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對策

33章第三十三章 對策

既然崔如英都如此說了,李嬷嬷也沒有再追問下去,只道:“路上小心些,早點回去也早點回來。”

馬車從前也問,但崔如英懂事,只肯順路捎帶做,李嬷嬷就沒多問。

崔如英笑着點點頭,“那嬷嬷,我這就出府了。”

從侯府到崔家半個多時辰,崔如英走一會兒跑一會兒,到家還算快的。

四月中旬,過了正午是一天裏最熱的時候,崔如英跑了一頭汗。

回到家,崔大山和二丫正在做生煎呢,見女兒回來,崔大山把手裏的活兒放下,“你娘咋說?”

二丫也不幹了,在一旁靜靜聽着。

租鋪子那是大事兒,她雖然上午沒去,可心裏也在意着。

崔如英道:“娘說講講價的話能成,我估計每個月還能少個一錢或是一錢半的銀子,價錢合适了,爹你就把鋪子給定下來。打聽打聽別人租怎麽給錢的,定下來之後爹你來侯府傳個信兒,我也好回家幫忙。”

崔大山點了點頭,又問了一句,“那要是談不下價錢怎麽辦?”

二兩租下嗎?

崔如英覺得不值二兩,東家給價也不會直接把底價給了,咬死二兩那就是咬準崔家要租,分文不讓也是沒有誠意。

崔如英:“談不下來咱們就換別的鋪子看,正好能多攢些錢,鋪子的事兒又不着急。不過掮客做這行也不像是頭一年,不至于一點錢都談不下來。”

崔大山點點頭,“那明兒還請你劉嬸兒來,再給掮客拿些東西。”

他看閨女就這麽辦事兒的,雖然他不會說漂亮話,可東西送去,人就承情兒。

Advertisement

崔大山覺得這樣自家也方便,所以就給學來了。

崔如英笑着點點頭,“給劉嬸兒家多拿些,跟着跑辛苦。爹,時辰也不早了,我就回去了,有啥事兒就去侯府說一聲。”

崔大山去門口送了送,這回回來屋都沒進,又要走。

他忍不住囑咐了兩句,“回去好好讀書,別太操心家裏的事,家裏這麽多人呢,哪兒還用你操心。讀書最要緊,讓你娘別惦記家裏。”

崔如英:“知道啦,知道啦,爹你快回去吧。”

