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太祖托夢了

很顯然,大明作為一個國家,其根基壓根就沒有朽爛。不僅沒爛,而且還相當不錯。

如果用後世金融狗的标準來看,大明這個即将暫停上市的公司,其實是一家質地非常優良的公司。擁有可以長期占領世界市場,并且能帶來巨量現金流的産品。而且在可以預見的時間內,大明的産品根本沒有競争對手。中國石油、中國石化都沒它穩,也就是中國煙草能相比了。

至于大明的財務狀況,短期的困難是有的。就如黃大寶言,是給沒錢鬧的。

但是大明的財務狀況比起後世中國證券市場中絕大部分的上市公司都要優良!

因為大明朝廷只是缺乏經營性現金,但是并沒有一文錢的負債。

一家沒有一分錢債務,同時還擁有可以長期壟斷龐大市場,可以帶來充沛的現金流的優質産品的上市公司,僅僅是因為某些突發事件,使經營性現金枯竭……這就爛到家了?

照這個标準,中國股市還能要嗎?

“大明的資産竟然如此優質……”朱慈烺抱着胳膊,心生感慨,“真不愧是祖宗留下來的基業,就是好啊!

可是那麽好的大明,怎麽就落到如今這地步了呢?”

“千歲爺……”一旁的黃大寶聽了朱慈烺的話,還以為是問自己的,于是就低聲回答道,“幾日前,皇爺在禦門聽政時曾說: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亡國之臣耳!”

哦,現在不是根子爛,也不是沒有錢,而是大臣不好了?

朱慈烺笑着吐出倆字:“瞎說!”

他前世也是大明朝的天潢貴胄,對于明亡這段痛史當然是非常了解的。而且他還是特許金融分析師,特會分析的哪一種,一分析就知道崇祯的這話是扯淡了。

一個公司搞垮了,大老板沒責任,責任都是下面一群打工仔的?這話是人說的嗎?

而且崇祯這個“非亡國之君”在亡國前的十七年中可是大權在握的,咋就都提拔了一批亡國之臣來做官?

難道是大明一國真沒一個堪用的人才了?

Advertisement

那恐怕也是瞎扯淡了。明末還是有不少人才的,當反賊的有李自成、李定國,當海賊的有鄭芝龍、鄭成功,當漢奸的有洪承疇、吳三桂、耿仲明、尚可喜等等……

即便朝廷這邊,也有不少人才,比如盧象升、孫傳庭、毛文龍,連漢奸隊伍中的洪承疇、吳三桂、耿仲明、尚可喜,反賊隊伍中的李自成,也都在崇祯皇帝手底下幹過。至于鄭家海賊,更是和李定國一起,成為明末抗清的中流砥柱。

說沒有人才那是瞎說,說用不好人才還差不多!

當然了,貪官污吏肯定是有的,混吃等死的宗室也多的是,另外,明朝的稅收也的确存在不少問題。

要不然怎麽都不止一千多萬,翻個倍都不是啥問題!

在明太祖統治的年月中,大明一年都有三千多萬的收入……當然,那不是銀子,而是以糧食為主。不過洪武年間國家也沒多少銀子流通,新大陸的銀子還沒挖出來呢!收不上銀子也挺正常的。

但是在明末,明朝國內的白銀存量至少有五個億,朝廷一年才收兩三百萬的銀子(不包括糧食),那就有點低能了。

不僅低能,而且還存着很大的貓膩!

根據朱慈烺混跡金融市場多年的經驗,商人賺了錢不願意交稅是很正常的。但是官員不願意收稅就是很不正常的了,這種不正常現象只有一個合理的解釋,就是商人該交的錢沒少交,但是卻沒流入國庫,至于去了哪裏……呵呵,這事兒根本難不住朱慈烺。

他前世的職業……不就是玩錢嗎?所以錢不是問題!不過現在也不是沒有難題擺在朱慈烺跟前。

“救是有救的……可本太子得出了北京城才能施展本領啊?”朱慈烺自言自語地說着,“老祖宗啊!您給的時間太緊了!而且……怎麽出北京呢?您倒是給個法子啊!”

“千歲爺,”黃大寶這時忽然開了口,“王督主來了,要見您。”

“王督主?”朱慈烺問,“哪一個?”

