的刻骨之痛。“如果不是他,錦城哥現在也許正與我并肩,共享人間煙火。”她的心底深處,有一個聲音在低吼,那是對命運不公的控訴,對李叔華一手造成的悲劇的憤慨。

然而,當她回想起李叔華那不為人知的前世——大唐盛世的主宰,唐玄宗李隆基,這份恨意竟意外地蒙上了一層迷霧。她想象着那個曾君臨天下,後卻因愛情而隕落的帝王,心中不由自主地湧起一絲同情。今生的李叔華,為了武惠妃,甘願承受輪回之苦,尋求複生之法,這份不顧一切的癡情,讓楊珏琅的心境複雜到了極點。

她的臉色在燭光的映照下顯得蒼白,嘴角偶爾抽動,似是在嘗試着微笑,又似是在壓抑着淚水。情感的矛盾讓她的眼神忽明忽暗,既有對過去的不甘,也有對未來的迷茫。她試圖在恨與理解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但兩者猶如兩條永不交彙的河流,在她的靈魂深處激蕩。

“恨他嗎?還是該同情他的癡情?”她自問,卻發現自己無從回答。李叔華的離去,帶走了她對他的所有怨怼,卻也留下了一個空洞,那是一種失去了複仇對象後的空虛感,一種對生命無常的深刻體悟。

楊珏琅緩緩閉上眼睛,深吸一口氣,試圖平複內心的波瀾。當她再次睜開眼,那雙眸子已不再波動,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超脫與釋然。她明白,無論對李叔華的情感如何複雜,生活總要繼續。她的父母還在承受失獨之痛,她作為楊家的子女,有責任帶領這個家走出陰霾,迎接新生。

“人生如行旅,各有各的因果。”她在心中默默念道,臉上浮現出一抹淡淡的笑容,那是對過去的一種放下,也是對未來的一份期許。在李叔華最後的時刻,楊珏琅學會了寬恕,學會了成長,更學會了如何在痛苦中尋找希望,繼續前行。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