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知會
第四章 知會
“阿姐,吃瓜。”小九端了一碟切好的西瓜過來。他把西瓜一切為二,用勺子擓瓜肉,筷子挑西瓜籽,放了滿滿的一碟西瓜肉。
他們歸家許久了,吳三娘一直坐着出神。
馬車裏裝的是什麽呢?
若是用石頭換了金銀,匈奴圖的是什麽?
小九拿來一個板凳,抱着被他挖得坑坑窪窪的西瓜,擓剩餘的瓜肉吃。
“阿姐在想什麽?”小九揚起頭問。
吳三娘搖了搖首:“我得寫一封書信。”
“阿姐好久未給建安寫信了,可是出什麽事了嗎?”
“但願無事吧。”
吳三娘匆匆寫完信,從鴿籠逮住一只白鴿,綁在腿上,揚手将鴿子放飛。
此事非同小可。她原是吳人,涼州與吳地相去甚遠,她可以作壁上觀。
只是,她亦是漢人,漢家的土地,不該落入外夷之手。
鴿子一來一回要三五日,事急從權。建安的貴人,并非心胸狹隘之人,定能理解她的處境。
吳三娘倚着屋檐下斑駁的木柱,有些許的恍然。
涼州可用之人太少了。
Advertisement
她在建安時,可謂是一呼百應,到了涼州,只餘下十幾人可供調遣。而在武威,人手更少,一只手就能數過來。
幹什麽事都需要人。她得把涼州的人手先召集至武威。
打定主意,她又寫下幾封書信,把鴿籠裏的鴿子全都給放走了。
小九看着白鴿飛了一只又一只,皺眉問:“真的沒有出事嗎?”
大周朝式微,江河日下。
先帝駕崩,太皇太後與太後争權奪勢,太皇太後慘敗,被賜予鸩酒了斷。
太後又與宦官相争,召并州刺史李穆入長安清君側,結果李穆不但剿滅閹黨,也絞死了太後。
前幾年,李穆廢帝改立新君,自封為相國,引來各州聲讨,中原之地燃起戰火。
涼州還算太平,聽說南方已經亂了。
小九雖沒去過南方,但也聽過不少南方的事,那吳地的兵都要打到楚地了。
阿姐是吳人,關心的是吳地之事。阿姐關心的,也就是他關心的。
“希望是我多心吧。”吳三娘心神不寧地道。
吳三娘的商鋪是前店後宅的布局。她穿過院落,就從後門走入自己的面館。
“阿姐,你還沒吃瓜呢!”小九在身後大喊。
吳三娘置若罔聞。
她站在櫃臺後,手指關節扣着臺面。她在涼州的人不夠。大鵬展翅還需憑借東風,像她辦這麽大的事,少不了要借官家之力。
可是……這件事如何才能知會官家呢?
她當然可以趁着夜黑風高,去刺史府大鬧一場,留個條子什麽的。
只是誰會把這種字條當回事?再者說,她不過是想帶一句話,又何必多此一舉?等官府弄明白她的意圖之時,匈奴早就得手了。
她應找一個在刺史面前能說上話的人。
她該選誰呢?這個人最好是個官身,官家人說官家事,才會擲地有聲。
思來想去,也只有那人。
她推開門,幾人從柳蔭下站起。
“吳三娘,開門了啊。”王武拍拍自己屁股,腿都蹲麻了,一瘸一拐地往店內走。才剛看完熱鬧,他就過來守着店,硬是挨到下午,才見吳娘子開張做生意。
吳三娘正欲阖上門,把這些人給推拒了,卻見遙遙走來一藍衣人。
吳仁回府換了一身幹淨衣裳。一色的缥衣,似将碧海青天穿在身上。
匈奴入城,刺史忙得不見人影,他便偷了半日的閑。
他随處轉轉,沒想到還是走至西街口。許是平日裏走多了,便習慣了。
他側過臉,見她正扶着門,與他的目光相對。
“大人,可不是巧了麽,進來坐坐?”吳三娘笑語盈盈。女子眉眼帶笑,粉面桃腮,若紅杏倚雲。
吳仁一愣。
“不知妾身能否有幸為大人獻上一杯青杏酒?”
