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第37章

文老太爺這活招牌還是比大家預想中管用的多。

當天确實沒有多賺到王氏所說的五十文, 只多賺了三十文。

但是後頭生意越來越好,畢竟皮蛋的味道一開始會覺得難以接受,吃習慣後愛上的人就多了, 不然這粥也不會從古至今, 傳到現代還那麽受歡迎。這東西眼下只顧茵一家,別無分號, 別處根本吃不到!

最後嘛,就是人的從衆心理了, 就像後世很多網紅點特地會雇人去排隊一樣, 一旦激起群衆的從衆心理, 自然是客似雲來。

後來也不知道從誰開始, 這皮蛋瘦肉粥被人改了個名字,叫“文老太爺粥”。

這個花名被叫響之後, 每天買粥的人更是絡繹不絕,不只是碼頭上的苦力和商客,更有鎮子上其他百姓, 甚至隔壁鎮子上的商賈富戶聽人說起,讓下人帶着食盒來排隊的。

顧茵的粥賣得越來越快, 經常就是天不亮就有人來排隊了, 賣上一個時辰不到就賣空。然後這粥也就做的越來越多, 但最多也只能賣到晌午, 依舊是供不應求。

一開始是一天多賺三十文, 後來是四十文, 五十文……

到了二月底, 顧茵一盤賬,這一個月竟賺了七兩多,比從前兩個月掙得還多。

一家子都十分高興, 最高興的當然還是顧茵,身邊的人都說開店、盤鋪子的,其實說到這個誰能比她更迫切?不過是真的暫時力所不及罷了。

再賣一個月,鋪子可算是有着落了。

老太爺這個月在碼頭上釣魚釣上了瘾,天亮的時候去顧茵給他留的“貴賓位”吃一頓朝食,然後就搬個小馬紮坐到邊上開始釣魚。

每天他都能釣上一桶,剛開始還帶回去讓徐廚子幫着收拾。

但是徐廚子手藝實在一般,那魚也不是上好的魚,做出來多少有點腥味。

一直吃到文家人看到魚就直皺眉,文老太爺自己也吃不下了,就每天只釣,釣上來後有人要就白送,沒人要的話他就全倒回河裏。

Advertisement

他每天釣上一上午,晌午回去的時候就會和王氏打聽一嘴這天賺了多少錢,王氏這段時間每天都能和老太爺說上話,已經不再怵他,也不瞞着他,每天都耳語告訴他。

所以老太爺心裏對顧茵的進項也是門兒清。

這天顧茵剛盤完賬,便有人過來敲門。

王氏打開門一看,是文老太爺領着文沛豐過來了。

“您來怎麽特地過來了?”王氏笑着把兩人迎進門。

顧茵聽到聲音也出了堂屋,就聽老太爺嘟囔道:“這巷子是真難找,也得虧沛豐來過,不然我還真找不着。”

見到顧茵出來,文老太爺一臉神秘地沖她招招手,“快随我來,我帶你們去看個好東西。”

顧茵和王氏就随着老太爺出了家門。

文老太爺讓人趕了兩輛馬車來,他和文沛豐坐一輛,顧茵和王氏坐另一輛。

兩輛馬車一前一後,行駛了大約兩刻鐘,到了一處寬闊的街口。

馬車停下,一行人先後下車。

“你看這裏咋樣?”文老太爺指着街口的空鋪子問顧茵。

這真的是一處市口極好的鋪子,在兩條大街的交彙處,呈現L形,而且兩條街的人流量都不小。

說是一間,其實抵得上等閑小鋪子兩間那麽大。

說着話,老太爺便領着她們進去看。

鋪子裏光線明亮,布局合理,更難得的是桌椅板凳和櫃臺等大件都齊全。

而讓人驚喜的後廚,這後廚竟不比文家的大廚房小,案臺、水槽、櫥櫃也是一應俱全。

再後頭則是後院,有一個單獨的小院子,天井裏放着幾口大水缸,還有劈柴砍柴的地方。

另還有幾間卧房,可以做日常起居使用。

王氏和顧茵一路看過去,兩人都是越看越喜歡。

文老太爺一直在觀察着顧茵的反應,帶着她前後裏外都看了個遍後,問她說:“你看咋樣?這就是我之前和你說的鋪子,說是市口極好的旺鋪,沒騙你吧?”

