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市場

第034章 市場

其實林思危琢磨這個事也有幾天了。

老天讓她穿越到這個年代, 絕對不是來過平庸的一生。她有先知先覺的優勢,但也不指望一路高歌猛進。時代不同,規則不同, 用後世的規則來這個世界拼殺, 很容易折戟沙場。

現在成為晉陵人也有了一段時間,她繼承了原身關于農村生活的記憶, 又從報紙和同學們的閑聊中努力地了解着城市。

應該說,現在的林思危對當下的環境已經有了相當的了解,形成了自己的判斷。

糧校的實踐中心, 是她發現的第一個可供發展的機會。

林思危道:“吳老師,我是從農村來的。農村這兩年恢複了趕集,你知道嗎?”

吳山海也有親戚在農村, 親戚們過年來城裏走動, 也提起過農村的集市。在那些特殊的歲月裏, 私人買賣被嚴格禁止, 但這兩年政策松動, 趕集這個自古以來的風俗又卷土重來, 甚至在某些地方還搞得紅紅火火。

“我聽說過, 家裏養的雞鴨,下的雞蛋鴨蛋,河裏摸的菱角, 自己做的棉鞋, 好像東西還挺齊全。是不是每個月都有。”

林思危道:“我們那邊鎮上一個月都有兩次了。我去過幾次,現在不止賣自家産的,也有人偷偷從別處搞些物資去賣, 剪刀,錘子, 老虎鉗,門鎖插銷……我都見過。”

吳山海頓時領會:“你的意思是……”

可随即他又笑着搖頭:“這怕是不成,一來農村的集市太遠了,二來賣出的錢也沒法入賬,咱們沒有獨立賬戶。”

又回到了校辦工廠的身份問題上。

林思危卻有辦法:“政策嘛總是慢慢松動的,校辦工廠早晚可以重啓,而且也一直沒有消失啊,我知道外地還是有幾家校辦工廠的。要是以後校辦工廠又能搞了,咱們這個實踐中心別說做點錘子螺母,就是造飲料造酒造醬油,也完全可以啊。”

吳山海被她說得心動了。

他以前就是糧食機械廠的工程師,雖說機械和食品行業有差距,但他天生就是愛鑽研的認真性子,這些年在糧校帶學生,對于食品行業的實踐也研究頗深,學了一肚子的料,卻沒地方發揮,怎麽能不遺憾呢?

Advertisement

“林同學,你說的那幾家外地的校辦工廠,是人家底子厚,産品好,當地做了典型,就沒舍得關停。但誰敢說很快就會放開啊。”

林思危故作神秘,望望四處無人,小聲道:“我爸家對門住着老幹部,我聽他們閑聊說過,現在提議的聲音很多,上頭已經開始重視讨論了。”

關于林思危的身世,全校老師都流傳過好幾輪了。她成績越好,老師們就傳得越歡,吳山海當然也聽說過。所以林思危這個話,還是很有些可信度的。

吳山海點頭道:“那咱們就靜候佳音。”

“不能。”林思危道。

“怎麽不能?”吳山海奇怪。

明明林思危也就是個剛來不久的學生,但不知道為什麽,吳山海并不覺得她在異想天開。或許是林思危的學習态度本來就嚴謹,或許是林思危小小的人,談吐卻不凡。

總之,她的話讓人天生就重視。

“等政策下來,大家一哄而上,咱們就難出頭了。要走在別人前頭,等人家反應過來,咱們已經把市場占住了,這才能必勝。”

“市場?”吳山海喃喃地。

這年頭沒有什麽市場的概念,所有産品的生産和銷售都是計劃調配,哪裏懂得搶市場的重要性。

但吳山海有文化,雖然他沒有經歷過,但他能懂。

林思危不跟聰明人繞圈子,直接道:“如果吳老師信得過我,我先寄一百個錘頭給我姨夫,他在鄉下幹木匠,讓他負責裝錘柄,然後拿去集市上賣。賣出去多少,就把錘頭錢彙過來……”

吳山海打斷她:“可咱們沒有賬戶,開不了□□的。”

林思危笑道:“鄉下集市要什麽□□。只要咱們的錘子質量好,價格便宜,人家就認。”

吳山海徹底心動:“你的意思是……等政策下來,咱們能辦校辦工廠,再把這些錢入賬?”

“對!”林思危很高興,吳山海不僅聽懂了她的話,而且連後續工作都一下子想到位了,果然是個人才。

再次感慨,他在這實踐中心真是浪費了。

對于吳山海來說,嘗試一下并沒有什麽難度。這些錘子要麽放倉庫裏生鏽,要麽當廢品賣掉,給林思危一百個又何妨?

況且林思危還是本校學生,她又跑不掉。

不過考慮到風險,他還是要跟領導彙報一下。

分管實踐中心的領導正是謝寶生。為了實踐中心的資金,謝寶生也正發愁。糧食技工學校是隸屬于省輕工廳,日常動轉經費主要有兩大來源:輕工廳撥款,和學生分配時各單位出的培訓費。

但這兩年大量知青返城,很多單位根本不缺人力。知青都安排不了呢,還得安排學生,單位就多少有些怨言。

雖然面上總說糧校的學生供不應求,但領導層面最清楚,現在的局面靠的是廳裏的面子。

今年這屆學生的培訓費就比往年下降了,這局面能撐多久真不好說。就拿馬上要來的中秋節,往年都會給老師給發五斤油兩只雞,今年到現在都沒落實這筆經費,別說雞了,怕連雞毛都發不出來。

就這樣的情況,哪裏還有多餘的錢來升級實踐中心的設備啊。

一聽吳山海的想法,謝寶生倒也覺得可行。但有個前提,不能鬧出不好的影響。

吳山海沒有跟謝寶生說林思危的事,倒不是他想居功,而是不想把林思危扯進來。到時候萬一有點什麽不好的影響,怕林思危一個女學生,會扛不住。

得了領導的首肯,吳山海就開始着手準備。

他特別關照林思危,讓她姨夫去集市賣,萬萬不能打着糧校的旗號,一定要讓糧校隐身。

林思危給小姨蘇紅霞寫了一封信。先是彙報了自己到晉陵尋親的近況,說自己已經安頓好了,戶口也落到了奶奶家,現在已經在糧食技校讀書了。然後又說,朋友那兒有一批報廢的錘頭,問姨夫有沒有興趣裝上錘柄去集市上賣,保證錘頭的質量是很好的,價格是很便宜的,姨夫能賺一筆木匠錢。

蘇紅霞很快就寫了回信。

當然蘇紅霞文化也有限,回信是表妹賈芳代筆,說很為林思危高興,讓她好好讀書。錘頭的事,姨夫覺得是個不錯的主意,他願意接這活兒。

林思危看着信,感覺自己在規劃未來時,終于也能帶上小姨一家,心裏有一種熱流在湧動。

所有善良的人都應該有回報。嗯,就是這樣的。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