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割韭菜是個技術活
第19章 割韭菜是個技術活
首先,在造紙的原料上,阿備決定還是改進一下,抄一抄後來的宣紙原料配方,以沙田稻草代替目前常用的麻頭、破布、舊漁網等麻料;而皮料則繼續使用東漢造紙時廣泛使用的楮樹樹皮。
雖然在現代,名頭最響亮的泾縣宣紙選用的是青檀樹樹皮作為原料,甚至有學者認為只有用青檀樹樹皮做的傳統紙才能被稱之為宣紙。但在學術界中,更多的人認為宣紙之所以能成為馳名中外的名紙,根本因素不在于原料的選擇,而在于制造技術的全面成熟。
比如最早的泾縣宣紙是使用純青檀樹皮為原料制作的,後來為了降低成本加入了沙田稻草,卻依然被稱之為宣紙;比如泾縣以外的其他地方使用楮樹皮、桑樹皮甚至竹子皮作為原料,但其制作而成的紙也被稱之為宣紙。
而從蔡倫改進造紙術到現代社會,歷經兩千年,楮樹樹皮始終被用來制造傳統紙——這樣的經歷,足可以證明它作為造紙原料的優良性。
在這件事情上,阿備覺得自己一個小小的穿越者,實在沒必要和兩千年來無數的造紙專業人士唱反調。
阿備将預先被切碎的楮樹樹皮和沙田稻草分別放進不同的高壓鍋中,然後加入大量的燒堿、沒過原料的水,最後就是一頓猛燒。
大概四個小時之後,阿備得到了兩大鍋棕褐色的黏糊糊的粗漿。
這些粗漿的棕褐色主要是因為含有大量的木質素。
蔡侯紙和左伯紙都是通過三次左右的淘洗和堿蒸來去除木質素的,但效果只能說一般。所以蔡侯紙和左伯紙的成紙天然就帶有一種黃色。
現代人去博物館裏看宋代以前的書畫作品,可以看到他們的紙張大多都是黃黃的。排除是加工紙後期故意弄成那種顏色的情況之外,其根本原因就是當時的造紙技術還不夠成熟,還無法造出潔白如雪的紙張來。
到了明清時期,博物館裏書畫作品的紙張就明顯白很多了。那是因為此時宣紙加工技術趨于成熟完善,人們發明了“日光漂白法”——在四次左右的淘洗、堿蒸之外,還對造紙原料進行長時間的戶外攤曬,讓原料經歷風吹雨打、日曬雨淋,用大自然的力量去除了原料中幾乎所有的木質素。代價就是原料加工時間從一個月猛增到了一年以上。
而現代造紙技術中,則直接使用漂白劑來去除木質素,簡單直接且經濟方便。最關鍵的是,用時夠短。快的話,半天就能搞定。
阿備打算将自己的這批紙制作得均勻細膩,更加适用于書法、繪畫。至于潔白程度,則只需要和東漢的精品紙左伯紙差不多就可以了。
不是他做不出來潔白如雪的宣紙,而是沒必要。
首先他現在只是一個無權無勢的白身,猛然拿出雪白宣紙這樣的好東西,就如同稚子懷千金于鬧市,不但不能從中獲利,反而很容易引來各方觊觎、遭遇殺身之禍。
其次,他只要能做出比左伯紙更加均勻細膩的紙張,就已經對東漢目前的造紙技術形成了碾壓,足以達成他的計劃了,實在沒必要制作出雪白宣紙來多此一舉。
而且,阿備對他的造紙大業是有長遠規劃的。他早就想好了,等他建立起穩固的、不會被人輕易奪走的根據地後,他再加足馬力全面點亮造紙産業。
先制作出大量适于書寫、印刷的黃色宣紙,用來傳播知識文化,打擊門閥士族的知識壟斷,推動人才選拔向科舉制度轉變。當然,也要順便賺點小錢錢。
然後再制作出少量的雪白宣紙,專門賣給上層社會的有錢人,狠狠地割一波韭菜。
再然後還可以制作出更加精美、更加少量的加工紙,什麽染色、灑金、描銀、拱花……統統都用上,怎麽華麗怎麽漂亮怎麽來,賣給最最頂級的王侯将相,狠狠狠狠狠狠地再割一波韭菜。
割韭菜看上去是個力氣活,實際上是個技術活,得分層次、分階段、分等級,慢慢地來。
就像現代社會很多時尚集團會一口氣注冊多個品牌,分別定位為普貨、輕奢、高奢、頂奢,然後将所有的目标顧客一網打盡那樣。雖然他們賣的東西可能就是同一條生産線上生産出來的。
這就叫做細分行業市場、區分顧客需求、疊代商業打法、針對性提供個性化産品、以專業産品實現品牌溢價。
于是,阿備沒有加入漂白劑,而是對粗漿反複進行了三次的淘洗和高壓堿煮,最終得到了微黃色的細漿。
阿備将細漿堆放在事先準備好的木板上,堆完後再在最上層鋪上木板、壓上石頭,利用石頭的重力對木板中間的細料堆進行積壓和濾幹。一夜之後,阿備就得到了成堆的半幹粗料。
而從原材料購買再到粗料形成,整個過程僅僅用了三天時間。
高壓鍋科技的生産效率就是恐怖如斯!
