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 隔岸觀火
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八月,褚裒北伐失敗後,駐守在長安的石趙帝國樂平王石苞也陰謀起兵推翻石遵。石苞的左長史石光、司馬曹曜等衆幕僚苦苦勸谏,惹得石苞大怒,一連誅殺了一百多人。石苞這一大規模的殺戮幕僚的行徑,不僅是自剪羽翼,而且讓一個本來是密謀的行為公開化了。關中豪傑知道石苞性格貪婪而又缺乏智謀,此舉斷然難以成功,為了自保,大家紛紛向東晉派出使節,請求投降。桓溫在苦等朝廷命令不至的情況下,直接命令梁州刺史司馬勳率衆向長安進發。
司馬勳,字偉長,是司馬懿的侄兒司馬遂的曾孫。長安陷落、晉愍帝被俘之後,劉曜将領令狐泥将其收為養子,當時,司馬勳才十多歲,長大之後,他武藝高強,能在馬上左右馳射。在劉曜被石勒所滅之後的鹹和六年,司馬勳輾轉回到了江南,自陳自己的家世,論輩份是當時的皇上晉成帝的堂叔。于是,被拜為谒者仆射,掌管朝廷禮儀。庾翼鎮守襄陽之後,由于司馬勳熟悉北方情況,加之本人有勇猛的名聲,因此庾翼請求朝廷讓其接替桓宣擔任梁州刺史。開始的時候,司馬勳以西城(陝西省安康)為治所,後來,又退守到了武當。
永和五年(公元349年)九月,接到桓溫命令的司馬勳率兵穿過駱谷(陝西省周至縣南),擊破石趙帝國在駱谷北口的長城戍,在駱谷北口的懸鈎建立起了大本營,此地距離長安二百裏。這是東晉軍隊自永嘉喪亂後第一次踏上關中土地。與此同時,已經歸順東晉朝廷的仇池公楊初也發兵配合司馬勳的進攻,攻陷了石趙的西城。
司馬勳派遣治中劉渙率部向長安進擊,斬殺了石趙京兆太守劉秀離,并攻下了賀城。關中豪傑聽說東晉軍隊到來,紛紛斬殺所在的郡守縣令,響應司馬勳,各處建立營寨共計三十多個,聽命于司馬勳的部衆就達五萬多人。
司馬勳的到來,打亂了石苞進攻邺城、與石遵争奪天下的計劃,他只好命令部将麻秋、姚國等人率兵抵抗司馬勳。而司馬勳的到來同樣也給石趙帝國皇帝石遵帶來了一次剪除石苞的機會,他派遣車騎将軍王朗率領二萬精銳騎兵,對外聲稱是幫助石苞讨伐司馬勳,而等到這支精銳部隊來到長安以後,王朗即行宣布解除石苞的職務,将石苞送回到了邺城。
王朗接替石苞之後繼續與司馬勳相持,司馬勳因自身兵力不足,所以不敢貿然向長安發起進攻。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十月,司馬勳率軍從長安南撤,東出武關,進入南陽盆地,攻陷了宛城,殺了石趙帝國南陽太守袁景,然後退回到梁州駐地。
石遵在兵發李城的時候,曾經對石闵承諾過,如果事成将立石闵為皇太子。石遵無子,是石闵的養叔,立石闵為太子,也并非不可能。但是,當石遵兵不血刃順利入主邺城之後,卻食言而肥,冊立了已經死去的石斌的兒子石衍為皇太子,這讓石闵老大不快。不過,由于石闵屢立戰功,骁勇善戰,為了安撫石闵,石遵授予其都督中外諸軍事一職。而石闵則自以為功高蓋世,他想要的不僅是掌管全國的軍隊,而且還要專擅朝政。石闵野心的暴露使得石遵心生猜忌,逐漸對其失去了信任。
在這種情況下,石闵轉而開始培植效忠于自己的力量。他成為都督之後,為了樹立私恩,奏請将殿中的将士以及原高力衛隊共計一萬多人,全部進封為殿中員外将軍,賜爵關外侯,并将石虎原來宮中的宮女賞賜給大家,以籠絡衆人。
石遵以為這是石闵正常的履職行為,因此并沒有懷疑他的居心。對于石闵上報來的名單和戰功,石遵逐一進行審查,并在每人的後面批注各人的優缺點,有的按照石闵上報材料批準了,有的則沒有同意,因而令衆人十分怨恨。中書令孟準、左衛将軍王鸾發現了這種苗頭,他們一起向石遵建議,要逐漸削弱石闵的兵權,以防不測,石遵聽從了他倆的建議,稍稍剝奪了一下石闵的兵權。這就使得石闵怒形于色,口出怨言,孟準等人接着又勸說石遵趁早将其誅殺。
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十一月,就在東晉的梁州刺史司馬勳帶兵離開石趙帝國國境不久,石遵開始把誅殺石闵的計劃納入了議事日程。他将義陽王石鑒、樂平王石苞、汝陰王石琨、淮南王石昭等兄弟或者宗室大臣招入宮中,在母親鄭櫻桃的面前共同讨論處理石闵事宜。石遵開口先說:“石闵叛逆之形已經十分明顯,如今将其誅殺,大家有何意見呢?”石鑒等人看到皇帝這樣說,也都齊聲附和。然而,此時的鄭太後卻提出了反對意見,她說:“你從李城起兵的時候,如果沒有棘奴(石闵的乳名),怎能有今天?!棘奴現在是稍微驕縱了些,你也不能因此說殺就殺!”
