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第27章
“我上次看到那個白知青偷偷摸摸在扔什麽東西, 而且還是往田裏扔。”
牛棚裏一位叫柳書行的人說道。
“只是我當時離得遠,沒看清她扔的是什麽。”
柳書行是一位書法大家,他家以前是書香世家, 他因為被弟子舉報,因此而被下放。
來到牛棚後, 他一直很沉默, 因為舉報他的弟子是他撿回去養的孤兒。從他幾歲一直養到二十多歲,不是父子勝似父子。
可結果就是這麽一名弟子舉報了他的師父,親手把柳書行送到了牛棚。
牛棚裏的幾位,除了張百草其他人都受到了來自親人或是弟子學生的背刺。
要不是趙想一開始幫助大家, 他們可沒那麽容易對趙想放下警惕。
當然也和趙想那雙清澈的眼睛有關, 讓大家放下了心結。有這樣一雙眼睛的人, 是不可能做出狼心狗肺之事的。
也幸好趙想最開始沒想過要從他們身上得到什麽, 他只是不想這些人死在牛棚裏。
他們都是棟梁,多活一下就是對國家的貢獻。
趙想他們這一代人,你可以什麽都能懷疑他們,唯一不能懷疑的就是他們的愛國之心。
如果是別的事趙想也許會袖手旁觀,只有事關國家的事,趙想會出手。
後來他提出要和張百草學醫,大家都沒懷疑過趙想。主要是他們其他人, 除了趙老師, 誰不比張百草厲害啊!
而趙老師也是一位教書很厲害的高中老師,本領也大着呢!
Advertisement
不然他也不會被學生背刺舉報, 然後被送到牛棚裏來。
現在他們這群人三天兩頭要寫檢讨,明天又有人來收檢讨, 他們都習慣了。
“整個趙家村,也只有她才能經常吃得起罐頭了。”
趙想覺得除了女主, 別人也幹不出這麽缺德的事來。
而女主甚至都不覺得自己幹的事是錯的,她只會認為是其他人做錯了,而不是她有問題。
穿越前他看的這本年代文,裏面的男女主都經不起扒,沒有一個好人。
他當時看完都罵作者,而且他看評論,下面罵作者的人還挺多的。
想來也是,大多數人的三觀還是正常的,只有一小部分三觀不正常的人才會覺得女主和男主做得對。
因此柳書行大佬一提女主,趙想甚至都沒有懷疑就認定是女主幹的這種損人利己的事。
有了趙想的提醒,牛棚裏衆人幹活時警醒多了,平時下田幹活時,下腳時不敢直接踩實,而是先試探周圍有沒有東西才下腳。
只要不一下子把腳踩實,就算碰到了玻璃碎片,傷口也不會很深,不會影響到平時走路和幹活的。
趙想跟張百草學習一個小時,又跟錢老和趙老師學了一個小時的功課,這才背起背簍回家。
張百草把他送到竹林邊上,這才回轉。
“剛才阿想在我沒說,那個叫白雪的女知青很古怪,你們得小心點。”
柳書行在張百草回來後,把他的感想說了出來。
“怎麽個古怪法?”
衆人不解。
“和她對視時,眼睛會不受控制看着她,甚至還會出現心軟的情況。”柳書行把自己的真實感受說了出來。
“你居然會對一個女同志心軟?”
大家震驚。
“我當時發現不對就立即回過了神,然後那種感覺就沒有了。”
柳書行搖頭,他怎麽可能對一個女同志心軟呢?