走回去崔如英就慢了許多,心裏像洩了氣,走累了還停下歇會兒,她過了末時才到侯府,跟李嬷嬷說了聲就立馬回廂房了。

今兒是真累,早起賣包子,上午出門看鋪子,從崔家到侯府這條路崔如英今天走了三趟,腿都軟了。

回到西廂房,見許娘子還睡着,崔如英也躺下便睡。

這一覺她睡得極沉。

傍晚許娘子醒了,見女兒回來了心放下,可看她還睡着,就沒叫她。崔如英睡得很沉,許娘子給她蓋被子都沒醒,看她這樣子,覺得心疼。

別人家裏,不管大小事哪用這麽大個孩子操心,可這來來回回幾趟,總回家裏,都是閨女在跑。

這麽一個孩子,就要操心家裏賺多少錢,還有二丫大郎他們,在家中的日子更辛苦,是她和崔大山的不是。

一想到這些,許娘子心裏就不好受。不跟侯府比,就是劉姐家的孩子,都不用操心這些的。

都是家裏孩子多鬧窮的,許娘子想,以後就養孩子過日子,有錢了也不能再生了,什麽算着月事日子,都是假的。

她想租個鋪子也是考慮到這些,家裏人多,本來三間就不夠住,還要做生意,真的忙活不開,各種調料面粉都沒處放。

早起剁餡兒為了不影響鄰居,都是在菜板下面墊着稻草剁,左右鄰居是影響不了,可家裏孩子呢,還是聽得見,吵吵鬧鬧的睡都睡不好。

有個鋪子能方便不少,租了鋪子一個月能賺個二三兩,許娘子也知足。要是能賺更多,她自然是盼着的,可到底賺多少,她沒敢想。

做人最怕的就是貪心,家裏孩子多是多,但都懂事,現在也有點小錢,該知足才是。

看着女兒,許娘子臉上露出笑來,鋪子要花錢,等下個月吧,給三丫做身夏衣,以前的小了也舊了。

傍晚秋月來送飯,知道崔如英回來連着她的一塊兒送了來。

許娘子沒喊崔如英起來,把飯菜放在木桶裏,有熱水溫着,等她醒了也能吃。

到了戌時,許娘子和田娘子換值,田娘子也忙了一日,回來緊着吃飯休息,許娘子沒說,她也沒想到崔如英今兒回來了。

動靜稍大了點,崔如英就醒了。不過本來也要醒,但睜眼一看屋裏點着燈,外頭黑呼呼的,她這是睡了多久。

田娘子聞着屏風那頭動靜,聽見那邊有人,才回過味兒來,許娘子女兒回來了。

聽着似乎在起床,她聲音不由放輕了些,“崔小娘子回來了吧,嬸子不知道你在這兒,動靜大了點兒。”

崔如英道:“本來也該醒了,我是餓醒的。嬸子忙了一天,快吃飯休息吧。”

田娘子哎了兩聲,也就收拾吃飯了。

崔如英起來坐了一會兒,又看了看桌上的木飯桶,這才下床吃飯去。

崔如英和田娘子說話不多,田娘子來也有些時日了,人微胖,面相和善,不會讓許娘子為難,偶爾晚個半刻鐘,兩人也能互相體諒。

崔如英偶爾也會從家裏帶些包子給她,點心也會分兩塊給她嘗嘗,田娘子家裏往這兒送東西,也會分她們子一些。

同在一個屋檐下,兩邊都和氣,日子就好過。

崔如英睡了一大覺,肚子也餓了,打開飯桶,一樣一樣往外拿,今兒飯菜不錯。

晚飯是餃子和小菜,餃子有三種餡兒,素三鮮、肉三鮮,還有個大蔥羊肉餡兒,一樣五個,大約是顧及崔如英年紀小飯量也小,每個餃子都不大,精致可愛。

除了餃子,還有小菜四碟,腌的胡蘿蔔芹菜花生米,很是清脆爽口。一碟臘八蒜,顏色是淡綠色,吃着糖醋口味,少了蒜的辛辣味兒,就餃子吃也好吃。

還有涼拌豬耳朵和黃瓜絲拌豬蹄,豬耳朵外軟裏脆,豬蹄放涼就彈牙,崔如英今兒餓,直接上手啃的,一個大豬蹄吃着香極了,不過這小菜多下酒用,她沒酒就拿來下餃子。

崔如英一邊吃時一邊想,若是崔家開鋪子,也可以擺上這些吃食,也能賺錢的。

因為今兒太累,崔如英把送來的晚飯全吃了,以往吃不完還會剩下點。

把碗筷送出去後,小廚房的丫鬟又送來兩盤吃食,一盤芝麻南糖,一碟冰糖核桃。

趙大娘二人是看晚飯崔如英吃完了,怕她不夠吃,正好小廚房今兒做了,陸雲蓁從前也吩咐過,不能虧待了崔如英,所以就送了過去。

崔如英倒也能再吃一點,她吃了幾個核桃,這個像琥珀核桃,顏色漂亮好看,吃着極香。

芝麻南糖也嘗了塊兒,一層厚實的黑白芝麻,上面一層薄薄的糖漿,放涼之後糖很是酥脆,芝麻點綴在菜上都好吃,這麽一大塊兒也難不好吃。

不過這大晚上,這兩樣都是甜的,崔如英也不敢吃太多。吃完去刷了牙,梳洗好就上床睡下了。

明兒得去學堂,東西她上床前又檢查了一遍,書袋裏有那日黃先生留的作業,還有她的字帖。這兩樣每日都帶回來,也好給許娘子看看。

作業她一向寫兩張,一張她留在學堂了,不知明兒還在不在。

如果真是楚玉娴拿的,崔如英不打算立刻就告訴先生。

一來她的字又不是名家名作,就算被楚玉娴拿走了,怕也是被她丢了,回家兩日,早就找不見了。

而且不親眼看見楚玉娴拿,那就算不得證據。

二來楚玉娴不是一般人,她是侯府的小娘子,就算捅到上頭去,崔如英想錢夫人和趙大娘子也不會做什麽,字都沒了,楚玉娴根本不會承認,誣陷罪名不小,有陸雲蓁在也不成,最多小懲大戒,若楚玉娴哭訴,沒準兒這件事就輕輕揭過了。