顧茵忙不疊點頭,這鋪子簡直是她現階段能想到的最好的,堪稱“夢中情鋪”了。

這個月小攤子上生意火爆,她下午晌沒事的時候已經在碼頭附近轉過,那裏的鋪子不論位置、大小、市口都不能和眼前的這處鋪子相比。而且最主要的是,碼頭一帶魚龍混雜,若是開設在那裏,接待的客人還是三教九流,并不很富裕,做吃食賣給他們,賺的還是辛苦錢。

“确實是個極好的鋪子!”顧茵愛惜地看過店內每一寸地方。

文老太爺對着文沛豐挑挑眉,文沛豐立刻掏出一份契書。

契書遞到顧茵面前,上面寫這這鋪子租金一年二十兩,不用給押金不算,還可以按季度交付。

一個季的租金,恰好就是顧茵現在完全負擔得起的銀錢。

文老太爺連筆墨和印泥都讓人帶上了,催着顧茵畫押簽字。

顧茵卻道:“我不能簽。”

“你不是說很滿意嗎?難道是覺得租金太貴了?我再……”

顧茵連忙搖頭說:“不是太貴了,是太便宜了。我是初來此處,但也不是任事不懂的孩子。這附近的租子絕對不是您說的這個數。”

正說着話,王氏從外頭過來了。

剛才老太爺只顧着觀察顧茵,都沒察覺什麽時候王氏出去了。

她進來後就道:“大丫,我去附近問過了,這街上最小的鋪子租子都不止二十兩。街尾有一家和這間差不多大的,市口不如這間的,一年要四十兩呢!而且都說沒聽說什麽租子能按季付的,最少要給一年的租子。若是搶手些的,直接是三年起租。”

顧茵聽完,對着文老太爺解釋道:“您看嘛,要是真像您說的這間鋪子一年只租二十五兩,您看在咱們的交情上,便宜兩成,我也就占您這個便宜了。可是這鋪子怎麽也得租五十兩一年,您直接把租子對半砍了不算,還是讓我按季度付……這便不太合适了。”

“你管旁人多少租金呢!這鋪子我家的,租金多少還不是我說了算?”

顧茵還是不應,文老太爺氣呼呼地背着手走了。

她連忙跟上,溫聲勸道:“您別生氣,我不是故意要拂您的好意,實在是不能這麽占您便宜。咱們按市價八成來呗,我再攢攢馬上就夠了。您明天早上想吃什麽?”

老太爺沒想到她說着租子的事情突然轉到吃食上頭,腳下一頓,下意識地就道:“吃魚羹吧,徐廚子做的忒腥。”

顧茵笑着“哎”一聲,“那我明天一早給您做,保管不帶半點兒腥味。”

文老太爺又哼一聲,爬上了馬車,臨走前還不忘吩咐文沛豐把顧茵和王氏送回缁衣巷。

王氏戀戀不舍地又看了一眼那鋪子,和顧茵一起上了馬車。

文沛豐和車夫坐在一處,馬車再次驅動。

回到缁衣巷,文沛豐猶豫再三還是把顧茵喊住。

“小娘子,我多嘴說一句,老太爺是真的喜歡你,前兒個他還對大老爺說,說他現在還年輕,該和大夫人努努力,再生個如小娘子一般的孫女出來,說的大老爺臉都紅了。”

想到文大老爺臊得滿臉通紅,直拿袖子擋臉的模樣,文沛豐眼中也泛起一點笑意,“雖我沒和老太爺一起去碼頭,但人和人之間的相處,總是以真心換真心,想小娘子對老太爺也是很有心的。那鋪子,是老太爺對小娘子的一點心意。至于那幾十兩租子對老太爺來說,真的不算什麽。”

顧茵笑道:“少掌櫃說得對,幾十兩對老太爺來說确實不算什麽,可對我來說,那真的是很大一筆銀錢了。而且你也說,人和人的相處,是以真心換真心,就是因為我和老太爺有情分,處得好,所以才更不能占他便宜。這樣攙着功利的相交成什麽了?老太爺肯定也不會喜歡這樣的‘孫女’。”

文沛豐對上她星子般發亮的眼眸,微微垂眼避開,而後才道:“小娘子倒是比我通透。不過那鋪子我看你和武夫人都十分喜歡,若是錯過了……”

“确實喜歡。”顧茵灑脫地笑了笑,“但若是錯過,便是沒有緣分了。”

文沛豐能主動說這些,顯然是把她當成朋友了,顧茵也承了他這份好意,揮手道:“你快回去吧,一會兒天就黑了,晚上可能要下雨。回去記得幫我勸勸老太爺,千萬別生我的氣,我明兒一早做好魚羹等他!”

