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章(改)

第 12 章(改)

顧恩澤能得到這部戲的片約,幾乎是紀蘭力挺的結果,之前的面試結束後,紀蘭也是主動加了顧恩澤的微信,并告知他第一天就會開始拍攝工作。

果不其然,在第一場戲結束後,嚴導向其他演員們簡單介紹了紀蘭後,就将劇組的演員及工作人員劃分為AB兩組,自己帶着A組的人直接趕去下一個場景拍戲。

紀蘭推了推鼻梁上的黑框眼鏡,目光略過一種神色各異的演員,最後停在了顧恩澤的臉上,她說:“你得補個妝,馬上就拍攝了。”

“好。”顧恩澤點頭答應了。

等顧恩澤進了化妝間,才發現化妝師正在幫另一個演員化妝,他幹脆問對方:“我可以自己試試麽?”

化妝師點了點頭,顧恩澤就自己上手試,補過了底妝,想到今天計劃拍攝的內容,又用眼影盤的眼影,在眉間點了個梅花形狀的紅印。

化過妝,就要戴上假發,劇組經費充足,購置的發套也比較精良,透氣不說,和皮膚粘貼的部分也不多,戴上之後也更逼真,顧恩澤自己試了試,很容易地戴好了,他又固定了幾下,這才出了門。

顧恩澤參演的第一幕戲,難度不算小,他要與幾位老戲骨一起讨論朝政,其中涉及到大段、大段的臺詞。

顧恩澤進了拍攝的場地,才發現現場布置得十分精美,入目的道具要麽成雙成對,要麽選用了三、六、九的吉數,連充當背景板的太監和丫鬟,都比他想像得要多一些。

如果讓內行人來看,僅從這一點細節上,就能判斷出導演的基本功十分紮實——拍電影除了拍人,更要拍景,室內戲除了人,布景至關重要,有的畫面顯得“虛假”和“空擋”,就是因為道具布置不夠上心,群衆演員也只有三兩個,自然叫人一看就能看出破綻。

帝國人大多是古亞洲人的後代,審美上講究對稱之美、色調之美、映襯之美,顧恩澤僅憑肉眼,就能看出布景不錯,而經過鏡頭的拍攝,再疊加上了後期的濾鏡,畫面自然會叫人驚豔。

顧恩澤進了這樣的拍攝場景,原本的七八分認真,已經變成了十分認真,紀蘭導演年紀雖然不大,但做事很有章法,正式拍戲前,先叫了參與這場戲的所有演員一起研讀了一遍劇本,又排練了一次,發覺顧恩澤記住了臺詞、演技也不算太差,這才點了頭,開始正式的拍攝。

顧恩澤認認真真地演了第一遍,吃到了一個NG,第二遍、第三遍,又連續吃到了兩個NG,紀蘭的表情很淡,看不出喜怒,但就是一遍又一遍地喊重拍。

早在吃到第一個NG的時候,顧恩澤就去詢問了紀蘭,他問她:“我有哪些不足的地方,應該怎麽更正”

紀蘭前兩次還能提出些意見,顧恩澤照着改正了,等到了第三次的時候,她只說:“感覺不對。”

接下來就是一次又一次的NG,顧恩澤尚且能堅持,同他演戲的老戲骨們,卻都有些不滿了,而這些不滿,出人意料,并不是沖着顧恩澤的,反倒是沖着紀蘭的。

老戲骨們拍攝過了太多戲,也見過太多不靠譜的年輕人,顧恩澤人雖然年輕,但能吃苦又認真,臺詞說得不錯,演技也稱不上差,更難得可貴的是,他在一次又一次的重拍中,不驕不躁,甚至一次比一次表現得更好一些,他們的确想不出什麽理由,叫紀蘭壓着不通過。

這一場戲就浪費了一下午的時間,天色變暗,室內戲也不好再拍,紀蘭揮了揮手,說:“今天就先拍到這裏,明天繼續吧。”

顧恩澤聽了沒什麽情緒上的波動,點了點頭,打過招呼後就去卸妝換衣服,準備下班了。

--

第二天還是同樣的戲份,顧恩澤又拍了兩三遍,紀蘭終于說了“過”字,然後緊鑼密鼓地跟着拍下一場戲。

顧恩澤和紀蘭相處了幾天,漸漸也摸透了對方的習慣,對于一些尋常的戲份,紀蘭的要求不算高,一般拍個一兩條,也就過去了,但對于一些關鍵的戲份,紀蘭卻反複打磨,不拍上個十條八條決不罷休,有時候未必是哪裏不好,而是紀蘭想拍得更好一些,或者多拍幾條備用,這樣方便挑出更好的,用于後期的剪輯制作。

