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記錄摘抄
記錄摘抄
你要記住,你自己才是軸心
你才是放映人。
佛經講人體有八萬四千種蟲,我們身體的每一個細胞,每一個細菌都有意識,并能共同控制和管理身體這個宿主。——知乎
自然中誕生生命,生命中演化出意識。
意識就是算法。——知乎
我們人類的所有因果知識,本質上都是一種規律的總結。只要經得住經驗的檢驗,我們就可以暫時把某個規律總結,看作是一種因果關系。
榮格說:當潛意識被呈現
命運就被改寫了
.
意念同樣具有殺傷力。作為修行人應特別注意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絕不可随意生起不善心念。因為身、語、意三業都能造作善或不善的業力。總之,由衆生心念的差別,導致行為的差別,進而導致世界的差別。
若是我們造業之後立即以忏悔進行對治,即使所造是定業,也可能因此産生變化,成為不定業。就像我們做了錯事之後,若能誠懇地向對方道歉并補償,可能扭轉原有矛盾,化解原有問題。反之,非但不求忏悔,甚至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自鳴得意,可能加深對方的仇視,加重未來的報應。佛教特別提倡忏悔法門,以此消除業障和違緣。
唯心論所說的心,是作為第一性的存在,乃永恒且固定不變的精神實體。而佛法所說的心并不具有永恒性,更非固定不變的實體。此外,唯心論所說的心,能派生萬物,而不從他物所生。而佛教則認為,心是緣起的,不是獨立、單一的存在。唯識宗認為,眼識九緣生,耳識八緣生,鼻舌身三識七緣生,意識五緣生,說明心是相互依賴地存在,與唯心論具有不同的性質。
——【唯識論整理】資料來自網絡——
「名」:唯識論又名法相學,[法相]即萬事萬物[法]的現象[相]。從[惟表]思想出發,把世間萬相看作是[識]自身之[表相]。
(下面來自知乎用戶[張人大]):
Advertisement
唯識論認為,我們所體驗的一切現象,包括你我此刻的對話,都是由我們的心識所顯現的。簡而言之,就是‘一切唯心所造
唯識論并不否認外在世界的存在,而是強調我們所經歷的一切,都是通過我們的心識過濾和解釋的結果。這就像看待這座寺院,每個人從自己的角度和心态來理解它,每個人的體驗都是獨一無二的。”
“在唯識論中,真實不是指某種固定不變的實體,而是一種超越個體心識的狀态。要達到這種狀态,首先需要破除對我們自我和外在現象的執着。認識到一切事物的空性,從而超越痛苦和生死輪回。”
“實踐唯識論需要深刻的內省和冥想。你需要觀察和理解自己的心識如何構造你的體驗,然後逐步超越這些心識的束縛,找到你內在的真正本性。”
「八識體系」:“在佛教唯識論中,我們講到的八識體系,是理解心靈運作的基礎。這包括了你熟悉的五感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以及意識、末那識和阿賴耶識。”
當你看到一朵花時,你的眼睛(眼識)捕捉到它的形态,你的心(意識)給予它意義。但這還不是全部。你對這朵花的感知,還受到你的末那識——即自我意識的影響,它基于你過去的經驗和現在的期望給予評價。而深藏于心底的阿賴耶識,像一個無形的種子庫,儲存着你所有的記憶和經驗。
舉個例子,當你在竹林中漫步,你的感官識別着周圍的風景和聲音,但你的內心體驗——由意識、末那識和阿賴耶識共同構成——決定了你的情感和反應。如果過去你在類似的環境中有過愉快的經歷,那麽你可能會感到寧靜和快樂。這就是八識體系如何影響我們對世界的感知和反應。
關鍵在于覺察。通過冥想和深入觀察,你可以開始識別這些不同識的工作方式,了解它們如何塑造你的體驗。這種深入的自我覺察,最終會引導你發現你內在的真正本性,超越由這些識所構造的現象。
「兩種力量」:你的內心深處,存在着兩種力量的較量:真心與妄心。真心是你的本性,它清淨、平靜、無形。而妄心,則是由你的欲望、恐懼和偏見所構成的幻象。冥想是一個很好的工具,它可以幫助你認識并超越妄心,逐漸回歸到真心。
「其它」:放下執着,我們才能看到內心的真正面貌。當你遇到煩惱和執着時,不要立即反應,而是靜觀其變化。逐漸地,你會發現這些煩惱和執着都是暫時的,不是你真實的自我。這樣,你就能慢慢地擺脫生死輪回的束縛。
——(用戶張人大論述.結束)——
《大乘五蘊論》中說:“雲何為嗔?謂于有情樂作傷害為性”。嗔是貪的衍生,有貪即生嗔。應及時化解周身戾氣,萬事萬物,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山高水長,大愛無疆。萬物之傻源于癡,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惡不分,颠倒妄取,起諸邪行。《俱舍論》中說:“癡者,所謂愚癡,即是無明。”眼盲耳聾都比不過心盲讓人更癡傻。唯識論》卷六中說:“于諸理事迷暗為性,能礙無癡,一切雜染所依為業。”又說:“諸煩惱生,必由癡故。”癡既為一切煩惱之所依,因而自然也就成了根本煩惱之一。心向明鏡,萬事萬物俱在掌握中。
.
