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課

第7課

周一清晨六點半,初三開學第一天,盛柏打着哈欠被叫起,換上短袖的夏季校服,用涼水洗把臉勉強清醒,吃完媽媽做的夾了火腿雞蛋的三明治,時間差不多了,趕緊把書包再檢查一遍,今天的課本都裝上了,還有成年後就沒怎麽用過的筆袋也塞進書包裏,披上春秋校服外套,和父母告別,出發敲對面的鐵門。

姜玚背着書包打開了門:“好了?”

盛柏點點頭:“阿姨呢?”

“她馬上就來,咱倆先下樓吧。”姜玚也沒睡夠,微微打了個哈欠。

他倆先往下走,家屬院很小,車子都只能停在外面的路邊,現在有車的人家越來越多,道路兩邊都停滿了,再加上這是個小巷子,柏油路上更加擁擠。

姜玚媽媽小心打着方向盤,仔細看着和旁邊車輛的間隔,努力不剮蹭到它們,艱難地從停車位出發。

“路上還有十幾二十分鐘,你倆沒睡夠就閉眼再休息一會兒。”姜玚媽媽關心道。

盛柏和姜玚都感覺還行,沒有那麽困,只是好久沒有起這麽早了,有些不适應。

“你中午放學等我一會兒,我忘了小飯桌在哪了。”盛柏和姜玚說道。

姜玚無語:“你路癡程度增加了嗎?這才兩個月,就找不到地方了?”

他倆中午在同一家小飯桌休息,但也不是無時無刻都在一起行動。

盛柏笑眯眯道:“是啊,我的北鬥導航,全靠你啦。”

姜玚吭哧了半天,才回道:“真是服了你,中午我等你就是了,下了課別磨蹭啊。”

“誰磨蹭啊,中午放學我跑得比誰都快!”盛柏不服氣,“吃飯不積極,思想有問題!”

姜玚媽媽在前面微笑着聽着倆孩子打鬧,昨晚盛柏媽媽找她談接送孩子的事情,她堅持繼續由自己來做,她更順路是一方面,更多的是想陪陪姜玚,對盛柏家的感激只占了一小部分。

Advertisement

姜玚媽媽從臨省的農村考到這座省會城市,沒有任何人脈關系,想在大學往上晉升,全靠自己過硬的能力,因此沒法對家庭的付出太多。

現任丈夫很體貼她,承擔了很多家務活,也會照顧姜玚,但再怎麽說,姜玚只是她自己的孩子,可她很多時候要在實驗室帶學生,自己做研究寫論文,沒法兩邊都顧及上,周末也常常在學校忙碌,也就只有接送上下學這點時間能和孩子待在一起了。

不過也只是初中才開始的,上小學時也沒有接送這件事,當初姜玚可以去附小,可附小也在大學附近,每天需要接送,小學下午放學早一點,她沒法每天都那麽早下班,而盛柏就在市三中旁邊的普通公立小學念書,離家近,自己放學就走回家了,不用家長辛苦接送,她就把姜玚也丢了過去和盛柏一起。

雖然一度她有些擔心普通公立小學的教學質量,可姜玚很聰明,沒有讓她操心,沒報補習班在附中也名列前茅。

盛柏這孩子好像從去年開始有些厭學,成績滑落很快,姜玚媽媽昨晚也和盛柏媽媽聊了兩句,眼看着初三了,要想想辦法,她建議帶盛柏去看心理醫生,聽盛柏媽媽講盛柏上課神游在外,她覺得有些像注意力失調障礙,但大部分孩子都是小時候發現的,青春期突然這樣還不太多見,不過她也不是學醫的,只看過一些文獻資料有點了解,具體還是要醫生診斷。

盛柏媽媽并沒有輕視姜玚媽媽的建議,但還是決定再觀察觀察情況。

姜玚媽媽想到這裏,不由感慨着教育真難,姜玚還是有些怕生,她并非想要他多麽會“來事”,但現在依舊碰見陌生人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普通的熟人也就打個招呼然後不說話了,只有最親近的家人還能多聊幾句。

姜玚媽媽要求不高,只是希望姜玚能和熟人正常交談,盡管她知道這大部分是天生的,可後天也能引導改變一點,她想要姜玚多向盛柏學一學,可惜目前為止效果甚微,看來還得想別的辦法。

“阿姨,我們走啦!”盛柏笑着下車,一邊和她告別。

“下午還是六點半,我在這裏等你們。”姜玚媽媽叮囑道。

姜玚“嗯”了一聲,關上車門,和盛柏往校園裏走,在各自班級門口分開,盛柏再次提醒:“別忘了中午等我。”

