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聞仲回來帝辛可開心了, 領着一家老小親自出城迎接, 擺宴款待勞苦功高的自家太師, 本來帝辛還想拉秦風他們一塊,被狗腿子費仲勸下。
大王, 沒有長輩接晚輩的道理, 尤其那幾位一個比一個無理取鬧, 說話不看場合, 天天吸風飲露的, 看不上咱們鍋裏的, 橫豎太師是自己人, 就不叫外人湊合了。
帝辛想想也是,幾個混蛋成天不把自己當人看。自己領着費仲給聞仲撒花花, 吃的喝的全擺上, 等一天忙完,大臣們都退下了,帝辛才坐到聞仲身邊,哭訴他這些日子的經歷。
太師,有龍欺負我, 還有禿驢給我甩臉色。
聞仲在東夷時聽說過龍族的事跡, 又有金靈分析,只當這幾位是來蹭國運的, 屬于你我大家好, 養個吉祥物也行。結果聽帝辛一說,聞仲覺得不對頭。
打仗打到一半自家起內讧, 想搞死主帥自己上臺,妥妥的逆臣賊子好嗎。等下,這事你帝辛也有錯。
作為歷經風雨的太師,聞仲說話留了三分餘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聽聞李靖三子皆拜入闡教門下,眼下闡教護西岐,大王派李靖出兵,着實欠缺考慮。"
這鍋确實該帝辛和西方教輪流背,要是提前多了解情況,也不會派李靖打西岐,只是帝辛拉不下臉,"朕本欲派其他大将,那禿驢說要打戰還會法術的,此等良将除了太師朝中寥寥無幾。"
帝辛拍馬屁聞仲很高興,正事卻一點都不含糊,"大王也不能殺了伯邑考。眼下秋冬之交,今年東夷水草不肥美,欲侵犯邊疆,我商軍在東夷作戰,難顧兩頭,倘若此刻西岐進犯,我軍難護朝歌。"
戰線拉太長是要命的事,看上去風光,一旦耗下去只會被活活拖死,這年頭打仗又不是以前的伐巫之征,主力軍全不用吃喝拉撒,還自帶法寶。人族打仗最基本的兩點,要吃的,還要裝備。
先前帝辛死活要禦駕親征,很大一個原因對面家裏有礦,打下來可以做青銅鼎,做農具,還有就是兵器。
精良的武器可以極大提高作戰力,對戰事有事半功倍之效,但武器是消耗品,這年頭又不出産不鏽鋼,一場打下來折的,豁口的比比皆是,要是不換,下回上戰場捅不死人就尴尬了。
另外就是吃的,吃飽了才有力氣打仗,軍隊不種地,全靠後方補給,這個後方就是百姓的糧食。可糧食就這麽多,豐年還好說,遇上個天災人禍,一年辛苦全白費了。這個時候還要交糧,交什麽?
比幹就是這個點和帝辛吵得不可開交,打仗可以,分了礦他也開心,但你能不能緩緩,沒看見底下百姓快餓死了嗎?至于管財政的費仲,搞什麽亂七八糟的稅,那比幹是往死裏噴。
垃圾玩意,好不容易把姬昌騙過來了,就因為你收人家好處,害姬昌又跑了。
帝辛覺得聞仲多慮了,"西岐無精兵良器,就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帝辛卡青銅器卡的非常嚴,基本不給流通到西岐的機會,西岐有兵有糧,再有幾把武器,他帝辛是真的不用做大王了。
聞仲一針見血,"若真是如此,他西岐為何應戰?此戰大王可有問過将士,西岐披甲幾何?長戈又有多少?"
一連串問題問下來,帝辛不說話了,他都當大王了,太師怎麽一點不變,回來就布置作業,他不要面子的啊。
看帝辛這樣聞仲也不用猜了,這厮壓根就沒了解,逼着帝辛回話,"臣問大王話呢?"
這話又讓帝辛回到了從前被聞仲逼着讀書的日子,只得幹巴巴解釋,"這些能人個個厲害得很,龍族還吞了占,蔔,朕就覺得靠他們……"
兵都不用了。
聞仲是恨鐵不成鋼,帝辛不知道,他聞仲怎麽不清楚這些修士的毛病,基本上是狗眼看人低,扯頭發扯完跑的比誰都快,打仗指望他們,就跟看他們跳舞一個德行,中看不中用。不然怎麽會有那句死道友不死貧道。
再看這次戰果,活擒敵方主帥和兩位大将,一般的乘勝追擊再正常不過,結果就因為碧龍妹子一句話,打到一半撤兵了。
也難怪帝辛會氣到把伯邑考殺了,我讓你打西岐,不是讓你和西岐零距離接觸,碰個面就完事,公款旅游虧你們做得出來。
生怕帝辛還指望那群王八蛋發跡,聞仲給帝辛洗腦,"他西岐也有大神通者,一般人難是敵手,大王不妨請他們對陣,主帥一職是萬萬給不得,這些人性情古怪,常有朝三暮四之舉,不堪大用,大王還是幹實業要緊。我來時聽說大王又提拔了不少平民,知大王欲還朝政清明,但凡事也需徐徐圖之,眼下內憂外患,不能再自亂陣腳。"
帝辛喜歡聞仲很大一點就是聞仲支持他的改革,不像比幹和商容,狐貍當官他們就要喊對不起列祖列宗。
如今聞仲談起來,帝辛話裏多了炫耀,"不止有平民,還有妖族,說是羨慕婦好,想做出一番豐功偉績。"
聞仲面有贊色,"這說明大王威名遠播。"
"不過……"聞仲話鋒一轉,"大王要變,就需安撫住西岐,待朝歌穩定下來,再西征也不遲。"
這個道理帝辛也懂,不然回頭打仗再出一個李靖,自己是要被活活氣死。他問聞仲,"依太師之見,又當如何?"