“就是秉筆太監,提督東廠的王承恩啊!”黃大寶說,“皇爺幾日前叫他總內外軍營兼提督九門……也不知怎麽還有功夫在宮裏面走動。”

朱慈烺猛一拍桌子:“那是老祖宗給我的活路啊!”

……

“黃大寶,去外面守着,閑雜人等都打發了。”

将黃大寶和一幹伺候人兒都打發了後,端本宮的端敬殿內,就剩下朱慈烺和王承恩兩人了。

在昏暗的燈光下,朱慈烺端坐在書案後面,穿着大紅蟒袍的王承恩則站在案幾對面,面帶一點微笑,看上去好像是個忠厚的長者在關注晚輩。

對于王承恩,朱慈烺的記憶中有一個非常肯定的評價——老實人一個!

太監,并不都是老奸巨猾的,哪怕是大太監中也有許多老實巴交的主兒。也別以為老實太監在宮廷裏面沒前途,其實宮裏面的主子都喜歡老實人。太監是家奴,有幾個當主子的會喜歡一肚子壞水的家奴?

而深受崇祯皇帝喜愛的王承恩就是個沒主張的老實太監。

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歷史上崇祯之所以會在煤山的歪脖子樹上挂着,除了他自己死要面子,就是因為王承恩太老實,不知道替主子安排跑路。主子死要面子,不肯下旨遷都,你個當奴才不會替主子安排逃亡嗎?

結果到了大難臨頭的時候,連城門都出不去!

要是換上魏公公和木匠皇帝,能不能把李自成逮住殺掉不好說,但肯定不會在北京城中坐以待斃,早跑江南去逍遙自在了。

不過看這個崇祯皇帝最信任的王承恩,大概也能知道這位“不是亡國之君”的亡國之君用的都是什麽人了?

王承恩雖然不堪大用,可朱慈烺想要搶救大明朝,卻是離開不他的幫助。

因為沒有他幫忙,朱慈烺連紫禁城都很難出去,更不用說跑去江南了。

如果跑不出去,再有幾日,自己就是李自成的階下囚,大明的優質資産也是別人的了,和自己一點關系沒有。

可是要怎麽說服崇祯皇帝最信任的老實太監幫自己安排逃亡呢?

朱慈烺正不知道要怎麽開口的時候,“王老實”倒是自己開口替朱慈烺解了這個難題。

“千歲爺,老奴聽曾神醫說,您睡了這一天一夜不是什麽病,而是老祖宗在給您托夢,有這事兒嗎?”

托夢!朱慈烺那是一點就透,馬上就有辦法了。

他的前世可是在金融業摸爬滾打十幾年的資深從業人員,除了分析技能,忽悠和抗忽悠也是必備的能力。

他在後世的陸家嘴金融民工圈裏有個綽號,叫“豬要飛”,就是豬,他都能吹上天去。這忽悠的本事比“假藥停”這樣的大忽悠那是差多了,但是忽悠一個“王老實”還有什麽問題?

第三章 為夢想窒息吧(羅羅也有夢,就是收藏好多,推薦好多)

“似乎是夢見老祖宗了。”

朱慈烺并沒有一開始就把話說死了,王承恩雖然老實,但絕對不傻瓜。崇祯皇帝會用老實人,但絕對不會用個傻瓜當司禮監的秉筆太監兼提督東廠的。對付這號人,就得半真半假慢慢的哄,最好讓他自己往套裏鑽。

“哦。”王承恩應了一聲,“千歲爺夢見的老祖宗長什麽樣?是不是和畫上的太祖高皇帝一樣?”

“不一樣,”朱慈烺搖搖頭,含糊地說,“要年輕的多,看上去很兇。”

王承恩點點頭,不置可否,“許是千歲爺憂心國事,才夜有所夢吧?”

他才不相信朱元璋真的會托夢給年僅十六歲的少年太子,因為大明還有英明天子在朝。老祖宗就算有什麽力挽狂瀾的辦法,也應該托夢給天子啊。

“許是如此吧,”朱慈烺認真地看着王承恩,“不過本宮還是在夢中見到了一條生路。”

“生路?”王承恩有些不解,“誰的生路?”

“當然是大明的生路!”朱慈烺語氣堅定,一字一頓地說,“王伴伴不覺得我大明眼下正徘徊在生死之間嗎?”

