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待從頭
待從頭
安隆十三年,武帝正值壯年。
此時聞人青梧年方十一,距離她登基尚餘九年,便早已展露出強大的政治野心和頭腦。
帝師周太傅曾言:“臨安公主若非女兒身,定是那太子之位的不二人選。”
武帝子嗣凋零,順利長大的僅有一兒并一女,其餘子嗣均在幼兒時期因病夭折——而這僅存的一兒一女,便分別是太子聞人青蛟與臨安公主聞人青梧。
武帝早年曾于戰場殺伐中見過骁勇不遜于男子的女将,因此允許臨安公主與太子一同學習君子六藝和治國方略,也從不将她拘于宮中。
治國方略以策論為主,主要由周太傅教導,周太傅于安隆五年連中三元的第一人,當之無愧被選為當朝帝師。
君子六藝則跟随忠武侯墨绛學習,忠武侯乃是開國老将、名門之後,卻要頻繁入宮為皇子皇女授課,用的是武帝曾與之并肩沙場的情分。
皇子與皇女一同習文習武,對于慣常以男尊女卑為主的中原腹地,倒算是稀世罕見的奇觀了。
不過說來也可惜,太子聞人青蛟雖生得一副好樣貌,人人見了都要誇一句雍容華貴、氣度非凡,他卻只好玩樂,根本無心學習,整日只幻想着能出了那宮牆,放鷹跑馬、養蛐鬥雞!
若是他生于普通富足人家,或者是個閑散王爺,那便也真的能如了他的心願,平安富足地度過一生。
可惜他是太子,非死不能走出這長安城。更可惜的是,他偏偏于文于武都不如自己一母同胞的妹妹。
周太傅和忠武侯平日裏不會把二人比較的話語挂在嘴上,然而明眼人便能看出來的東西,太子心裏又怎會不清楚?
武帝将這一切都看在眼中,也考慮過将來聞人青蛟登基之後,由聞人青梧輔政。
然而他也自知這條路不可能長久,這江山的主人只能有一個,這無上權柄只能由一人把控,中.央集權之“中.央”,有且僅能有一人。
安隆十四年,江南一帶爆發瘟疫。
Advertisement
疫病感染者逾百萬,朝廷屢次撥款赈災,然而在層層盤剝之下,當地府衙真正到手的赈災糧藥寥寥無幾,疫病迅速沿水域蔓延。
盡管長安已封城自保,卻還是沒能擋住疫病之災。
長安淪陷,太子上朝參政時接觸到外臣,回宮後便一病不起、高熱不退。
整個太醫院人來人往、通宵達旦地想辦法救治,甚至想不出法子的就地拖出去杖斃,慘叫聲徹夜未曾間斷過。
然而最終雖救回了太子的命,卻未料到他腦子給徹底燒壞了,言行如同七八歲幼童,請遍江湖名醫也別無他法。
不知這于他而言是幸還是不幸。
但至少他今後确實只用做個閑散王爺了,哪怕日後是皇族子弟中的任何一人登基,也都會為了賢名而留他一命。
都說武帝的子嗣裏,只有臨安公主一人命格最硬,簡直是武帝年輕時的翻版,從那年的疫病便能看出一二來。
臨安公主向來不拘于宮牆之內,她請了旨便帶領懷岐堂醫女們一同赈災,下放藥劑、藥粥,教民衆如何注意防護自身。
她懷疑疫情與水源有關,便囑咐百姓使用過沸後晾涼的水,而不能使用生水,甚至包括日常洗浴也須得防範。
長安疫情解除後,臨安公主又親率懷岐堂醫女和錦衣衛高手數十名,南下赈災,救濟難民。
一路赈災、一路查殺貪官污吏。
一邊救人、一邊殺人。
臨安那年才剛滿十二歲,便已同時收獲“救世公主”和“煞神公主”的民間稱號了。
安隆十五年,武帝廢太子,并破格準許臨安公主監國,上朝參政,行“代太子”之職,舉國嘩然。
安隆十六年,戰事爆發。
西涼國與北蠻族和東夷人秘密結盟,三國聯軍兵分六路攻陷大楚,十二将星之半數隕落正是發生在這年。
金鎖關的弘光将軍陶峰被趁夜偷襲的北蠻子用彎刀砍下了頭顱,至今屍骨未能湊全,後其位由平北将軍魏啓星代之。
函谷關的寧東将軍沈平在與東夷人的水戰中身陷重圍,最後活活溺死,後由定安将軍趙銘代之。安國侯夫人沈戀回家奔喪路上遭遇山匪,不幸殒命。
武關的威海将軍馮世光增援函谷關途中遭遇東夷伏兵,幾乎全軍覆沒,自戕謝罪,後由震海将軍向晖代之。
鎮南關的靖安将軍溫元佳被西涼奸細設計中毒,韶關的禦南将軍東方曉輝、蕭關的熙和将軍東方晨星,于增援鎮南關途中分別被西涼和北蠻設伏偷襲,均戰死。
西南國門防線大開,西涼狼兵大肆進犯!
民間傳言,此乃亡國之兆。
危急之中,安國侯東方擎蒼從長安領旨南下,清掃西涼狼兵的同時,一路重整大楚軍事布防。
在安國侯的安排下,華西将軍姜淮前往駐守蕭關、威南将軍袁珏前往駐守韶關、昭平将軍東方落月從西南前線撤回長安。
而最艱險的鎮南關則由安國侯親率大軍駐守。
征遠軍自此被徹底打散重編,十二名将中僅剩昭平将軍東方落月尚在長安,為母親和大哥二哥操辦喪事。
養心殿內香霧缭繞,武帝與臨安公主對坐于案前,案上平鋪的是大楚全境軍事布防圖。
“臨安,你可知朕為何駁了金鎖關魏啓星求增軍饷的折子?”