鄭太後的一句話,讓石遵的策劃無疾而終。
然而,石虎的第三子,太傅、義陽王石鑒想借石闵之手除掉石遵,因此,在他出宮之後,立即派遣宦官楊環飛馬向石闵告密。石闵聽說石遵的這一陰謀後立即采取行動,他劫持了李農和右衛将軍王基,然後命令将軍蘇彥、周成率領三千甲士入宮,将石遵在金雀臺如意觀上抓獲。
石闵将石遵誅殺于琨華殿,接着,又誅殺了太後鄭櫻桃、張皇後及太子石衍、上光祿大夫張斐、中書令孟準、左衛将軍王鸾等人。
石遵被殺之後,石鑒如願以償地繼位為帝,他任命石闵為大将軍,封武德王;李農為大司馬,與石闵共同錄尚書事。任命郎闿為司空,秦州刺史劉群為尚書左仆射,侍中盧谌為中書監。
此時,看到冀州大亂,秦州、雍州的流民紛紛扶老攜幼準備回到關中故土,而枋頭是流民西去的必由之路,于是,大家共同推舉蒲洪為主,部衆達到十餘萬人。蒲洪的三子蒲健本在邺城,他也闖關出城,投奔父親,石鑒擔心蒲洪在眼皮底下作亂,就任命其為都督關中諸軍事、征西大将軍、雍州牧、兼秦州刺史。蒲洪卻一直遲遲不肯離開枋頭西進,他打算觀釁而動,趁機滅掉石趙帝國。
石鑒本想利用石闵除掉石遵後再借機誅殺石闵。因此,在其繼位後不久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十一月,就秘密命令樂平王石苞、中書令李松、殿中将軍張才趁夜攻擊琨華殿,試圖将據守在此的石闵、李農等人一并除掉。然而,石苞等人的這次偷襲行動并沒有成功,邺城皇宮內一片大亂。石鑒擔心引火燒身,就佯裝并不知情,當夜命人将李松、張才誅殺于西中華門,并将知道內幕的樂平王石苞殺死滅口。
Advertisement
此時,石虎之子、新興王石祗正駐守在襄國。石闵、李農等人的行為讓石祗心生不滿,他聯合滠頭的姚弋仲和枋頭的蒲洪等人,向天下發出讨伐石闵、李農的檄文,約定一起進攻邺城。石鑒命令汝陰王石琨為大都督,與張舉、侍中呼延盛率領步騎七萬分頭讨伐石祗等人。
邺城外圍的戰鬥還在激烈進行之中,而邺城城內的謀殺又接踵而至。就在汝陰王石琨等人率兵四處平定叛亂之後,邺城城內的中領軍石成、侍中石啓、前任河東太守石晖又密謀誅殺石闵和李農二人,被二人發現,将其全部誅殺。緊接着,龍骧将軍孫伏都、劉铢等人又率領三千羯族武士在胡天殿埋伏,打算誅殺石闵、李農二人。
石鑒在局勢尚不明了的情況下,不願被孫伏都等人劫持,立即派人飛馬前去招石闵、李農二人入宮中,讓他們去讨伐孫伏都。石闵、李農二人率軍從皇宮出擊,一路往南殺去,當即擊斬了孫伏都等人。殺掉孫伏都等人之後,石闵李農二人擔心石鑒再次搗亂,于是,派尚書王簡、少府王郁率領數千士兵,将石鑒軟禁在禦龍觀內,所有飲食、物品均從殿下用繩子吊到觀上,切斷了石鑒與外界的聯絡。
由于孫伏都和劉铢率領的三千叛軍全部是羯族武士,因此,石闵下令:“城內外六夷(各少數民族)膽敢手持兵器者,殺無赦!”石闵的這一命令讓所有的胡人擔心即将大禍臨頭,紛紛殺出城門,或者翻城而逃,人數不可勝數。
在這種情況下,石闵再次下令:“近日,孫伏都、劉铢二人謀反,黨羽全部伏法,而守法的良民沒有一人參與。從今往後,與政府一心的,就留在城內;不一心的,随心所欲,聽任你們去哪裏,目前已經下令邺城城門不再禁止出入。”聽到這一命令,邺城周圍百裏之內的漢人都紛紛入城,而城內的胡人則蜂擁出城,進出的人群竟然堵塞了城門。看到這個混亂的場面,身為漢人的石闵意識到胡人絕不會為己所用,留下他們終究是個禍根。于是,他下令全國:“凡是斬殺一個胡人并将人頭送到鳳陽門前的,文官進位三等,武官一律拜為牙門将。”此令一下,原本敞開的邺城城門突然緊閉,霎時間,剛才還熙熙攘攘出城、堵塞城門的胡人立即面臨了滅頂之災,一日之內,送到鳳陽門前的胡人人頭就有數萬之多。