他這麽說不過是想提醒大家,別一不小心中招了。
“看來她确實有些不對,你們平時要注意一點。”
老人提醒大家。
“是。”
衆人齊聲應道。
而這一切趙想都不知道,他不知道牛棚裏的衆人已經開始懷疑白雪了。
他回到家裏簡單收拾了一下就躺在床上,默默背誦今天學習的內容。
剛剛才回家,腦子裏的印象還很深刻,因此趙想很順利地背出了所有內容。
重複幾遍,确認自己全部記住後,趙想才讓自己睡過去。
次日一早起床,爺爺奶奶已經下田幹活去了。
趙想一邊煮飯,一邊背書。發現自己還牢牢記着昨晚的內容,心情變得超好。
他發現自己穿越後,記憶力變好了。
他穿越前已經二十多歲了,記憶力無法和讀書時相比。雖然他讀書時喜歡摸魚,可他背書時比班上好多同學都要快。
往往他讀上幾遍就能背上一半,因此他知道自己的記憶力不錯。
穿越後也許是換了個年輕的身體,他的記憶力比穿越前還要好。他現在一篇課文讀上幾遍,內容只是不是太長,他能記下八成。
這和以前相比,記憶力确實提高了不少。
記憶力提高,這對需要背誦許多醫書的趙想來說是好事。要知道醫書大多數都是比較難背的,要還是穿越前的記憶,無疑會加大他學習的難度。
師父抄給他的醫書,趙想都有好好收起來。等以後有機會,就讓人打印出來,把它們上交給國家。
他師父雖然願意收外姓弟子,可不代表他願意把自己祖傳的醫書上交給國家。
可能是他們這一代人還比較重視血緣傳承吧!
不過他相信,有了自己的開導,未來師父肯定不會再重視血緣傳承。
比起血緣,他相信師父更願意讓家傳的醫術發揚光大。
畢竟他要是不收外姓徒弟,這家傳的醫術就得失傳了。誰讓張百草的兩個孩子,都對祖傳的醫術不感興趣呢!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國家好多傳承都是因此而斷掉的。
即使是在趙想穿越來的時間點,國家好多傳承都找不到傳承人了。那個時候誰還會想到血緣啊,只想着有人願意跟他們學就不錯了。
關鍵是到了後來,師父願意給徒弟錢,人家都不願意學了啊!
所以好多傳承消失了,國家也無可奈何。
對此趙想也沒好辦法,因為一門技藝要學會,需要的時間太長太長了。
而且要傳承,就要消耗時間學習。可後世哪裏有時間讓年輕人放下心來學習。
大家都要吃飯,要養家。學這些東西就無法賺錢養家生活,因此哪怕大家對此很感興趣,也沒有時間去學習的。
所以最後傳承會消失,和時代是有一定關系的。
未來社會太卷了,大家不好好賺錢,連生活都困難。在這種情況下,賺錢自然也是被放在了首位。
趙想知道張百草的家傳的醫術厲害,所以不希望張家的醫術消失,便想着把張家的醫書捐給國家,這樣國家就成了傳承人,也不用擔心張家的醫術失傳了。
雖然以後那些學習張家醫術的人不會打着張家的旗號,但是和失傳比起來,旗號好像又不是很重要了。
當然趙想這麽做之前,肯定會得到張百草同意才會幹的。他又不是白眼狼,捐贈醫書不問師父,但凡是有點良心的人都幹不出這種事。
顯然趙想不是那種人,所以他會在經過張百草同意後再做。
現在這些事都不急,等未來社會相對穩定了,他再幫師父系統地整理張家的醫書。
早飯煮好後,趙爺爺趙奶奶也回來吃飯了。
這個時候才八點多,大多數村民也都回家吃飯了。
随着春節過後,蜀省的天亮時間越來越早,大家都會先去地裏幹活,等家人煮好飯後再回來吃。
夏天更是五點就起來幹活,八點多回來吃飯,吃完飯再去地裏幹到十點左右就回家休息。
等下午太陽下山後再出門幹活,避開了一天之中太陽最大最熱的時候。
現在春天,天不熱。大家基本上是幹一整天的活。
春天本就是一年之中最适合耕種的時節,因為大家的任務很重。
既要給水田放水,也要給田裏施肥,為接下來的插秧做準備。
除了插秧,還有麥子抽穗等等,全都是大家要注意的地方。
蜀省一般都是種冬小麥,收完麥子插秧,反正一年四季也就冬天有幾天休息的時間。
趙想年紀小,他負責家裏的自留地。
該種紅苕的種紅苕,他還在自留地下方的坡上種了一些玉米和土豆。這是一點土地也不浪費啊!