阿備将粗料用麻袋裝好,送到臨近的造紙作坊中進行進一步加工。
古代造紙,那就是一個妥妥的勞動密集型産業。僅靠一個人是很難短時間內進行大量制作生産的。因此阿備早就做好了必要時進行外包的決定。
人嘛,就是要了解自己的能力極限,做好份內的事情。能力之外的事情,就是要大膽地借用其他人的力量。
比如華夏大地幅員遼闊,皇帝一個人是根本沒辦法管理好如此龐大的一個國家的,所以必須借助大臣們的力量來進行統治;比如農事繁忙複雜,一個精通經文的士人可能根本就分不清稻子和稗子,所以必須借助善于耕種的農夫的力量來生産糧食養活自己……
當然,如何讓他人願意借用力量給你使用,那有是另外一個龐大又複雜的話題了。
而這個問題在阿備這裏,從來就不是一個問題。只要他能夠付出足夠的五铢錢,自然有無數的造紙小作坊争着搶着要接他的訂單。
阿備對此也看得很開。反正只要他保護好高壓鍋堿煮、漂白劑添加和紙藥添加這三個核心技術,那就能将這套超越時代的造紙術牢牢地捏在手中。至于其他攤曬、舂料、烘紙等邊邊角角的小技術,就是被人偷學了去也無所謂,就當是他為推動漢代造紙技術發展做貢獻了。
阿備将粗料送到造紙作坊後,要求他們對粗料進行舂捶、切割、粉碎、踩踏、淘洗、晾曬。
為了保密起見,阿備将楮樹樹皮和沙田稻草的粗料分別送到兩家不同的造紙作坊中,而完成了使命的高壓鍋更是直接被阿備敲成碎片送到了鐵匠那裏進行回爐重造。
又三天過去後,阿備從造紙作坊取回了制作好的細料,準備開始進行下一步“制漿”工藝了。
現代的宣紙一般分為特種淨皮、淨皮、棉料三大類,其中樹皮材料和稻草材料的添加比例分別為八比二、七比三和六比四。當然,根據不同品種的設計要求和使用者的具體需求,這個比例也是可以靈活變化的,五五、四六的比例都有可能出現。
據說,棉料适合書法創作,特種淨皮則更适合大寫意的山水畫創作。阿備不是國畫專業人士,對此也沒有深入的研究。為了保險起見,決定取個中間值,采用七比三的比例,制作淨皮宣紙。
阿備将楮樹樹皮細料和沙田稻草細料分別進行稱重,按照預先算好的比例進行混合,再加入沒過材料的清水,充分攪拌後就得到了初級紙漿。
緊接着,阿備拿出了最後一項保密級技術——紙藥!
“紙藥”是造紙行業的的行話,簡單地來說就是一種膠質液體,一種混懸劑。加入紙漿中後能夠使紙纖維更好地懸浮在水中,使其分布地更加均勻、更加不易沉底。這樣撈出來的紙張也可以更加均勻細膩。
當然,紙藥的好處還不止于此,但那就是阿備有了穩固根據地後再要點亮的造紙技術了。
紙藥的來源多種多樣,光是從古代流傳到現代的就有三十多種。阿備選了一種缑氏山中就有的材料——木槿樹枝葉,将其簡單地加水煎煮就取得了質量不錯的紙藥。
阿備小心翼翼地往紙漿中加入适量紙藥後,再次将紙漿攪拌均勻,就得到了完成版的紙漿。
随後,阿備趕着驢車,帶着幾大缸的完成版紙漿來到了第三家造紙作坊中,要求他們使用自己的紙漿進行抄紙、晾曬和剪切。
又三天後,阿備終于取得了制作好的四百刀淨皮黃宣紙。
此時,時間來到了九月末,《血鞋記》造就的輿論優勢已經達到了頂峰。而阿備也從提前埋下的暗樁那裏得到了确切消息,中常侍張讓出手阻止了一波蹇碩的行動。
阿備不由地勾起唇角,手指輕柔地摩擦着剛剛做好的淨皮宣紙。
很快,他的第二步計劃就可以開始了。
【作者有話說】
注:本章關于傳統造紙術的信息主要來源于著作《中國傳統工藝全集·造紙與印刷》(張秉倫、方曉陽、樊嘉祿著),以及紀錄片《宣紙傳統制作技藝》。現代造紙技術則來源于網絡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