除了下達殺胡令、發動全體漢人誅殺胡人外,石闵還親自率領軍隊,誅殺手無寸鐵的匈奴族和羯族平民,不管貴賤,不分老幼,不論男女,全部斬殺。邺城成了人間地獄,最後死亡人數高達二十萬之衆,人頭送往鳳陽門,而屍體則堆積在邺城城外,為野狗、豺狼吞噬;聽命于石闵政權的地方官員、軍隊将領接到此令,也紛紛向胡羯族平民或者部隊中的胡羯族将士下手,在空前恐怖的氣氛下,鼻子高、胡須多的漢人,也有一半多被瘋狂的人們所濫殺。這就是後世頗具争議的“殺胡令”。
晉穆帝永和六年(公元350年)正月,石闵想徹底消除石氏影響,以谶文中有“繼趙李”的字樣為托辭,便更改國號為衛,改姓李氏,實行大赦,改年號為青龍。
不過,石闵的舉動并沒有得到朝中大臣的認同,此後太宰趙庶、太尉張舉、中軍将軍張春、光祿大夫石岳、撫軍将軍石寧、武衛将軍張季以及公侯、卿、校尉、龍騰等一萬多人,紛紛逃離邺城,出奔到襄國新興王石祗那裏,而汝陰王石琨也逃奔冀州(河北省中部,治所當在河北省冀州市)。此外,石趙帝國駐紮在各地的實力派均不響應李闵(石闵)的命令,例如占據邺城西北面通往并州的滏口(太行八陉之一,在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為邺城西出太行的要道)的撫軍将軍張沈;駐守在石渎(在邺城城西二十公裏)的衛軍将軍張賀度;駐守邺城南面的黎陽(河南省浚縣)的建義将軍、段末柸之子段勤;據守桑壁(河北省平山縣東南)的寧南将軍楊群;駐守陽城(河南省登封縣東南)的鎮南将軍劉國;據守陳留(河南省開封市東)的段蘭之子段龛;駐守在滠頭(河北省棗強縣東北)的羌族頭領姚弋仲;駐守在枋頭(河南省淇縣東南淇門渡)的氐族頭領蒲洪。這些每人都擁有數萬部隊,均不聽從李闵(石闵)的號令。
這時,解決了石苞問題的車騎将軍王朗和将軍麻秋正從長安趕回洛陽。漢人麻秋在行軍的途中接到了“殺胡令”後,他按照要求,将王朗軍中的一千多胡人誅殺,王朗見狀,也逃奔襄國,投靠了石祗;而麻秋則率衆繼續北上,準備回到邺城,蒲洪讓其兒子蒲健領兵截擊,将麻秋抓獲,以之為軍師将軍。
此時,逃往冀州的汝陰王石琨、太尉張舉、車騎将軍王朗率衆七萬南下讨伐邺城,大衛帝國大将軍李闵率領一千多精銳騎兵,與來犯之敵在邺城城北交戰,李闵手持雙面均有刀刃的長矛,親率騎兵飛馬迎擊,所向披靡,斬首三千多級,石琨等人大敗而歸。然後,李闵與李農又率領三萬騎兵去攻擊近在咫尺的張賀度。
永和六年(公元350年)閏一月,大衛皇帝李鑒(石鑒)秘密向撫軍将軍張沈等人寫信,請求他們趁虛偷襲邺城。負責傳書的宦官并沒有去滏口,而是直接來到了李闵的軍中,将這一情況報告給二人。李闵與李農立即率軍返回,将李鑒逮捕處死,并将石虎的三十八個孫子全部誅殺,原石氏的皇族悉數被屠殺。
原石趙帝國內部這一連串令人眼花缭亂,目不暇接的政亂,讓周邊的各方勢力産生了輕侮和觊觎之心,再一次北伐的機會似乎又已經降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