聞仲撫掌,"求和。"
"派人去西岐,同西岐締結友好關系,一來方便整理朝綱,二來給我商軍免去後顧之憂,待內外清明,屆時再滅西岐也不遲。"
這個方法着實不錯,但有一個致命的問題,誰去做那個人質,帝辛沉默半響,問了句,"太師覺得派誰去?"
聞仲嘆了口氣,"此事咱們得拿出誠意來,才能安撫西岐,也好為大王博得一個美名。既然伯邑考被誤殺,将心比心,大王也挑位皇子吧。"
帝辛沒立刻答應下來,只是招來宮人,對聞仲說,"今日天色已晚,太師先回去休息,此事明日上朝再談。"
聞仲知這事無異于在帝辛心頭割肉,他不再多說,退出大殿打道回府,見外頭一片黑漆,天上只挂半道殘月,暫時放下拜訪秦風的想法,專心應對次日早朝。
另說去了後宮的帝辛,已是半夜,姜皇後宮中依舊燈火通明,見帝辛一身酒氣,姜皇後忙命人準備湯水,上前幫帝辛解衣,嘴裏抱怨,"大王和太師感情好,也要注意身子,明日還有早朝呢。"
帝辛看着姜皇後忙前忙後,忽然抓住姜皇後的手,"朕欲派殷郊去西岐。"
姜皇後一時沒有反應過來,笑道,"殷郊還小,哪會打什麽仗。"
帝辛,"做人質。"
姜皇後臉上笑意未消,"大王別拿臣妾開玩笑。"
姜皇後連着問了好幾遍,帝辛始終不回答,仿佛一下子意識到什麽,淚水簌簌落下,不停對帝辛說,"大王是騙臣妾的……"
帝辛摟過姜皇後,一字一句,"你放心,等打贏西岐,朕親自接殷郊回朝歌。"
帝辛要派殷郊去西岐這事在朝歌掀起軒然大波,古往今來哪有太子被派去諸侯領地的,還一去沒期限。大夥全覺得帝辛瘋了,要不就是殷郊哪裏惹帝辛不高興了,不然堂堂嫡子被送出去,怎麽看都是一個死字。
比幹頭一個反對,新舊貴族難得站到一起,集體反對帝辛。打仗不怕,送太子去西岐,這不明擺着向西岐示弱嗎?
這種情況下,提議的聞仲站出來力排衆議,指出最致命的一點,大軍在東夷,一旦西岐攻打朝歌,大軍根本沒法趕回來。
比幹振振有詞,"胡說八道,八百諸侯都是假的不成。"
聞仲反駁,"那請丞相說說,哪位諸侯願趕來支援?"
這就很尴尬了,帝辛名聲不好,大部分諸侯都不喜歡帝辛,帝辛能擴大疆土,很大一部分就是靠拳頭打出來的。試想成天欺負你的校霸有一天被揍了,你是看熱鬧呢,還是拍好叫好呢。
名聲還是要好好經營,看看人家姬昌,鄰裏關系多麽和諧,帶兵反抗朝歌,那是八方點贊。
朝野一片反對不提,更絕的是西岐那邊也答應了,說太子殿下來體恤民情啊,我們西岐夾道歡迎。
其實姬昌也沒辦法,畢竟帝辛還是王,他是諸侯,就算現在撕破臉了,帝辛在身份地位還是壓了姬昌一頭,姬昌說送質子,帝辛可以說我不要;帝辛送質子,姬昌他要是說我承受不起,回頭帝辛就得說姬昌耍大牌,看不起他商王。
所以姬昌不僅得要,還得好好伺候殷郊,免得對方在西岐嗝屁了。回頭被帝辛扣一個謀害太子的鍋。
名聲這東西,哎……
得知消息的龍族和西方教也很意外,意外帝辛是不是腦子進水了,還在猶豫要不要幫帝辛看腦子,這邊帝辛已經給殷郊收拾了行李,準備上路。
西方教一想,這不行啊,和好了先前死的教衆都白死了不成,不行,我們要報仇。于是找上龍族,想聯手搞點事。
碧龍妹子也不贊同,兩邊交好她的天帝之位怎麽辦,難不成回頭和昊天平起平坐,昊天初一她十五?
兩邊一合計,決定殺了殷郊嫁禍給西岐。
不止西方教和龍族不同意,遠在玉虛宮的闡教也不同意,你們做親家了,不打仗了,那他們的封神大戰,殺劫找誰渡去?廣成子思來想去,叫來土行孫,要他做件事。
作者有話要說:同樣沒有臺詞的殷郊(啜泣):嫡子難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