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入北疆

十九章入北疆

徐耀祖雖不知女兒買那麽多棉衣做甚,但還是對着掌櫃的點了點頭。

掌櫃心中一喜,不過還是說道:“你們買了後,我們店可是不退的。”

徐念微微一笑:“自然,不過掌櫃的也要說個實在價才好。”

“看在你們也是真心要買的份上,這樣450文一件你們拿走。”

“150文”

“你這丫頭是在這逗我玩呢,哪有這麽給價的,400文不能再少了。”

“200文”

“嗐~你跟我在這數數哪,380文是我的底線。”

“250文也是我的底線。”

“250文還不夠我這本錢呢。”

“掌櫃的,您再放下去,這250文可都沒了。”

“350文你要就拉走,不要就算了。”

“300文您得把貨給我們送到城外。”

自認養氣功夫尚佳的掌櫃的被氣的吹胡子瞪眼睛。

徐念見掌櫃的不說話拉着他爹就要走,最後還是掌櫃的叫住了兩人。

Advertisement

“320文,小丫頭你怎麽也得讓我賺點吧。”

“就300文,掌櫃的,您換個思路,這300文您可是淨賺的。”

掌櫃的都被徐念這番言論氣笑了,恨聲道:“我還是頭一次見到這麽會砍價的丫頭,300文就300文。”

最後,小夥計共清理出了125件的棉衣,加上櫃臺上的兩件共127件。

“掌櫃的,要不揍個整38兩算了,那100文就當咱們交個朋友。”

掌櫃的擺了擺手,她說什麽就是什麽吧,就當那100文他給自己買個好心情。

徐念交代好小夥計送去的位置和徐耀祖出了成衣鋪。

徐耀祖還沒從自家女兒殺價的風姿中緩過神來,就被拽着出了門。

“念兒,咱們還去哪?”

“爹,去藥鋪,買些生姜給大家煮個姜水喝去去寒,不然生病了又是一筆大花銷。”

徐耀祖深以為然,不過幸好這段時間二弟家的兩個小子沒有生病,迄今為止徐家人都沒有發現徐康和徐健的身體好轉和徐念給的棗子有關。

買好生姜兩人才出了縣城。

衆人看到兩人的身影都激動的圍了過來。

“耀祖,怎麽買了這麽多的棉衣?”

“我就說還是應該我去,大哥和大丫頭哪會買東西啊,這肯定是被忽悠了。”

“二嫂,你少說兩句吧。”

“……”

衆人七嘴八舌的問着,徐耀祖都來不及插話。

還是徐念解救了她可憐的爹一把。

“這都是我買的,具體的一會我再解釋,大家先都穿上棉衣暖和暖和,我還買了幾塊生姜。

娘,一會兒您燒水煮些姜湯給大家夥兒暖暖身。”

“哎呦,哪裏就用你娘了,這點活交給我就行了。”

村長的二兒媳接過姜就去忙活了,現在他們所有人吃的用的可都是徐家人提供的,哪裏還好意思讓徐家大嫂幹活。

更何況等到了北疆,徐家大嫂可就是官夫人了,他們以後還得仰仗着徐家大哥呢。

衆人穿上棉衣又喝了姜湯都覺得身上暖烘烘的,把剩下的棉衣裝上車繼續趕路。

接下來的路程除了驢和騾子的休息時間幾乎都在趕路,就連吃飯也擠壓成了一天一頓飯。

不過因為天氣越發寒冷,衆人已經不能在外面過夜,所以晚間住的客棧又是一筆花費。

雖說住的是最便宜的大通鋪,但一夜也要花費80文。

在11月末,衆人終于抵達了北疆,看着高聳的城牆就連輕易不落淚的漢子都紅了眼眶。

村長抹了一把臉,招呼道:

“我們終于到了,都把眼淚擦一擦,抓緊進城,争取早點能安頓下來。”

衆人七手八腳的收拾好自己,這才趕着車走向了這座陌生又向往的城池。

北疆守城門的不是門卒而是兵将,衆人來到城門處,兵将仔仔細細的搜檢了每輛車上的物品,并一一核對了衆人的身份文書。

當得知這幾十人是從南邊的青雲城過來的還驚訝了一瞬。

村長仔細問過靈山縣的位置才帶着衆人進了城。

徐念好奇的打量着這座最北邊的城池,這裏的建築少了南方的精致婉約,建的更為古樸大氣。

街上的行人三三兩兩的結伴而行,并沒有因為天氣嚴寒而閉門不出。

而讓徐念高興的是街邊很多擺攤的老板都是绾着頭發的婦人,說明這裏的民風更為開放,并不反對女人抛頭露面。

車上的衆人也都好奇的看着周圍,六輛車晃晃悠悠的向東行去。

村長問過守門的兵将,據說靈山縣只需東行60公裏。

果然兩個時辰後,衆人就看到了靈山縣的界碑。

一行人邊走邊問行到了靈山縣縣衙。

徐耀祖和村長拿着信件去了縣衙,其餘人都在縣衙外等着。

此時縣衙的衙役早就注意到了這一行人,見兩人走了過來還好奇的多看了幾眼。

村長拱手道:“草民有要事求見縣老爺,還望官爺能通傳一聲。”

衙役并沒有動而是問道:“有何要事?”

“我等是從青雲城逃難而來,想在靈山縣落戶,這裏是長史給縣老爺的信件。”

衙役聽的一驚,也不敢耽擱,忙拿過信件交代了一聲就去了後衙。

靈山縣縣令吳知濟正在後衙處理公文,就見衙役匆匆走了進來。

聽到下屬的禀報,吳縣令也是吃驚不小,接過信件一目十行的看了起來,當看到落款是王府長史的印章時更不淡定了。

“去将人請進來。”

待徐耀祖和村長走進後衙行過禮後,吳縣令先是看向了徐耀祖,只因剛剛村長行的跪禮,而徐耀祖是拱手禮。

徐耀祖行過禮後,拿出手上的信這才道明。

“晚生是今年取中的舉子,這是晚生的舉薦函。”

吳縣令了然的點了點頭,接過師爺呈上來的信件看了起來,當再次看到長史的印章時他已經波瀾不驚了。

雖然不知這些人和長史什麽關系,但他肯定要好好安排才是。

尤其是這位徐舉人,不知長史是怎麽知道如今衙內的主薄一職空缺,難道這裏還有王府的耳目不成。

吳縣令吓的出了一身的冷汗,他反思了自己這些日子可有在公務上有所錯漏,直到一炷香後才慢慢緩過神來。

這可苦了等在下面的徐耀祖兩人,以為這兩封信真的出了差錯呢。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