紀蘭的這種拍攝習慣,不像是在拍網絡電視劇,倒像是在拍電影似的,顧恩澤從中受益匪淺。

但拍攝了幾天,顧恩澤也從中發現了一些貓膩。

在他正式拍攝的第二天,紀蘭給了他一部分新的劇本,新劇本中有大量的權謀和宮鬥戲份,顧恩澤的拍攝任務比想像得要重很多,而劇情走向,也完全不像是個單純的背景板和工具人。除此之外,他飾演的角色身上,竟然有了幾條感情線——當然,不是耽美線,而是BG線。

顧恩澤愈發覺得,自從分了AB組之後,他所在的B組像是在拍攝另一個故事,和A組的劇情可以說是南轅北轍、毫不相關。

但顧恩澤給自己的定位非常清晰,他暫時沒有爆紅的野心,所求不過是賺一份片酬,只要給錢,拍什麽都一樣,至于戲份的多與少,劇情的走向是偏正劇還是偏耽美,A組導演和B組導演之間是融洽還是內鬥,都和他這個演員沒什麽關系。

就這樣,顧恩澤在劇組拍了二十天的戲,和兩位男主角沒有對過一次戲。

拍攝的第二十一天,顧恩澤終于得到了AB組要聯合拍戲的消息,他也是第一次和兩位主角一起拍戲。

這場戲在原著中的描述還算精彩。

主角攻也就是将軍在前線打仗缺乏糧草,已經成為翰林學士的主角受為之斡旋,私下裏征集了一批糧草送到了前線,幫助将軍獲得了戰争的勝利。禦史臺官員上奏折彈劾主角攻受,皇帝召集官員當衆審議此事,主角攻受以情理勝人,皇帝一開始打算重罰,但在臣下的紛紛勸谏下,不情不願地豁免了對兩人的處罰。

原著中的情節雖然有些不切實際,但基本符合人物的性格特點,如果按照原著拍攝,倒沒什麽太大的問題。

但在改編的劇本中,這一處的拍攝就處處有問題了。

一方面,皇帝的角色改得更為睿智和理性,甚至加上了一大段的內心獨白和其他官員的慷慨陳詞,皇帝的做法不再向“昏庸無道”、“聽信讒言”的方向引導,反倒是明明白白地點出了主角受不敬皇室、僞造奏折、賄賂官員、私通商家,明明有正常的途徑,可以向兵部和戶部求助,卻僅憑一句“朝中有奸人阻礙”,私下裏做了這些事。而等到事發之後,又以軍中和民間的言論,變相“裹挾逼迫”朝廷,期寄“輕拿輕放”、“寬恕無罪”,這一番操作下來,其心可誅。

另一方面,為了彰顯主角攻和主角受之間的鹣鲽情深,劇本中給兩位主角安排了大段大段的臺詞,濃縮之後就是一出古瓊瑤劇,什麽“你都是為了我”“我才不要你死”“你死我也要跟着死”“我不要獨活”“皇帝你不放過我們就是昏君”,諸如此類,一聽就很腦殘,一看就很辣眼睛。

而這段看起來非常不和諧的劇本,也正是由兩位編劇共同完成的,一位編劇主要寫主角之間的情愛,一位編劇主要寫其他內容,一個為兩位男主角的“化學反應”服務,一位為将劇本注水至60集服務。

參與拍戲的演員和工作人員都比顧恩澤經驗豐富,這樣的戲拍上一條,都能感受到其中的微妙,主角攻的扮演者,和主角受的扮演者輕聲交談了幾句,兩人直接去找正在鏡頭後的兩位導演了。

顧恩澤站得比較遠,聽不清他們在說什麽,只是最後的結果,是這部戲延後再拍,顧恩澤也得到了一個提前下班的待遇。

他換好了自己的常服,坐上車回家,只是人還沒到家門,光腦上就多了一條語音消息。

紀蘭直截了當地問他:“嚴導想删減你拍攝好的戲份,你現在有什麽想法?”

顧恩澤也回了一條語音,他說:“都可以,聽你們的,最後告知我結果就行,不告知也行,片酬不改就行。”

紀蘭很快回了個“提刀殺人”的表情包,然後沉寂了下去。

--

第二天開始,顧恩澤的戲份變得“正常”起來,他每天充當一個背景板,一會兒給主角攻添點堵,一會兒給主角受添點堵,一會兒昏庸無道地說要建“孔雀臺”,一會兒躺在美人的膝蓋上,叫人從千裏之外把荔枝快馬送過來。

顧恩澤的演技越來越好,自AB組合組拍攝後,導演的話語權重新給了嚴導,嚴導的要求也不那麽嚴苛,顧恩澤的戲份完成得比想象得更快,甚至提前兩天,角色就殺青了。

顧恩澤收到了尾款,已經收到了第二天不必再去的通知,但臨睡覺之前,他又收到了紀蘭的電話。

紀蘭像是喝了些酒,話語中也帶了些許微醺,她問他:“明天能過來加拍一場戲麽?”

“什麽戲?”顧恩澤明知故問。

“宮宴醉舞。”

“好。”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