一個奶娘的女兒,哪怕看在陸雲蓁的面上去讀書了,可在他們心裏兒,受些委屈也算不得什麽,哪裏比得上府裏姑娘要緊。

告訴陸雲蓁,也是讓陸雲蓁白白擔心。

所以崔如英得想個法子,她是奶娘的女兒,可學堂裏有人是正經侯府小娘子。

楚玉珠。

她就不一樣了,同樣是侯府的姑娘,她性子嬌貴,如果是她的字丢了,必然要大鬧一場。

打定主意,崔如英就沒再想這件事兒,她躺在床上沒一會兒就睡着了,次日一早是跟着田娘子一塊兒起來的。

要去學堂起得早,早飯樣式也不錯,大約是陸雲蓁又想吃新鮮的,今兒小廚房做了素三鮮和羊肉餡兒的水煎包子。一樣三個,還有羊奶一杯,雞蛋湯一份兒,小菜數種。

崔如英翻出油紙包了兩個水煎包,然後把其餘的吃完,這就背上書袋去學堂了。

也沒太早,更沒太晚,就依着平日的時間。

今兒天氣好,晨起光線也充足。因為前些日子下過雨,府裏草木都綠油油的。

學堂的窗扇比一般房舍要寬大,一進屋就感覺明亮十足,好像晨起的陽光全照了進來。

崔如英的視線越過楚玉珠、楚玉娴的書案,落到最左邊的那張。桌上筆墨鎮紙還在,只是字又不見了。

崔如英走到桌前,桌上只有紙下墊着的毛氈子,紙卻不在,當日回去前她還用鎮紙把紙壓上了,窗子沒開,門也關了,既無風吹,又非她記錯,自然是有人拿走了。

兩次了,都被拿走了,崔如英本是留着給黃先生看的。她坐下後把書袋裏的那張放桌上,用鎮紙重新壓好,折痕也盡量撫平。

楚玉娴見了若驚訝,那就是她沒跑了。這世家小娘子身邊都有丫鬟,要真是她所為,那這件事八成也不是楚玉娴親自做的。

若是因為作業又回來而懷疑丫鬟忠心,那自然更好,她現在不能做什麽,但也不能白白吃這個虧。

快到上課時辰,楚玉娴過來了。

今兒她是自己過來的,只丫鬟跟着,沒讓趙婉芝來送。

一進門,楚玉娴目光就落在了崔如英那邊,她想看見的是崔如英翻來覆去找作業的樣子,卻不想桌上的作業還在,崔如英正低着頭看書。

不是丢了嗎,怎麽還有,這是怎麽回事?

似乎是聽這動靜了,崔如英擡頭看了過來。楚玉娴眼中的詫異還沒褪回去,目光忍不住躲閃。

後來一想,又不是什麽寶貝,用的也是她母親送的東西,那就是侯府的。丢了就丢了,也并非她拿的,有什麽好緊張的。

楚玉娴的神色崔如英看在眼裏,只是她想不通,她跟楚玉娴無冤也無仇,話都沒說過幾句,拿她作業有什麽用?就只為了讓她在先生面前丢臉,小小年紀心性為何這般?

這是非對錯還能不明白?

楚玉娴進來坐下,心中依舊不解,她讓丫鬟扔的,怎麽兩次了,崔如英的作業還在呢。

很快先生也進來,楚玉娴趕緊把自己作業找出來。

楚玉珠一直來得晚,正好黃先生為崔如英和楚玉娴啓蒙,這會兒講的從前給楚玉珠講過。本想楚玉珠從前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再學一遍也是益事,但人不能強按牛喝水,不來也沒辦法。

檢查作業,又讓二人背誦上次講的,黃先生這才講新的。

一節課上完,楚玉珠姍姍來遲。

二房孫惠茹把女兒送來,跟着黃先生說了幾句好話,又囑咐了楚玉珠幾句,奈何楚玉珠不願意聽,只能離開。

正是下課時候,楚玉珠睡眼惺忪的,崔如英看她實在困,也沒什麽精神,就把早晨帶來的包子拿來,“楚小娘子,你是不是還沒吃飯,不然嘗嘗這個,這是燕歸堂小廚房的手藝。”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