《萬物數》萬物皆數,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起心動念,花淚鳥驚,萬物一體,豈知色身外及山河大地,皆為妙明真心中物。不是意識在你的軀體中,而是軀體在你的意識中。了知唯識無境,境界自心,內觀而外應,吉兇禍福,自可洞見。此書可與楞嚴楞伽,一并參看-[知乎用戶.Shakya]
——————
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梵文:,音譯ālaya-vijāna),又譯為阿梨耶識。阿賴耶在梵文中的原意為:藏,能藏、集藏,阿賴耶識即是指能夠集藏分段生死等有漏無漏法種的第八識-如來藏。
因其內涵深廣,佛四十九年說法從不同面向演說和歷朝各代翻譯版本等諸多因素而有多名,也稱為如來藏、本際、涅槃、一切種子識、異熟識、依照各名稱的內涵,所指稱皆是不生不滅的第八識如來藏。
人間有情具足八個識,眼、耳、鼻、舌、身、意識,和意根末那識.合稱前七識或七轉識,第八識是阿賴耶識。
衆生在世間之各種活動,系由身口意行,而造作善業、惡業、淨業、無記業,造作後即由第七末那識的執着性功能送交第八識——阿賴耶識保存。
第八識阿賴耶識保存之業種,由第七識不斷地攀緣,配合外境六塵而不斷起意造作新業,同時不斷收集新業種,如是循環不已。
阿賴耶識心乃是萬法之根本故,乃是三乘佛法之根本故,乃是含藏着能令人成就佛果自性之唯一心體故,出世間無漏法亦皆含藏在阿賴耶識心中故,成佛之功德亦含藏在阿賴耶識心中故。
.
簡潔:佛家認為,一切衆生,我們的每一個起心動念,或是語言行為的表現,都會造成一個業種,這種子在未受報前都藏在阿賴耶識中,故此識有能藏的含義。
.
《楞伽經》裏,常常提到“如來藏藏識”,并強調“此如來藏藏識本性清淨,客塵所染而為不淨”,如來藏“為無始虛僞惡習所熏,名為藏識”。
——————
意識:第六識,即顯意識。意識就是思想,信念系統等,具有觀察,分析,判斷的能力,具有認識事物的能力與邏輯推理的能力。若能将第六意識轉變為妙觀察智,就能夠如實照見一切諸法的本來面目。如實照見,見相非相,而見如來,并且看整個世界都是淨土,萬法皆清淨,并能應機說法,随緣度衆。只在當下,無須計劃,如鏡子當前,物來則應,物去不留,了了分明,不着一痕,故稱妙觀察智!
.
末那識:意根。這個是我們産生意識、心念的根本,即潛意識。它是依據第八識阿賴耶識儲存的資料,對第六識的意識加以衡量,從而産生自我意識,産生了我執,造成無量無邊的煩惱。
——————
佛家唯識宗的八識理論中,人人均有八種“識”。前五識為眼、耳、鼻、舌、身,其主要作用是感知外界、攀緣外境,而第六意識則具有分別、判斷的作用,人們将前五識收集到的感受材料加以整理,形成對于萬物的種種認識。
前六識都是人們可以自我覺察的,而第七末那識與第八阿賴耶識則不同,屬于人們所意識不到的先驗層面。
末那識的含義為“恒審思量”,即總是審查考量第八識,并将其執着為我。
阿賴耶識的主要功能有兩個,一是“攝藏”:一切善法惡法的種子皆藏于其中,二是“熏習”:顯現的、在當前剎那間發生作用的現行之識,對于潛在之識是有影響的,這種影響稱為“熏習”,即種子是受現實所影響的結果——現行熏種子,而種子又将顯現為外境——種子熏現行,這樣無盡循環,正對應衆生無法出離的因果鏈條。阿賴耶識既具有了別外境的功能,又具有“轉識成智”,即超越分別的可能性,因而是八識中最特殊,也最根本的本識。
-[知乎用戶.邊羊]
—————
死亡的時候前七識都會消失,只有第八識阿賴耶識不會消失,而是随着過去生的業力繼續輪回,并在獲得新的身體後陸續産生前七識,衆生無始劫以來輪回中所有的記憶都儲存在第八識阿賴耶識中,但是因為我們被貪嗔癡所覆蓋,因此不能顯現,有修行的人根據內心清淨的程度可以記得過去生無數個輪回的記憶。
意識也不僅僅存在于大腦,科學家很早就發現心可以和大腦交流思想,器官移植術後很多人改變了性格,更接近器官捐贈者的性格,甚至最新的醫學研究發現腸道菌群可以通過迷走神經刺激大腦産生多巴胺,讓宿主獲得甜蜜的幸福感,讓宿主愛上腸道菌群愛吃的食物,從而更多進食這種食物。
-[知乎用戶.清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