文沛豐抿唇笑了笑,應了一聲好。

…………

顧茵回到家裏,武安已經下學回來了,王氏拿出了顧茵寫的賬冊和錢箱,還有她自己的私房錢,都擺在一處,正讓武安重新幫着算家裏一共有多少現銀。

武安跟着文大老爺學了一個月,不止學了開蒙的書,也學了一些算術。

小家夥一通算,算出家裏現在一共能拿得出十兩左右。

王氏垂頭喪氣地長嘆一聲,“按五十兩的市價算,老太爺給咱們便宜兩成,那就是四十兩。一個季度就是十兩,夠是勉強夠。唉,可是新店添置東西,怎麽也得再準備個七八兩。”

“沒事兒啊,娘。”顧茵柔聲寬慰道,“咱們現在生意紅火,七八兩也就是一個月的事。”

王氏憂心忡忡地看着她,“你從前只忙活一早上,如今因為客人多,每天都提前一個時辰起來熬粥,又推遲一個時辰收攤。再忙一個月你頂得住嗎?”

顧茵歪頭笑道:“娘忘記我是財迷了,有銀錢賺我怎麽會覺得辛苦?您可別小看了我的財迷勁兒!”

王氏被她哄得面上一松,又起身把她往外推,“快洗漱完歇着去,沒幾個時辰睡了。”

第二天婆媳倆照常起身,天剛亮的時候葛大嬸來取包子,看到顧茵眼睛下面的青影不散,她也心疼道:“你家現在這粥賣的好,不若只熬粥算了。包子就先放一放。”

“沒事,這是咱們兩家說好的,都簽了契書的,現在包子包的少,其實也沒費什麽工夫。”顧茵笑着把合數的包子交到葛大嬸手上,“嬸子要真心疼我,回頭給我拿您攤子上的油糕我吃。要炸的油汪汪的那種!”

和顧茵合作就是爽快,丁是丁卯是卯,并沒有因為她家生意紅火而翻臉不認人,也沒有因為兩家交情好打感情牌,葛大嬸越看她越喜歡,小聲道:“看你最近瘦的,光炸油糕怎麽夠,我今天割點肉,明天讓我們家老葛炸肉丸子給你吃。”

顧茵笑着應一聲。

東西準備妥當之後,王氏和葛大嬸自去碼頭上開攤。顧茵則在家留了一留,給老太爺做魚羹。

魚這東西冷了就容易發腥,所以得算着時辰開始做。

今天攤子上照常是人滿為患,還沒出攤就已經排起了隊伍。

王氏把攤子一支棱開,一碗碗熱騰騰、濃香撲鼻的皮蛋瘦肉粥就開始對外出售了。

但剛賣沒多久,就出了岔子。

一個十分面生、尖嘴猴腮的幹瘦漢子剛喝了一口粥,就一口噴出來,“呸!真難吃!”

他這腌臜的吃相已經讓旁邊排隊的人都不覺退開了,後頭等他把粥碗一摔,旁邊的人就退得更遠了。

王氏虎着臉從攤檔後頭出來,“難吃是吧,來,我退你兩文錢。但是你剛砸了我家的碗,承慧三文錢。你再給我一文錢,謝謝。”

她神情雖然兇,但這态度完全稱得上是大方得體、有禮貌了。

因為自打生意一天比一天火爆以後,顧茵就給王氏打過預防針,說自家從前只做碼頭上的生意,還惹來了葛大龍那樣的潑皮來尋釁。現在更有其他地方的人慕名而來,早晚還會發生這種事。

若是從前,鬧起來就鬧起來,自有關捕頭或者李捕頭來主持公道。

現在則不同,一停下來那就少做小半天的生意。

王氏一聽會少賺銀錢當時就重視起來了,保證自己遇到這種事一定會冷靜。

所以她此時并不發作,只冷靜地說退還他的銀錢。

對方像是沒料到她這惡名在外的惡婆婆會這般好說話,微微愣了一下後,才道:“你家的粥這麽難吃,怎麽還要我的銀錢?”