只是種在坡上如果不天天拔草打理,很快就會被雜草覆蓋,玉米和土豆再好種也不會有收成。
趙想肯定不會讓雜草搶走玉米和土豆的營養,因此他天天都會去自留地轉一圈,只要發現有一根雜草都不讓它們活下來。
種地時,還發生了一則小插曲。
要知道山坡上是有很多雜草的,趙想要除去它們很是費了一番功夫。
家裏的農具不夠,就讓趙爺爺去打了一把鋤頭,比成年人用的要短一些。
也是現在,前些年所有鐵都要上交,連鍋都一樣。
現在只要有票,就能自己弄點鐵制的東西在家裏使用。
鋤頭有了,而且是按照趙想的身體打的木柄。
趙想舉着鋤頭,仗着力氣大,用了三天把自留地下方的坡地收拾幹淨。
所有的雜草被他連根一起挖了出來堆在路邊,特別是那些又白又長的茅草根他也沒浪費,把上面的泥巴抖幹淨後,打算拿回家做藥材。
夏天要來了,用茅草根煮水,可是不錯的飲料加涼茶呢!
坡地整理好了,趙想就開始把玉米種子點到挖出來的窩裏,又種了一些土豆。
坡地比較濕,趙想澆水沒自留地勤。本來玉米和土豆都比較耐旱,因此澆水就更不用太勤了。
這也是他選擇種土豆和玉米的原因,可以減少澆水的次數。而且蜀省雨水較多,甚至好多時候他都不需要澆水,光靠天上下的雨就夠了。
雖然水不用澆,但是肥要上。
現在化肥少,上面批的化肥,只有少部分村子能領到。
領到的化肥都是要用到糧食地裏的,各家的自留地都不算。所以趙想上的是農家肥,也就是糞水。
除此之外,還有自家的草木灰等。
別看這些活都是分段來幹的,可全部加起來還是挺多的,反正趙想一天空閑都沒有。更別說他還要抽出時間來學習。
然而趙想愣是在忙碌中,每天都完成了老師和師父布置的任務。
“哎喲,你們兩口子現在好了,家裏的自留地都有人打理了,不像我們公家做完,還要去自留地幹。”
趙爺爺和趙奶奶在休息時,聽到有人跟他們說話。那羨慕妒忌恨的表情,讓兩位老人非常的爽。
“也是阿想能幹,家裏有了他後,我們确實輕松多了。”
趙奶奶臉上的笑怎麽都掩飾不了,家中子孫能幹,做長輩們誰不自豪呢!
以前他們家裏只有他們兩個老的,有時候上完工還得回家做飯,想歇一口都不行。
不像別家,除了老人還有兒子和兒媳婦。老人累了可以指使晚輩做事,這一點趙家根本沒有那個條件。
家中唯一的兒子出去當兵,幾年不回家都是正常的。可沒想到有一天他們會收到兒子犧牲的消息,從此以後他們連唯一的依靠都沒了。
過繼趙想是因為他們不想兒子死後沒有人給他上香,他們年紀大了,用不了幾年就要下去陪兒子。
等到他們都沒了,又有誰還記得他們的兒子呢?
于是經過再三思慮,兩人想到了過繼。
過繼後本來沒有了精神氣的兩人,突然就有了動力,他們想再多活幾年,大孫子還需要他們照顧呢!
然而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在他們照顧趙想的同時,趙想也在照顧他們。
現在他們一幹完活回到家裏就有飯吃,吃完還有時間睡個午覺。就連家裏的自留地都不需要他們操心,大孫子把它安排得妥妥當當,就連種的品種都比他們往年要多。
不僅自留地裏和坡上種了各種蔬菜,就連地邊上那麽窄的地方都種上了絲瓜、豇豆、黃瓜等。
現在村子裏的人誰提起趙想不豎大拇指啊!