王承恩沉默不語。現在誰還不知道大明正處于生死一線之間?其實早在崇祯十五年的朱仙鎮大戰後,督師侯恂就說出放棄中原,以江山社稷為重的話。

崇祯十六年春,崇祯皇帝自己就和複任首輔的周延儒私下議論過南遷。

而到了崇祯十六年的六月,就在崇祯皇帝一再催促孫傳庭出潼關去和風頭正勁的李自成決戰的時候,周皇後也提過遷都的建議。她“以寇急”,試探崇祯說:“吾南中尚有一家居。”當時王承恩就在崇祯的身邊。

進入崇祯十七年後,更多的臣子都已經意識到“邊寇交織,中原不可為”了,所以南遷的提議已經被擺在朝廷上公然讨論了。

可是崇祯皇帝卻始終下不了決心,用乾綱獨斷來推行南遷。而臣子們大多不願意承擔放棄祖宗陵寝的罪名,所以在朝議南遷時總是一片反對之聲。

王承恩心想:太子想來也是贊成南遷的,又怕自己年幼言輕,所以才借口太祖托夢,把南遷的建議提出來吧?

“老祖宗是不是在夢中提了南遷的事兒?”王承恩試探着問。

朱慈烺并沒有回答這個問題,只是将自己之前做好的圖表,遞給了王承恩,“你看看吧。”

王承恩恭謹的接過圖表,又是一愣。這種以圖表和矩陣的形式,将研究對象密切相關的各種主要內部優勢、劣勢和外部的機會和威脅等,通過調查列舉出來,進行系統分析,再把各種因素相互匹配起來加以分析的辦法,顯然不是十六歲的朱慈烺能夠掌握的……而且朱慈烺的老師們,還有他身邊的內侍,似乎也不會這種辦法。

朱慈烺看着王承恩,娓娓而道:“我大明之難,明看是兵敗将亡,節節失利,而要細看,其實還是出在財務上。如果朝廷有花不完的錢,流寇早就撫平了,虜醜也早就被堡壘邊牆困死了。”

“千歲爺說的是。”王承恩一邊回答,一邊皺着眉頭在看朱慈烺給的圖表。

這份圖表,主要分析的就是大明朝的財務狀況。

大明的財務狀況,總體上看還是比較健康的!

就是有現金儲備枯竭和收支不平衡兩個小問題……在後世金融狗們看來當然是小問題了!

因為大明朝基本沒有負債,而且還擁有巨大的現金流,還獨占廣闊的市場——江南、江淮、福建、兩廣的稅收市場!

這可是十七世紀時,全世界最大的稅收市場啊!而且成長性良好,通過絲綢、瓷器等商品的大量出口,新大陸的白銀正源源不斷流入江南、江淮、福建、兩廣的稅收市場。因此這些地方就能夠承受更高的稅收……當然了,前提是讓朱慈烺去江南收錢!

只要他能到江南掌權,就有辦法從最有錢的海商和三吳大地主那裏收到錢……或者騙到錢!他在後世就是幹這行的!

朱慈烺站起身,背着手,在大殿中一邊踱步,一邊侃侃而談道:“崇祯十六年,各項稅賦、加派總計價值白銀一千多萬兩。因為中原、陝西、湖廣等處陷入戰亂,北直隸又在崇祯十五年為虜醜所掠,因此都大量拖欠。在去年收到的一千多萬中,大半都來自南直、江西、浙江、福建、廣東等東南膏腴之地。

而東南膏腴之地承擔了那麽多的稅賦、加派,卻安定如常,并無流民之禍。這說明東南有錢啊,足以承擔各種稅賦、加派!

東南安定,無流寇、無虜醜、無藩王、無大災難,連海寇都被鄭芝龍平定,完全是一派太平盛世的場景。所以朝廷在東南收取巨稅的同時,卻不需要支出多少,所得幾乎都是純利啊!”

朱慈烺頓了頓,又問:“王伴伴,你知道朝廷的錢主要花在哪裏了?”

“唉,”王承恩嘆了口氣,“自是花在遼東戰事和中原剿匪上面了,另外藩王的祿米也花了許多。”

朱慈烺點點頭,“對!朝廷在東南收取巨稅,又在中原、西北、遼東花費巨款……東南所得,不足以應付中原、西北、遼東的開支,財政由此不可收拾。財政不可收拾,則兵将缺饷少械,中原和西北難民不得救濟,只能揭竿而起,遼東關牆也無錢加固。戰事自然糜爛而不可為了!”