吳仁沉默的眸子盯了她片刻,略一颔首,終是走進面館。酷暑難耐,進來避個暑也是好的。
他依舊坐在窗邊的老位置。
吳三娘端着一壺酒而來。她放下酒壺,身子微彎,将桌上倒扣的酒杯擺正。她一手捏起酒壺,一手扣住酒壺蓋,從半空中将酒倒下。
青杏酒色如琥珀,清澈見底。
“請。”吳三娘雙手捧起酒杯,躬身獻酒。
吳仁擡手,指尖無意間觸及吳三娘的手指。吳三娘的手一顫,酒杯從手中滑落。
吳三娘與吳仁同時出手。吳三娘的手更快,碰到了酒杯,不僅未接住酒杯,還把酒杯失手打到吳仁的膝蓋上。
“咣當——”酒杯落地,應聲而碎。青杏酒在衣擺上洇開,留下一大片濕痕。
吳仁微惱。才換的衣裳,又髒了。
他正要拂袖而去,吳三娘拉住了他。
從未有人敢這麽拽過他的衣袖,他壓低聲音,惱怒地問:“你要作甚?”
“大人,不如去後廚,讓妾身把這酒漬擦了?”她貼着他,仰頭盯着他。她的眸子,比太湖春水還要澄淨,滿含着真誠。
他的喉結一滾,含糊地應了一聲。
她松手,笑着引他走入後廚。他撫了撫手腕,後知後覺的疼。
吳三娘用繡帕浸透井水,蹲下身,輕輕地撫過吳仁的衣擺。
“大人,我今日見着匈奴人,覺得他們都不如大人好看。”
吳仁沒想到吳三娘會這麽直白,耳廓上暈生霞色,低咳一聲。
“我聽說匈奴人不存錢,錢都換成了牛羊,今日一見果真如此。那運着金銀的車痕都淺淺的,定是個空箱子,裝點門面用。”
吳仁的眉頭一皺。
“我想着那外族男子如此做派,終歸虛僞。放眼這涼州城,還是大人最為出挑。不知大人可否婚配?”
吳仁眉心更皺。什麽亂七八糟的。
他從吳三娘手中抽出衣擺,拂手向外離去。
吳三娘也不追,只是在他身後細語柔聲:“妾身真覺得大人比匈奴人真實不少,至少不會拉個空箱子進城做戲。大人的喜怒,皆是發自肺腑呢……”
走出面館,吳仁的腳步漸緩。
許是盛夏,火氣也大。吳三娘輕輕的幾句戲言,就挑得他滿腔怒火。那個女子,為何會這麽膽大地調戲他,仿若他是花街柳巷的賣笑人。明明她才是倚門賣笑,他只是個食客罷了。
他在柳蔭下站了片刻。
日頭偏西,風吹長柳,也帶來幾分陰涼。
火氣一時半會未消,不過他倒是開始揣摩吳三娘的話了。他之前跟着牛羊走了一路,後被人擠到牆邊,并未關注最後裝載金銀的車隊。這是他的疏忽。他一是覺得死物不如活物能惹亂子,二是車隊有重兵把守,出了差錯也輪不上他來管。
他也說不準吳三娘的話有幾分真假。不過此事無法賭,他須去查驗一番。
他匆匆走至匈奴走過的黃泥大道。
曝曬了半日的黃土地已有龜裂紋,似銅牆鐵壁般堅實。他蹲身,只能用指甲淺淺地摳下一層黃土。用手捶打地面,聲音很悶,也分外的沉。
他看到很淺的一道車痕,從城西向城東一路走去,車痕漸深。匈奴從城西入城,那時雨還未歇,地面泥濘,車痕也深。往東而去,土地愈幹,車痕漸淺。車痕,跟馬蹄的深度差不了多少,比人的腳印稍微深一些。
這樣深度的車痕,馬車內絕不可能是裝滿金銀的木箱。
不管木箱中裝了什麽,匈奴人定包藏禍心。匈奴人的納貢之行,該止步涼州了。
他焦急地往刺史府趕。路過上午遇到吳三娘之地,不由地駐足,凝神往那橋上盯了片刻。
他記得那抹青色,似山水畫卷中的一抹蟹殼青。她只是那麽一站,仿若有春風拂檻。
那個從風塵中走出來的女子,究竟是看上了他,還是想點醒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