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人心
這是謝長安和藍瑾瑜定下的計劃:
漸漸讓女人參政, 一步一步, 達到男女平等。
這本是她們早就定下的國策, 也是兩人的終生理想。
而開恩科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剛好趁此機會滲透。
可是滿朝文武根本不認可, 紛紛站出來反對。
藍瑾瑜還是有些欣慰的。
起碼, 這些人敢站出來反對, 說明他們并不對王權畏懼噤聲。
只要朝廷有人敢言,國家就不會太差。
不過, 她并不打算遷就他們,而是擺出了一堆理由,堅持讓女子參加科考。
這些理由都是謝長安頭天晚上為她一條條列的, 每一條都入情入理, 讓人難以反駁。
只是,這世上男人打壓女人,或許本就不需要情理,只看對自己的利益。
所以,滿朝男人們都是不想讓女人參政的,只想讓她們在家裏好好相夫教子、伺候公婆。
不過,藍瑾瑜也很堅持。
她雖然給出很多理由來說服他們,卻并不打算完全采納他們的意見。
而是堅持己見。
滿朝大臣們在藍瑾瑜的威儀下還是慫的。
Advertisement
說白了,他們敢說,不過是因為藍瑾瑜能容忍他們說而已。如今藍瑾瑜不打算接納他們的意見, 他們也就不敢再說什麽了。
畢竟藍瑾瑜的臉色已經很難看了。
而藍瑾瑜的威名他們是早就聽說過的, 聽說以前戍守邊關的時候, 談笑間便可殺人啊!
所以,衆人瑟瑟發抖一番後,都不再敢說什麽。
當然,內心裏肯定都是不爽的。
直到布告貼出去,所有人內心都惴惴的,很有些別扭。
畢竟,讓女子參加科舉,可是恒古未有。
然而,反響竟是很熱烈。
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不管是男人女人,都是“人”,都有作為人的向往。
雖然說古代女子都是以婚姻來改變階層,但不是每個女子都有可跨越階層的容貌,也不是每個女子都有個給力的爹爹,能給足高貴的出身然後謀一份好姻緣。
所以,這個皇令,可以說是給所有女子搭了一座天梯,讓她們都有機會直上青雲。
平步青雲,說的從來都是平民男子。但女子又何嘗不想呢?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更何況,男女本就生而平等。
于是,所有的女子的女子沸騰了。
無數女子當場熱淚盈眶。
這是她們被壓迫幾千年後的希望啊!
雖然離跟男人平起平坐還很遠,但起碼可以有一個機會改變自己的宿命——只憑自己,而不是仰仗娘家的父兄,或者嫁一個條件好的男人。
其實,人都不傻,男人也一樣不糊塗。婚姻裏,從來都是資源互換。女子想要找一個跨越階層的男人,行不行?行。但必定要拿出別的資源去換。
比如,用自己的美貌與年輕,去找一個長相醜陋、德行有虧,甚至年長如父的男人。
畢竟,條件好又長得好,還有才有德有出息的年輕男子,自然會去匹配年輕美麗又出身高貴的女子。
誰都不是傻子。
真正想要過得好,還是要自己掌握資源。
哪怕是父兄,也可能會為了家族的前程,把她們用來聯姻,伺候一個不喜歡的男人。
當然,對這個年代的女子而言,“喜歡”,太過奢侈,不是她們能擁有的。
若是自己搏出了功名,則不一樣了。
到時候,天子門生、朝堂新貴,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說不出的富貴榮華!
這樣的人生是緊緊把握在自己手裏的。
只有把握了自己的人生,才能有真正的自由。
才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包括自己想要的男人。
唔,“喜歡”的男人。
所以,所有女子的反響空前熱烈。
年輕的女子自不必說,因為多了博弈前程的機會;小女孩們更是興奮,因為看到了未來的希望。
就算是上了年紀的女子,也一樣激動得熱淚盈眶:有的是感嘆自己沒趕上好時候,空負了一世才情;有的是感慨女子終于有了與男子平起平坐的契機。就算是早已被男尊女卑洗腦進骨,乃至食古不化的老女人,都知道這皇令意味着自己作為女性可以把腰板挺得更直些。
女性群體的春天,自然讓每一個人都能感覺溫暖。
于是,這藍瑾瑜的呼聲竟是達到空前。
原本女人就比男人更多機會八卦,畢竟平時沒有事業,只能三姑六婆的聊天。
有她們渲染輿論,舉國都知道藍瑾瑜是個曠古明君!
在宮裏的陳瑤都聽到了風聲,于是拍案而起:這就是古代的水軍啊!
更珍貴的是,這些“水軍”還是自發的,是真的打心底這麽覺得。
啧啧,看來這藍瑾瑜竟是真的得了民心啊!
雖然陳瑤有些懷疑這些人對藍瑾瑜的喜歡裏有着舔顏的成分,咳咳。
不過,很多喜歡本就是“始于顏值,陷于才華,忠于人品”。藍瑾瑜大力推行男女平等,天下女人們為她瘋狂也在情理之中。
是的,瘋狂。
眼下,那些女人們已經不只是對一個皇帝的臣服了,而是瘋狂的崇拜。跟千年之後粉絲對愛豆差不多。
咳。
這下子,真的全國一條心了,國民的民族歸屬感和熱情空前高漲啊。
陳瑤默默為朝凰國點蠟:
看來,朝凰國現在是徹底沒希望了。
一旦一個國家上下擰成一股繩,尤其國民對國君無比信賴、甚至崇拜,就不可戰勝了。
現在的大行,根本不可戰勝!
天下之數,男女各占其半。能讓天下女子歸心,就已收服了天下一半的人心。
更何況武将們對藍瑾瑜也都十分推崇。
而黎民百姓也同樣感激藍瑾瑜多年的守護。沒有藍瑾瑜,就沒有國家這麽多年的太平。所以他們是真的習慣了把藍瑾瑜當天神來崇拜。
如此算來,整個國家絕大多數的人心都歸了藍瑾瑜。
大行之興,已指日可待。
當然,因為是第一屆不限定性別的科舉,參加的女子并不多。
畢竟,能讀書讀到可參加科舉程度的女子,并不多。
因為這個年代還是推崇“女子無才便是德”。
且這個年代讀書成本很高,一般人家根本讀不起,更不用說給女的讀了。
但人也不算少。
畢竟,泱泱大國,總是有不少讀書的女子。