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科舉題材的小說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存在,連翹一直這樣覺得。
這個題材在男頻小說裏一直是歷史穿越類小說的一個分支,算是不火也不涼。有自己穩定的受衆,可是也從來沒有說能火爆起來——但是對這個題材連翹一直印象深刻。
在她一開始還是一個讀者的時候她就很喜歡這個題材的小說了,她甚至能夠感覺地到,女讀者混男頻很多都應該喜歡——這不是玄學,而是因為這個題材的特點。
科舉文往往就是由兩部分組成,前半部分科舉,後半部分朝堂。後半部分暫且不論,前半部分就是典型的‘種田文’格調。
女性讀者天生就喜歡這種類型的文,框定在一個小小框架裏尋求上升空間……再加上女孩子更容易認可‘讀書取得成功’這個概念——武将流遇上科舉文人流簡直就是完敗!總之在女生中間,這種文确實比較受歡迎。
後來在連翹穿越之前,科舉文從男頻火到女頻,一時風頭無兩,成為古代題材一個重要分支。連翹也不覺得驚奇,只能說是理所當然了。
連翹是一個男頻作者,與此同時她看書很雜,男頻女頻都有涉獵。至于科舉文,直接說吧,她的第一篇小說就是一篇科舉文。
人只能寫自己認可的東西,而不是生拉硬拽寫一些自己都不知所雲的存在。歷史上抗戰勝利之後有很多文人旅居到香港,因為生活的拮據只能收美元寫一些人家指定用來宣傳的文字。
結果當然不用說了,那些作品幾乎都是垃圾,也成為了這些作者人生中污點一樣的存在。
連翹當時因為男頻更有前景的關系選擇了男頻,但是不代表她就能去寫男頻最主流的那種小說了。作為一個女孩子,有些情節是突破她價值觀的,無法接受的情況下怎麽都寫不出來。
她當時能寫的只能是自己比較喜歡的幾個題材,其中之一就是科舉文。
仔細想想科舉文真是屬于比較好寫,寫出來也容易得到好效果的文了。
首先,科舉文雖然是歷史小說的一個分支,可是從劃分上面來說他也算是一種‘專業文’。就是那種通篇講一種職業、一種産業,具有科普意義的‘專業文’。
這種文只要沒有寫的晦澀無趣,一般來說都是有人喜歡的。電視裏那麽多的科普類的節目,從動物世界到探索發現,這利用了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那些能夠獲得成功,‘專業文’有一些固定粉絲自然也有道理。
實際上,哪怕是為了漲漲見識來看看也好哇!
其次說,這是一篇‘打怪升級文’。
連翹不知道這種類型的文什麽時候開始流行,但是從她看網絡小說起,這種套路就頻繁且露骨地出現在了西方奇幻和玄幻小說裏了。
說它露骨是因為這類奇幻和玄幻作品都是一個樣子,凡是修煉水平都會劃分出層級來。然後主人公就是修煉神速,升級如喝水,總在緊要關頭越級打怪,最終突破自身極限的那一個。
這種寫法的好處非常明顯,基本上不用去想故事主線了,反正就是打怪、升級、再打怪、再升級。不同的就是中間填補內容、塑造人物,而寫手的好壞也是在這種細節描寫出看出來的。
這種寫法在如此簡單的同時對讀者也非常友好,因為升級的邏輯是如此的簡單粗暴,反饋給讀者也就清晰無比。其中只要努力就會有明确的升級,這對于讀者來說顯然是一種正面的刺激——這種刺激其實就是網文中常常強調的‘爽點’。
而科舉文無疑就是一篇實實在在的打怪升級文!
不需要懷疑,看看科舉的層級構架吧。從一開始的一個小小蒙童,可以在同窗中間過五關斬六将,成為神童。
然後正式進入科舉模式,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其中院試還有縣考、府考、院考三場。
這些不同的考試對應的是不同的榮譽,院試三場如果能夠通過,那就是秀才!而秀才中分出三等,廪生、增生、附生,對應的待遇也完全不一樣。
秀才的待遇已經很不錯了,能夠免除自身的徭役,能夠見官不跪,如果村裏有什麽事要和官府打交道,向來都是請他們出面。
但是科舉這條路上秀才只不過是一個開始,是科舉之路的資格證明!當獲得秀才身份之後才能參加鄉試,這就好比後世的省級公務員考試,考中者就是舉人了。
舉人非常了不得。
秀才還多得是一文不名之人,窮酸秀才就是這麽來的。可是舉人不同,先不說他們獲得了做官資格——做官空缺是很緊俏的,輪進士還輪不完,一般二般哪輪的上舉人。要真有舉人什麽事兒,要麽是家裏有錢有勢的,要麽就是運氣好到要上天了!