這麽好的孩子居然是他們家的,晚上睡覺都能笑醒。
而放趙想離開的老趙家就別提有多後悔了,特別是趙德,發現家裏能幹活的只有原來的二兒子。
老大又懶到連醋瓶倒了都不扶一下,老三每次讓他幹活就說自己在學習,老小趙圓圓是個姑娘,被妻子和他養得白白嫩嫩,趙德自己都不忍心讓她幹活。
沒有原主,家裏的活全由他和周菊花一起幹。
那些細碎卻又繁多的家務活,差點沒把趙德逼瘋,最後幹脆一甩手全扔給了周菊花。
反正她現在不敢和趙德大小聲,給娘家的錢到現在還沒拿回來,家中丈夫和大兒子對她十分不滿,因此就算心裏再憤怒,周菊花還是得把家裏的活幹了。
她和趙德一樣後悔把老二過繼了出去,她都不知道原來家裏居然有這麽多活要幹。
冬天還好,大家衣服換得不勤,她十天半個月才洗一回。現在幾天就要一回,一洗就是全家五口的衣服。
一個人的衣服不算多,随便幾下就洗幹淨了。可五個人的衣服加在一起就不是小數目的,因此當趙菊花拿着衣服去河邊洗時,她仿佛聽到所有人都在笑話自己。
于是她狠狠瞪了同在河邊洗衣服的村民一眼。
“她有病吧?我們又沒說她,瞪我們做什麽?”
根本沒笑話周菊花的衆人皺眉,她們在聊知青的事,因為知青院又有笑話,所以她們笑得有點大聲,讓周菊花誤會她們是在笑話自己。
“她有病我們又不是第一天才知道。家裏最懂事最能幹的二兒子被過繼了,你看現在來洗衣服的人就換成了她。以前洗衣做飯,都是老二的活。”
說這話的人是住在老趙家隔壁的田嬸,對老趙家的事那是門清。
“說起來她也是傻,我見過顧娘家的,但沒見過像她這樣把夫家搬空也要幫襯娘家的。周菊花都忘記自己是趙家的媳婦,以後埋也是埋在趙家的地裏。”
“她要是聰明,就不會偏心了。就算要偏心,也要偏心家中懂事又能幹的那個啊!你看剩下的三個娃,哪個會幫她幹活的?”
村裏的人看得很清楚,周菊花生下的四個孩子,只有老二最孝順。
“我知道的手指有長短,可像周菊花那般死命壓榨老二,不把他當親兒子對待的父母,我也是頭回見。”
住西邊的桂花嫂把手上洗好的衣服擰幹,放進一旁的木盆裏,擡頭看了一眼周菊花,發現她一直在盯着大家。
“瞧,她又在瞪咱們呢!”
桂花嫂一指,大家順勢看過去。
果然,周菊花就是在瞪大家。
“你有病啊,瞪什麽瞪?信不信老娘把你眼睛抓瞎?”
田嬸對着她就是一頓吼,她和周菊花住得近,兩人經常鬧茅盾。
“我哪裏有瞪你們?”
周菊花可不是個忍氣吞聲的主,被田嬸吼了當場就吼回來。
“你現在不就是在瞪嗎?你一直盯着我們,該不會是想做壞事吧?”
田嬸有理由懷疑周菊花,畢竟她的人品很差,什麽事都做得出來。
“……胡說八道。”
周菊花氣得把衣服往盆子裏随便一扔,端着它往另一處走去,遠離衆人。
主要是大家的眼神讓她很不舒服,仿佛都在指責她,周菊花實在受不了了。
見她離開,大家像是打了勝仗一樣對視一眼。
“哈哈哈……”
笑聲在河面上響起。
周菊花腳步一頓,但很快又重新動了起來,只是步子大了一點。
河邊的這一幕趙想不知道,他剛把自留地打理好,扛着鋤頭回家。發現路邊有野菜,蹲下挖了起來。
剛長出來的蒲公英很嫩,回家用水焯一下,去掉苦味就是一道菜。
趙想挖了一少,背簍裏裝了一小半,又發現了魚腥草,那肯定得挖啊,連葉帶根地挖。
和蒲公英不同,趙想這一挖就挖了大半背簍,直到再也裝不下為止。
出來挖野菜的人還不少,特別是家中的孩子,讓大人都打發出來挖野菜了。
吃不完的野菜還可以用水焯了曬幹,冬天泡發後吃。
過完年,家裏的存糧吃得差不多了,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幸好現在是春天,野菜生機勃勃,今天挖了的地方過幾天再來又是一片。
因此挖野菜的人不少,但是大家互不幹擾。
只是小少年們看着趙想一鋤頭就是一大窩,而他們只能用鐮刀這些慢慢挖,心裏可妒忌了。
趙想可不管少年們的想法,他挖夠野菜,繼續扛着鋤頭回家煮飯。
太陽快到正中央了,再不回去煮飯,爺爺奶奶就下工回家了。
幸好趙想動作快,他剛煮好飯,拌好野菜,爺爺奶奶就回來了。
“阿想今天又挖野菜了?”
