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章
第 3 章
範雎深知,一個國家的強盛不僅僅依靠軍事與法治,還需有包容多元的思想土壤。盡管身體因魏國的毒害而日漸虛弱,他心中的火種卻愈發熾熱,決心要在秦國這片法家與兵家的沃土上,播撒儒家的種子。他深思熟慮,決定邀請當時在東方享有盛譽的儒家大家荀子,為秦國帶來一股全新的思想浪潮。
一日,範雎在內室中,身邊圍繞着厚重的竹簡,他手執毛筆,眉頭緊鎖,眼中閃爍着堅定的光芒。身旁侍立的貼身侍從見狀,輕聲詢問:相國,您的身體不适,是否需要休息?範雎輕輕搖頭,聲音雖弱,卻透着不容置疑的堅決:國事未竟,何談休息?速去準備,我要親筆書寫一封邀請函,給荀子大人。
侍從連忙取來上好的絲絹和研好的墨,範雎提筆,字跡雖略有顫抖,但每一劃都蘊含着他的決心與誠意:尊敬的荀子先生,秦國雖以法治為基,然百家争鳴方顯大國氣象。吾等誠邀您莅臨秦國,為國政獻策,共謀天下大計。秦國之門,願為先生而開。
信件送出後,範雎每日都會詢問消息,期待着荀子的回應。終于,一個月朗星稀的夜晚,一封來自荀子的回信被遞到了範雎手中。他迫不及待地拆開,燭光映照下的臉上浮現出一絲不易察覺的笑意,信中荀子表達了對範雎誠意的感動,并答應考慮訪秦之事。
得知荀子有意來訪,範雎強打精神,親自布置接待事宜,命人準備雅舍,備好學士所需的文房四寶及典籍,同時,他也在思考如何在朝堂上為儒家争取一席之地,使之與法家、兵家相輔相成。
春風吹拂,花香彌漫,荀子,這位儒家的大師,帶着一顆求知與和平的心,踏入了秦國的土地。他的到來,猶如一股清新的空氣,吹散了籠罩在秦國上空的陰霾。
荀子聽聞了範雎的故事,這位才華橫溢的青年相國,被魏國的毒計所害,心中充滿了複雜的情感,同行的李斯與韓非,這兩位後來将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青年才俊,他們的眼中同樣閃爍着對未來的憧憬和對未知的敬畏。然而,當他們得悉秦國相國範雎的現狀,一股難以言喻的情緒在他們心中湧動。
抵達鹹陽的那一刻,他們便聽聞了關于範雎的種種事跡,尤其是他如何以卓越的政治智慧和遠見卓識,推動了秦國的遠交近攻政策,以及他在病痛中仍堅持國事的堅韌精神。這使得荀子三人對這位素未謀面的相國産生了深深的敬佩。
踏入相府,荀子攜李斯韓非來到範雎寝房,只見一位青年模樣的男子倚卧于床榻之上,面容蒼白,卻掩不住那份超凡脫俗的氣質。範雎的目光雖已不如往昔那般犀利,但其中蘊含的智慧與深邃,仍讓人不容小觑。
他用微弱但清晰的聲音,逐一問候了來者,那是一種超越年齡和病痛的從容與威嚴。這位曾經英姿勃發的相國,如今面容憔悴,身形消瘦,卻依舊保持着一份超凡脫俗的氣質。範雎見到荀子,眼中閃過一抹光亮,仿佛黑暗中的一束光。兩人相見,範雎以禮相待,眼中流露出對這位學者的深深敬意:荀子先生,您的到來,實乃秦國之幸。秦國雖素以法家治國,但我相信,先生的儒家智慧,定能為我國政增添新風。
荀子望着面前這位瘦削卻眼神堅定的秦國相國,感慨萬分:範雎相國,您的魄力與遠見,令人欽佩。儒家之道,教化人心,治國平天下,願與秦國同道,共繪藍圖。荀子先生,久仰大名。範雎的聲音雖弱,卻充滿力量,我雖身陷病榻,但仍心系天下蒼生。先生此番前來,是否願意聽我一言?