關鍵是舉人能夠免除名下田畝的賦稅。因為這一點,不少父老鄉親都會将田地投靠在其名下,用來‘避稅’,簡而言之就是挖國家的牆角。而這種事都是有好處拿的,窮秀才富舉人,俗話從來不錯。
如果舉人成就也拿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就可以去參加由禮部舉行的會試,考中者稱之為貢士。貢士本身不算什麽,關鍵是凡是考中貢士的都能去參加殿試。只要在殿試中沒有做什麽不該做的,最終都會成為進士!
進士才是重點,這是古代讀書人的最高追求。特別是在明朝時期,這種崇拜到達巅峰。官員即使做到了位極人臣,只要不是進士出身,依舊會在同僚中擡不起頭來——而且實際上在明朝中後期官場形成了很多慣例,一些要緊的位置也不允許非進士出身的人涉足。
這樣看來,科舉考試的過程是一條多麽完美的升級之路!
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裝逼打臉,可以揚名天下!最重要的是這個升級之路這樣的安全,根本不像一些升級文,寫到中間就會崩潰掉。至于寫到最後拿到最高成就怎麽辦?
換地圖啊!
科舉文天然自帶換地圖功能,任你是文曲星下凡的狀元郎,對于整個官場來說都是新丁一枚。科舉完畢就是朝堂官場,星辰大海還等着征服呢——這樣說起來,科舉文後半部分就是争霸文和官場文的混合體,也是大熱題材了。
科舉文好寫,對于讀者來說閱讀體驗也好,但這不是連翹最終決定寫它的原因。有這樣特點的題材又不只這一個,真正讓連翹一錘定音的另有所在。
主流文學藝術永遠要貼近大衆審美,這是必然的選擇,看看古代文藝作品體裁的變遷就能得出這一點了。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随着市民文化越來越強勢,主流文學也就越來越市井通俗了。
這個時代是小說的時代,即使現在那些主流文壇的大佬還看不起小說。
而小說界內部,描述普通市井生活的小說最受歡迎,只能說人民的取向已經非常明顯了。
也就是說,好的題材是貼近大衆生活的。而貼近大衆生活,除了寫一個商人或者工匠做男主角外,現在的作者好像就想不到其他了。但是這對于連翹來說不成問題,她首先就想到了科舉文,男主角是一個專攻科舉的讀書人!
——當然啦,肯定是要有金手指的,不然現實的科舉文恐怕很難寫出爽感。
表面上看起來科舉文寫的是讀書人的事情,有一點兒陽春白雪,根本說不上貼近大衆生活。實際上這個想法大錯特錯,科舉文甚至比商人主角的小說更加貼近百姓日常,引起大家的共鳴。
家裏有讀書子弟的人家就不要說了,這種題材對于他們來說當然足夠貼近。而家裏沒有讀書子弟的就遠離這個題材了,卻也不見得。
華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官本位的社會,科舉考試是做官的渠道,所以但凡是有希望的,誰不想自家子弟能夠走科舉的道路呢。只不過或限于自家的經濟條件,或因為子弟本身的天資有限,絕大多數人沒有走上這條路而已。
但是他們沒有走上這條路不代表他們和他們的家人不關心這件事。實際上,大而化之來看,包括鄉下種地的老農,都是關心這件事的!
非要說的話,他們不是科舉的現在用戶,卻都是科舉的‘潛在用戶’。
當這個世界上所有的讀者都對一個話題感興趣的時候,寫這個題材會不會火?這個答案的肯定的。相比在現代,在古代寫科舉文甚至更有前途!
而現在的作者顯然還沒有注意到這個超級大金礦,他們偶爾也有涉及到科舉的內容,但是這種涉及是淺嘗辄止的——大概可以參考連翹上輩子古代的小說,書生主人公參加科舉很常見,但也從來沒有出過一篇‘科舉文’。
這個世界就不會有這個空白了,因為連翹的第二部 小說已經确定,正是‘科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