王氏橫他一眼,依舊很平靜地道:“都說買粥的兩文錢還你,讓你付的是摔爛的海碗的錢。算了算了,我兒媳婦說做買賣講究和氣生財,一文錢就不和你計較了。你既覺得不好吃,也把碗摔了,就速速離去吧。別妨礙後頭其他排隊的人。”

他這麽一說,後頭還排着隊的人也跟着發聲,說:“就是啊,你都買完了還占着位置幹什麽?不好吃就吃別家去呗,我們還等着買呢!”

“就是人家這是‘文老太爺粥’,又不是光我們覺得好吃……你這舌頭還能比文老太爺厲害?”

那人聽人說文老太爺,眼珠子一轉又生一計,啐道:“還‘文老太爺粥’,這粥湯都賣了一個月了,文老太爺要真那麽喜歡,咋這一個月都沒聽說過文家的人來?別是扯虎皮做大旗吧!”

王氏煩躁地蹙起眉,但也不能說天天在自家攤子旁邊釣魚的小老頭是文老太爺。

那漢子看她不吱聲,越發大聲道:“大家說嘛,是不是既沒見過老太爺來過,也沒見過文家人來過!這家黑心的,就是覺得老太爺性子寬厚,與世無争,所以故意扯人家當招牌呢!說不定人老太爺知道後氣的不行,就是懶得同這種黑心商人計較呢!”

正說着話,文老太爺來了。

他今天沒帶小厮,帶了聽說顧茵今天要做魚羹,想來跟着學學的徐廚子。

徐廚子一手拿着魚竿,一手拿着釣桶和小板凳。

看到小攤子裏三層外三層的圍滿了人,他贊嘆道:“師父的手藝真是沒話說,就算在碼頭上擺攤都能擺出這種陣仗。也不知道他們忙不忙的過來。”

老太爺一聽他這意思就明白了,斜他一眼,從他手裏接了東西往自己的老位子上一放,就自顧自地開始釣魚了。

“那您先釣着,我過去看看。”

徐廚子嘿嘿一笑,撥開人群擠過去。

正好就遇上了那精瘦漢子為難王氏。

“誰說沒有文家的人,我就是文家的人!”

徐廚子肉山似的身子往王氏邊上一站,氣勢上頓時就把對方壓倒了。

那漢子退後半步,說:“你說是就是啊?你咋證明?”

徐廚子氣笑了,說:“咋的我還得找衙門寫個文書,證明我就是我呗?”

那漢子退後半步,眼珠子亂轉一時想不到怎麽說,徐廚子提着他的後領,提雞崽子似的把人提出人群,“來來,我帶你到外頭問問,看有沒有人認識我徐廚子。實在不成,我帶你去文家門口問問門房和家丁。”

對方一聽他這話立刻扭着身子躲開了。

徐廚子也沒想同他掰扯,見他跑了便又回攤子上幫着王氏的忙。

過了一刻多鐘,顧茵做好魚羹過來了。

新鮮草魚開邊後拆出主骨和腩骨,魚肉用鹽腌上一會兒後下油鍋,煎至兩面金黃出鍋,之後拆出魚肉,拌上生粉。

魚骨則下鍋煎出香味後加水,大火炖上兩刻鐘,炖好後撈出魚骨,放入之前拆好的魚肉,再放青瓜絲、粉絲、春筍絲、鮮菇絲、木耳絲,接着放油、調味。

最後一步則是勾芡——在打一個雞蛋,在雞蛋裏放生粉,倒入鍋中即可。

出鍋的時候再撒上一把蔥花,一道色香味俱全的鮮魚羹便做好了。

裝着鮮魚羹的小砂鍋送到老太爺面前,魚湯色澤白如牛乳,入口鮮嫩爽滑,回味無窮,果然是半點兒腥味都沒有。

徐廚子幫着王氏賣粥,注意到顧茵過來就立刻跟了過來。

老太爺看他把眼珠子都恨不能貼到砂鍋裏來,最後特地剩了一些。

徐廚子得了他的許可,嘗過一口,砸吧着嘴道:“師父做的魚羹果然不腥!哎,您教教我呗?”