看到桌上的涼拌野菜,兩位老人哪裏還不明白,趙想今天不僅把自留地打理了,還挖了不少野菜。
“嗯,我發現一片折耳根,還有不少蒲公英,便一起挖了回來。”
趙想除了野菜,還切了一些泡菜。家裏有兩個泡菜壇子,其中一個泡着紅蘿蔔,時間越久越好,冬天感冒了就用它熬水煮面條吃。然後把自己裹到被子裏,很快就發出一身汗,感冒就能好了。
這算是一種土方法吧,趙想去年試過,确實有用。為此家裏專門用一個壇子泡蘿蔔,平時可以用來下飯,冬天還能用來治感冒。
而野菜兩位老人年紀大了,不敢讓他們吃太多,于是泡菜就成了他們用來下飯的主要食材。
“幸好咱家還有糧,不然就得像趙四兒家頓頓吃野菜了。”
趙奶奶提到的人是村中有名的困難戶。
他家人口不少,有二十來口人,雖然每年分到的糧食多,但是吃的人也多啊!
一到春天,他們家的存糧就吃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那點只敢給家中的壯勞力吃,其他人就頓頓野菜,吃到人一臉菜色。
“他們家也太能生了,不說老人,光是和阿想同輩男娃就有十個,再加上三個女娃,和他們兄弟三人。”
趙爺爺給趙四家算了一下人口,兩位老人,兄弟三人加他們媳婦就是六個成年人了。
再加上十三個子女,足足有二十一口人了。
而家中真正能幹活的,也就七八口人,這還是算上了兩位老人。他們最大的孩子年紀不過比趙想大兩歲,半大的孩子也不能當壯勞力用啊!
因此他們大人幹得再多,這家中的糧食也是不夠吃的。
“不說他們了,阿想你別擔心,咱家有糧吃,不會讓你餓肚子的。”
趙奶奶怕孫兒聽了會想到自己身上,趕緊安慰。
“我知道的,謝謝爺爺奶奶。”
其實他的飯量也不算小,只是兩位老人養他一個,壓力沒趙四家那麽大。
再加上有老爹的補貼,才沒像趙四家頓頓野菜。
祖孫三人正吃着,就有人來找。
“趙四?”
剛才家人還在說人家,這會兒對方就找上門了。
祖孫三人有些別扭地互看一眼,然後若無其事地看向本人。
“幺爸幺媽,打擾你們吃飯了。”
趙四來得不巧,發現趙家人正在吃飯,他臉上有些尴尬。
村民平時找人,都盡量避開吃飯的時候。
現在大家日子都不好過,你在人家吃飯時過去,人家是請你呢?還是不請好呢?
怕雙方都難堪,因此大家都盡量避開這個時間段。
趙四來時沒想那麽多,主要是他心急,家裏是一點米糧都沒有了。光吃野菜也不行,經過商量由趙四來趙家借糧。
“趙四,你現在來我家裏是有什麽事嗎?”
