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文創園
傅導的電視劇播出後,鄭軒對于文創産品的設計又有了新的想法,她覺得完全可以向《人魚戀歌》的版權方申請版權,聯名制作幾款周邊,這是互惠互利的合作。
而且接下來還有很多綜藝節目尋求跟行舟島合作,行舟島也可以把這個條件加入合作要求裏。
除此之外,她對文創園的定位也有建言:“老板既然起名‘文創園’,那必然是想要發展出一條成熟的産業鏈、發展園區經濟的,所以那家工廠,我們可以先加以裝修設計,再把周邊的空地一并租下來,打造成一個既可對內生産,又可對外開放游覽的産業基地……”
更具體地說就是,她打算讓文創設計項目搬到文創園去,她們在那邊設計,旁邊則是加工生産的工廠,一部分非機器加工的廠區則可以放游客進來觀看行舟島文創産品的生産加工過程,甚至還能讓游客體驗親手制作模型的樂趣。
“文創園不能脫離行舟島的文化框架,它既生産行舟島的文創産品,也會負責推廣行舟島的海島文化。以上,是我的想法。”
會議上,鄭軒的發言讓與會的管理層都陷入了沉思,都在思索能否行得通。
齊副總從投入和産出的角度考慮,說:“這樣一來,我們要投入的資金就更多了。而且,全國範圍內運營已成規模的只有一線城市的一些産業園,油市還未有這種先例,不确定會不會水土不服。”
“萬事開頭難嘛!”鄭軒的上司蔣經理笑呵呵地撐下屬。
鄭軒有些緊張地看向李瑤林。
此時坐在首座的不是她的好姐妹,而是她的老板,她也不能抱着對方是她的好姐妹會無條件支持她的想法,必須要從一個員工的角度,拿出能打動老板的方案來說服老板。
李瑤林思忖片刻,說:“跟影視IP合作出聯名周邊這事可以先去接洽版權方,至于文創園的事,我們先看過方案,研究過再決定。”
會後,林绮桐跟李瑤林說:“我覺得軒哥的主意不錯呀,為什麽不能答應呢?”
李瑤林笑了笑,鄭軒說:“三娘也沒說不答應呀!不過這件事确實不能倉促下決定,先讓工廠開工,确保文創産品的供應穩定,餘下的可以慢慢商讨。”
李瑤林覺得鄭軒成長十分迅速,問她:“你還有什麽想法呢?”
現在是私底下,鄭軒便直言不諱:“我覺得我們的發展不能局限于一座海島,我們要以海島為中心,打造出一條以海島旅游為主的旅游文化産業鏈。”
鄭軒問林绮桐:“七七覺得一個景區最重要的是什麽?”
林绮桐不假思索地說:“知名度,還有由知名度等轉化的經濟效益!”
鄭軒搖搖頭:“我們以前上思政課也有學,不管是以濱海景色為主的濱海旅游景區還是以古建築為主的歷史旅游景區,其核心其實是文化。要想被人記住,就要做到核心文化能被大衆認可和熟知。”
李瑤林點頭。
鄭軒說:“其實三娘對此早就有定位了。”
李瑤林一愣,迷茫地看着鄭軒。
她有啥定位?她一開始的目的就只是為了搞些項目,提升行舟島的品牌價值,然後再把海島轉手賣出去……咳,不是,只是受到海神的威脅,不想讓自己變得更加倒黴,才開始開發行舟島的。
話說回來,她怎麽就走到了這一步呢?
她賺了錢都沒有好好地享受過,還一頭紮進了沒有工資還全年無休的深淵裏……
鄭軒的話打斷了她的思緒:“行舟島的文化核心是什麽?是以人為本,以游客的體驗為主。
“正因為注重游客的游玩體驗,所以在登島人數上堅守4000人的底線;
“因為注重游玩體驗,所以設置了黑名單制度,并嚴格執行,誰來說情都沒有用;
“還有,‘愛的聖島’之名,不正是因為核心文化被認可而獲得的稱號嗎?”
林绮桐為這番發言強烈地鼓掌。
李瑤林:“……”
軒哥繼齊副總之後,也開始迪化了啊!
沉默了一瞬後,她也跟着鼓掌。
鄭軒有些開心地說:“其實三娘當初讓我來行舟島做周邊,就已經考慮到這一層了吧?!”
