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穿成趙光義後我打開了葵花寶典》5

第51章 《穿成趙光義後我打開了葵花寶典》5

【在宋代, 《武經總要》和《武經七書》是武舉的必考科目,但是岳飛的性格使他對這些并不感興趣。宗澤勸他學《平戎萬能全陣圖》他也不願意學。

在重文抑武的宋朝,哪怕是武舉, 也要考文科,考“策問”, 所以當時的武舉, “以弓馬定高下,以策問定去留”。

岳飛的戰術被宗澤稱為“好野戰, 非古法”,這裏的古法就是指從趙光義到趙祯等帝王喜歡研究古代陣法的形式。宗澤評價岳飛不愛研究軍陣, 更喜歡實地野戰。

但是在現代人看古代兵書, 最靠譜最全面的, 其實是明朝戚繼光的兵書。

戚繼光的戚家軍海陸都很厲害,戚繼光著作的《紀效新書》、《練兵紀實》、《莅戎要略》、《武備新書》非常實用。只能說到底是武将,還是名将,與文人寫兵書非常不一樣。

《紀效新書》是戚繼光在東南沿海平倭戰争期間練兵和治軍經驗的總結。而《練兵實紀》涉及兵員選拔、部伍編制、旗幟金鼓、武器裝備、将帥修養、軍禮軍法、車步騎兵的編成保結及其同訓練等建軍、訓練和作戰等方面(1),可以說有了這本兵書可以打造另一支“戚家軍”,都是比較實用的兵書。

不過想想宋朝上至帝王下到文官的作風,宋人大概得挑剔戚繼光的兵書沒文采。

也幸虧岳飛對大宋的兵書和軍陣不感興趣, 他若是感興趣大宋可能連唯一的兵神也沒有了。】

這一次,輪到朱元璋得意大笑:“哈哈哈哈,那弱宋哪有什麽名将, 果然還是咱大明的武将厲害!”

後世都認可的戚繼光, 也不知道是他哪個子孫後代的民間,這“戚家軍”聽起來也威風, 恐怕又是跟“岳家軍”一樣軍紀嚴明的優秀軍隊。

自身也是武将的朱元璋知道這樣的軍隊多難得,心喜片刻, 又想到戚繼光打仗的對象:“平倭戰争?又是那倭寇!”

倭寇真是欠打!

.

出征路上的岳飛聽到宗澤的評價和天幕對自己喜好的評價,确定那是自己,只是微微一笑。

年輕時候的自己,的确并不喜歡朝廷編發的兵書,更喜歡實戰。宗澤老将軍* 多次勸誡自己,可惜自己不願意聽從。

Advertisement

現在看來,不聽也有不聽的好處,連天幕都支持他不聽。

既然如此,那就順從本心,一往直前吧!

.

正在備戰的戚繼光聽到自己的名字和兵書,爽朗地哈哈大笑:“看來本将軍也能有文才大作留世了!”

“戚家軍,我們也留名了嘿嘿。”他的将士們同樣很高興。

戚家軍的威名,伴随着戚家軍抗倭的功績一起青史留名,讓他們覺得自己的一切努力都值了。

戚繼光提起專為克制倭寇武士刀改良的苗刀,向前一揮:“戚家軍,殺!”

“殺——”