趙爺爺放下碗筷,老實說他也不知道現在要說什麽好。
請趙四吃飯,鍋裏只有刷鍋水。不請吧,一個大活人站在這裏,他們也沒辦法吃。
“幺爸,我也是沒辦法了才上門,家裏已經斷糧兩天了,你看能不能借我幾十斤糧,讓我家度過這段時間?等過段時間,村上的麥子下來了,我跟村裏借糧後再還你。”
趙四也不想在人家吃飯的時候上門借糧,主要是各家也就這段時間才有大人在。
“你是要借細糧的話,那我家肯定沒有。不過幾十斤紅苕倒是可以借你,你回頭等紅苕下來了,你再還我也成。”
趙爺爺是一家之主,他開口趙奶奶和趙想都不會說什麽。
“可以,可以,有紅苕就很好了。”
能借到幾十斤紅苕已經很好了,至于細糧他根本連想都不敢想。
“行吧,阿想你去地窖背一背簍紅苕上來。”
趙爺爺對大孫子說道。
“好。”
趙想放下碗,趙四進來也沒影響到他吃飯。
從某方面來說,他的臉皮要比爺爺奶奶厚多了。
趙四這才注意到趙想,看他比自家孩子有肉的臉,頓時有些難受起來。
原來的趙想又小又瘦,全身上來只有皮包骨了。可是經過這幾個月趙家的喂養,現在的趙想看上去健康了不少。
而他家孩子,以前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原主就是那個有餘,因此趙四從不覺得自家孩子長得瘦有什麽不好。
比起原主,自家孩子起碼看上去正常多了。
如今再看,自家孩子連最差的趙想都比不上,趙四心裏別提有多難受了。
然而他的難受也不影響他們家繼續生娃,如今他三弟的媳婦又懷上了,只是現在月份淺,趙四家沒人往外說。
這一次借糧,也是家中弟媳餓狠了,人差點餓暈過去,讓趙四家不得不出門借糧。
知道村裏其他人也就比自家好一點,因此趙四直奔趙家,如果說誰家條件好一點,也就趙家了。
雖然他們現在多養一個人,可趙想能幹啊!還有烈士兒子的撫恤金,政府的各種補貼,趙家肯定不缺糧。
趙家确實有糧,只是細糧沒有,多是玉米、紅苕這些粗糧。所以趙四要借的話,紅苕可以借一背簍。
沒說送,現在誰家不缺糧啊,趙家可送不起。
一背簍紅苕差不多有六七十斤,趙想裝滿順着梯子爬上來。
“你背回去吧!到時裝一背簍還我就行。”
趙爺爺沒多說什麽,連稱都不用稱,直接按背簍算。
“謝謝幺爸,等家裏自留地的紅苕下來後,我立即還你。”
趙四家的自留地因為人口多,比趙家要大出一半來。
今年自留地別的沒種,全種上了紅苕,想吃菜就掐紅苕葉。紅苕葉吃煩了,就去找野菜。
反正今年要多種一點紅苕,免得家裏一過完年就斷糧。
紅苕吃多了會燒心和脹氣也管不了那麽多了,總比餓肚子強吧!這玩意産量大,頂多吃的時候多放點青菜進去,混合着吃就不那麽難受了。
“嗯。”
趙爺爺也沒和趙四客氣,這糧肯定是要還的,他知道鬥米仇,升米恩的故事。
現在能借糧給趙四家,趙家已經很有善心了。
誰家現在不緊張,趙家雖然比村民好點,但也沒好太多。
老兩口這麽大年紀還下地,誰能說他們過得好呢?
以前說趙家偶爾吃頓肉是地主老財生活的人都閉上了嘴,誰家地主還下地幹活的?人家都是請人幹活,趙家老兩口卻要自己下地掙工分。
“幺爸幺媽再見,阿想辛苦你了。”
趙四背着紅苕回家,背簍是他背來的,倒是不用還。
趙想看着他離開,洗手重新端起碗。
“阿想,地窖裏的紅苕還夠我們吃嗎?”
趙奶奶等趙四走後才問大孫子。
“還行,省着點吃夠了。”
趙想點頭,他去年抓了不少野味,每個月家裏人都要吃上幾次,有肉吃這粗糧就省下不少。
現在的人因為沒肉吃,如果不多吃一點粗糧,幹活都沒有力氣的。
時不時吃點肉什麽的,對主食的需求量就小了。
哪怕後來多了一個趙想,趙家主食的消耗量比別家小多了。
“那就好。”
趙奶奶總是要為家裏人考慮。
趙家現在老得老,小得小。總不能把糧食借給外人,讓自家人餓肚子吧!
“回頭再有人上門借糧,告訴他們沒有了。”
趙爺爺也不是濫好人,他家還要養大孫子的師父呢!
