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第19章

其實剛才他們來摘草莓的時候,幾人還曾聚在一起,猜測天幕會不會觸發任務,比如采摘最多的草莓或采摘最大的草莓。

不過似乎是他們想多了,直到他們走出草莓園,天幕也并沒有發布這樣的任務。

“你們幾個寫完作業了嗎?”徐雪筠十分‘好心’的問道,因為每年周家的兩個孩子來農家樂玩的時候,最後一天都會挑燈夜戰——已經上了大學沒有暑假作業的徐雪筠就會一邊嘲笑他們一邊也幫他們一起補。

“我們都高中畢業了。”幾個孩子七嘴八舌的,“哪來的作業。”

徐雪筠嘆氣:“本來還想再看你們補作業的——你們大學都報的什麽學校。”

嬴政早就對後世的學子如何獲取知識這件事十分好奇。

徐姑娘看起來才二十出頭,但卻已不在課堂中,這兩日也并未見她捧書誦讀,但她家中明明有這麽多藏書,說起話來通俗中卻又帶着幾分唯有讀過許多道理的人才能有的豁達和明智。

而且後世的學派又是如何劃分的呢?還是如同他們一般,為法家,儒家,墨家嗎?

這幾個孩子所說‘高中’倒是給了他一點啓發。

有高必有低。

所以應當是上完了低中後又上了這高中,最後去了徐姑娘所說的大學。

這種劃分方式倒是新穎。

是按年齡來教學的嗎。

在秦朝,讀書是只屬于貴族和世家子弟以及小富之家的事情。

現代常說寒門難再出貴子,但實際上古代是徹底沒有寒門的存在,他們口中的寒門專指門第勢力較低的世家,而不是指貧民階級。

Advertisement

這種情況在紙張出現之後稍有變化,但文房四寶的昂貴以及師資力量的難尋還是讓讀書做官變成小部分人的晉升之道。

所以不僅是夫子難尋,學生也難尋。

一個地方就這麽多能夠讀書的人家,這些人家也不可能年年都生孩子。

所以一位夫子教導的學生從幾歲稚童到十幾歲的少年郎再到二十幾歲的青年,也不是少見的事。

當然,歷朝歷代的夫子所指的都是私塾中的老師,唯有秦朝有所不同。

根源還是在于商鞅的思想,他認為君子六藝為六虱,若是一千個普通民衆之中有一人追求《詩》《書》,就能導致這一千個人不好好種地打仗。

這也和現代的許多困境相似,因明星,主播這些經常出現在人視野範圍內的職業可以迅速的收攏錢財,所以有許多的孩子已經将自己的夢想從一個個的科學家宇航員而變成了當紅藝人。

也是幸存者偏差的道理,若是不當紅,不能夠快速的将自己的才能或美貌變現,就不能活躍在大衆的視野中,便沒有過多的收入,可那些沒有快速變現的明星,主播也不會經常出現在大衆的視野中。

所以就像是書同文,車同軌一般,秦朝也試圖統一思想。

因為他們認為,在當時急于一統天下的形勢下,君子六藝對于農業、軍事、司法等各領域的各項實際業務,沒有任何幫助。

反而很容易造成思想混亂,誘使民衆們不務正業。

他們不允許開設私塾,‘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在各郡縣設立了專門培養法律人才的“學室”。

讓“史”或者“令史”來教導學生。

《內史雜》規定,“非史子也,毋敢學學室”,所以有很多觀點都認為在學室中學習的人,都為國家預備官員。

這也是為了彌補大量讀書人都為六國貴族,并且不願投身秦朝做官的官員空缺。

始皇的眼界和布局在某種情況上來說,的确十分超前,這也是許多人在兩千年後還依舊如此懷念他的原因——若當時他能多活二十年,秦朝必定安穩許多,若扶蘇繼位,有仁政思想的他對內修養生息,整個世界的格局都會和現在大不相同。

所以此時嬴政便又從後世的學校中得到了啓發。

若把知識劃分為低,高,大三類。

那豈不是可以讓學了低類知識的人去做符合低類知識的活計,學了高類知識的人去做高類知識的活計。

不過此時的他又有一個疑問。

徐姑娘都學了大類知識了,怎麽連他之後的皇帝順序都說不出來。

難道這和她口中的‘藝術’有關嗎。

專門教導藝術的大學......那想必一定也有專門教導律法或做官的學校吧。

幾位皇帝都在頭腦風暴,但幾個孩子卻一個比一個驕傲的報出來了自己的成績和學校。

徐雪筠一聽,好家夥,就算不是985,211的,也都是一本。

也是,畢竟從小到大哪裏偏科就哪裏請家教一對一輔導。

早幾年,也不用很早,就在徐雪筠高考報名的時候,她周圍的風氣還多偏向于出國留學,但這幾年随着中國的地位在國際上水漲船高,國內外的認可度也更強。

能夠把孩子留在國內的家長都留在國內了。

當然,很多高校的師資力量相較于五六年前跟上來不少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你怎麽跑那麽遠,去黑龍江念大學了。”她擔心的拍了拍周翎采的肩膀。

她家是浙江的,這溫差一下那麽大,能适應得了嗎?

康熙疑惑:“黑龍江的......大學?”

龍興之地的大學嗎?

他剛才聽着這個姑娘說她考上的好像是......哈爾濱工業大學。

直白又古怪的名字。

而且,此時的黑龍江還是發配犯人的地方,電視劇中常出現的寧古塔就在那。

這個看着嬌嬌弱弱又性格活潑的孩子竟要跑到那地方去念大學嗎?

後世之人的求學之心可真堅定啊。

黑龍江省在漢代以前,被肅慎、穢貊、東胡、扶餘等占據,并未納入中國版圖,所以嬴政和劉徹都是一臉疑惑,李世民則皺着眉頭,好像隐隐猜到了是什麽地方。

因為黑龍江在古代并不叫黑龍江,而叫弱水,蘇轼的《金山妙高臺》中,‘蓬萊不可到,弱水三萬裏。’中的弱水所說的便是黑龍江,指的便是洶湧的河流,只是後來又被引申為愛情的象征,‘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中的弱水便是如此。

黑龍江這個名字便是出現在遼朝,遼朝有許多人都并不清楚它的時間,因為并未出現在朝代歌中,它之後是金,金後為元。

所以幾人中只有朱元璋一聽就明白這黑龍江在哪了。

于是便也顯得十分震驚:“去黑龍江讀書嗎?”

不是,中原沒夫子了嗎?

上個學還給自己搞流放了。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