“我記得呢。”姜玚随意揮揮手。

盛柏聳聳肩,轉身進班了,依舊還沒記起自己的座位,還是挨着俞珊坐下,再和她感慨兩句意大利巧克力的美味。

座位的問題不用太操心,很快班主任肖老師就來了,一個暑假很多學生都長個子了,要調整一下。

體育委員組織同學在走廊排隊,男生一隊女生一隊,按高低排好,有的學生關系好,不想分開,非要站在一起,依舊還想做鄰桌,有的是和之前的同桌悄悄戀愛,站在同一排。

肖老師沒有那麽不近人情,只要不影響上課紀律,個子高的沒有在前面擋住後排就行,她微調了一下隊伍。

盛柏獲得了和上一回初三不同的男同桌,孟泓澤。

孟泓澤在男生裏身高中等,五官端正,性格溫和,就是學習成績不怎麽樣。

盛柏看着新鮮出爐的同桌禮貌地從椅子裏站出來方便她進去,感覺還不錯。

俞珊比她高一點,正好在她後座,不過肖老師的輪換順序比較複雜,不止是每次整個大組移動,還同時加上一二排前後輪換。

盛柏和孟泓澤坐在第二排,等到下一周輪換到第一排就不和輪換到第四排的俞珊挨着了。

調整好座位後,開學典禮也要開始了,就按照剛才的排隊順序集合下樓。

操場在教學樓後面,聽着臺上體育老師用話筒指揮,每個班級的位置也定好了。

附中每個年級都有二十個班左右,每班都差不多五十人,标準大小的操場也只能讓這麽多學生擠在一起。

盛柏扯了扯外套,把拉鏈稍稍拉開,聽到臺上的體育老師還在調整隊伍:“初三二十一班再往右邊來一點……”

二十一班是哪來的?他們這一年級一直都只有二十個班,同學間好奇地低聲私語。

很快開學典禮就開始了,比平時周一升國旗要長一點,校長還要講話,環節比較多。

總算結束了,體育老師喊着有序退離,大家才按着班級順序回到教室。

“二十一班是怎麽回事?”很多同學都很好奇。

情報豐富的同學解釋:“那好像是專門從附近鄉鎮招來的好學生。”

“這樣啊。”大部分好奇者也失去了興趣,附中的學生大部分都來自本市,加上它不是公立學校,學生們父母至少都是工薪階層,鄉鎮和這些學生的生活幾乎沒什麽關系,最多有些人的爺爺奶奶住在縣城。

像俞珊這樣早熟的學生卻清楚學校的用意:“這是為了升學率吧,附中比不過一中,只好提前在初三招一批成績好的學生。”

俞珊口中的一中也不是公立學校,它隸屬于經濟開發區,經開一中是本市升學率最好的學校,高中部每年考上清北是附中的兩倍還要多。

盛柏無聲嘆氣,準确說是為了生源,頂尖聰明學生其實并不多,像附中這樣選拔進入的大部分學生也都是普通智商的孩子,他們考個211或985還可以勉強說靠刻苦努力也許能夠得上,可要考到清北卻是非常難。

高中招生都是面向全省,但附中的清北率不如經開一中,那麽就得另辟蹊徑,初三先提前在全省招一些,和這些學生簽協議,可能學校還會提供些獎學金,确保他們高中也要報附中。

這件事除了對于附中這樣的超級中學來說基本沒有壞處,對鄉鎮縣城來的這些學生則是利弊兼有,也許獲得了更好的教育資源,但提前離開了父母在陌生環境讀書,還有和周圍班級學生不太能融入等問題,而對他們離開的小城來說,卻是更大的打擊,沒有好生源,升學率掉下來,好老師留下來的待遇不夠好,也會被挖走。

“這樣下去,教育資源更加不平等啊。”盛柏微微嘆道。

俞珊搖搖頭:“這算什麽,我有個朋友父母早年拿到了北京戶口,她初中還是在經開一中念的,今年高一就去了北京。”

俞珊只看見了去北京的,盛柏上回所在的普通高中,有一個同學來自競争更激烈的省份。

盛柏無奈地笑了笑:“我們這個省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預備鈴聲響起,兩人沒有再閑聊,任課老師已經拿着教案進來了。

第一節是數學課,初三的課本上學期已經學了不少,還剩一點收尾,老師就順着講下去。

盛柏認真聽講,一邊記着筆記,再次感嘆附中老師的教學水平非常高,邏輯清晰,知識點能夠深入淺出,讓大部分學生都能學懂。

一上午的課程飛快結束了,盛柏趕緊把文具和課本收好,就竄出教室去九班。

姜玚剛好也出來了,盛柏一見他就不停講話,說今早多出來的二十一班,說早上的課程,說課間和課堂中的趣事,嘴巴不休息一直說到小飯桌門口。

姜玚總算能插上話了,按住要跟着他進屋的盛柏:“你們女生在對面,這邊是男生‘宿舍’。”

“哦!”盛柏才想起來了,和姜玚揮手說拜拜就要進屋。

姜玚又拉住她:“下午起來去學校你什麽時間出發?”

“我已經記得路了,就不用再麻煩你了。”盛柏說道。

姜玚定定的看了她一眼,沒再說什麽就進屋了。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