“回父皇,兒臣以為,北蠻人已呈頹勢,以平北将軍之才能,金鎖關斷然不會失守——于我大楚而言,一把鋒利的刀,遠不如一把豁口但還能用的刀趁手,畢竟鈍刀才不會傷及自身。”
“周太傅把你教的很好,臨安,你要記住,帝王可以養狗,但絕不可養狼。”
“兒臣謹記。”
“臨安,那你可知朕為何不放昭平将軍南下?”
“回父皇,帝王之道,在于制衡,老侯爺和昭平,必有一人須得留下,作為鐐铐,否則日久必生禍患。”
“制衡之術你已深谙于心,父皇今日還要教你的是‘疑人要用,用人要疑’。”
“謝父皇教誨,臨安明白了。”
臨安公主與昭平将軍的初次交鋒發生于十四歲,是一場關乎軍權與政權的策論,盡管那時她們彼此甚至并未曾謀面。
安隆十七年,戰事平息。
聞人青梧正是在那年第一次見到東方落月的,在忠武侯府的演武堂裏。
那時東方落月是十二名将中最年輕的一位,年僅十五歲的小姑娘,卻能将那五十六斤的獸面冷鋼戟用得出神入化,七尺斬.馬.刀可以一刀劈斷成人腰粗的楠木。
她曾戲言:“這刀好得很,砍完人還能順手送人個楠木棺材,這才叫武德充沛啊!”
類似這樣鮮活的傳言曾無數次、經由不同的傳話人,鑽進聞人青梧的耳中,每每都能引得這位不茍言笑的臨安公主眼角微彎,冷若冰霜的臉上居然能看出一抹笑意。
那天的忠武侯府演武堂,地上細碎的沙塵和落葉被蕭瑟秋風卷起,又被昭平的長戟之風攪弄打旋,一丈二的長兵與她精瘦的身軀竟能配合得無比協調。
一招一式,當真是英姿飒爽、氣勢如虹。
練完一整套功夫的東方落月将兵器仔細擦拭後,再整理到武器架上。她這才在低頭擦汗時,餘光注意到旁邊兀自看了她許久的聞人青梧。
聞人青梧見對方發現了自己,便不再安靜觀賞,而是上前與之搭話。
“不愧是安國侯之女,如此将才,卻被困在這長安城,朱雀大街比不得西南邊陲,跑不下将軍的戰馬神駿,可惜了。”
“公主殿下謬贊,臣這一身武藝早晚是要賣與帝王家的,也不急于這一時——倒是殿下才華橫溢卻為女兒身,同是困獸,‘代太子’與‘閑散将軍’又有何分別?”
“确實沒什麽分別,也無傷大雅——将軍,想和我比試一番麽?”
“雖然同年,但在這忠武侯府,我也是當得起殿下您喚我一聲‘師姐’的。”
“好師姐,領教了!——”
言罷兩人便開始交手,東方落月雖然心有不忿,卻不是莽撞之徒,比武時只用了六七成功力,卻未曾想竟然與聞人青梧戰成平手,這看似文弱的公主殿下,實則深不見底。
安隆十八年,安國侯東方擎蒼因身中西涼國奇毒,病逝于鎮南關,舉國哭喪。
昭平将軍東方落月領旨南下禦敵,重整西南駐軍。
以少勝多、以奇致勝、一戰成名。
又三年,期間大小戰事不斷,昭平未有敗績。
安隆二十一年,武帝因病不理朝政,由臨安公主監國,行“代天子”之權。
安隆二十二年,武帝駕崩,臨終前立遺诏,傳位于臨安公主聞人青梧。
聞人青梧登基後,改年號為“永平”,取永世太平之意。
永平元年,北蠻族繞行金鎖關,翻越燕山山脈奇襲中原,南下直逼長安!
昭平将軍率精兵兩萬徹夜奔襲、千裏勤王!
女帝欲加封昭平将軍,使其承襲其父安國侯之爵位,然而九卿中有三竭力反對。
賀太師以為昭平以女子之身為一方将領,已然足夠,封侯則褒獎太過。
陳太史谏言女子不可承襲侯爵,有違宗法禮制。
俞太保認為此舉禍亂朝綱、影響皇族威儀和天子安危。
三位文卿連同一衆言官将此提議罵得狗血淋頭,此時女帝在朝中根基未穩,不宜大刀闊斧,最終妥協的結果是改“昭平将軍”為“昭平大将軍”,比其他将軍官高一級,以便代老侯爺行使四境統帥之責。
永平二年,大楚朝堂掀起腥風血雨。
賀太師因巨額貪腐入獄問斬,女帝下旨取消“太師”之位,改由內閣代行其事。
陳太史酒後失德,犯大不敬之罪,株連三族,“太史”之位被廢,由皇太後代其職,管理皇族事務。
俞太保禦前失儀,當場杖斃,廢“太保”,設“禦林軍”,直屬于女帝一人。
永平二年末,昭平大将軍赴長安述職,接到線報,西南前線恐有異動,率兵南下。
永平三年初,鎮南關失守,昭平大将軍殉國,長安城告急。
女帝親登城樓,于百萬敵軍中直取将領首級,長安城解圍。
戰事平息後,女帝親為昭平扶棺送葬,封谥號為“烨”。
“烨”者,火盛明亮、光輝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