【古代文人寫的兵書,各種排兵布陣,各種陣法。

但是有些陣法在實際應用上我們現代有另一個名字,比如古代的一字長蛇陣,在現代叫做“一字挨打陣”。

按照宋朝武舉的策略考試,也難怪大宋更擅長的是守城。在很多守城戰反而贏了。

無論是岳飛的岳家軍抗金戰績顯赫,還是南宋末年釣魚城抵擋蒙元進攻36年,也足以證明大宋并非沒有厲害武将,其實正常發揮并非不能打。

問題是宋朝的統治者不給武将正常發揮的機會。

從唐玄宗時期開始,府兵制轉變為募兵制,這一制度延續到了宋朝。

但是募集來士兵許多是饑荒受害者、以及罪犯囚徒,還要進行篩選。

宋朝實行的是“強枝弱幹”“內緊外松”,軍隊也是如此,強壯的選入京中的禁軍,瘦弱的選入地方的廂軍。

廂軍和禁軍在每年春秋還會進行武技考核,考核成績分為上中下三等。廂軍裏考核優異的士兵有機會升入禁軍,考核成績差的會從騎兵降為步兵,再差一些的會從禁軍發配到廂軍。

在長時間的兵源和實力挑選的情況下,造成地方上的廂軍對比京城的禁軍就是雲泥之別。

在權力上,文官和太監監軍對武将實行權力壓制。

而且軍隊裏會頻繁換将,武将戰前拿着虎符去軍隊就任,軍中只認虎符不認人,也由此造成“兵不知将,将不知兵”。

甚至還包括武器的限制。宋朝對武器實行了士兵借支制度,禁止士兵長期儲留兵器。

大宋明明是武學成熟的階段,偏偏嚴格限制士兵的武器,日常訓練只能用“木槍、弩弦等”這種非正規兵器練習武藝。當士兵參加戰争時,兵器依然處于嚴格管控中,需要先打申請從甲仗庫借支。戰争結束後,軍兵從甲仗庫借支的兵器必須及時歸還,禁止蓄留軍中。

士兵若是無法歸還兵器,也得證明理由。比如宋仁宗時期,曾對一名士兵下诏,該士兵戰後“身無它傷”,卻“遺失器甲”,最終于歷元年正月乙四者處以斬刑(2)。

這種行為也是符合宋朝統治者一貫的理念。

“外松內緊”,打壓內部,對武将叛亂和民間起義嚴防死守,他們維護的是自己的皇權。】

北宋末年,農民起義軍聽到這裏,齊齊痛罵:“狗皇帝!還以為是不懂軍事不知兵法,原來不是不懂,是更在乎自己屁股下的位置!”

“難怪管我們這麽嚴,對金人那麽狗腿,皇位才重要,咱老百姓算什麽!”

帝王對靖康之恥無感,為了能繼續當皇帝依然茍延殘喘。但是民間并非如此。

即使從宋初就開始嚴格對軍隊對民間一樣的管控兵器,到了宋末,已經随着戰争的爆發失去管控力。民間不少百姓偷偷弄到各種刀槍劍戟,開始在民間結社,農忙時幹農活,有功時習武練習武技。

刀社,弓箭社,長槍社等等,宋人以村為單位,成為民間抗金小團體。

皇帝窩囊廢,宋人可不窩囊!

從抗金到抗元,從結社到幫派,從百姓到俠客,他們只是單純的想要保家護國,想站起來好好活着!

.

唐朝,李世民能理解帝王維護皇權,但不能理解做得這麽極端:“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就算這樣嚴防死守,民心已失,坐在皇位上也不過是被罵的昏君。”

再聽聽那些各種限制武将的手段,李世民嘆為觀止。大唐若是也來這一套,貞觀群臣裏那些武将還滅什麽國。

難怪天幕提到宋朝的皇帝就沒好話,這些措施,看着就來氣。

“又是唐玄宗……”再一看募兵制,李世民喉頭又是一股腥澀。

差點又被這不肖子孫氣吐血!

.

劉徹也不能理解:“這宋朝不是一開始就沒收回幽雲十六州?門戶都沒了,還敢外松內緊?”

這宋朝,也不是周圍沒強敵,那一大圈的敵人,竟然敢無視?

在劉徹眼裏,這跟把大漢與匈奴交界的邊軍全選軍中的老弱病殘去守邊有什麽不同!

劉徹不帶兵,不上戰場,但也知道優秀的軍隊最基礎的要求就是兵強馬壯。

從高祖到自己父親,幾代帝王的休養生息才攢下如今大漢的兵馬,劉徹深知中原養騎兵的不容易。更知道,帝王若是不重視軍隊會亂象叢生,會帝國不穩!