李瑤林硬着頭皮點點頭:“是,但軒哥你的表現太出乎我的意料了。”
“都是跟別人學習的。”鄭軒說。
自被委以項目組主管的職務,她就不再是埋頭設計産品,為了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她除了設計産品、把控項目組産品的設計方向,還有跟進生産進度之外,還抽空去跟同行交流取經。
這些人大部分都是通過秦玉堂認識的,畢竟後者雖然只是建模師,但在相關行業還是有很多人脈的。
剩下那些人都是她去參加博覽會時結交的。
她如饑似渴地學習取經,不斷地提升自己,甚至恨不得自己能有好幾個腦子,同時去處理各種事。
而在這種情況下,她成長得也十分迅速,甚至現在回憶半年以前的事,她都覺得已經過去了幾個世紀。
最後,她總結陳詞:“确定核心文化之後,就要依靠核心文化來推動發展經濟圈,所以不管是俱樂部、潛水中心、水産增殖還是文創園,都是打造以行舟島旅游文化為中心的旅游經濟圈。”
這番話與李瑤林前些日子的思慮不謀而合。
此前她一直在思考,APP對于“基礎設施”進度的認定标準到底是什麽,是否會随着海域使用面積的增加而發生變化。
如果她把整座島都建滿了建築,是否能達到100%?
只是這麽一來,又與規定的開發程度不能超過島嶼面積30%的“中度利用”政策相違背。
後來她又想到,這個标準或許并沒有局限于行舟島。
她這麽猜也是有依據的——當初她在寶仁港碼頭修建新的售票候船一體的大廳時,就可以通過拖動APP的界面來找到碼頭的位置規劃修建。
而它建成之後,也是算進了“基礎設施+55%”裏面的。
同理,海神假日APP當初讓她開發海島,卻沒有說只能開發海島。
當然,計算游客人次是以登島人數為準,但計算營業額卻把李瑤林以公司的名義投資的乾萊旅業的船票營收也計算了進來,可見海神假日APP的态度是:“你可以擴大産業,但是還得以開發海島為主,不能脫離了‘讓海神有個滿意的假日’的開發主題。”
這不就是鄭軒所說的“以行舟島文化為核心的海島旅游經濟圈”麽?!
至于“讓海神有個滿意的假日”這個開發主題過于抽象,她至今都沒明白“海神”到底是一位神祇,還是一個名為“海神”的高級位面的組織;“海神”是要等她開發完海島才會來度假,還是已經存在,所以才會出現“海神滿意度”的變化?
李瑤林對好姐妹的設想予以了鼓勵:“我相信這個方案能通過的。”
她身為島主完全可以自己做主通過這個方案,不過這會兒她不是以老板的身份跟鄭軒交流的。
……
鄭軒跟《人魚戀歌》影視劇版權方聯系,争取到了合作的機會。
《人魚戀歌》的版權握在出品方手中,對方想着以後說不準還有跟行舟島合作的機會,而且這聯名周邊産品也能進一步提高影視IP的價值,于是爽快地答應了合作。
這部劇共42集,每周只播放4集,一共放10周,中間可能會因為節目變動而延期或提前播完,但怎麽都需兩個月才能播放完畢。
這兩個月,足夠項目組設計生産出一批聯名周邊産品了。
沒多久,把文創園打造成産業鏈的事也确定了下來。
原來的螺肉加工廠只是開不下去了,并非違建,也不是什麽危房,因此不需要大規模地修繕,只需把牆面刷一刷,再予以區域劃分就可以了。之後購置各種工具器材、安排招募到的員工簽合同、培訓,然後就能上崗開工了。
文創組的辦公室也搬了過去,鄭軒的工位還留着,畢竟她除了負責文創工作,還負責島上園藝管理、環境室內設計等工作,需要經常回島上辦事。
鄭軒之前一直住在島上的員工宿舍,她的工作地點變更後,為了方便上下班,就在碼頭西側五百米處新建的小區租了套複式公寓。
其餘設計組的員工本來就不住島上,因此在哪裏辦公對他們而言影響不大。
林绮桐還有些舍不得鄭軒,說:“其實設計組留在島上也不錯呀!”
鄭軒說:“留在島上,就沒法讓游客參觀和體驗文創産品的生産制作過程了,對整個計劃是有影響的。”
“可我覺得島上比較安全,你又是個愛加班的,萬一遇到危險怎麽辦?”
李瑤林過來時聽到這話,笑說:“确實,那邊的環境相對還是有些偏僻的,所以安全起見,文創園每晚六點下班閉園後,除了值守的保安之外,不允許任何員工再停留加班。想要加班就必須申請,到時候後勤保障部會安排班車把員工送回住處。”
鄭軒心中一暖:“三娘,你真是一位有人情味的好老板。”
李瑤林心想,雖然她可以在APP上看到文創園的信息,可文創園距離碼頭兩三公裏,離開漁村範圍後,就盡是些防風林帶和未開發的海灘,人跡罕至,有些路段還沒有監控,她可不放心讓自己的員工在這樣的環境下加班到深夜。
至于這麽做所産生的成本?