王承恩默然無語。

朱慈烺接着又問:“王伴伴,你以為朝廷需要多少錢,才能同時擊敗已經做大的闖逆和虜醜?”

“這個……”王承恩依舊不能答。

朱慈烺苦苦一笑,“官軍與流寇交戰,其實是勝多敗少。如果不是天災人禍,朝廷又無錢赈濟,流寇早就平定了。可是官軍同虜醜交戰,卻鮮有勝跡,而且還多次大敗、慘敗!以致将可以用來剿匪的精銳官兵,都丢在了和醜虜交戰的戰場上。

由此不難得出結論,官軍精銳的戰力強于流寇,但是大大弱于虜醜。如果要用官軍抗虜醜,需要有數倍于敵的精銳方可。

據薊遼總督塘報,如今醜虜所謂滿洲八旗勁旅有八萬數千人,三順僞王之兵一萬有餘。戰兵精銳當在十萬左右!另外還有依附虜醜的蒙古部衆數萬人可用。合計可以出動十數萬戰兵!

若我官兵能以二敵一,則需要三十萬精銳!若需以三敵一,則需要四十五萬精銳!

再加上流寇已經做大,正揮軍十數萬而來!如欲摧破,只怕也需要十數萬精銳。

兩者合計,朝廷需要六十萬精銳才能平遼滅寇!養六十萬精銳需要多少錢?朝廷能拿得出來?即使不平不滅,只維持局面,二三十萬精銳還是要的。如果按照關寧軍的待遇發饷,二三十萬精銳又得花費多少?朝廷有可能承擔嗎?”

王承恩搖搖頭。

朱慈烺站住腳步,看着王承恩道:“既然拿不出來,那咱們就只能暫時放棄虧本的中原、遼東,退守到還可以賺大錢是東南去。只要東南在手,一年兩千萬的收入還是可以經營出來的。有了這兩千萬,我大明的中興還是有望的!”

這其實是最簡單的資産重組,放棄不賺錢的市場和業務,把主要精力集中到賺錢的業務和市場上。

“可是……”王承恩眉頭深皺,“可是棄了北京,東南就能守住嗎?”

“能啊!”朱慈烺非常肯定,“中原、遼東征戰靠得是來去如風的馬軍。而東南水網遍布,又有長江、黃淮(此時黃河奪淮入海,在下游是黃淮一體)、運河為主幹,還有大海為依靠。所以東南戰守,利在水師。而虜醜、流寇都沒有水師,我大明卻有福建、廣東、天津三路水師可倚,漕運總督之下還有船隊,也可以改為水師。只要運用得當,就能依托長江、黃淮和大海,保住我大明東南的安泰。”

水師就是大明朝的核心競争力!多爾衮、李自成這兩只旱鴨子拿什麽去打?

朱慈烺繼續分析道:“另外,流寇一旦進入北京,那麽闖逆就得去直面虜醜了!有闖逆在北方和虜醜相争,我大明還不能在東南休養生息嗎?這就是昔日太祖高皇帝起于東南而有天下時的局面啊!

現在中原和遼東沒有錢,打了那麽多年,有錢都打成沒錢了。在朝廷手中沒有,到了闖逆手中就有錢了?闖逆還到處嚷嚷什麽均田免賦,什麽三年不征,等他進了北京城,面對洶洶而來的醜虜時,就該知道苦楚了。到時候,闖逆抵擋虜醜都來不及,還哪有餘力南征?

而朝廷去了東南,就不必和虜醜交鋒,也不需要厚養各處藩王宗室,連流賊都無力南下。”

中原市場不容易做!競争激烈着呢!而且可以産生的現金流又少,各項支出卻非常浩大,是很難維持的。

朱慈烺語氣激動,目光深遠而悠長,看着空中不知道什麽地方,緩緩張開雙臂,“所以只要朝廷南遷,虜醜就會變成昔日的蒙元,流寇就成了昔日的紅巾軍,而我大明就能和太祖高皇帝時一樣,在東南中興複起了!

王伴伴,這就是本宮的夢!也是太祖高皇帝為我大明所指的生路啊!你看太祖高皇帝所指之路,是對是錯啊?”

王承恩已經有一種透不過氣來的感覺了——這是為夢想而窒息了!

老太監喜極而泣:“太祖高皇帝真的托夢了!大明有救了!皇上有救了……”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