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下)
臺上的女子皓腕翻飛,銀針穿梭,墨線成織,雖然沒有繁複驚豔的形式,靜谧之中卻也頗有幾分觀看美感。
但這遠遠不夠,時間一久衆人就會沉悶了,洛搖光于是開口說道:“本宮與絮然自幼熟識,一道師承靜靈大師,本宮瞧着倒有幾分想念以前在相國寺的光景了。既然如此,不如本宮撫琴一曲,權當是助個興。”
長公主倒真是個重情義的,如此高貴身份竟會為了兒時玩伴纡尊伴奏,衆人感慨之餘也被吊起了胃口,傳言長公主琴藝頗佳,但是因為行事低調,沒幾人聽過,今日竟能飽一飽耳福,甚是期待。
洛搖光命人取來了琴,往臺側一坐,撚指一撥,熟悉的感覺洶湧而來,琴音自然而然地從指尖瀉出,她這個只會碼字的現代俗人終于可以裝一回逼了,想想就很激動啊。
琴音淙淙,清而不浮,亮而不躁,竟是古曲《定風波》,此曲歷經朝代久遠,樂章在流傳中已經殘破,前朝哀帝費盡許多心思才修複了七七八八,卻因指法繁複然意境又需豁達使得許多琴師望而卻步。
如今長公主不過十七八歲的年紀,竟能對此曲信手拈來?
衆人只聽得琴聲悠揚,松沉而曠遠,間或夾雜着流水竹林之聲,一時仿佛入了境,竟似乎真身穿蓑衣,手持芒杖,穿過竹林緩緩而來,淡看風雨,只嘆一聲風波定。
技藝娴熟,琴聲流暢準确已實屬不易,然而更難得的是如此韶華年紀琴音之中便能有這番的豁達曠然,甚至還帶了幾分禪意。
衆人一時聽入了迷,竟忘卻了時間的流逝,忘記了臺上還有一個人在繡着字。
晏清毓看着臺上撫琴的女子,突然想起了很多年前相國寺的禪房裏那個為了練琴十根手指盡數磨破卻不哭不鬧依然不停歇的倔強小丫頭。那時世人皆道公主性子極好,他卻總覺得她的性子最為剛烈,只是過于仁善,才顯得有些文弱。他總擔心她會因為極善又極剛的性子誤了此生,可不知為何,如今見了幾次後他竟放心了不少。
當琴聲停下,安絮然将完成的繡屏往臺前推了一推時,衆人才發覺半個時辰竟然就這樣過去了。
而半個時辰之間安絮然也當真完成了刺繡,衆人只見素絹上用墨線繡着:
一朝金榜,兩淚漣漣。只道三元喜,哪聞四時寂,五經難誦六藝繁。七步詩,八方亂,丹心朝奏九重天。十年寒窗無人問,百轉柔腸空許月。我自千金散盡換美酒,萬古江山君莫愁。
內容倒是中規中矩的祝賀新科進士的詩,巧妙的卻是長短句錯落,由一至萬,數字相連。不過但凡才學好些的世家子女,下一下功夫倒也都能做出來。
然而還不等衆人禮貌性地誇一誇,安絮然卻轉動了屏風,将屏風的背面呈現在衆人面前,衆人這廂一看,才發自真心地鼓掌稱贊。
屏風背後同樣用墨線工整得繡着一首數字詩:
Advertisement
萬戶搗衣,千裏婵娟。憑欄百般想,倚窗十年妝,九華帳醒八月涼。七夕盼,六橋夜,羅衾難耐五更寒。四弦不似琵琶聲,三夜頻夢見君意。争教兩處銷魂不羨仙,一生一世一雙人。
短短半個時辰內,安絮然不僅僅是左右開弓,繡得還是一副雙面繡,雙面繡的難度衆所周知,足見其刺繡功夫了得,怕是整個盛安無人能出其右。
更別說此番的細膩心思,若第一首數字詩只是一首中規中矩的士子詩,那麽第二首詩則是一首柔情悱恻的閨中詩,兩廂連在一起一則才子報國空負佳人,佳人卻癡心不改的相思愁情躍然浮現,生動無比,感慨入懷。
真是極巧的心思,極厲害的手藝,又都是實打實的東西,旁人也眼紅不得。衆人也就淡去了先前的嘲笑心思,真情實意地為安絮然叫好。
安絮然心中得意,果然不出她所料。面上卻仍只是淡淡地笑着,還帶了分羞赧:“絮然獻醜了,惟願能博得諸位一笑,不掃了大家興致才好。”
洛衍書也端起了幾分興致打量着繡屏,小橙子卻突然“咦”了一聲,衆人往上座看去,發現長公主的臉色似乎有些微妙,而周遭的宮人也在竊竊私語着什麽。
洛衍書皺了皺眉,沉聲問道:“莫非有何不妥?”
作者有話要說: 兩首數字詩,形式是模仿卓文君,內容是作者憑借初高中的語文課知識胡謅的,你們就假裝這兩首詩寫得很厲害,昧着良心相信這就是一代才女所做好不好?!(手動捂臉,實在覺得套用古人的詩詞太尴尬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