趙四那是沒辦法,他家的困難村子裏的人都看得出來。
“好。”
趙想答應下來。
其實地窖裏的紅苕還有幾百斤,不過想到師父他們趙想沒多說什麽。
爺爺奶奶去年跟其他村的人換了不少紅苕,是用家中的細糧換的。
去年他們就頓頓加紅苕,反而是細糧沒吃多少。
村子裏分的細糧,還有政府送的細糧,大部分都換成了粗糧,這樣家中的糧食就多起來了。
粗糧也是糧,可以養活更多人。
這些趙想都看在眼裏,他什麽也不說,只是每次進山會特意找兔子洞,偶爾會去野雞經常待着的幾座山上找找。
也許他穿越後運氣确實不錯,只要他想就沒有空手而回的。
除了山上,河裏也是他發揮的地方。
不過後來的魚學聰明了,趙想只能不停換地方騙魚上來殺。
趙想吃完午飯,見爺爺奶奶有話說,洗好碗筷就回屋了。
“你給我進來。”
趙奶奶等孫兒進屋,對着自家老伴喊道。
“哦,來了。”
趙爺爺拿着煙鬥,像蝸牛爬一樣,慢吞吞跟老伴回屋。
兩位老人具體說了什麽沒人知道,上工的時候兩老的臉色和平時一樣,沒瞧出什麽不妥。
趙想等他們去上工後,先學習了兩個小時,四點時他出門摘野菜。
村子裏的孩子都在挖野菜,趙想可不能搞特殊,所以他也得去挖。
就算家裏吃不完,他還能送給師父他們啊!
一挖就是一大背簍,挖得最多的是荠菜、馬齒苋等。
魚腥草沒怎麽挖,這東西他上午挖的還沒吃完呢!
下午也不是給自己挖,而是給師父他們挖。
反正也是水煮了吃,趙想挖的都是一些口感好一點的野菜。
像魚腥草涼拌最好吃,師父他們沒有油,只能在趙家拌好了送去。
所以趙想沒有繼續挖它,而是挖別的野菜。
挖好的野菜趙想回到家洗幹淨,先用水焯好,再用盆子裝起來。
中午拌好的魚腥草現在吃味道更好,因為入味了吧!趙想直接分了一半出來給師父他們裝上,再配上野菜,足足兩大盆呢!
估摸着夠他們晚上吃了,趙想又蒸了幾根紅苕擺在菜上,到時他們一人一根紅苕,就着野菜吃。
趙想的想法很簡單,細糧沒有,粗糧也要讓師父他們吃個七八分飽吧!
牛棚裏的人分到的糧食更少,要不是有趙想祖孫三人的接濟,他們冬天就得挖野菜草根過日子了。
其實他們也挖了,只是他們行動不方便,不能離村子太遠,因此能挖到的野菜有限。
離村子近的地方,野菜早就讓村民挖幹淨了,只有大家沒留意的地方還剩一點,可那點野菜冬天也不夠吃啊!
村子裏的人沒想那麽多,大家都先想着自己,自己都吃不飽,又怎麽可能想到牛棚裏的人。
幸好趙想他們想到了,所以這幾年趙家一直暗中接濟大家,讓他們平安度過了最困難的幾年。
趙想過繼後,大家的生活就更好了。
那孩子也不知道怎麽回事,對牛棚裏人特別好。
他對大家一直保持着善心,也不像村子裏的人對他們避之不及。一開始還以為他是受了趙家老夫妻的影響,後來經過接觸大家發現,其實和趙家人沒關系。
趙想是單純地想對他們好,所以才會經常送吃的到牛棚。
後來更是拜了張百草為師,跟他學習醫術。趙想再送東西就理直氣壯多了,不像以前還含蓄點。
大家想不明白,可是見他确實沒有別的企圖大家也就不和自己的腦子過不去了。
晚上和中午都是一樣的飯,就連下飯菜都是一樣的。雖然一樣,但是祖孫三人吃得很香。
現在有得吃就不錯了,挑食是不存在的。
趙想把下午回來弄好的飯菜放進背簍裏,摸黑去了牛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