兩人已經一個月沒碰頭了,難得他能跟着老太爺過來,顧茵自然不吝啬,當下就把步驟和要點都告訴了他。

徐廚子聽得連連點頭,逐字逐句都記在了心裏,後頭又幫着她回攤子上賣粥。

一通忙到早市過半,顧茵小聲問徐廚子說:“你出來都小半天了,不會誤了的你事吧?”

徐廚子道:“不會,我跟着老太爺出來的。而且今天二老爺陪着二太太回娘家,二少爺、三少爺也都跟着一道去了。大老爺他們都是好性兒的,知道我是跟着老太爺出來的,也不會說啥。”

顧茵于是也不再問。

不過這天也得虧有徐廚子在,因為在那個幹瘦漢子之後,又來了好幾個尋釁的客人。

然而論文,他們說不過顧茵,論武,他們掰扯不過徐廚子和王氏。而且不管他們怎麽作妖,顧茵他們都會分出一人去應對,并不影響其餘兩人接着做生意。

尤其徐廚子亮明了自己文家大廚的身份,對着顧茵恭敬地一口一個“師父”的,越發有說服力,也就再沒人敢說顧茵是扯虎皮做大旗,虛假宣傳。

忙到下午晌,老太爺收了魚杆和徐廚子回文家,顧茵則和王氏照常收攤。

而在他們都離開碼頭後,那幾個尋釁發難的人從各個角落裏蹿了出來,都聚攏到一處。為首的正是那個尖嘴猴腮的精瘦漢子。

幾人嘀嘀咕咕了一陣,漢子給他們都分了錢,便就此散開。

那漢子恨恨地看了一眼顧茵攤子的位置,離開碼頭沿着小路七拐八繞,最後走進了王家老宅的後門。

老宅的後門裏等着一個中年婦人,給那漢子開了門後便問他今天境況如何。

那漢子道:“事情不如您說的那麽簡單,那惡婆婆并不吃激将法,還有文家那大胖廚子幫腔,兄弟幾個忙活一天也沒能攪黃他們的生意。”

婦人蹙眉道:“別是你們怕了關捕頭,所以特地放水吧?”

“媽媽說的這是哪裏話,兄弟幾個既然收了銀錢,那肯定是辦好差事。關捕頭雖厲害,至多抓我們進去蹲幾天大牢,難道我們還會怕那些?是真的那對婆媳難搞,油鹽不進。但兄弟幾個都是做了事兒的,您看這辛苦錢……”

婦人聽他沒把差事辦成,本是不想給銀錢的,但這件事并不能宣揚出去,便只好還是按着之前說好的數目交付了銀錢。

等到把那無賴打發走,婦人關上後門,腳步匆匆地就往主屋去了。

王家老宅的主屋裏,王大富和趙氏,王大貴和鄒氏都在等着聽消息。

聽到那媽媽來報,說事情并未如他們預想的那樣發展,幾人臉上都流露出失望的神色。

大房的趙氏最沉不住氣,當家就開始罵罵咧咧的。

她從王氏到顧茵再到武安都罵了一遍,說王氏越老越奸猾,又說顧茵看着年紀小,卻是個滿肚子壞心思的,活該她這個年紀就守寡,最後說小武安一副短命相,跟他爹和哥哥一樣活不長。

趙氏越罵越難聽,王大富都聽不下去了,拍着桌子罵她:“你這是恨不得把我們王家祖上都捎帶上一起罵是不是?再說你現在罵人能頂什麽用?”

趙氏都當祖母的人了,被他罵了也不吭聲敢還嘴,只放低了聲音道:“我不是急的嘛!王寶芸回來就算了,去那三教九流群集的碼頭讨生活,和咱們也不相幹。可怎麽就和文家扯上關系了?咱家好不容易打通了文二老爺的路子,要把孩子送到文家上學的,若是讓她橫插一杠子……”

王大富聽到這話也是一嘆。

而自始至終沒吱聲的王大貴和鄒氏夫婦對了一眼,鄒氏就開口道:“大哥大嫂聽我一句,眼下不是想孩子們進學這事的時候。而是該擔心王寶芸會不會發現當年的事。畢竟她都搭上文家了,難保不會有別的路子……”

這話一出,幾人的面色俱是一凜!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