她又不是多了這點支出就會破産,沒有合夥人,她賺的錢多了或少了都是她的事,她樂意。
三月中旬,碧灣區的村(社區)“兩委”換屆選舉也結束了。
沒有絲毫懸念,張耀德以獲得半數選票遠超其餘候選人而成功當選為坡頭村的村主任(村長)!
他在坡頭村本就有些聲望,後來不僅帶着不少村民尋求跟行舟島合作,這次還解決了村裏十幾個年輕人的就業問題,就等同于獲得了十幾個家庭的支持。加上村裏多是些同出一宗的族人,這些人家到處給他說好話,他還許諾會帶領他們村走向更好的發展,因此當選村長就是衆望所歸的了。
而張耀德當上村長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坡頭村的漁業合作社,為此,老黎還給他介紹了在這方面算得上是大家的休閑垂釣協會常會長。
常會長擁有一家遠洋漁業公司,業務不僅有遠洋捕撈,還涉獵水産養殖、冷凍加工等方面,其産品基本遠銷海外,國內也有供貨,都是供應給大超市的。
他還有一家子公司,專門生産水産加工,比如蝦皮、魚幹、魚丸等。
如果能跟常會長采取“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合作模式開展合作,相信一定能把合作社經營得紅紅火火的!
不過以常會長的公司現在的規模,這個合作方案對他而言沒什麽吸引力,他對張耀德說:“我的公司在羊市,主要接觸的農戶也在珠三角地區,油市太遠了。”
張耀德有些失望。
常會長又提點他:“雖說我們這次沒有合作的機會,但你又何必舍近求遠呢?聽說行舟島有一片水産增殖區,但我問過李總了,她并沒有創辦漁業公司或再搞個水産加工廠的打算,這不是大好的機會嗎?你為什麽不找行舟島合作呢?”
張耀德一愣,被常會長點醒了。
對啊,行舟島投入的網箱雖然不多,但其養殖的水産數目必不少,甚至已經超過了海鮮自助餐廳及酒店的需求,那多餘的水産,它總得處理的吧?
現在油市跟海鮮沾邊的行業都知道行舟島的海鮮那叫一個鮮美,魚販子想要收購行舟島的海鮮就只能通過釣客這一條途徑。
一旦能收購行舟島的海鮮,不管是直接銷售到各大酒店、超市,還是加工成食品,都是一個金字招牌呀!
游客們不是常遺憾來行舟島旅游沒能帶點特産走嘛,到時候把水産加工成農副食品後,這不就是現成的特産了嗎?!
至于他為什麽不考慮租行舟島的海域來投放網箱養殖,是因為他早就了解過,行舟島的産業一概不出租,包括海域……廣告欄除外。
……
“坡頭漁村旅游及農産品合作社想收購我們養殖的水産?”
李瑤林疑惑這個合作社又是從哪兒冒出來的,她之前好像沒聽說過。
不過這個村名,該不會張耀德所在的村子成立的吧?
齊副總說:“對,我了解過他們的合作社,主要經營近海捕撈、養殖、水産銷售、水産品加工等方面,其實就是把以捕撈為生的村民和以養殖為生的村民團結起來,将捕撈和養殖的水産進行集中銷售,或者加工成肉丸、幹制品,這樣比村民單獨去尋找客源和銷售渠道更為有優勢。”
原先的螺肉加工廠之所以開不下去,就是開廠的村民單打獨鬥,遇到問題只能自己面對,解決不了就倒閉了。
成立合作社後,村民就能共同對抗風險,這樣的事也不那麽容易發生了。
與此同時,坡頭村的村民們聚在了張耀德家,他們有的人神情肅穆,有的人滿面愁容,還有人神游太虛,但每個人都是每隔一陣子就往外探一探腦袋。
看到張耀德出現,他們圍上去問:“怎麽樣,成沒成?行舟島還怨我們不?”
張耀德的目光從衆人的臉上掃過。大家看他這麽嚴肅,心裏咯噔了下,覺得八成是沒戲了。
行舟島向來愛惜名聲,是絕不允許有人打着行舟島的旗號行事的。如果他們收購行舟島的水産,卻不能以此為招牌廣而告之的話,那就少了許多競争力,還不如不收購。
這時,張耀德的神色一松,臉上露出了淡淡的笑容。
作者有話說:
島主:我應該給自己發工資的!
——
小劇場:
多年以後,某全球知名的雜志上是如此評價行舟島的:
“行舟島”不只是一座海島,它是品牌,是濱海旅游産業鏈的樞紐,是旅游文化經濟圈的核心……一手打造出這個海島旅游度假區NO.1的島主當初必然是抱着宏大的理想來實現這個願景的!
島主:……
不,我當初只是為了那一百萬元現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