荀子先生,李斯,韓非,你們的到來,是秦國之福,也是我對未來最後的布局。範雎的話語中帶着淡淡的笑意,仿佛在向他們傳遞着某種深沉的信念和責任。
荀子點頭,坐在範雎的床邊,凝神聆聽。
範雎緩緩開口,講述他對天下大勢的看法,以及如何通過教育與道德提升國家實力的觀點。荀子聽得入神,頻頻點頭,二人在病榻前展開了一場深刻的對話。範雎的話語中,流露出對生命的珍惜和對未來的憧憬,即使是在生命的盡頭,他仍不忘為國家的未來獻策。
談話間,範雎提及魏國的陰謀,眼中閃過一絲悲憤。魏國的毒計,不僅傷害了我的身體,更是對人性的極大亵渎。荀子先生,我希望你能将這段經歷告知世人,讓後人警惕,勿讓權力蒙蔽雙眼,勿以惡小而為之。
荀子聞言,心中沉重,承諾定會将範雎的故事記錄下來,警示後人。随後,範雎簡短地介紹了秦國當前的內外局勢,以及他對于未來的規劃。他的話語雖少,卻字字珠玑,每一句都直指要害,充分展現了他作為一代名相的遠見與才能。他尤其強調了法治的重要性,鼓勵李斯與韓非學習先賢,勇于創新,為秦國的法制建設添磚加瓦。
國之興衰,系于人才。我雖不久于人世,但有你們,秦國之幸。範雎的聲音越來越弱,卻在每個人心中激起了層層漣漪。
在範雎的注視下,荀子、李斯、韓非三人心中暗自發誓,要不負範雎所望,将秦國推向新的輝煌。他們離開相府時,每個人都懷揣着一顆沉重而堅定的心,範雎的身影在他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随着夜幕降臨,荀子準備離開。範雎掙紮着坐起,遞給他一本手劄,上面記載着他關于治國理政的思考。先生,請将這些思想傳播出去,希望能對後世有所啓發。
荀子接過手劄,深深鞠躬:範相,您的智慧與勇氣,将永載史冊。願您的精神,成為後人前行的燈塔。李斯與韓非并肩站在相府的雕花門外,冬日的陽光透過雲層,斑駁地灑在青石鋪就的庭院中,為這莊嚴肅穆的場所增添了幾分柔和。他們彼此交換了一個緊張而又充滿期待的眼神,深吸一口氣,邁步跨過了門檻,步入了秦國權力的中心。
室內溫暖如春,空氣中彌漫着淡淡的藥香,與外面的寒冷形成了鮮明對比。範雎靜靜地躺在一張鋪着錦緞的床榻上,四周擺滿了卷帙浩繁的竹簡與絲帛地圖,顯示着主人的身份與職責。盡管病體虛弱,範雎的雙眼依然明亮,透出一種閱盡世事的深邃。
李斯首先開口,聲音恭敬而堅定:鄙人李斯,攜同韓非,遵從荀子先生之命,特來拜見相國大人。聞大人之名久矣,今日得以親睹風采,實乃三生有幸。
韓非緊随其後,語氣中帶着一絲書卷氣的溫文爾雅:在下韓非,與李斯同門,願為秦國指點國政,願相國大人身體康健,秦國繁榮。
範雎微微一笑,那笑容似乎耗盡了他不少力氣,但他的話語卻清晰有力:二位賢士遠道而來,範雎感激不盡。吾雖病體纏身,但耳聰目明,秦國正需如二位這般才智之士。聽說二位在儒法之道上各有建樹,望能助我秦國,一統六合,實現大治。
李斯向前一步,眼中閃過一絲光芒:相國,我李斯自幼研習法家之術,深知強國之道在于法度嚴謹、賞罰分明。願為秦國法治建設竭盡全力,使國家機器運作如精密儀器,無一疏漏。
韓非則顯得更為沉穩,他緩緩說道:韓非此來,不僅欲以法治國,更欲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為秦王提供法家之策。
範雎聽後,目光在二人身上來回掃視,滿意地點了點頭:好,好!有志不在年高,二位的雄心壯志,範雎感同身受。秦國之未來,就寄托在你們這樣的年輕人身上了。今日一見,範雎甚慰。望二位不負所學,不負所托,共繪大秦藍圖。
随着對話的結束,一種無形的默契在三人之間悄然建立。範雎雖身患重疾,但他的意志與智慧卻如燈塔一般,為李斯、韓非指引着方向,讓他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和期待。這一刻,歷史的車輪似乎也在低語,預示着一個新時代即将到來。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範雎與荀子頻繁交流,讨論治國理念。盡管範雎的身體狀況每況愈下,但在他努力推動下,儒家思想開始在秦國萌芽,與法家、兵家思想相互融合,為秦國的強盛增添了新的維度,在這個因嬴稷的重生而被徹底改寫的戰國亂世中,君與臣之間的情愫,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微妙且複雜。
某個清晨,陽光透過窗棂,斑駁地灑在範雎那日益消瘦的身軀上。他強撐起身子,嘴角勾勒出一抹苦笑,目光緩緩移向身邊的王稽與白起,聲音微弱卻堅定:看來,魏國對我之忌憚,竟勝過了我所有的政敵。他們,似乎更渴望奪取我的性命。話音未落,他微微喘息,身體不由自主地顫抖,王稽和白起連忙小心翼翼地将他扶回床上,動作中滿是關切與不舍。
王稽的眼神中滿是憂慮,他輕柔地為範雎整理好被褥,語氣堅決:相國,請您務必安心休息,您的健康才是最重要的。政務之事,暫由我代勞,我就在您床邊,随時等候您的吩咐。”說着,他輕輕拍了拍範雎的手,給予無聲的支持。
白起則站起身,長劍在手,他的身影顯得格外莊重,一步步邁向寝室門口,臨行前,他回頭凝視範雎,眸中閃過一絲堅定:我将守在這裏,直到晨曦初現。任何意圖接近的不速之客,都休想越雷池一步。說完,他便如同一尊鐵塔,屹立在門口,警惕地注視着每一個細微的動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