“難怪皇帝老是在逃命,北宋變南宋都沒吸取教訓。”劉徹搖頭,對這宋朝失去了興趣。

.

秦朝,從上到下都給聽傻了,一時半會都沉默的不知道說什麽好。

最後,老将王翦幽幽一嘆:“這個宋朝如果是以前的宋國,齊國滅宋一定更快。”

嬴政則是再次懷念起秦國時期優秀靠譜的老臣:“商君真是聖賢。”

對比一下後世,大秦的武安君、商君,一個比一個靠譜,他要追封!追封!

【我們學習偉人的兵法,非常簡單:“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3)”。

這十六字真言讓我們在條件最艱苦的日子裏,用落後的武器和貧瘠的資源,打贏了一場場艱難的戰役,打出了華夏陸軍世界第一的威名!

在那些艱苦的日子裏,華夏軍隊許多士兵來自從沒讀過書的貧苦百姓,他們并沒有接受過專業的軍事訓練,也不懂軍事策略,比起宋朝當時作為世界經濟中心的富庶、作為第一個發明火藥火器國家的武器先進,經濟條件上面臨的困境反而比宋朝差。

但是,我們還是成為了勝利的一方!

因為戰争最重要的不是排兵布陣,是人!】

“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聽到這經典的十六字真言,嬴政一下子直接站了起來。

他激動地反複念誦着十六字,仿佛要将它刻入骨髓。

比起前面花裏胡哨的軍陣圖和什麽一字長蛇陣,明顯是這十六字更具實戰作用。

王翦花白的胡須顫抖,一邊念着這十六個字,一邊回憶着自己的戰争和大秦與六國的經典戰役。

原來簡簡單單六個字,就可以概括許多戰術。

.

“偉人,不愧是偉人,只是不知道這位偉人到底是誰,有沒有其他兵書。”趙匡胤看着自己一手建立的大宋被篡位,被折騰,被罵的不輕,但是聽到這裏,哪怕也打了一輩子仗,趙匡胤同樣為之折服。

他從長樂敬佩的語氣中可以聽出,對這位偉人的崇拜,以及為自己國家成為勝利一方的自豪。

他大宋的子民,現在會有這種心态嗎?

等他駕崩後,大宋的子民會以這樣的語氣談論起他嗎?

趙匡胤想着想着,拳頭漸漸握緊。

還不夠,還不夠。

指望用錢買回幽雲十六州的想法本就不對,他身為武将,怎麽能退縮?

他要在自己還在世的時候,堂堂正正把幽雲十六州打回來!

【趙意決定,先在地方上開武舉,然後發行報刊,把這一次武舉活動創辦的聲勢浩大,做出招牌,再通過報刊吸引其他地方的武學人才。

起初官府是不願意的,但是這是宋初,重文抑武還沒徹底定型,一切還來得及扭轉。

最重要的是,地方官府的官吏們也心虛,擔心貪污兵饷的事洩漏。

這時候軍隊大權掌握在文官手中,文官監督武将,貪污兵饷看似是武将的事,實則不然,上上下下打點勾結,參與者一定不少。

魯迅先生說得好,一屋子人,你想開個窗,大家都不同意,但你要是想把房頂掀了,別人也就同意你開窗了!(4)

趙意要徹查兵饷貪污案,大家不願意;

趙意要開武舉辦報紙,大家為了讓帝王轉移視線,一個比一個配合。

然而趙意是這麽好糊弄的人嗎?

當然不是。

她不去追究,是因為有更專業的人在調查,那就是包青青,在暗中調查。

所謂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趙意聲勢浩大地舉行武舉,吸引了全城視線時,包青青就在暗中調查傷兵生前的行蹤和人際關系網。】

當同人文推到秦皇漢武面前

···
下一章 上一章
上一章下一章

第51章 《穿成趙光義後我打開了葵花寶典》5

71%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